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活动一】吟咏自然与生命1.(6分)学校开展“自然与生命同唱”主题探究活动,九年级(1)班准备分小组参加“吟咏自然与生命”“体悟自然与生命”“抒写自然与生命”三个活动,请你参与完成。自然风景多绮丽。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目之所及,往往引人遐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星星们像钻石镶嵌在夜mù①之上,它们离我们那么远,却仿佛又在眼前。我趴在南岸,从草叶的缝xì②往河里看——星星在洗澡、在悠游、在串门,而一颗空中落下的鸟粪吓跑了河里所有的星星……观星使人感觉自己是近视眼,看不清它们,而它们又确凿(A.záo/B.zuó)地存在着。星星没有老,是人老了。人到老,对星星的了解也就是这些。印裔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比我们知道得多一些,说星星也会变瘦、变矮。群星疏lǎng③,它们身后的银河如一只宽长的手臂,保护它们免于坠入无尽的虚空。(选自鲍尔吉•原野《银河的手臂》)(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夜mù②缝xì③疏lǎng(2)为文中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读音。确凿A.záoB.zuó(3)结合如图“白”与“自”的字形演变流程,推测“自”的古代字形像人体的,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A.嘴巴B.鼻子C.眼睛D.耳朵2.(10分)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主题诗文名句出处欣赏点自然与生命同唱自然写景篇①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光色辉映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③《岳阳楼记》骈偶对应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新奇比喻生命感怀篇⑤,。王安石《登飞来峰》蕴含哲理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托物寓怀3.(3分)作家对故事发生地的选择往往独具匠心。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作用。(提示:可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思考)A.《海底两万里》南极海域B.《红星照耀中国》大渡河C.《白洋淀纪事》芦花荡4.(3分)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这样写道:“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三国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请以《水浒传》为例,从题材选择、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5.(4分)观星望海,赏花看树,去做自然的孩子。参考下面两位诗人写的小诗,请你也写一首类似的小诗。要求:意象恰当,情感丰富。星月的由来顾城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绝句罗青每一棵树都是一行会生长的绝句枝丫间跳跃着的鸟雀是不断移动的标点诗歌题目:(此处不用写你的姓名)6.(20分)联读古诗文,完成以下任务。【甲】望江南•_____春宋•苏轼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注释】①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乙】南湖_____春唐•白居易①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丙】极乐寺纪游明•袁宗道①高粱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②,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③,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④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注释】①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公安派”诗人,崇尚本色,反对摹拟,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著称。②绀殿(gàndiàn):指佛寺。③挂进贤冠:进贤冠是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挂进贤冠”的意思是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④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①间以水田查阅词典法:a.表示房屋的量词;b.间或,断断续续;c.秘密,暗中;d.夹杂,参杂。(填序号)②暇日参考成语法:目不暇接③思立亦以为然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④是日分韵课内迁移法:是日更定矣(2)用“/”给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3)根据诗词内容,以“早”或“暮”补全【甲】和【乙】两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4)联读三篇诗文,师生们展开了以下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补全对话内容。老师: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白苏斋”,让我们一起探寻诗人的写作秘密吧。小A:优秀的诗文作者就像高明的摄影师,可以定点观察,如【乙】诗中,诗人立足“湖边”欣赏南湖春光;也可以移步换景,不断变换拍摄的方位、角度和距离,如【甲】词中,此人以、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写自己的酣咏场面;又如【丙】文作者从高粱桥骑马至“”。小B:优秀的诗文用词也很讲究,如【乙】诗“翅低白雁飞仍重”中的“重”字应该读,原因是。我:要成为古人的知音,还需要抓住关键语句,领会言外之意,面对明媚春光,三位作者的心情各有不同。苏轼面对大好春光,透露出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白居易;袁宗道。【活动二】体悟自然与生命7.(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白鸦邢庆杰①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②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瀑。③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④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划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白开水。⑤大前年的一天早晨,朱老三的右腿忽然就不听使唤了,西医、中医都看了,打了无数针,吃了无数药,也没治好。⑥朱老三重新躺到床上,却再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⑦朱老三是个护林员,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护林员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但真的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那年月,农村穷,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自家的树枝不够烧的,就都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上树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来月的。⑧那年冬天,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竟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⑨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彤的,让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丝暖意。他正从排车上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他惊恐地抬起头,两只白色的影子正冲他俯冲了下来!他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旁边的排车被撞到了,压住了半个身子……鸟儿惊叫着,留下了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的房顶上。是乌鸦,两只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他忽然明白了,下午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家,它们寻仇来了。⑩那天晚上,他把四只鸟蛋煮了,给妻子补充了营养。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上叫了一夜,吵得孩子哭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了半个月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突然惊厥的毛病。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以后就不听使唤了。⑪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⑫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醒来时太阳已经一杆子高了。⑬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_____。【此处是主人公在喟叹(kuìtàn),意思是因感慨而叹气、叹息。】⑭他踩着一地的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燕子、麻雀、啄木鸟……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⑮把所有的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他拆除的那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⑯三天后,朱老三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就开始在护林屋里制作鸟窝。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没用一颗钉子,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了一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到排车上睡一会,饿了就啃个冷馒头,渴了就喝点自带的白开水。一个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他数了数,一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⑰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功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林场的各个位置。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儿出入了。⑱在安装完最后一个鸟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就不再想,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⑲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能做多少个鸟窝。(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删减)(1)请根据情节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情节朱老三白鸦开端梦中惊醒寻仇朱老三发展①失去安乐家高潮持枪寻仇②结局③回巢喜安家(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划线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他正从排车上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从词语或句式角度赏析这个句子。)(3)小说第③段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请你将主人公的“喟叹”补充完整,并分析朱老三作为守林人在小说中的形象变化。补充“喟叹”内容:形象变化:(4)小说以“白鸦”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和相关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链接材料1】有人评价新锐作家邢庆杰,他试图挖掘出小说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在物质世界里定位精神价值的存在。邢庆杰自己说:在创作中,我之所以把结尾写得较圆满美好,一是对美好的一种寄托和向往,二是把读者引向光明,使人们从作品中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看到希望,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我想,这也是文学艺术的社会责任。【链接材料2】春秋时晋文公焚烧树林寻找介子推(人名)时,当时有只白鸦绕着烟雾鸣叫,甚至停在介子推的身旁,这样大火就烧不着介子推。晋国人很赞美它,修建一座高台,起名叫思烟台。还令人栽种象征仁爱、长寿的树木。《吕氏春秋》中写到:树木最美的,有寿木之华彩的,就是这种树。白鸦很有识辨能力,在当时被称为“仁鸟”。据说,遇见这种鸟,有重生的希望。(出自王子年《拾遗记》译文版有改动)8.(1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宋词中的“意难平”为何触动人心①“意难平”,出自南宋孙应时的《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一诗:“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而宋词却能将“意难平”的情绪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这种闲情愁绪,如同贺铸描绘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萦绕笼罩在宋词里。②宋词里为何弥漫着如此多的“意难平”呢?这跟特殊时代背景下词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诸位顶流宋词名家,多是人生跌宕起伏,情感、仕途、家国多种不如意交织,最终不平成就了词章,失意酿成了诗意。③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更易引起共鸣。④如情感上的“意难平”。若是相爱不能相守,可读情路崎岖的柳永,读他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若是爱而不得,可读陆游,在《钗头凤•红酥手》里品尝他和唐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无限伤感;若是永失所爱,可读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咀嚼他和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一往情深。⑤如仕途上的“意难平”。可以读秦观,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期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品饮“桃源望断无寻处”“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无奈。可以读蒋捷,从“少年听雨歌楼上”的意气风发到“壮年听雨客舟中”的壮志未酬,至晚年“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与时光握手言和。⑥生命历程中的那些无力感和苍凉感在宋词里都有生动体现。而这种词句的流淌、氛围的营造,击中了很多人心中柔软的一面。⑦但宋词之所以有魅力,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难平”并非只是一味沉沦,而是有节制的伤感。比如姜夔,这位科场失意的白衣秀士,一生不平愤懑之事虽然不断,但他的词风却是清空骚雅,“如孤云野飞,去留无迹”。如他正月看灯写的词,前句虽是“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伤感,后句却转为“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的接纳与和解。⑧宋词中的“意难平”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比如苏轼,他和苏辙中秋不能相聚时,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还较为凄凉,但过渡到中间已开始用“此事古难全”化解,最后笔锋一转,变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望。他困在黄州时,这种不平和愤懑之气,也被他咀嚼消化,变成“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化成“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执着。⑨宋词中的“意难平”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小我的“意难平”,而是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比如辛弃疾,这位少年时叱咤风云、取敌将首级如囊中取物的马上战将,人生的下半场却辗转各地、报国无门。在马放南山、刀剑入库之后,他选择了写词。尽管词作中也常流露出失意的感慨,可终究峰回路转,变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释放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凝练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这也是人们钟爱辛词的最大缘由,它让人们有一种勇于前行、走出困境的力量。只要不放弃,笔墨和刀剑都是报国的利器。⑩意难平时,可读宋词,既可在婉约词的共情共鸣中得到抚慰和治愈,更可在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放中积蓄力量,走出困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选自“浙江宣传”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1)以下是梳理本文内容后做的思维导图,请补全完整。①②③(2)有人认为第④和第⑤段引用的诗词过多,有堆砌之感,对此你怎么看?请简析。(3)同学在整理“论据要言之有据”素材时,发现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源库。下面开发的教材论据,哪项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请结合词人的时代背景或经历,从“论据与论点契合”的角度进行判断并谈谈理由。位置教材中的宋词题目第⑨段A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朱敦儒《相见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我认为项放置该段作为论据合理,因为。【活动三】抒写自然与生命9.(5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然,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行走在自然中,就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王安石登飞来峰,悟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吴均徜徉于富春山水,感受着放逐山水之间的恬淡与超然,陆游见雨后梅花零落成泥却香气如故,托物寓意表明自己虽处境艰难却不改初心。古人在自然山水间愉悦身心,寄托情思,让我们也走向自然吧,去读一片叶,一棵树,一朵花,一粒种子……对此,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年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活动一】吟咏自然与生命1.(6分)学校开展“自然与生命同唱”主题探究活动,九年级(1)班准备分小组参加“吟咏自然与生命”“体悟自然与生命”“抒写自然与生命”三个活动,请你参与完成。自然风景多绮丽。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目之所及,往往引人遐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星星们像钻石镶嵌在夜mù①之上,它们离我们那么远,却仿佛又在眼前。我趴在南岸,从草叶的缝xì②往河里看——星星在洗澡、在悠游、在串门,而一颗空中落下的鸟粪吓跑了河里所有的星星……观星使人感觉自己是近视眼,看不清它们,而它们又确凿(A.záo/B.zuó)地存在着。星星没有老,是人老了。人到老,对星星的了解也就是这些。印裔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比我们知道得多一些,说星星也会变瘦、变矮。群星疏lǎng③,它们身后的银河如一只宽长的手臂,保护它们免于坠入无尽的虚空。(选自鲍尔吉•原野《银河的手臂》)(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夜mù幕②缝xì隙③疏lǎng朗(2)为文中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读音。确凿AA.záoB.zuó(3)结合如图“白”与“自”的字形演变流程,推测“自”的古代字形像人体的B,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A.嘴巴B.鼻子C.眼睛D.耳朵【解答】答案:(1)①幕②隙③朗(2)A(3)B2.(10分)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主题诗文名句出处欣赏点自然与生命同唱自然写景篇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光色辉映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③范仲淹《岳阳楼记》骈偶对应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新奇比喻生命感怀篇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蕴含哲理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托物寓怀【解答】答案:①山山唯落晖(注意“晖”的写法)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注意“璧”的写法)③范仲淹(注意“淹”的写法)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注意“梨”的写法)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畏”“缘”的写法)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意“拣”的写法)3.(3分)作家对故事发生地的选择往往独具匠心。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作用。(提示:可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思考)A.《海底两万里》南极海域B.《红星照耀中国》大渡河C.《白洋淀纪事》芦花荡【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概括。只要围绕名著故事发生地,结合名著具体人物、相关情节及主旨等分析即可。示例一:A.《海底两万里》中的南极海域作为故事发生地,为《海底两万里》中的冒险旅程增添了惊险刺激的元素。在这里,主人公们遭遇了冰山、严寒等自然障碍,这些挑战不仅考验了他们的生存技能,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团结与信任;南极海域的极端环境凸显了主人公们勇敢、机智和坚韧的性格。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冷静应对和团结互助,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对南极海域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人类勇气的赞美。同时,极端的自然环境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示例二:B.《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红军在这里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渡河战斗。这一地点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大渡河的战斗场景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他们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和湍急的河水,毫不退缩,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大渡河不仅见证了红军的英勇奋斗,也象征了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通过对这一地点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仰和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强调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和伟大意义。示例三:C.《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花荡作为故事发生地,为《白洋淀纪事》中的故事提供了宁静而富有诗意的背景;抗战时期,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英雄整日神出鬼没,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撑船穿梭芦花荡,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勇斗日本鬼子,展现了一个自信、自尊、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的老英雄形象;危险重重的芦花荡,侧面烘托出老英雄不惧强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本色以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英姿;芦花荡是不可侵犯的,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A.在南极海域这个地方尼摩船长等人遇到冰山封路,陷入困境,于是有了尼摩船长指挥大家开凿冰墙,冲破冰原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表现了尼摩船长富有智慧、沉着冷静、勇于冒险的人物形象。B.1935年5月29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踩着火墙密布的铁索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这个地点突出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衬托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牺牲奉献的精神;同时也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必胜的主旨。C.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撑船穿梭芦花荡,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勇斗日本鬼子。芦花荡是美丽的,它渲染了环境的诗意之美;芦花荡是危险重重的,它侧面烘托老头保家卫国不惧强敌的英雄本色;芦花荡是不可侵犯的,它表现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以及不可征服的主题。4.(3分)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这样写道:“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三国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请以《水浒传》为例,从题材选择、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解答】本题考查名著赏析。要求以《水浒传》为例,从题材选择、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示例一:人物形象方面: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路,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示例二:在语言风格上:《水浒传》中采用了大量的土话、俚语和方言,使语言更具地方特色,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富有表现力。如“带了二十余人马,开了庄门,放下吊桥,出来迎接”一句,用“带”“开”“放”“迎接”一连串动词描写出了栾廷玉热情、毫无戒备的心理,为下文孙立等人骗取祝家庄的信任作了铺垫。答案:示例一:题材选择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展现的是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英雄传奇色彩,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如《水浒传》选取的就是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带领受压迫的农民聚居梁山泊锄暴安良,伺机起义,后与统治者对峙中宋江被招安,梁山泊好汉受到朝廷排挤直至宋江被陷害至死的故事。示例二:艺术手法方面:在线索安排上,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即用一条线索把若干个故事连缀起来,顺时叙述;在情节设置上,善于设置悬念、误会,追求离奇巧合,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快速转化场景,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叙事角度上,一般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如《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环环相扣,线索分明。示例三:人物形象方面: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部分人物又有各自的特点。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示例四:语言风格方面: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贴近当时的生活,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如武松被发配到孟州,在牢房中不肯行贿,差拨恼羞成怒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你是景阳冈打虎的好汉,阳谷县做都头,只道你晓事,如何这等不达时务!你敢来我这里,猫儿也不吃你打了!”语言俚俗而又生动,富有表现力。5.(4分)观星望海,赏花看树,去做自然的孩子。参考下面两位诗人写的小诗,请你也写一首类似的小诗。要求:意象恰当,情感丰富。星月的由来顾城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绝句罗青每一棵树都是一行会生长的绝句枝丫间跳跃着的鸟雀是不断移动的标点诗歌题目:《溪流》(此处不用写你的姓名)溪流跳跃在石头间它欢快地唱着歌,不知疲倦那潺潺的水声,是自然的旋律让我忘却了世间的纷扰【解答】答案:示例:《溪流》溪流跳跃在石头间/它欢快地唱着歌,不知疲倦/那潺潺的水声,是自然的旋律/让我忘却了世间的纷扰6.(20分)联读古诗文,完成以下任务。【甲】望江南•_____春宋•苏轼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注释】①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乙】南湖_____春唐•白居易①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丙】极乐寺纪游明•袁宗道①高粱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②,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③,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④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注释】①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公安派”诗人,崇尚本色,反对摹拟,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著称。②绀殿(gàndiàn):指佛寺。③挂进贤冠:进贤冠是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挂进贤冠”的意思是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④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①间以水田查阅词典法:a.表示房屋的量词;b.间或,断断续续;c.秘密,暗中;d.夹杂,参杂。d(填序号)②暇日参考成语法:目不暇接空闲③思立亦以为然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正确、对的④是日分韵课内迁移法:是日更定矣这(2)用“/”给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3)根据诗词内容,以“早”或“暮”补全【甲】和【乙】两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4)联读三篇诗文,师生们展开了以下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补全对话内容。老师: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白苏斋”,让我们一起探寻诗人的写作秘密吧。小A:优秀的诗文作者就像高明的摄影师,可以定点观察,如【乙】诗中,诗人立足“湖边”欣赏南湖春光;也可以移步换景,不断变换拍摄的方位、角度和距离,如【甲】词中,此人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写自己的酣咏场面;又如【丙】文作者从高粱桥骑马至“极乐寺”。小B:优秀的诗文用词也很讲究,如【乙】诗“翅低白雁飞仍重”中的“重”字应该读zhòng,原因是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我:要成为古人的知音,还需要抓住关键语句,领会言外之意,面对明媚春光,三位作者的心情各有不同。苏轼面对大好春光,透露出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面对美景,依旧无法排消沉情绪,表达出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袁宗道借“挂进贤冠”表达弃官隐居的意思,抒发对山水的喜爱和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之间、了却尘世羁绊的心情。【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①句意:中间夹杂着几处水田。结合查阅字典法可知,这里的“间”应理解为“夹杂,参杂”;故选:d。②句意:空闲时节。“目不暇接”中的“目”指眼睛。暇:空闲。接:接收,这里指眼睛看。“目不暇接”的意思是眼睛来不及看。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或变化很大,一下子来不及看。因此这里的“暇”应理解为“空闲”。③句意:结合丙文“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可知,我的弟弟把这地方与钱塘、苏堤相比,我也感叹这里的美景,因此可推测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大家对此处的美景都大加赞赏,因此“思立亦以为然”表达意思应是黄思立也认为是将它比作钱塘、苏堤是对的。因此这里的“然”应理解为“正确,对的”。④句意:这一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是日更定矣”的意思是: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是:这。(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殿前剔牙松数株”是完整的陈述句,写剔牙松所在的地点和数量,其后应断开;“松身鲜翠嫩黄”是描述“松身”的颜色,“斑剥若大鱼鳞”是描述“松身”的状态,它们之间应断开;“大可七八围许”是从整体上讲述松树的粗度,因此它的前面应断开;这句话的意思为: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故可断句为: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甲】诗的大意是: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在水面稳稳漂行;舞雩坛上,风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太平。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不再啼鸣,绚丽的桃李也已芬芳开尽。那催春的鹁鸪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灌木林。这一片春色啊,已嘱托给根硕叶肥的芜菁。根据甲诗里的“春已老”“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可知,这里写出的是暮春的景象,暮春时节百舌不再啼鸣,桃花、李花都已凋谢。【乙】诗的大意是: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这首诗里的“乱点碎红”说明山杏是早发的;“平铺新绿”说明水苹是刚绿的。早春犹寒、空气潮润,白雁翅重只能低飞,黄鹂舌涩仅是微啼。由此可知这里描绘的是一幅江南早春图。(4)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①空:结合【甲】诗“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可知,这里诗人写小溪里的水流,以及上流上面的蕉叶,由此可知这里是以“曲水”为中心;舞雩坛上,风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这里是以“亭台”为中心,写自己的酣咏场面;②空:结合【丙】文“高粱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可知,这里是通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从高粱桥至极乐寺;③④空:“翅低白雁飞仍重”的意思是:白雁翅重只能低飞。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严冬刚过,早春犹寒、空气湿润,白雁刚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此时的白雁慵懒、笨拙,不够灵活,翅膀感觉沉重,因而只能低飞,这里的“重”应读作“zhòng”。⑤空:《南湖早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时节明媚动人的秀丽风光,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在面对他所热爱的自然风光面前,也依旧无法排消沉情绪,表达出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⑥空:《极乐寺纪游》作者袁宗道以高粱桥为起点,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堤上绿杨繁茂幽深,令他神清气爽。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观,绀殿朱门,华丽壮观。极乐寺掩映在浓密古松中,古松鲜翠嫩黄,色彩斑斓。优美的景色令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间仙境的西湖。根据文中“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读出了作者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借“挂进贤冠”表达弃官隐居的意思,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向往的追求,想要徜徉山水之间、了却尘世羁绊的心情。答案:(1)①d;②空闲;③正确,对的;④这(2)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3)暮早苏轼在诗中写到“百舌无言桃李尽”,表明桃花李花都开完了,可推测是暮春;白居易在诗中写到“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乱”是表明花繁多,“碎红”是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4)(城中)曲水极乐寺zhòng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被贬为江州司马,面对美景,依旧无法排消沉情绪,表达出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借“挂进贤冠”表达弃官隐居的意思,抒发对山水的喜爱和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之间、了却尘世羁绊的心情。【活动二】体悟自然与生命7.(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白鸦邢庆杰①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②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瀑。③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④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划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白开水。⑤大前年的一天早晨,朱老三的右腿忽然就不听使唤了,西医、中医都看了,打了无数针,吃了无数药,也没治好。⑥朱老三重新躺到床上,却再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⑦朱老三是个护林员,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护林员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但真的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那年月,农村穷,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自家的树枝不够烧的,就都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上树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来月的。⑧那年冬天,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竟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⑨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彤的,让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丝暖意。他正从排车上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他惊恐地抬起头,两只白色的影子正冲他俯冲了下来!他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旁边的排车被撞到了,压住了半个身子……鸟儿惊叫着,留下了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的房顶上。是乌鸦,两只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他忽然明白了,下午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家,它们寻仇来了。⑩那天晚上,他把四只鸟蛋煮了,给妻子补充了营养。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上叫了一夜,吵得孩子哭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了半个月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突然惊厥的毛病。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以后就不听使唤了。⑪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⑫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醒来时太阳已经一杆子高了。⑬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_____。【此处是主人公在喟叹(kuìtàn),意思是因感慨而叹气、叹息。】⑭他踩着一地的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燕子、麻雀、啄木鸟……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⑮把所有的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他拆除的那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⑯三天后,朱老三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就开始在护林屋里制作鸟窝。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没用一颗钉子,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了一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到排车上睡一会,饿了就啃个冷馒头,渴了就喝点自带的白开水。一个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他数了数,一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⑰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功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林场的各个位置。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儿出入了。⑱在安装完最后一个鸟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就不再想,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⑲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能做多少个鸟窝。(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删减)(1)请根据情节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情节朱老三白鸦开端梦中惊醒寻仇朱老三发展①忆拆鸟窝失去安乐家高潮持枪寻仇②惨死风雨中结局③为鸟筑家回巢喜安家(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划线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他正从排车上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从词语或句式角度赏析这个句子。)(3)小说第③段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请你将主人公的“喟叹”补充完整,并分析朱老三作为守林人在小说中的形象变化。补充“喟叹”内容:二十年的风雨,我们谁都没好过!形象变化:朱老三作为社会中的守林人,尽忠职守,作为丈夫父亲,有担当,但作为一个自然中的人,残忍冷漠,孤立地看待森林中的生灵,最终幡然醒悟,用造鸟窝来偿还罪孽,赎回良知。(4)小说以“白鸦”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和相关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链接材料1】有人评价新锐作家邢庆杰,他试图挖掘出小说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在物质世界里定位精神价值的存在。邢庆杰自己说:在创作中,我之所以把结尾写得较圆满美好,一是对美好的一种寄托和向往,二是把读者引向光明,使人们从作品中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看到希望,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我想,这也是文学艺术的社会责任。【链接材料2】春秋时晋文公焚烧树林寻找介子推(人名)时,当时有只白鸦绕着烟雾鸣叫,甚至停在介子推的身旁,这样大火就烧不着介子推。晋国人很赞美它,修建一座高台,起名叫思烟台。还令人栽种象征仁爱、长寿的树木。《吕氏春秋》中写到:树木最美的,有寿木之华彩的,就是这种树。白鸦很有识辨能力,在当时被称为“仁鸟”。据说,遇见这种鸟,有重生的希望。(出自王子年《拾遗记》译文版有改动)【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第一空:结合第⑥段“朱老三重新躺到床上,却再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第⑦段“朱老三是个护林员,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了”“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上树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来月的”,第⑧段“那年冬天,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竟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可知,朱老三回忆自己那年冬天拆鸟窝的事情;故概括为“忆拆鸟窝”;第二空:结合第⑬段“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第⑭段“他踩着一地的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燕子、麻雀、啄木鸟……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可知,白色乌鸦在风雨中死去,故概括为“惨死风雨中”;第三空:结合第⑯段“三天后,朱老三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就开始在护林屋里制作鸟窝”“他数了数,一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第⑰段“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功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林场的各个位置。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儿出入了”可知,朱老三伐树为鸟儿制作鸟窝,故概括为“为鸟筑家(为鸟筑巢)”。(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结合“他正从排车上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他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头皮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分析,从词语使用的角度分析:句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卸”“掠”“缩”“贴”“飞”“摸”等,生动地展现了了朱老三被白鸦袭击的画面,表现了朱老三与白鸦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本语段多用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增强语句的句势,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展现了白鸦伺机报复朱老三的惊险场面,表现了人鸟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3)本题考查理解补写句子与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第⑬段“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_____________”,第⑭段“他踩着一地的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燕子、麻雀、啄木鸟……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可知,正是朱老三这二十几年来拆除了那一个个鸟窝,所以才导致无家可归的鸟儿们在风雨中惨死,故朱老三“喟叹”的内容应为“我追寻了你们这么多年都没有办法,没想到一场风雨却把你们打倒了!唉!”;结合第⑦段“朱老三是个老护林员”“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砍树枝子”可知,朱老三忠于职守,做护林员时有原则有底线;结合第⑧段“那年冬天,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第⑮段“把所有的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他拆除的那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可知,朱老三为了自己家的生活而拆了白鸦的鸟窝,之后他拆了二十几年的鸟窝。现在他看见因他过错而枉死的一地鸟儿,内心无比沉重地将鸟儿们埋葬,感觉自己是在作孽;结合第⑯段“三天后,朱老三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就开始在护林屋里制作鸟窝”可知,当朱老三幡然醒悟之后,他便开始了自我救赎——为鸟儿们制作鸟窝。据此可知,朱老三曾经因个人私利漠视其他生灵,使白鸦家破人亡,却在二十年后幡然醒悟,不知劳累地修建鸟窝为自己赎罪,可见他是一个有担当、知悔改的守林人。(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结合【链接材料2】“白鸦很有识辨能力,在当时被称为‘仁鸟’。据说,遇见这种鸟,有重生的希望”可知,“白鸦”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重生”的意义,包含重生的希望;结合第⑧段“那年冬天,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竟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第⑬段“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第⑭段“他踩着一地的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燕子、麻雀、啄木鸟……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可知,白鸦和众鸟表面上是逃脱不了自然风雨,在风雨中惨死,实则是惨死于当时人们的特权思想与社会的经济极度落后;结合第⑯段“三天后,朱老三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就开始在护林屋里制作鸟窝”“他数了数,一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第⑰段“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功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林场的各个位置。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儿出入了”,第⑱段“在安装完最后一个鸟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就不再想,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可知,朱老三在目睹白鸦及众鸟的死亡后幡然醒悟,他用给鸟儿做鸟窝的行动为自己的行为赎罪,故事的结局是当朱老三做好鸟窝后右腿也恢复正常了,鸟儿回巢喜安家;结合【链接材料1】“邢庆杰自己说:在创作中,我之所以把结尾写得较圆满美好,一是对美好的一种寄托和向往,二是把读者引向光明,使人们从作品中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看到希望,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我想,这也是文学艺术的社会责任”可知,本小说的结局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对生命价值、精神文明、人性善恶的深思,以“白鸦”为题,则寄托了作者对自然文明、人类思想、人性美好、精神文明等众多现实问题得到“重生”的美好期许与愿望。答案:(1)①忆拆鸟窝②惨死风雨中③为鸟筑家(2)示例一:“掠过一阵冷风”“火辣辣地疼”从触觉角度写出朱老三被白鸦寻仇偷袭的惨痛感受,突出这场矛盾的激烈化。示例二: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气氛紧张,表现了白鸦伺机报复的惊险场面,强化了人鸟冲突。(3)示例一:“它们也老了,经不起大的风雨了!”(原文句子)朱老三多年守林,恪尽职守,即使生活艰苦也没有监守自盗,但他不顾鸟雀的生命,肆意破坏鸟雀的栖身之地,也表现了他对生灵的漠视。直到山林里的鸟儿大量的死亡,他最终幡然醒悟,偿还罪孽。示例二:“二十多年来,你们又能如何面对风雨?”朱老三曾经因个人私利漠视其他生灵,使白鸦家破人亡,却在二十年后幡然醒悟,不知劳累地修建鸟窝为自己赎罪,是一个有担当、知悔改的守林人。示例三:“你们追了我二十年,如今却在风雨中惨淡而死,哎——”朱老三在埋葬鸟雀时幡然醒悟,不知疲倦地修建鸟窝后赎回良知病脚不治而愈,展现出他终于不再仅将自己简单地放在人类社会中,而是领悟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分子,醒悟了真正的自然观。示例四:“二十年的风雨,我们谁都没好过!”朱老三作为社会中的守林人,尽忠职守,作为丈夫父亲,有担当,但作为一个自然中的人,残忍冷漠,孤立地看待森林中的生灵,最终幡然醒悟,用造鸟窝来偿还罪孽,赎回良知。(4)示例:“白鸦”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过“重生”的意义,显然作者给小说取名为“白鸦”也有此意。在故事里,白鸦和众鸟表面上是逃脱不了自然风雨的命运,实则惨死于当时人们的特权思想与社会的经济极度落后。作品以主人公的幡然醒悟,用行动为自己赎罪——给鸟儿做鸟窝,最后右腿恢复正常了,鸟儿回巢喜安家为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对生命价值、精神文明、人性善恶的深思,寄托了作者对自然文明、人类思想、人性美好、精神文明等众多现实问题得到“重生”的期许与愿望。8.(1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宋词中的“意难平”为何触动人心①“意难平”,出自南宋孙应时的《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一诗:“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而宋词却能将“意难平”的情绪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这种闲情愁绪,如同贺铸描绘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萦绕笼罩在宋词里。②宋词里为何弥漫着如此多的“意难平”呢?这跟特殊时代背景下词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诸位顶流宋词名家,多是人生跌宕起伏,情感、仕途、家国多种不如意交织,最终不平成就了词章,失意酿成了诗意。③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更易引起共鸣。④如情感上的“意难平”。若是相爱不能相守,可读情路崎岖的柳永,读他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若是爱而不得,可读陆游,在《钗头凤•红酥手》里品尝他和唐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无限伤感;若是永失所爱,可读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咀嚼他和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一往情深。⑤如仕途上的“意难平”。可以读秦观,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期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品饮“桃源望断无寻处”“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无奈。可以读蒋捷,从“少年听雨歌楼上”的意气风发到“壮年听雨客舟中”的壮志未酬,至晚年“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与时光握手言和。⑥生命历程中的那些无力感和苍凉感在宋词里都有生动体现。而这种词句的流淌、氛围的营造,击中了很多人心中柔软的一面。⑦但宋词之所以有魅力,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难平”并非只是一味沉沦,而是有节制的伤感。比如姜夔,这位科场失意的白衣秀士,一生不平愤懑之事虽然不断,但他的词风却是清空骚雅,“如孤云野飞,去留无迹”。如他正月看灯写的词,前句虽是“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伤感,后句却转为“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的接纳与和解。⑧宋词中的“意难平”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比如苏轼,他和苏辙中秋不能相聚时,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还较为凄凉,但过渡到中间已开始用“此事古难全”化解,最后笔锋一转,变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望。他困在黄州时,这种不平和愤懑之气,也被他咀嚼消化,变成“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化成“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执着。⑨宋词中的“意难平”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小我的“意难平”,而是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比如辛弃疾,这位少年时叱咤风云、取敌将首级如囊中取物的马上战将,人生的下半场却辗转各地、报国无门。在马放南山、刀剑入库之后,他选择了写词。尽管词作中也常流露出失意的感慨,可终究峰回路转,变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释放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凝练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这也是人们钟爱辛词的最大缘由,它让人们有一种勇于前行、走出困境的力量。只要不放弃,笔墨和刀剑都是报国的利器。⑩意难平时,可读宋词,既可在婉约词的共情共鸣中得到抚慰和治愈,更可在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放中积蓄力量,走出困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选自“浙江宣传”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1)以下是梳理本文内容后做的思维导图,请补全完整。①宋词里弥漫着许多“意难平”的原因;②情感上的“意难平”;③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2)有人认为第④和第⑤段引用的诗词过多,有堆砌之感,对此你怎么看?请简析。(3)同学在整理“论据要言之有据”素材时,发现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源库。下面开发的教材论据,哪项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请结合词人的时代背景或经历,从“论据与论点契合”的角度进行判断并谈谈理由。位置教材中的宋词题目第⑨段A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朱敦儒《相见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我认为B项放置该段作为论据合理,因为此诗写于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此句既表达了将士们天长日久防守危城涌起的思乡之情,又借典故“燕然勒功”表达抵御侵略壮志难酬的伤感。此词表达了思乡忧国的情怀,所以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脉络的概括。第一空,据第②段“宋词里为何弥漫着如此多的‘意难平’呢?这跟特殊时代背景下词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可知,紧接着交代了宋词里弥漫着许多“意难平”的原因;第二空,据第③段“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更易引起共鸣”及第④段“如情感上的‘意难平’”、第⑤段“如仕途上的‘意难平’”可知,宋词中“意难平”角度多样,文章从情感上的“意难平”和仕途上的“意难平”两个角度分析;第三空,据第⑦段“但宋词之所以有魅力,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难平’并非只是一味沉沦,而是有节制的伤感”、第⑧段“宋词中的‘意难平’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和第⑨段“宋词中的‘意难平’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小我的‘意难平’,而是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等内容可知,文章从“并非只是一味沉沦,而是有节制的伤感”“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和“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三个角度分析了宋词中“意难平”触动人心的原因。(2)本题考查诗词的引用。文章第④和第⑤段引用陆游、柳永、秦观、蒋捷、苏轼等人的诗词,从情感和仕途“意难平”两个角度论证宋词中“意难平”角度多样的观点,通过引用,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诗词更有力地论证了“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扬州货运资格证考试
- 2025年泰安道路运输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项目
- 兴趣驱动的终身学习模式构建
- 以科技为手段助力家庭实现情感教育的方法研究
- 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压力管理的策略研究
- 2025年济南道路运输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项目
- 应急案例分析讲座
- 集装箱牵引车操作技术理论考试总题库-下(多选、判断题部分)
- 2025年遂宁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库
- 企业快速成长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
- 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 外国人换发或补发永久居留证件申请表样本
- 塔吊安装旁站监理记录表(示范稿)
- GCC认证对整车的一般要求
- OBD-II标准故障代码表
- 施工现场类安全隐患排查清单表
- 采购项目组织履约、验收方案、程序、办法
-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万用表设计(共32页)
- 送货单(三联针式打印)
- pdca循环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学习教案
-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展思维、立素养、乐评价——我的教学主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