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工作方法操作指南TOC\o"1-2"\h\u23195第一章: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2255121.1 213670第二章:农业生产发展与科技创新 3298691.1.1概述 3265661.1.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3205771.1.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448081.1.4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4207611.1.5概述 4222791.1.6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4200481.1.7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措施 4107971.1.8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策略 431388第三章: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 586201.1.9改革背景 5220351.1.10改革目标 592191.1.11改革措施 52481.1.12发展思路 6156791.1.13发展重点 6226951.1.14发展措施 630890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228131.1.15规划原则 6288641.1.16规划内容 7203711.1.17融资策略 740561.1.18管理措施 73835第五章: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 838891.1.19概述 875231.1.2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8284761.1.2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8188361.1.22农村教育 9151921.1.23农村卫生 9210801.1.24农村文化事业 915457第六章: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 9218451.1.25农村扶贫政策概述 963361.1.26农村扶贫实践 10105901.1.2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1055901.1.2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措施 1010406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和谐 1135851.1.29背景与意义 11207981.1.30创新内容 1119321.1.31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意义 1258241.1.32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231809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3220371.1.33政策背景 1378071.1.34政策内容 1394061.1.35政策实施 1340911.1.36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4161331.1.37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践 1424472第九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4135591.1.38引言 1538391.1.39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15133541.1.40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1596821.1.41引言 16318841.1.42政策支持体系 16183621.1.43政策支持措施 1616592第十章:三农工作组织领导与考核评价 16111651.1.44组织领导原则 16305251.1.45组织领导体系 1714641.1.46考核评价原则 1715071.1.47考核评价体系 17第一章: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1.1三农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总体要求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具体要求如下:(1)保障粮食安全: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证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基本原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4)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6)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基本原则与实践方针在实施三农工作的过程中,以下基本原则与实践方针是必须遵循的:(1)坚持以人为本: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3)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升级。(4)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坚持深化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社会治理改革,为三农工作提供制度保障。(6)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基本原则与实践方针的贯彻实施,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农业生产发展与科技创新第一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1.1概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作物布局、产业链延伸、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1.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2)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3)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1.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1)调整作物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推进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产值。(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1.1.4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2)技术支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市场开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竞争力。(4)资源整合:整合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节: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1.1.5概述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涵盖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6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1)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2)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3)工程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4)农业环保技术: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1.1.7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措施(1)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1.1.8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策略(1)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2)资金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农业科研经费。(3)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4)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第三章: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第一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9改革背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农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旨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1.1.10改革目标(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需求。(5)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11改革措施(1)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4)改革农村金融体系。设立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5)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第二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1.1.12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是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1.1.13发展重点(1)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地区特色,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拓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3)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1.1.14发展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值。(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产业之间的联系,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3)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4)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农村基础设施规划1.1.15规划原则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基础设施规划。(2)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整体协调:统筹考虑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发展。(4)创新驱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1.1.16规划内容(1)农村道路规划:合理布局农村道路,提高道路等级,满足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需求。(2)农村供水规划: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供水质量和效益。(3)农村供电规划:优化农村电力布局,提高供电能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4)农村通信规划: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通信质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5)农村环境卫生规划: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6)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第二节: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与管理1.1.17融资策略(1)投资:充分发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2)社会资本: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3)金融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政策性贷款、专项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1.1.18管理措施(1)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保证项目质量和效益。(2)资金管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3)质量监管: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监管,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4)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制度,保证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5)政策宣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第五章: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第一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1.19概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旨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全面振兴。1.1.2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条件。(2)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3)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4)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服务人员培训等。1.1.2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1)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需求。(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4)科技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第二节:农村教育、卫生与文化事业1.1.22农村教育(1)基础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证农村学生接受良好教育。(2)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3)成人教育:开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1.1.23农村卫生(1)基本医疗: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2)卫生防疫:加强农村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3)健康教育:普及农村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1.1.24农村文化事业(1)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3)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第六章: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第一节:农村扶贫政策与实践1.1.25农村扶贫政策概述农村扶贫政策是我国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扶贫措施。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扶贫政策的演变(1)体制改革阶段(19791985年):以体制改革为主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2)目标瞄准阶段(191993年):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对贫困地区进行分类,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3)扶贫开发阶段(19942007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4)精准扶贫阶段(2008年至今):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实现扶贫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二)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1)财政扶贫: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等手段,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2)金融扶贫:通过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等金融手段,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3)教育扶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4)健康扶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条件。(5)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地区收入。1.1.26农村扶贫实践(一)扶贫开发项目(1)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2)产业发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3)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4)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二)扶贫模式(1)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2)资源开发扶贫: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产业。(3)易地扶贫搬迁:将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4)教育扶贫:通过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第二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1.1.2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谐。1.1.2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措施(一)完善养老保险制度(1)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保证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权益。(2)提高养老保险待遇,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3)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保证基金安全。(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1)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2)提高医疗保险待遇,降低农村居民医疗负担。(3)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1)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农村居民失业保险权益。(2)提高失业保险待遇,缓解农村居民失业压力。(3)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保证基金安全。(四)完善工伤保险制度(1)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工伤保险意识。(2)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农村居民工伤保险权益。(3)提高工伤保险待遇,缓解农村居民因工伤造成的经济负担。(五)完善生育保险制度(1)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农村居民生育保险权益。(2)提高生育保险待遇,降低农村居民生育负担。(3)加强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保证基金安全。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和谐第一节:农村社会治理创新1.1.29背景与意义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旨在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1.1.30创新内容(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优化村组织、村委会、村监会等组织结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柱。(2)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实施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完善农村法治体系,推动法律法规在农村落地生根;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法治水平。(3)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1)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将农村划分为若干网格,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2)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3)发展农村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发挥其在服务农村、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4)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第二节:农村和谐社会建设1.1.31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1.1.32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2)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3)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民身体健康。(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6)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7)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1.33政策背景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1.34政策内容(1)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政策: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2)农村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对农村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给予补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4)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政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政策: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1.1.35政策实施(1)完善政策体系:根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政策体系。(2)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农民的政策知晓率和参与度。(3)落实政策责任:明确各级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保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4)强化政策监管: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践1.1.36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3)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1.1.37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践(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村环境污染。(2)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效益。(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预警能力。(5)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6)农村生态环境执法: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第九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一节: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摸索1.1.38引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本节将从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摸索出发,分析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1.1.39农村产业融合模式(1)产业链延伸模式产业链延伸模式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2)农旅融合模式农旅融合模式是指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业的休闲、娱乐功能,丰富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集聚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相关产业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协同效应。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4)互联网农业模式互联网农业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重构,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种模式有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1.1.40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1)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附加值不断提高,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2)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旅融合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向多元化、休闲化方向发展。(3)产业集聚,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产业集聚模式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第二节:农村产业融合政策支持1.1.41引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本节将从政策层面分析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1.1.42政策支持体系(1)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农业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旨在降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旨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3)市场准入政策市场准入政策旨在放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4)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培养政策包括农村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旨在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1.1.43政策支持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国建筑合同范本
- 健身车外贸合同范本
- 代建租赁合同范本
- 冻库验收合同范本
- ipad制作合同范本
- 长宁区制作家具施工方案
- 使用保姆合同范本
- ppp 外贸合同范本
- 公寓租给酒店合同范本
- 仿古街建设合同范本
- 电气控制技术项目化教程 第2版 课件 项目1、2 低压电器的选用与维修、电动机直接控制电路
- 2025年上半年山东人才发展集团限公司社会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护理查房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及合作协议3篇
- 【MOOC期末】《大学体育射箭》(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三叉神经痛的护理问题
- 2025北京平谷初三(上)期末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 VQ-100无人机手册(一)
- 2024年01月河北2024沧州银行总行科技开发部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橡胶密封件行业运行动态及发展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