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说明:本卷共两大题,答案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适稳态的调节机制B.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适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A错误;B、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该现象没有体现人体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B错误;C、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稳态,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D正确。故选D。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B.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C.③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D.①处产生的兴奋一定可以传到②和④处【答案】C【解析】【分析】a、b是两个神经元,其中①②是a神经元轴突上的两个位点,④⑤是b神经元轴突上的位点,③是a、b两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结构。【详解】A、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可以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A错误;B、突触传递兴奋时有延迟现象,但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正确;D、由于不知③突触处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④处不一定能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C。3.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C.若尿崩症是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不低于正常值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注射该激素来治疗【答案】B【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可能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的产生或者作用异常,而不能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较大,B错误;C、若尿崩症是因肾小球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原因不是激素含量的问题,可能是受体细胞的问题,该激素在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或高于正常值(不低于正常值),C正确;D、如果尿崩症由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注射该激素来治疗,而不能通过口服,因为由题干可知,抗利尿激素是九肽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D正确。故选B。4.下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病是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B.该病患者血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低C.引起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D.通过药物抑制相应的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有减轻病情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该患者甲状腺水平低于正常值,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高,B错误;C、体液免疫中,激活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C正确;D、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可改善、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作用,D正确。故选B。5.泪腺的活动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但是副交感神经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泪腺可构成效应器B.情绪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消极情绪积累会产生抑郁C.“伤心流泪”,产生伤心情绪的实际部位是大脑皮层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答案】B【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根据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而副交感神经为传出神经,并支配泪腺,A正确;B、情绪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C、情绪的产生在大脑皮层,C正确;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一般相反,D正确。故选B。6.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调节体内某种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时给大鼠注射该抗体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检测指标组别促性腺激素(mIU/mL)性激素(ng/mL)卵泡质量(g)成熟卵泡个数(个)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素孕酮对照组8.5315.188.860.6328.67实验组25.3615.1911.780.9135A.卵巢向内环境中释放INH,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B.实验结果表明,性激素分泌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C.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抑制卵泡发育D.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INH结合,从而解除INH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含量上升,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由此可见该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后,使INH无法发挥作用。INH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详解】A、INH是卵巢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但不是定向,A错误;B、由实验数据可知,在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抑制卵泡发育,由此推测,性激素分泌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B正确;C、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合成和分泌,在注射INH抗体后,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使INH无法发挥作用,此时促卵泡激素和孕酮激素含量上升,由此可见INH可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卵泡发育,C正确;D、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INH无法发挥作用,解除其作用,D正确。故选A。7.植物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的生长,形成顶端优势。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关丁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侧芽生长受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的顶端优势C.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生长D.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促进侧芽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侧芽生长受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不同植物激素共同调节,A正确;B、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细胞分裂素能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B错误;C、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D、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减少侧芽处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D正确。故选B。8.环境因素能够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部位,受到光照射,其结构发生变化,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B.植物开花不需要外界因素刺激,只与激素调节有关C.春化作用主要是由温度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D.“淀粉—平衡石假说”是一种解释光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答案】C【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详解】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不能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A错误;B、植物开花受光和温度等外界刺激的影响,也与激素调节有关,B错误;C、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经历低温诱导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主要是由温度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正确;D、“淀粉—平衡石假说”是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D错误。故选C。9.某校研学小组以柳树枝条为材料研究生长素类调节剂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验中发现水培5d左右插条开始生根,第6~7d为生根的快速增长期,第8d时根的数量趋于稳定。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应该以水培第6d或第7d的插条生根数作为实验结果B.NAA溶液促进柳树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9mol·L-1C.实验结果说明NAA浓度高于10-5mol·L-1时抑制生根D.后续的正式实验中应缩小NAA溶液的浓度范围和梯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题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量,植物插条生长状况,每组的枝条数量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各组的设置要遵循等量性原则。【详解】A、预实验中发现水培5d左右插条开始生根,第6~7d为生根的快速增长期,第8d时根的数量趋于稳定,因此应该以水培第8d的插条生根数作为实验结果,A错误;B、根据实验结果不能说明NAA溶液促进柳树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9mol·L-1,只能说明在该浓度左右,B错误;C、实验结果显示,10-5mol·L-1处理组的生根数高于清水组,因而不能说明NAA浓度高于10-5mol·L-1时抑制生根,C错误;D、后续的正式实验中应缩小NAA溶液的浓度范围和梯度,重复上述实验,找到生根数目最多的实验组对应的NAA浓度,D正确。故选D。10.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渔业资源,应该规定禁捕期、禁渔区以及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等。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详解】A、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故A正确;

B、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故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故C正确;

D、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故D错误。

故选D。11.如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要全面了解群落结构时只需统计物种丰富度B.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热的习性进行采集,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C.观察土壤小动物特征时,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40倍物镜和50倍目镜下进行观察D.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研究内容包括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位、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2、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可以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详解】A、仅统计物种丰富度不能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要全面了解群落结构,还需要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A错误;B、甲装置为诱虫器,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乙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C、观察土壤小动物特征时,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40倍物镜和50倍目镜组合放大倍数太大,C错误;D、两种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将土壤小动物杀死并保存标本),也可以放入试管中(试管中放入湿棉花团,可保持小动物活性),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对种群数量均具有调节作用B.群落演替就是群落结构由简单发展为复杂的过程C.食物网中的每种生物都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D.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高【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过程。2、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详解】A、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都可以使种群增长受到限制,故对种群数量均具有调节作用,A正确;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过程,一般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但也有从复杂到简单的例子,如黄土高原,B错误;C、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被捕食,C错误;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A。13.某学生小组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个经过灭菌的装有一定量培养液的试管中,每天同一时间检测、估算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检测B.计数操作时应先盖好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再滴入菌液C.该酵母菌种群未来的种群密度将长期维持在1.3×108个/mLD.从开始培养到第5天,该酵母菌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详解】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一般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B正确;C、据图可知,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

1.3×108

个/mL,但后期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等,种群密度会下降,C错误;D、从开始培养到第

5

天,种群增长曲线类似于S形,改时间内该酵母菌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D正确。故选C。14.科研工作者调查了我国东北某地区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情况,获得下表所示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弃耕年限/a植物物种数湿地植物占比%优势种<56172一年生植物:牛毛毡、大狼杷草、稗多年生植物:泽泻、雨久花、疣草5~154883多年生植物:菰、灰脉薹草、狭叶甜茅、香蒲、芦苇自然湿地3683多年生植物:雨久花、灰脉薹草、吉林水葱、泽泻、狭叶甜茅A.该弃耕稻田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数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B.调查结果表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稻田群落C.若人为补充土壤水分和有机质能改变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方向D.多年生植物取代一年生植物是因为在竞争阳光等资源中占据优势【答案】C【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该弃耕稻田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数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A错误;B、图中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稻田群落,且稻田的存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B错误;C、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据此可推侧,若人为补充土壤水分和有机质能改变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方向,C正确;D、题中湿地植物占比越来越大,且多年生植物占优势,多年生植物取代一年生植物的原因是由于其宿根中储存营养较多的缘故,并非是在竞争阳光等资源的过程占据优势,D错误。故选C。15.柑橘木虱是靠吸取柑橘嫩梢汁液为生的昆虫,柑橘木虱的卵可被胡瓜顿绥螨捕食,白僵菌能感染柑橘木虱的若虫和成虫并在其体内生长繁殖致其死亡,果园内通常利用胡瓜顿绥螨携带白僵菌孢子控制柑橘木虱的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确定胡瓜顿绥螨的投放数量,可先用样方法调查柑橘木虱的卵的密度B.胡瓜顿绥螨与白僵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柑橘木虱和胡瓜顿绥螨为消费者,白僵菌为分解者D.胡瓜顿绥螨和白僵菌的引入提高了柑橘园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详解】A、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故为确定胡瓜顿绥螨的投放数量,可先用样方法调查柑橘木虱的卵的密度,A正确;B、胡瓜顿绥螨能携带白僵菌孢子,则说明胡瓜顿绥螨与白僵菌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错误;C、白僵菌以活体的有机物为食,是消费者,C错误;D、二者的引入减小了柑橘木虱的环境容纳量,利于柑橘的生长,同时提高了橘园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度,进而提高了抵抗力稳定性,而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故选A。16.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近邻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60天后测定植株干重并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处理值/对照值-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 B.在薇甘菊种内存在化感促进作用C.鸡矢藤对其他种生长均表现为抑制 D.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3、根据题意,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包括种间和种内。4、效应指数R=处理值/对照值-1,则当R>0时,起促进作用,R<0时,起抑制作用。【详解】A、比较第三组的实验结果可知,鸡矢藤叶水提液均降低3种幼苗的化感作用,说明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内;比较薇甘菊及近邻种葛藤和鸡矢藤组Mm供体处理组可知,供体相同,不同物种的化感作用不同,说明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A正确;B、从前两组实验可知,当受体为薇甘菊时,Mm组的化感作用约为0.6;当受体为葛藤时,Mm组的化感作用为0.5,说明薇甘菊叶水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有促进效果,B正确;C、对比前两组实验,鸡矢藤对薇甘菊生长表现为抑制,对葛藤生长表现为促进,C错误;D、从实验可以观察到,化感作用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不同。因此,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组成,D正确。故选C。【点睛】17.塞罕坝森林公园是保护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80%,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避暑胜地,此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樟子松一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樟子松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能量去向,则图中没有缺少的能量去向C.图中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A×100%D.春天,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种现象说明信息传递有调节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级同化的能量/上一级同化的能量×100%。【详解】A、该生态系统不仅只有樟子松一种生产者,流入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错误;B、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则图中缺少的能量去向是未利用的能量,B错误;C、图中A表示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杜鹃同化的能量是E,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A×100%,C正确;D、春天,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种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对于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并未体现出种间关系,D错误。故选C。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过程B.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具有单向递减特征C.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由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个环节构成D.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稳态的维持【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将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过程,A正确;B、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不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如深海以化能自养细菌为生产者的生态系统,B错误;C、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来源、信息传递途径(信道)和信息受体,C正确;D、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稳态的维持,D正确。故选B。19.下图是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多种激素的动态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参与调节猕猴桃果实的发育和成熟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猕猴桃果实发育上表现出协同作用C.在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时,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D.决定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条件一般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答案】D【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详解】A、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A正确;B、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果实发育,故两者在促进猕猴桃果实发育上表现出协同作用,B正确;C、由图像可知,每种激素在不同时期含量各不相同,不同时期含量最高的激素也不尽相同,说明不同时期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激素也在变化。比如最开始生长素水平相对较高,脱落酸水平较低,随着不断成熟,生长素水平下降,脱落酸的水平逐渐升高;细胞分裂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也达到过较高水平,但随着果实的成熟其含量不断下降。故在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时,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C正确;D、由图像可知,在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的不同时期,各激素的含量也不同,即不同时期猕猴桃果实的发育和成熟需要各激素的含量各不相同。即在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某种植物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D错误。故选D。20.某地海岸潮间带分布着石鳖、帽贝、贻贝、藤壶等动物,四者间无捕食关系,但它们都会被海星捕食。在一个16m²实验样地中,研究人员去除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占据优势,一年后藤壶被贻贝排挤,三年后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从15种变为8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设计符合“减法原理”B.捕食可改变种间竞争强度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藤壶在演替各阶段保持优势D.移除海星导致该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详解】A、题意显示,某地海岸潮间带分布着石鳖、帽贝、贻贝、藤壶等动物,四者间无捕食关系,但它们都会被海星捕食,研究人员去除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占据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物种多样性下降,根据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设计符合“减法原理”,A正确;B、题中显示,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人为去除海星前后,其他四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都是种间竞争,最终表现为几个月后藤壶占据优势,一年后藤壶被贻贝排挤,该实验结果说明捕食可改变种间竞争强度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由于人为的干预,优势物种随时间推移由藤壶变为贻贝,说明藤壶在演替各阶段没有一直保持优势,C错误;D、实验结果显示移除海星导致该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协调被捕食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而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C。21.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其中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它们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类型B.群落中没有乔木,可能原因是乔木不耐旱C.植食性动物A、B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是因为C的捕食作用,无关其他【答案】D【解析】【分析】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说明该生物群落为草原生物群落。【详解】A、该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属于草原生物群落类型,A正确;B、群落中没有乔木,可能原因是草原生物群落缺水,乔木不耐旱,不能在该生物群落生存,B正确;C、A、B属于植食性动物,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C正确;D、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C的捕食作用、B数量增多引起的竞争压力等,D错误。故选D。22.科研小组研究了某草原上家畜的不同放牧方式对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影响,其中按月轮牧指周期为一个月的放牧和禁牧交替进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捕获率表示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相对大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放牧方式禁牧连续放牧按月轮牧捕获率(%)6%2%3.3%A.用标记重捕法获得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不是准确的数量B.与按月轮牧相比,连续放牧降低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作用更显著C.连续放牧导致鼠群的食物减少,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降低D.在禁牧区采取药物灭鼠措施后,死亡率升高是引起该鼠群密度下降的唯一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详解】A、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该方法只能估算其数量而不能准确计算,A正确;B、分析表格可知,与按月轮牧相比,连续放牧捕获率更低,说明该方法降低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作用更显著,B正确;C、连续放牧会导致草原生的草被家畜更多摄食,降低了鼠群的食物来源和遮蔽空间,从而导致其死亡率升高,导致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D、在禁牧区采取药物灭鼠措施后,导致死亡率升高,成年个体的死亡同时也会导致出生率降低,迁出率升高,从而引起该鼠群密度下降,D错误。故选D。23.中华穿山甲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杂木林或灌丛等隐蔽条件好的生境中。截止2019年,该物种数量下降约9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鳞片可入药体现间接价值B.该物种数量下降使其基因多样性降低C.划定其保护地属于就地保护D.森林开垦可能会导致其栖息地碎片化【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3、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详解】A、其鳞片可入药体现直接价值,A错误;B、物种数量下降使其基因多样性降低,B正确;C、划定其保护地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D、森林开垦等人类活动可导致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D正确。故选A24.为实现农户脱贫和庭院人居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内蒙古某地示范应用以温室大棚为设施中心的庭院生态工程模式,改造前后的物质流向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B.人和动物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C.该庭院生态工程能够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不需要来自外部的能量输入D.该庭院生态工程的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详解】A、该生态工程通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自生原理),能实现农户脱贫和庭院人居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整体原理),同时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循环原理),考虑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适应(协调原理),A正确;B、人和动物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B正确;C、该庭院生态工程能够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但仍需要外部的能量输入,如太阳光能,C错误;D、该庭院生态工程的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故选C。25.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某种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有A→B→D、A→C、A→D三条食物链B.图1中的D处于图2中的③、④营养级C.若图1生态系统存在富集现象,则丁中富集物含量最高D.图2中的金字塔可以表示能量金字塔,但不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图2中①表示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②③④表示消费者,②为第二营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④为第四营养级。【详解】A、根据双向箭头可指向甲的箭头最多,可判断乙为生产者,食物链应该从生产者乙开始,A错误;B、乙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图1中的D可以A为食,也可以B为食,因此D处于图2中的③(第三营养级)、④(第四营养级)营养级,B正确;B、图1中丁是分解者,D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应该是D中富集物的含量最高,C错误;D、图2中的金字塔可以表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因为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多数情况下是正置的,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不仅引发了草原的沙漠化,还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草原上栖息着50多种鼠类,对草原形成大面积危害的鼠类主要是布氏田鼠、草原鼢鼠等。研究人员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对该草原鼠种群进行了调查。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该草原某种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表示___。(2)研究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布氏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布氏田鼠天性警觉,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3)分析图2,前4年该鼠种群数量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8-16年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为___。(4)为应对严重的草原鼠害,结合图1的概念图,该地采取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的措施,该措施能够控制鼠类种群密度的原理是___。【答案】(1)性别比例(性比)(2)①.高(大)

②.草原中布氏田鼠的天性警觉,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数量减少(3)①.基本不变②.第8~10年,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种群数量增加(4)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解析】【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对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小问1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因此c为种群密度。a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可知a为性别比例。b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为年龄结构。【小问2详解】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个体总数=(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第二次捕捉数)/重捕标记数,由于布氏田鼠的天性警觉,重捕的布氏田鼠中被标记的数量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小问3详解】分析图2,前4年λ=1,所以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由于8~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时λ>1,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该鼠的种群数量第8~16年的变化为,第8~10年,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种群数量增加。【小问4详解】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育,无法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使鼠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鼠数量的目的。27.东方白鹳在东亚地区曾是常见的鸟类,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过度捕猎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2年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值约为3000只,2021年约为6300只。目前东方白鹳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繁殖,越冬主要在我国的鄱阳湖等地。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湿地越冬。研究人员对越冬的东方白鹳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郡阳湖越冬的东方白鹤比例年份200420052016201820192020鄱阳湖东方白鹳数量14916021898604634615871东方白鹳总越冬数量169711941974646048145919越冬比例(%)88%50%96%94%72%99%(1)研究东方白鹳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等内容(填三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的结果。(2)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结构。每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下降,湖床变成万亩草原,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多。“绿草黄花”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3)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___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填种群数量特征)。【答案】(1)①.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②.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③.协同进化(2)①.水平②.物理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①.季节性②.物种组成③.迁入率和迁出率【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小问1详解】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即研究东方白鹳这种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上述内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2详解】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描述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因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绿草黄花”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小问3详解】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即物种组成是决定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题意信息显示,东方白鹳繁殖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因此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28.崂山湾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多种渔业生物的分布区。研究人员连续3年对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数据进行调查,发现其能量流动数据在3年中相对稳定,据此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如图),为渔业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沿着___进行。(2)该生态系统中Ⅲ、Ⅳ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___(保留1位小数)。(3)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对营养级II的捕捞量不宜再增加,理由是___。(4)根据图中数据可初步判断该鱼礁区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依据是___。【答案】(1)食物链、食物网(2)13.6%(3)营养级Ⅱ输入总能量为5322.8,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遗弃的总能量为5235.4,其差值为87.4,与捕捞量大致相当(4)该生态系统3年中组分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收支接近平衡【解析】【分析】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小问1详解】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小问2详解】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生态系统中Ⅲ、Ⅳ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58.22/427.4×100%≈13.6%。【小问3详解】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营养级Ⅱ输入总能量为5322.8,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遗弃的总能量为5235.4,其差值为87.4,与捕捞量大致相当。如果增加捕捞量会导致营养级Ⅱ生物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故对营养级Ⅱ的捕捞量不宜再增加。【小问4详解】分析题意,该生态系统3年中组分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收支接近平衡,可初步判断该鱼礁区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29.近年来受过度捕捞、生境恶化等因素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中以小型鱼(如似鱎、鲫鱼等)为食的鱼类数量锐减,某些种类的小型鱼凭借生长速度快、繁殖力高、成熟时间早等特点逐渐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为了探究小型鱼类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机制,科研人员进行多个实验。(1)将采自同一湖区的沉积物和水按比例混合(均用筛网去除螺类、水生昆虫、沉水植物及其他杂质),搅匀后均分到3组大实验桶中。甲、乙组每桶分别投放不同种小型鱼,甲投放8只鲫鱼、乙投放8只似,模拟高密度种群条件,对照组的处理为___。(2)测定实验前后水体中不同种浮游生物的含量,部分结果如下图。解剖分析发现乙组鱼消化道中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比例高于甲组鱼。(注:蓝细菌归入浮游植物类群计数)①测量浮游植物的含量和密度,需在解剖镜和显微镜下对一定体积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___和计数。②尝试解释实验后乙组蓝细菌数量远大于甲组的原因___。(3)进一步测定实验后各组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含量和相对浊度,结果见表。

对照组甲组乙组TN(mg·L-1)0.51.61.3TP(mg·L-1)0.050.090.28Chl.a(μg·L-1)8.320.934.4相对浊度1.925.64.1根据上述所有实验结果,将检测指标填在①~③中,完善高密度小型鱼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机制①___;②___;③___。【答案】(1)不投放小型鱼

(2)①.物种鉴定(分类)②.蓝细菌是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食物,乙组鱼类捕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多,被捕食的蓝细菌减少,导致其大量增殖

(3)①.TN和TP②.Chl.a

③.相对浊度【解析】【分析】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称为优势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