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研发中的故事_第1页
两弹研发中的故事_第2页
两弹研发中的故事_第3页
两弹研发中的故事_第4页
两弹研发中的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弹研发那些事1945年的8月6日,美国一架B-29轰炸机将原子弹“小男孩”投放到广岛上空,让世人见识了具有核武器的巨大力量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铁克瓦”(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命名)在大气层中试爆成功。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笼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世界陷入了美苏构造的核恐怖之中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些喜人的成果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强对原子能事业的领导,195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发展工作。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同意下,聂帅不失时机地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同当时苏联政府谈判,并于1957年10月15日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在协定中,苏联政府答应在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生产与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战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以及试验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场等方面对中国政府进行技术援助。1959年6月20日,苏联共产党中央致信中共中央。信中以苏联正与美国、英国在日内瓦谈判禁止核武器试验的协定和正赶上苏联、美国政府首脑会议即将召开为理由,怕“西方国家获悉苏联将核武器的样品和设计的技术资料交给中国”,“有可能严重地破坏社会主义国家为争取和平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所作的努力。”提出目前先不把苏联原子弹的样品和设计的技术资料交给中国,1961年夏天,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委会议上,关于两弹是下马还是继续干的争论达到高潮。很多人提出要先搞常规武器,原子弹导弹这种尖端武器暂缓,也提出让聂荣臻不要接手此事钱学森说:“曾经一段时间有那么一些误解,认为搞两弹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有用来发展生产。这还不是个别人的意见。”(《追忆航天峥嵘岁月》,《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25期)在决定两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聂荣臻亲自签发了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直接上报毛泽东。这个报告简直就是军令状:导弹方面,争取三年突破中程导弹,五年突破远程导弹;原子能方面,争取四年建成一套核燃料生产基地,设计试制出初级的原子弹,五年设计试制出能装在导弹上的原子弹。张爱萍、刘西尧、刘杰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得出结论:两三年内,即最迟在1964年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可能的毛泽东最终下定决心。平息了两弹是否下马的讨论,使两弹得以有机会进行攻关。相比之下,七八十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七客机运十就因类似的原因惨遭下马,导致中国的民航工业远远落后于他国。两弹能摆脱种种阻力,获得成功,实属不易核试验基地第一次选址在敦煌西北,被否决后改在罗布泊。原先驻扎在朝鲜的第20兵团秘密调往罗布泊,基层官兵们在火车上一坐就是半个多月,下车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到了大沙漠,沙粒打在脸上都是疼的。战士们随即就投入到机场、发电厂和铁路的建设中。陈士榘上将出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负责主持靶场的建设工作,他问苏联专家盖杜柯夫:“盖将军,你看看,按我们这个搞法,试验场需要多长时间能建好,能打导弹?”盖杜柯夫想了想:“15年。”陈士榘向盖杜柯夫伸出3根手指:“中央给我3年!”盖杜柯夫听后使劲儿摇头:“搞科学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像这样原始的劳动,15年已经够快了……你们的脑子太热了……”,然而战士和专家们,正是用不到三年的环境,在极恶劣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了任务。也为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说当时不许砍胡杨,因为胡杨是沙漠生命之树,但每死一个官兵,都可以取一截胡杨做墓碑,墓碑逐渐增加,和核试验中牺牲的战士墓一起形成了著名的马兰烈士陵园。。。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得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1958年初的核武器研究院,代号为九院,对外称221场,大批科研人员从北京的科研院所,东北的军工企业奔赴221,他们坚持一问三不知原则:问你干什么的,不知道,在哪工作的,不知道,通信地址是什么,不知道。但他们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至于很多人看到原子弹的新闻后,还问领导这是哪个厂子的成果。原子弹爆炸的照片交给周恩来审阅,周恩来特意去掉了图片的下半截,防止有人从中判断出原子弹爆炸的高度位置等信息。第一次原子弹试爆是保密工作最重要的时候,设置了一系列密语。——首次试验密语为一零六四,实弹为老邱,装配为穿衣,弹在装配间称为住下房,在塔上称为住上房,,雷管叫鞭子,弹上插雷管叫梳辫子,测试叫诊断,剂量叫体温,气象叫血压,起爆叫零时。。于是原子弹在塔上开始插雷管,就变成了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参试的七八千人,最终没有走漏一点风声。在合肥,生活着500多名来自核工业部原国营221厂的退休职工,他们大多领着国家因公损伤补助,许多50岁已经牙齿掉光,,回想起过去,感到的更多是荣耀。他们虽然已被安置了新家,但仍想回当年的试验场看看,而那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座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闲暇时,老人们喜欢聚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