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7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进行时(教师用卷)_第1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7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进行时(教师用卷)_第2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7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进行时(教师用卷)_第3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7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进行时(教师用卷)_第4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7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进行时(教师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进行时专项训练一、选择题(48题)1.(2022·江苏高考·12)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据材料“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20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浦东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因此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故选A项;21世纪初才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浦东新区不属于经济特区,排除D项。2.(2022·山东高考·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1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1983—1993年间我国农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随着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逐渐上升,即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选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无法解释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现象,排除A项;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不能解释之前农业产值比重呈下降,且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大,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3.(2022·湖北高考·10)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答案】C【解析】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给世界各国呈现出一个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故选C项;奥运精神指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与“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不符,排除A项;“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是中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体现,与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无关,排除B项;“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强调的是中国开放的态度,一个口号要上升到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然有夸大成分,排除D项。4.(2021·辽宁高考·10)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打破了人民公社下不合理的现象,即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故选A项;社会风俗是历代相习、积久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2022·全国乙卷·31)图5图5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978年到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从事工商业及其他的比重上升,反映出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选B项;据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全面展开,与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据所学,1978年—1984年,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1984年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又逐步拉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村男户主的职业变化,不能说明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排除D项。6.(2022·全国甲卷·31)图3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中公有制商品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多样,民众就业观念转变,引起零售额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实现,排除A项;1978年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减弱计划管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排除C项;“完成”表述过于绝对,且我国经济结构在仍在升级调整的过程中,排除D项。7.(2022·湖南高考·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其中的待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将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党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所以属于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及做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更加顺畅,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党中央对失业现象的认识及积极应对,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题干中变化的前提,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1992年作出“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接下来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说已经完善,排除C项。8.(2022·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救国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D.富民救国【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清末新政振兴商业奖励实业,都是通过求富的方式,挽救统治危机,即求富救国,故选A项;实业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洋务新政只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排除B项;洋务派发展商业是为了求富,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是为了富国而不是富民,排除D项。9.(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可知,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认为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内容较为激进,容易激化矛盾,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一书,以平息争论,进而保证维新变法的实施,其举动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据所学,陈宝箴的主张,只是为了平息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没有消除双方的矛盾,不可能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排除A项;据所学,“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主要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而陈宝箴虽反对民权平等,但变法也在学习西方的制度,已然突破了“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知,陈宝箴认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也支持变法行为,只是不赞同民权平等说法,也没有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的意图,且“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10.(2022·辽宁高考·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答案】D【解析】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其在华利益服务,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故排除A项;推广德语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实质目的,故排除B项;从列强对华政策实质来说,在C.D之间比较不可能选C项。11.(2022·湖北高考·14)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髷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答案】A【解析】明治维新期间,岩仓具视出访欧美,由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转变到全身西式装扮,这反映了维新官员学习西方文化、习俗,积极践行“文明开化”,故选A项;岩仓具视开始西化不等于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排除B项;明治维新改革促使社会习俗的转变,因果倒置,排除C项;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D项。12.(2021·山东高考·13)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表2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数据,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没法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的结论,排除D项。13.(2022.6·浙江高考·15)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就在于它是()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答案】D【解析】1980年,中共成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故选D项;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2001年中国才加入WTO,中共1980年主动开放深圳为经济特区,时间不符,排除A项;1980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际竞争力不强,排除B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定,时间不符,排除C项。14.(2021·江苏高考·12)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可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故选C项;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由农村推动城市的改革,排除A项;全面整顿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D项。15.(2021·全国甲卷高考·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说明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要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D项。16.(2020·北京高考·10)右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侧重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7.(2020.7·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解析】安徽小岗村的做法体现了群众的探索,结合材料“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知,党和国家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展开的,并未在农村实行多元化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才开始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所述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邓小平曾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路,并非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排除D项。18.(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说明企业自负盈亏,表明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故选A项;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材料中北京企业改革属于个例不属于全面展开,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19.(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材料“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项;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A项;材料做法有利于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但没有体现出已经解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排除C项。20.(2021·福建高考·13)19世纪60年代,英语逐渐取代荷兰语,成为日本知识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语言。1867年后,日本对词典的编纂渐趋重视,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词典。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学习()A.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B.以外语学习为重要内容C.受到了欧洲列强的牵制D.着眼于吸收各国的长处【答案】D【解析】据材料“英语……荷兰语……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词典”可知日本向荷兰、英、法、俄、德等国学习,反映了日本吸收各国的长处,故选D项;日本向西方的学习以使节团出访考察、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为主要途径,并非是文化交流,排除A项;明治维新对西方的学习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欧洲列强牵制,排除C项。2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22.(2021·全国甲卷高考·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答案】A【解析】1930—1931年政治美国经济大危机持续进行,所以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了更多的廉价午餐给孩子们,香烟产量剧增是为了满足人们麻醉自己的需要,穿着整洁西装的人沦为了街头兜售苹果的商贩,这些现象都表明危机依然在持续加深,故选A项;1930—1931年危机的持续进行,会使法西斯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B项;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实行的,新政取得良好成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逐步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3.(2020·海南高考·17)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B.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C.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D.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1939年,可知材料所讲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减耕减产,并销毁大量农产品,目的是调节农业,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措施同时也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政策带有两面性,故选B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描述美国贫苦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不满,不涉及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排除C项;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4.(2020.7·天津高考·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现了胡佛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但从“继续增加”“鼓励”“允许”等词可知,其只是有限度的实行,并不同于罗斯福新政的全面实行,故选A项;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是缓解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不同,排除B项;作为总统,二者都要遵守宪法,采取各项措施也要遵循相同的法律程序,排除C项;二者都关注金融、就业、公共工程等社会问题,并非不同,排除D项。25.(2023·四川凉山二模·31)下表反映了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83.5%7.4%9.1%197870.5%17.3%12.2%201826.1%27.6%46.3%A.城乡经济协同发展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强C.农村实现全面小康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突出【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可知我国第一产业(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我国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效,故选D项;材料“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仅能反映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排除A项;材料“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反映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仅通过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强,排除B项;2020年底,我国才实现全面小康,时间不符,排除C项。

26.(2023·安徽名校3月联考·31)1981年春,中央针对当时流传的社队企业“三挤一冲”(挤国营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市场,冲击国家经济)到江苏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认为:“社队机械工厂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是补的多一些,挤的少一些。”这一结论反映出当时江苏()A.城乡物资实现了自由流通B.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D.农村生产自主权有所扩大【答案】D【解析】据材料“社队机械工厂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是补的多一些,挤的少一些”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的整体前提下,江苏部分地区社队企业率先利用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对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补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故选D项;1981年仍然以计划经济为主,尚未实现物资的自由流通,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到理顺,排除B项;1984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27.(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11)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大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了这一矛盾的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2021年起,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新阶段,十九大召开的时间为2017年,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用“已完善”说法不科学,排除C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可知,题中信息立足点是国内的情况,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28.(2023·湖南高三3月模拟考试·10)1984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B.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C.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D.农村基层自治的实现【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其原因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故选B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A项:1984年,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乡镇政府的建立,只是农村改革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体现在经济方面,与政治层面的基层自治无关,排除D项。29.(2023·辽宁抚顺一模·11)表1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表1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构成(合计=100)1952年83.57.49.11965年81.68.4101979年69.817.612.61992年59.721.418.92020年23.628.747.7A.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经济衰退B.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C.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最快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新变化【答案】D【解析】据表1数据可知,1979年以后,第一产业呈现减少的趋势,第二、第三产业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结构新变化,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不断流失经济衰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重点发展农业生产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表1数据可知,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合理,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最快只能反映表格中的部分信息,未能全面概括表格信息,排除C项。30.(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10)图2为《1992~2012年某县GDP增长示意图》,该县促进地区经济在本世纪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举措中,最有可能的是()图2A.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B.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C.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大力发展农村的乡镇企业【答案】B【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世纪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对外开放也进入到新的阶段,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所以材料中本世纪经济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故选B项;本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只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还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等因素的的共同推动,排除A项;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材料不能体现某县是否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84年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期,排除D项。31.(2023·广东汕头一模·10)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答案】C【解析】“1984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1984年的邓小平指出“世界市场的扩大”不能“只在发达国家中间”,要扩大到“发展中国家”,言外之意是发达国家要接受中国以此来扩大世界市场,所以中国的加入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扩大,故选C项;邓小平指出发达国家要接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才能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而非谈及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指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而材料论及是西方国家要接受中国要加入世界,排除B项;二战后,西方国家凭借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不存在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一说,材料论及的是中国的加入可以让世界市场再扩大,排除D项。32.(2023·辽宁丹东高三上期末·10)1980年9月,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闽、粤、深圳、厦门的负责干部组成代表团,前往新加坡、墨西哥、爱尔兰等国进行考察。归国后,代表团向中央提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央()A.开放沿海的十四个港口城市B.加强同“东盟”的经济合作C.制定政策推动对外开放工作D.全面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解析】据材料“代表团向中央提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国际竞争力’”可知对外考察团的考察对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形成了科学的认知,为接下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故选C项;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前往新加坡、墨西哥、爱尔兰等国进行考察”说明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对象涵盖了世界各大洲,具有广泛性,排除B项;1984年中国开始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3.(2023·2023年1月高三大联考<全国乙卷>·34)英国1832年改革“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下院的自信也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在济贫等方面实施了一些之前竭力回避的改革。由此可知,此次改革()A.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B.导致传统贵族政治的终结C.催生了英国的济贫体系D.利于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开始进入议会,改革后的议会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民众的法案,这些都有利于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故选D项。34.(2023·广东燕博园综合测试·14)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A.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B.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自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工厂工人和矿工人数逐渐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一定自由,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没有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推动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奴制改革,并非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排除D项。35.(2023·湖北武昌高三1月检测·14)1870年明治政府以明清律令为参考,以8—18世纪的日本法律为蓝本,修订成《改订律例》,1875年日本开始大量翻译带有罗马法精神的西方各国法律,并于1880年代颁布了近代民法、商法和刑法,1889年日本经三次宪法会议讨论后颁布了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由此可见()A.日本政治改革态度谨慎带有保守性B.宪法的制订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的民主化D.日本实现立法程序上的“脱亚入欧”【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治政府的法律从《改订律例》到《大日本帝国宪法》,历经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由以明清律令、古代日本法律为蓝本、翻译西方各国法律、颁布近代日本宪法的过程,法律改革缓慢、稳步推进,故选A项;“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不合逻辑,题干未见《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影响,排除B项;“必然导致”不合逻辑,应为“将会影响”,排除C项;“脱亚入欧”即全面西化,实际上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法律仍保持日本特色、封建残余,排除D项。36.(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13)在倒幕和维新的过程中,日本的下级武士精英为使自身行为站在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始终打着天皇旗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权威,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均势。据此可知()A.明治政府权威遭受挑战B.社会转型受政治传统影响C.改革策略脱离日本国情D.天皇的独裁统治得到延续【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在倒幕和维新过程中,日本的下级武士精英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权威,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均势,这说明倒幕和维新过程中不仅没有损害天皇的权威,反而使天皇的权威进一步强化,直接导致日本在向近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故选B项。材料提到下级武士精英始终打着“尊王”的旗号,维护明治政府,排除A项;改革派利用天皇权威推动社会变革的策略,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排除C项;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天皇的统治受到制约,排除D项。37.(2023·江苏常州高三下初期初测试·13)1882年后,英语成为日本学校的正式外语课程,不少新式中学的数理化工世界历史和地理的教材几乎都是翻印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当时“学校教育被称为英语、数学、国语、汉学的教育,而英语居第一位”。这种现象折射了日本()A.开始沦为英语国家的半殖民地B.紧跟欧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C.通过“文明开化”推动近代化D.成功清除封建专制的残余势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1882年后,英语成为日本学校的正式外语课程学校教育英语居第一位”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吸收欧美先进的工业文明,因此重视英语课程,推动近代化,故选C项;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虽然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最终并未沦为英语国家的殖民地,排除A项;结合所学,1890年大陆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排除B项;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建立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权,排除D项。38.(2023·安徽吉林黑龙江云南四省2月模拟·33)1816~1858年间,俄国男性世袭贵族数量从8.41万增至11.31万,增幅34.5%,同时,农奴人口从2145.42万增至2483.82万,增幅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尔加河下游贵族地产总面积从1032.4万俄亩增至1264.1万俄亩,增长22.4%。这可以说明,当时俄国()A.雇佣制大农场初具规模B.农奴遭受的剥削加深C.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剧D.农奴制并未出现危机【答案】B【解析】据材料“俄国男性世袭贵族数量从8.41万增至11.31万,增幅34.5%”“贵族地产总面积从1032.4万俄亩增至1264.1万俄亩,增长22.4%”可知当时俄国的人数和土地的数量都呈现出大规模的增长,说明当时贵族对俄国农奴的剥削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故选B项;材料中的贵族地产采用的是农奴耕作,雇佣制大农场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项;俄国农奴制下,农奴与主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本来就很强,而且材料中农奴人数的增长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阶级剥削日益深重,排除C项;贵族人数和土地的增长必然加重农奴制剥削,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农奴制危机的爆发,排除D项。39.(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0.(2020·海南高考·18)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答案】C【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故选C项;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排除A项;此时“福利国家”的规模扩大,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增长模式(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41.(2023·云南昆明“三诊一模”·35)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第三条道路”,主张政府可以既吸纳市场经济中自由主义的作用,又兼顾以国家为媒介的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强调“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的支持”。该道路的出现说明()A.冷战对欧美国家带来极大影响B.意识形态对西方国家影响减弱C.资本主义存在着自我调节机制D.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政府可以既吸纳市场经济中自由主义的作用,又兼顾以国家为媒介的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吸收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主义,同时兼顾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故选C项;20世纪90年代冷战基本结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意识形态对西方国家仍然有重要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并不属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42.(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15)美国历届政府都避免举债,平衡预算,1960年上任的肯尼迪政府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在经济高涨时期也继续推行财政赤字,以此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充分就业。这种举借外债赤字政策是()A.凯恩斯主义的滥用B.为了解决滞胀危机的局面C.为了争夺世界霸权D.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典范【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经济高涨时期也继续推行财政赤字,以此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充分就业”可知肯尼迪政府在经济高涨时期继续推行财政赤字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滥用,故选A项;滞胀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肯尼迪政府推行财政赤字政策,主要为发展国内经济,解决国内社会问题,而非争夺世界霸权,排除C项;材料所述体现的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43.(2023·湖南益阳高三上期末·16)20世纪80年代,某一经济学理论认为,解决贫困和社会不公平不能依赖政府的再分配,而是通过有产者追求自己利益时产生的积极成本的层层渗透来改善不公。该经济理论的实施()A.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B.缩小了贫富差距C.解决了社会的不公平D.造成经济“滞胀”【答案】A【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该经济学理论为新自由主义,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滞胀”的经济理论,其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减福利,故选A项;“减小了”不合逻辑,实为“扩大了”,排除B项;“解决了”不合史实,实为“激化了”,排除C项;“造成经济‘滞胀’”不合史实,该理论是为了解决“滞胀”困境,排除D项。44.(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6)1962年,赫鲁晓夫提出要以生产原则改组各州和加盟国的苏共领导机构,具体原则是:以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科研院等为代表的工业企业联合起来建一个工业党组织,以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农业院所及相关农业加工企业等归属于农业体系的生产单位联合起来建一个农业党组织。这一主张客观上()A.扩大了基层的管理自主权B.加剧了管理上权责不清C.破坏了苏联共产党的团结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答案】B【解析】据材料“赫鲁晓夫提出要以生产原则改组建一个工业党组织建一个农业党组织”可知,赫鲁晓夫的主张是对工农业进行分类管理,但生产过程中工农业是有部分重叠环节的,这一主张会加剧管理上的权责不清,故选B项;据材料“改组各州和加盟国的苏共领导机构”可知,赫鲁晓夫的调整,是对苏共领导机构的调整而不是基层管理权的调整,排除A项;据材料“工业党组织农业党组织”可知,赫鲁晓夫将生产集中在苏共的领导之下,强化了苏共的领导,破坏了苏联共产党的团结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工业企业联合起来建一个工业党组织农业体系的生产单位联合起来建一个农业党组织”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依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5.(2023·重庆一中2月月考·15)1952年,苏联的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然而,1952年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有时候还没有一战前的粮食产量高。这一现象可说明苏联()A.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B.机械化导致劳动者积极性降低C.在美苏争霸格局中处于劣势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十分显著【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但粮食的产量效果不佳,说明生产关系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选A项;降低劳动者积极性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而不是机械化,排除B项;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于5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苏联机械化水平较高是工业化的结果,但粮食的产量不高,说明效果不佳,排除D项。46.(2023·福建漳州三模·15)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A.美苏斗争的激烈B.公有经济的衰败C.西方渗透的加强D.思想理论的僵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反映苏联从官方到媒体把市场经济体制当成洪水猛兽,苏联一直无法冲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很重要原因在于理论创新不够,思想僵化保守,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讨论,没有体现公有经济的衰败,故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苏联思想理论的僵化,没有指明当时西方渗透加强,故排除C项。47.(2023·湖北武汉二月调研·15)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期,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答案】C【解析】紧扣“1966年”“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等并纲要下册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适应,故选C项;“突破了”夸大化,戈尔巴乔夫的举措只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并未对计划经济体制有突破,排除A项;“推动了”不合史实,1966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当时未进行政治改革,排除B项;“协调了”不合史实,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项。48.(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15)1985年起苏联“改革文学”兴起,下表中的三部小说都是在改革初年最早面世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暴露和控诉的文学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创作倾向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吻合。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作者作品发行时间评价拉斯普京《火灾》1985年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及时的作品,因为它发出“火灾”警报,召唤人们去扑灭会对传统道德构成威胁的“社会火灾”。阿斯塔菲耶夫《悲伤的侦探故事》1986年小说主人公的诘问当然就是作家本人的诘问,他这部小说也被视为他面对现实喊出的“高声忏悔”。艾特马托夫《断头台》1986年以他一贯的神话现实主义手法针眨时弊,将自然和精神生态同时滑坡的场景展现给读者。A.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B.否定了原有的苏联体制C.为新改革创造社会舆论D.抨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C【解析】据材料“召唤人们去扑灭会对传统道德构成威胁的‘社会火灾’”“他面对现实喊出的‘高声忏悔’”“将自然和精神生态同时滑坡的场景展现给读者”可知当时的“改革文学”将苏联的社会弊端暴露给民众,引起民众的反思,号召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从而为新改革创造社会舆论,故选C项;“改革文学”主要表现为揭露社会现实,号召人民为改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努力,但是并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苏联时期的社会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1985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改革文学”实际上是在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制造舆论支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2题)49.(2022·湖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答案】(15分)(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内部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首先应该跟新中国成立相关,所以新政权的建立是前提条件;由材料一“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并结合与工业化相关的决策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也是工业能够得到支持的条件;据材料一“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并结合所学可得,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保证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的重要条件。从外部来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让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所以我们学习苏联经验是重要的外部条件。(2)由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可得,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由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可得,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由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50.(2022·全国乙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答案】(15分)(1)民众养成好战之风;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2)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解析】(1)据材料“民勇于公战”可知,民众养成好战之风;从材料“‘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可知,士兵具有功利性;由材料“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可知,荀子提倡仁义思想。(2)据唯物史观可知,评价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据材料“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可知,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从材料“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结合所学可知,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据材料“‘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可知,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51.(2022·广东高考·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可以综合材料信息从巩固统治、控制中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概述。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知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可知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等。第二小问举措,可以综合材料信息从城市设计者、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具体规划等角度进行概述,比如,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扩大城市规模,统一规划里坊等。(2)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可以综合材料信息从对古城洛阳的意义、对后世中国都城建设的意义、对日韩等亚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对民族融合的影响等角度分析。52.(2022·江苏高考·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6分)【答案】(12分)(1)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1分);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1分);地方人才缺乏(少)(1分)。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1分);实行青苗法(1分);改革学校,培养人才(1分)。(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2分);理财为重(2分);教化为先(1分);注重实际(实事求是)(1分)。【解析】(1)第一小问困难,据材料“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自然环境恶劣;据材料“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民众生活困难;据材料“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可知地方人才缺乏。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可知兴修水利;据材料“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可知实行青苗法;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可知改革学校,培养人才。(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出发点可知关注民生;

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53.(2021·北京高考·17)(12分)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材料一“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材料二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4分)(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规划(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8分)【答案】(1)(4分)①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②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8分)“六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六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强调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调整经济政策,争取财政状况的好转。“九五”计划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明确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同时也强调科技教育、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六五”计划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阶段,此时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在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妥发展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都推动了“九五”计划提出更全面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发展目标的调整,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反映,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思考和推进的表现。【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工业化政策是“建立巩固的国防”的物质基础、“满足(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需要”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作答:其一,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其二,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也是: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除此之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在作答这道题目时,要注意其关键是阐述“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考生要对1982年、1996年、2006年、2016年这几个时间点的社会发展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熟悉和了解;还要注意题目的设问方式是“比较和阐释”,要对所选择的两个规划进行纵向比较,如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发展情况等;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和阐释”,要把所选择的两个规划是“如何前后承续”进行详细地阐述,从而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即“与时俱进”。54.(2020·海南高考·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表4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时间名称备注1979年《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