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南_第1页
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南_第2页
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南_第3页
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南_第4页
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南TOC\o"1-2"\h\u3594第一章综合整治概述 2119671.1治理背景与目标 292991.2治理原则与方法 313872第二章乡村规划与设计 4316792.1乡村规划编制 42022.1.1规划目标 4232822.1.2规划原则 444342.1.3规划内容 4239652.2乡村景观设计 4124582.2.1设计原则 5156602.2.2设计内容 5159582.3乡村建筑风貌改造 5245012.3.1改造原则 55652.3.2改造内容 526444第三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6289133.1垃圾分类与收集 633843.2垃圾转运与处理 684293.3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712192第四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7234914.1污水收集与输送 7280564.2污水处理技术选择 7226694.3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 819652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8198505.1水环境治理 8319785.2土壤环境治理 8153305.3生物多样性保护 912578第六章乡村基础设施改善 9119266.1交通设施建设 99116.1.1道路建设 9117406.1.2桥梁建设 9163146.1.3乡村公共交通 9293096.2供水设施建设 1043716.2.1水源保护 102296.2.2供水管网建设 10159036.2.3供水设施改造 10210076.3供电设施建设 1077656.3.1配电网建设 1083056.3.2供电设施改造 11101786.3.3新能源利用 1124972第七章乡村公共服务提升 1168887.1教育资源配置 11309357.2医疗卫生服务 11180357.3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222293第八章乡村产业发展与扶贫 12270668.1产业发展规划 1244478.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133498.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135473第九章乡村社会治理与维护 1443399.1社会治安管理 1432289.1.1治安管理原则 14107389.1.2治安管理内容 14201459.1.3治安管理措施 1484809.2群众自治与社区建设 157649.2.1群众自治原则 15164799.2.2群众自治内容 15215109.2.3群众自治措施 1560339.3乡村法治建设 15275499.3.1法治建设原则 1512489.3.2法治建设内容 15257459.3.3法治建设措施 1516383第十章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评估与监督 16189010.1综合整治效果评估 16220710.2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 16445910.3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17第一章综合整治概述1.1治理背景与目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乡村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提出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2)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3)农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成为迫切需求。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主要包括:(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地区环境质量。(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3)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1.2治理原则与方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整治过程中,要关注农民的需求,保障农民的权益,让农民在环境整治中受益。(2)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整治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4)坚持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整治工作。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法制保障。(2)加大投入力度。应加大对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治工作。(3)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5)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管,保证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第二章乡村规划与设计2.1乡村规划编制乡村规划编制是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性工作,旨在合理布局乡村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2.1.1规划目标乡村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目标:(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3)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4)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特色;(5)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保障乡村安全。2.1.2规划原则乡村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注重民生;(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4)注重创新,突出特色;(5)依法规划,严格执行。2.1.3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乡村总体布局:明确乡村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2)乡村用地规划:合理划分用地类型,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防治污染;(4)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5)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满足村民需求;(6)乡村风貌与景观设计: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特色。2.2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乡村环境质量,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空间。2.2.1设计原则乡村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2)因地制宜,体现乡村特色;(3)注重美学,提升乡村景观品质;(4)尊重传统,传承乡村文化;(5)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效益。2.2.2设计内容乡村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乡村风貌设计:包括建筑风貌、街道风貌、公共空间风貌等;(2)景观节点设计:如广场、公园、绿地等;(3)绿化配置设计:合理配置植被,提高绿化覆盖率;(4)水系景观设计:保护乡村水系,优化水环境;(5)道路景观设计:优化道路布局,提升道路景观效果;(6)公共服务设施景观设计: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景观品质。2.3乡村建筑风貌改造乡村建筑风貌改造是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环节,旨在提升乡村建筑品质,展现乡村特色。2.3.1改造原则乡村建筑风貌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传统,传承乡村文化;(2)注重创新,突出特色;(3)生态环保,提高建筑品质;(4)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5)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效益。2.3.2改造内容乡村建筑风貌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风貌改造:包括建筑风格、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改造;(2)建筑结构改造:提高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3)建筑配套设施改造:完善给排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4)建筑绿化改造:增加建筑绿化,提高环境质量;(5)建筑夜景照明改造:优化夜景照明,提升乡村夜景效果;(6)建筑标识系统改造:完善标识系统,提高乡村导视效果。第三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3.1垃圾分类与收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首要环节是垃圾分类与收集。为保证垃圾处理的效率与环保性,以下措施应当得到实施:(1)垃圾分类标准制定: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标准,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2)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村民大会、宣传册、墙体广告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村民的分类意识和参与度。(3)分类收集设施配置:在村庄内设置足够数量的分类垃圾桶,保证村民能够方便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4)定期回收:建立定期回收制度,对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进行专业回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5)村民参与激励: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例如,对于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村民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3.2垃圾转运与处理垃圾转运与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步骤,以下措施应当得到执行:(1)垃圾转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垃圾转运系统,保证垃圾能够及时、高效地从村庄转运至处理设施。(2)转运车辆管理:对垃圾转运车辆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3)垃圾处理方式选择:根据垃圾的成分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如填埋、堆肥、焚烧等,保证垃圾处理符合环保标准。(4)有害垃圾处理:对于有害垃圾,应采用专业的处理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5)监管与监测:建立健全垃圾处理过程的监管和监测机制,保证处理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3.3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工程,以下措施应当得到实施:(1)设施规划与设计: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布局。(2)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3)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4)设施维护与管理:建立健全设施维护和管理制度,保证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5)环保教育:在垃圾处理设施周边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4.1污水收集与输送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收集与输送是污水处理的第一环节,对于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规划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系统应遵循“雨污分流、就近收集、合理布局”的原则,以降低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减少污水渗漏。污水收集管道的设计应考虑管道材质、管径、埋深等因素,保证管道的耐久性、抗腐蚀性和抗阻塞能力。在输送过程中,应采用重力流、压力流或混合流等多种方式,提高输送效率。还需设置必要的检查井、跌水井等设施,便于管道的维护和管理。4.2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应根据污水水质、水量、处理目标、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1)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和生物膜法等。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稳定、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2)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沉淀、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等。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可针对特定污染物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但运行成本较高。(3)生态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土地处理、植物浮床等。生态处理技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具有成本低、景观效果好、可持续性强等优点,但处理效果受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4.3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是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设施建设方面,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保证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设施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保证施工质量。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对设施进行调试,保证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在设施维护方面,应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保证设施稳定运行。还应关注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成本,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5.1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关键环节。应当加强水源保护,建立健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对水源地进行严格保护。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推广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直接排放。还需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防止其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加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治理与保护,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5.2土壤环境治理土壤环境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针对土壤污染问题,首先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土壤污染底数。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新的土壤污染,如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规范工矿企业生产活动等。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修复措施,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恢复土壤功能和生态安全性。还要加强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浪费。5.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首先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责任。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如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等,保证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觉和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问题。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要注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的推广,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第六章乡村基础设施改善6.1交通设施建设乡村交通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乡村交通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6.1.1道路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应遵循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优化乡村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改善乡村道路质量,保证道路安全畅通;(3)加强乡村道路绿化和美化,提升道路环境;(4)完善乡村道路附属设施,如交通标志、防护栏等。6.1.2桥梁建设乡村桥梁建设应结合地形地貌、交通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提高桥梁设计标准,保证桥梁安全可靠;(2)优化桥梁结构,降低桥梁建设成本;(3)加强桥梁养护管理,保证桥梁使用寿命;(4)注重桥梁美学设计,提升桥梁景观效果。6.1.3乡村公共交通乡村公共交通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乡村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2)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布局,缩短村民出行时间;(3)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降低环境污染;(4)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村民出行体验。6.2供水设施建设乡村供水设施建设是保障村民生活用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是乡村供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6.2.1水源保护加强水源保护,保证水源安全、清洁。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防止水源污染;(2)合理规划水源地,保障水源可持续利用;(3)建立健全水源保护制度,加强水源监管。6.2.2供水管网建设优化供水管网布局,提高供水效率。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供水管网规划,提高供水覆盖率;(2)采用先进供水技术,降低供水能耗;(3)加强供水管网维护,保证供水安全;(4)推广智能化供水管理系统,提高供水管理水平。6.2.3供水设施改造针对现有供水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改造老旧供水管道,降低漏损率;(2)更新供水设备,提高供水能力;(3)加强供水设施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6.3供电设施建设乡村供电设施建设是保障乡村生产生活用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乡村供电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6.3.1配电网建设优化乡村配电网布局,提高供电质量。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配电网规划,提高供电能力;(2)采用先进配电技术,提高供电可靠性;(3)加强配电网维护,保证供电安全;(4)推广智能化供电管理系统,提高供电服务水平。6.3.2供电设施改造针对现有供电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改造老旧供电线路,降低故障率;(2)更新供电设备,提高供电能力;(3)加强供电设施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6.3.3新能源利用积极推广新能源利用,提高乡村供电可靠性。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乡村供电自给能力;(2)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3)加强新能源技术研究,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第七章乡村公共服务提升7.1教育资源配置乡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为保障乡村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以下措施应得到充分实施:(1)优化学校布局。依据乡村人口分布和适龄儿童就学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保证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同时提高学校建设标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途径,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3)改善教育设施。加大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为乡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4)关注特殊群体教育。针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保证其教育权益得到保障。7.2医疗卫生服务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措施有助于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1)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卫生室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乡村居民就医便利性。(2)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加强乡村医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城市医生到乡村支援,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3)优化药品供应体系。保障乡村药品供应,降低药品价格,保证乡村居民用药安全、有效。(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开展乡村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乡村居民健康素养。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7.3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丰富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以下措施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水平:(1)加大投入力度。应加大对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设施建设与乡村发展需求相适应。(2)完善设施布局。根据乡村居民需求,合理规划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设施利用率。(3)提高设施质量。加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化管理,保证设施质量达到规定标准。(4)丰富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乡村居民参与文化创作,传承民间文化。(5)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捷的体育健身场所。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乡村居民健康水平。第八章乡村产业发展与扶贫8.1产业发展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是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乡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市场导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3)绿色环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4)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间、产业与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格局。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以乡村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乡村产业品牌。(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布局和政策措施。(3)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资源分布,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8.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1)发展特色农业。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2)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8.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以下为相关工作措施:(1)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加强扶贫政策顶层设计,保证政策体系完整、有效。(2)实施精准扶贫。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保证扶贫效果。(3)发展扶贫产业。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扶贫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4)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5)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6)促进乡村人才培育。加强乡村人才培养,提高乡村人才素质,助力乡村振兴。(7)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第九章乡村社会治理与维护9.1社会治安管理9.1.1治安管理原则乡村社会治安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靠群众,实行专群结合;严格执法,文明管理;注重实效,保障民生。9.1.2治安管理内容(1)加强乡村治安防范。开展治安巡逻,提高见警率,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活动。(2)加强重点部位管理。对公共场所、易发案部位进行重点监管,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加强信息收集与预警。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机制,提高治安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4)加强治安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9.1.3治安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乡村治安组织。加强村(居)委会、治保会等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2)加强治安队伍建设。提高治安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保证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3)推进科技手段应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安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9.2群众自治与社区建设9.2.1群众自治原则群众自治应遵循以下原则: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9.2.2群众自治内容(1)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2)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社区服务。(3)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高社区治理水平。9.2.3群众自治措施(1)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2)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9.3乡村法治建设9.3.1法治建设原则乡村法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障民生。9.3.2法治建设内容(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治意识。(2)完善乡村法治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法治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