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北京)(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北京)(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北京)(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北京)(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北京)(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京剧以唱念做打的程式化综合表演手段、简朴多变的舞台呈现形式、虚实相生的写意技巧、崇高正义的道德追求,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表演艺术。京剧吸收和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文化艺术精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程式化。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加工提炼,变成舞台上的规范形式,这就是京剧的程式。如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一根马鞭,演员在表演中却能够让观众明白,六七步就是走遍天下,八九人代表千军万马。这种程式化的艺术手段,具有写意的艺术风格。京剧中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套路,以及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无一不是生活中语言、声调、心理和形体动作的程式化表演。京剧中程式化的表演,其实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使京剧富有魅力。无论是传统京剧还是新编京剧,它们都鲜明地体现了京剧的价值追求。在长期的演出中,众多传统京剧剧目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故事内容深入人心。《八义图》的义薄云天、《长生殿》的亘古爱情、《金钱豹》的扶危扬善……传统京剧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共通的价值观念,在且歌且行中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新编京剧也同样具有这种功能。如新编历史京剧《于成龙》,以简约明快的艺术表演,刻画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形象,观众深受感动,体会到范仲淹所说的“先忧后乐”的古代士大夫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为官政治理想。京剧艺术对观众的精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广大人民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京剧能够做到寓教于戏、以戏化人。观众欣赏京剧的时候,往往被精彩的剧情吸引,沉浸其中,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心灵得到净化,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杨门女将》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人们心灵受到震撼;《四郎探母》让人感慨百善孝为先,进而反省人生;《锁麟囊》让人效仿乐于助人,牢记知恩图报。许多人因为看了京剧表演,就会被京剧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影响一辈子。许多人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浸润的过程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而长远。(取材于刘玉普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在历史上,影响范围广、生命力强、传承度高的戏剧艺术,一般都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京剧就是这样一种戏剧艺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传承京剧精神、扩大京剧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作为一名旦角演员,他将视点投射到中国古代的英雄女性身上,编演了《木兰从军》《抗金兵》等一批宣传爱国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剧目。“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严辞拒绝了日本人的演出邀请。上海沦陷后,梅兰芳留居香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形象被观众广泛认可,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也唤起了万千戏迷的爱国热情。不止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名角也是如此。20世纪20年代,程砚秋在上海红极一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他满腔义愤,编演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亡蜀鉴》等,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信芳积极参演《文天祥》《史可法》《明末遗恨》等京戏,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诸多京剧名角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优秀的京剧艺人不仅注重道德追求,也注重对行规的严格遵守。京剧演员对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的。以行头为例,京剧舞台上演员穿戴的行头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规则,每一样都不能弄错。“宁穿破,不穿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行头都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剧情出发设定的,如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各自有它的表现语言;每一类又有更加细致的区分,如官衣又有紫、红、蓝、黑等,可用来区分不同人物。行头和妆容、脸谱等,都成为一个人物性格、善恶、身份的外在表现。当演员踩着鼓点出场时,观众打眼一看,便知人物的地位甚至所处的情境和心性。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一剧中戴相貂,其丞相身份得以彰显;在《失空斩》中戴道巾,将满腹韬略和仙风道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是绝对不会将行头弄错的。一个资深戏迷在反复观赏玩味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这种严格行规的影响。2020年是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年,也是徽班进京230周年。我们要继续弘扬京剧精神,将京剧发扬光大。(取材于梅葆玖、梅玮等人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剧的“程式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剧的程式是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加工和提炼。B.“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简朴多变,代表千军万马。C.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D.京剧的写意艺术风格与程式化艺术手段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剧富有文化内涵,融合多种艺术精华。B.有崇高的道德,才使传统京剧常演不衰。C.新编京剧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D.京剧的魅力是由它的浪漫气质决定的。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剧生命力强,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B.梅兰芳在传承京剧精神方面功不可没。C.梅兰芳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蓄起胡须。D.周信芳抗日时积极参演京戏鼓舞士气。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行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穿破,不穿错”体现了京剧行规的严格。B.同一个角色在不同剧目中穿戴可以是不同的。C.行头包括京剧演出服装、妆容、头饰和脸谱。D.行头可让观众明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5.作为一名京剧戏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结合两则材料,概述京剧戏迷是从哪些方面受到影响的。(5分)【答案】1.B2.A3.C4.C5.①京剧剧目内容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戏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京剧艺人的道德追求,对戏迷的精神人格有积极的作用。③京剧演员对行规严格的遵守,影响到戏迷严谨态度的形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B.“‘一桌二椅’的舞台……代表千军万马”错误,原文“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一根马鞭,演员在表演中却能够让观众明白,六七步就是走遍天下,八九人代表千军万马”,可见,代表“千军万马”的是“八九人”而非“一桌二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B.“有崇高的道德,才使传统京剧常演不衰”错误,材料二中列举了有崇高道德的京剧演员,他们的道德品质确实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但这与传统京剧“常演不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C.“新编京剧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错误,原文材料一只列举了“新编历史京剧《于成龙》,以简约明快的艺术表演,刻画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形象”,但并未说“都非常注重刻画廉政亲民形象”。D.“京剧的魅力是由它的浪漫气质决定的”错误,材料一中,除了“京剧中程式化的表演,其实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使京剧富有魅力”外,还有“众多传统京剧剧目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故事内容深入人心……传统京剧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共通的价值观念,在且歌且行中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可见,京剧的魅力来源不止一处,除了浪漫气质,还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文化底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蓄起胡须”错误,扭曲了梅兰芳蓄须的原意,他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不再登台演出,显然不会是为了赢得“观众认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行头包括京剧演出服装、妆容、头饰和脸谱”错误,“行头”主要指的是服装、头饰等,不包括妆容和脸谱。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京剧艺术对观众的精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广大人民在看戏、听戏、唱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京剧能够做到寓教于戏、以戏化人。观众欣赏京剧的时候,往往被精彩的剧情吸引,沉浸其中,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心灵得到净化,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可见,戏迷被京剧健康向上的内容吸引,形成正确价值观;材料二“梅兰芳留居香港,坚决不为日伪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蓄起胡须,不再登台。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巾帼英雄形象被观众广泛认可,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也唤起了万千戏迷的爱国热情”“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他满腔义愤,编演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诸多京剧名角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等可见,京剧演员的道德追求,也能对戏迷的道德精神起积极作用;“优秀的京剧艺人不仅注重道德追求,也注重对行规的严格遵守……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是绝对不会将行头弄错的。一个资深戏迷在反复观赏玩味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这种严格行规的影响”,京剧演员对于行规的严格遵守,也能够让戏迷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严谨的态度。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①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②,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③闻西伯④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⑤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取材于《王安石文集卷六十三伯夷》注:①韩子:指韩愈。作《伯夷颂》。②二子:指伯夷、叔齐。③太公:指姜子牙。④西伯: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的父亲。⑤元元:平民百姓。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子因之因:沿袭B.天下孰不病纣病:疾病C.欲夷纣者夷:推翻D.则伯夷何处乎处:存在、置身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求仁而得仁而春秋固已高矣B.饿于首阳之下二人之心岂有异邪C.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以求其仁D.而尤者,伯夷也欲夷纣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B.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伯夷拦着马头劝阻,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C.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D.其烈岂减太公哉他的刚烈又怎会少于姜太公呢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认为孔子、孟子对伯夷的事反复辨说,加之二者身份,认为他们的话是可信的。B.王安石驳斥了司马迁的记载,他认为《史记》中记述的“不食周粟”的情节是不合理的。C.王安石认为伯夷不依附文王,原因是伯夷年纪大,从他的居住地到文王都城路途遥远。D.本文根据“圣人”的记叙,旧时的传说,以及合理的推论,证明司马迁之说不可靠。10.王安石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后世对伯夷的错误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6分)【答案】6.B7.B8.D9.C10.原因:是后世的偏见独识(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臆断)(具体分析略)【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病,不满,怨恨。句意: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而,顺承连词。句意: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而,因果连词。句意:因而他们的年龄本来就很大了。B.结构助词,的。句意:在首阳山下饿死。/两个人的心情难道有什么不同吗?C.以,动词,认为。句意: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来求得他的仁义。D.者,代词,……的人。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者,代词,……的心情。句意: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D.“烈”,功业、功绩。句意:他的功业又怎么会比姜太公少呢!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伯夷不依附文王,原因是伯夷年纪大,从他的居住地到文王都城路途遥远”错误,根据原文“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可见,原因是王安石推测的,没给肯定结论。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文章最后一节说“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可见,作者认为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让伯夷的行为前后矛盾无法自洽。参考译文: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里会仅仅是姜太公呢!(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两则语录中孔子对“仁”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2)两则语录对“仁”的阐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1)两则语录都认为应主动地、发自内心地追求“仁”。(2)第一则语录侧重强调追求“仁”的主动性,“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发自内心去追求,“仁”就会到来;第二则语录侧重讲了追求“仁”的具体做法,要自觉地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的要求,就可以实现“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则:“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孔子在本章中强调了修养靠的是自觉,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只要其内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仁”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则:“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抑制自己的言行,使它们都符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能凭别人吗?孔子在本章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方法“克己复礼”,孔子认为实行仁,在于自己。两则语录中孔子对“仁”的看法的相同之处是:都认为应主动地、发自内心地追求“仁”。(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我欲仁,斯仁至矣”第一则中孔子强调了修养靠的是自觉,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只要其内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仁”就在我们的身边。强调追求“仁”的主动性。第二则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符合礼的不做。这是孔子对于追求“仁”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两则语录对“仁”的阐述侧重点不同在于:第一则语录侧重强调追求“仁”的主动性,第二则语录侧重讲了追求“仁”的具体做法。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pí)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B.“鱼龙怒”指潜蛰深水的鱼龙等因受战火威胁而怒,写出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之势。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感慨三国至今几次改朝换代,历史往事已逝。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词豪情壮采,结句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4.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2.C13.A14.①苏词通过细节描写周瑜“谈笑间”,就让曹军快速崩溃,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则用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艺术地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惊心动魂的赤壁战场,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错误,本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苏词“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意在表现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的形象。此词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三国英雄人物形象,怀古伤己,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本词“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结合创作背景,南宋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借古讽今,借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魂,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讽刺南宋朝廷军事不振、国势衰颓。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中国古典诗歌在写景中蕴含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表现的是物是人非的体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2)李白的诗歌创作善于借用神话传说,如写蜀道两侧山峰耸立和谷中水流湍急的名句“_______,_______”,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美。(3)考入大学之后,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们应该诚恳谦逊,骄傲自大则很难交到朋友。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雕”“犹”“畔”“逆”“惧”“溢”。(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16.阅读下面两段对贾宝玉的评价,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分析两个方面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人物形象分析全面,不少于50字。(6分)(1)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2)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答案】第一段是侧面描写,以王夫人的口吻写宝玉,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宝玉的顽劣;第二段是正面描写,是模拟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写的,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突出宝玉叛逆的性格,表现他厌弃功名、桀骜不驯的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是两段关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描写,其中第一段是王夫人口中的宝玉,是以母亲的口吻向林黛玉介绍宝玉,“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突出其顽劣。这种写法明显带有欲扬先抑的效果,写法上属于侧面描写。第二段出自《红楼梦》《西江月·批宝玉二首》中的一首,从文字内容看,这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体现其对功名的厌弃,“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体现其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从写法看,本词是对宝玉的正面描写,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怅望千秋一洒泪每当乘车驰过湘江大桥去长沙之西的岳麓山下,眺望中流,我总怀疑也许还能在烟雾迷茫中,看到杜甫的一叶孤舟半张帆影;有时在湘江之畔的沿江大道徜徉,我也常常左顾右盼,也许在岸边的街头巷尾还能有幸觅到杜甫当年寄寓过的一角江楼?大历三年(768)冬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有家归不得,终于从四川出三峡,放舟江汉,漂流到湖南岳阳。小作盘桓,他准备经当时名为潭州的长沙,去衡州(今之衡阳)投奔他的旧友韦之晋。于是,次年春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名城长沙,被这颗诗星照耀得满城生辉,只是多灾多病的杜甫未曾想到,而时处刀兵水火中的古潭州也茫然不知。杜甫生时虽然坎坷潦倒,但他的各种名号却随着他光芒万丈长的诗篇一起流传了下来。杜甫的尊名之一便是“老杜”,它并不如我们今天类似的称呼一样表示随意,而是颠而倒之的“杜老”的尊称。不过,来到长沙的杜甫确实已经老了,“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57岁的他就已经过早地跌入了生命的暮年。前后两年之中,杜甫于长沙三度来去。他到长沙不久即去衡州,其时音讯难通,恰逢韦之晋调任潭州刺史而途中错过,待他赶回长沙后,韦又不幸暴卒。杜甫无所凭依,只得有时暂住小舟之中,有时小栖江边的阁楼之上。大历五年四月,兵荒马乱之中杜甫逃出长沙,在湘江上游衡州与郴州之间漂泊,于耒阳县南之方田驿阻水而断炊五六天,后人因之有食县令聂某送来的牛肉白酒而暴卒的传说。事实上,杜甫在作《回棹》诗后又回到了长沙。这期间,虽然他也曾得到一些亲朋故旧的接济,但杯水车薪,无补于根本,而且那“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况味,恐怕比他落魄长安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写到自己的病情,而且愈到晚年而愈烈,其中包括肺结核、风湿病、消渴病(今称之为糖尿病)、疟疾、风痹等。那时,船漏又逢连夜雨的杜甫,只能让贫穷让饥饿让病痛让屈辱让夏天的溽暑冬日的严寒一起来煎熬他的暮年。一般人到此地步,或者叹老嗟卑,或者怨天恨地,总之是不离一己之痛痒悲欢。然而,令我千年之后怦然心动的是,杜甫日暮途穷,虽然他也悲伤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但他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再一度秋尽冬来,杜甫已没有初来湖南时写《登岳阳楼》的气力与气魄了。那是一首极具沉郁顿挫的艺术个性而又表现了对宇宙苍生之终极关怀的诗篇,它为大历二年(767)冬末的风雪压卷,为诗人自己的作品压卷,也提前为整个唐代诗歌压卷。我想,时间虽已进入现代,但在天下的芸芸众生之中,在精神高度与人格力量上可以比肩杜甫的,恐怕也不可多得吧!然而,命途多舛的生命毕竟要谢幕了,杜甫在解缆北归之前作《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陪伴他的只有半生艰苦共尝的杨氏夫人和面色凄凉的弱男幼女,抚时伤逝,一派凄凉落寞之音在朔风中翻飞。去年春日从岳阳南下途中,他还写了10多首诗,此次从长沙北上,在湘江上游的船中只留下一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呕心沥血的这首长诗就成了他的绝唱,也是他草拟的自祭之文。然而,即使一息尚存,他也仍然心怀社稷,忧念民瘼:“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千古已成苍茫,但他最后的这一声浩叹,似乎仍穿过楚云湘水、穿过朔风寒雨、穿过一千多年的岁月隐隐传来。自从那一曲绝唱之后,杜甫就下落不明。不过,他的埋骨之地究竟在何处有什么要紧呢?多少帝王将相的陵墓已成荒丘,而千百年来广大百姓的心中,不都有一座他的永远的坟茔?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之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走进相当宽阔但设施仍然简陋的墓园,杜甫墓和宗文、宗武的墓便怆然入眼。所谓墓,除了一方墓碑,其实只是三个土堆而已。杜甫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伧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然而,墓之真伪有无和故居的落寞堂皇都无关根本,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那些五陵裘马、达官贵胄、御用文人、轻薄后生都早已如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而云消水逝,有的连一个泡沫一丝残迹都没有留下来,而杜甫流传至今的杰出作品,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如火炬辉耀照天的光芒。陵园的秋日向晚,四顾苍茫,我在杜甫墓前思接千载:杜工部呵,黄河依然浩荡,嵩山依然巍峨,伊洛河湾依然滔滔东流,你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也依然并永远和我们的民族同在。我从湖南来到河南,从你的终点追寻到你的起点,捧上一瓣心香,在你千年前无日忘之的故乡!“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秋兴》中讴歌屈原的名句,此刻又越过千年岁月送来袅袅的余音。我又一次翻开书页微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逝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取材于李元洛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时处刀兵水火中的古潭州也茫然不知刀兵水火:借指天灾人祸B.而是颠而倒之的“杜老”的尊称颠而倒之:形容困窘潦倒C.但杯水车薪,无补于根本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微小D.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伧萧索寒伧萧索:形容寒酸冷落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段的“怀疑”一词表明杜甫当年未曾乘坐孤舟经过湘江。B.作者认为杜甫因吃牛肉白酒而暴卒的传说是符合当时杜甫经历的。C.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杜甫远高于一般人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D.作者用“浩瀚的沧海”隐喻上文“帝王将相的陵墓”,形象生动。1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6分)20.文章结尾段引用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有什么内涵及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6分)【答案】17.B18.C19.(1)在杜甫的诗歌中很少书写个人遭际的悲伤,而是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展现出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2)杜甫半生漂泊,无依无靠,贫病交加,衰朽垂暮,然而他依然心怀社稷,顾念苍生,具有几乎无人企及的精神高度和人格力量;(3)杜甫的诗篇烛照后世,这些诗篇让杜甫与我们的民族同在,生命不朽。20.(2)内涵:“怅望千秋一洒泪”,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同情,为杜甫的不幸而伤感落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精神品格和人格力量的钦佩,虽然与杜甫时代不同,但依然可以从他不朽的诗篇中重温那个时代的呜咽叱咤,从杜甫的高贵灵魂中得到精神的启迪。效果: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总结了杜甫的一生,升华了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语言效果上,增强文学底蕴,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结合原文将“老杜”“颠而倒之”称为“杜老”可知,这里的“颠而倒之”就是指“颠倒过来”。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明杜甫当年未曾乘坐孤舟经过湘江”错,“我总怀疑也许还能在烟雾迷茫中,看到杜甫的一叶孤舟半张帆影”句中的“怀疑”应为“期望”之意,并非怀疑杜甫当年未曾乘坐孤舟经过湘江;B.“是符合当时杜甫经历的”错,原文是“事实上,杜甫在作《回棹》诗后又回到了长沙”,可见作者认为这个传说与杜甫的经历不符;D.“隐喻上文‘帝王将相的陵墓’”错,原文是“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之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这里的“浩瀚的沧海”比喻的是杜甫。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不朽的诗章”:结合“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写到自己的病情”“一般人到此地步,或者叹老嗟卑,或者怨天恨地,总之是不离一己之痛痒悲欢。然而,令我千年之后怦然心动的是,杜甫日暮途穷,虽然他也悲伤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但他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可见之所以说杜甫诗章“不朽”,是因为在他的诗歌中很少书写个人遭际的悲伤,而是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展现出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再理解“不朽的生命”:结合“大历三年(768)冬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有家归不得,终于从四川出三峡,放舟江汉,漂流到湖南岳阳”“前后两年之中,杜甫于长沙三度来去”“来到长沙的杜甫确实已经老了,‘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57岁的他就已经过早地跌入了生命的暮年”“杜甫无所凭依,只得有时暂住小舟之中,有时小栖江边的阁楼之上。大历五年四月,兵荒马乱之中杜甫逃出长沙,在湘江上游衡州与郴州之间漂泊”“这期间,虽然他也曾得到一些亲朋故旧的接济,但杯水车薪,无补于根本,而且那‘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况味,恐怕比他落魄长安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写到自己的病情,而且愈到晚年而愈烈,其中包括肺结核、风湿病、消渴病(今称之为糖尿病)、疟疾、风痹等。那时,船漏又逢连夜雨的杜甫,只能让贫穷让饥饿让病痛让屈辱让夏天的溽暑冬日的严寒一起来煎熬他的暮年”,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杜甫半生漂泊,无依无靠,贫病交加,衰朽垂暮;再结合“杜甫日暮途穷,虽然他也悲伤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但他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时间虽已进入现代,但在天下的芸芸众生之中,在精神高度与人格力量上可以比肩杜甫的,恐怕也不可多得吧”“然而,即使一息尚存,他也仍然心怀社稷,忧念民瘼”,可见他依然心怀社稷,顾念苍生,具有几乎无人企及的精神高度和人格力量。最后理解“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结合“而杜甫流传至今的杰出作品,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如火炬辉耀照天的光芒”“你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也依然并永远和我们的民族同在”可知,杜甫的诗篇烛照后世,这些诗篇让杜甫与我们的民族同在,生命不朽。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诗句的内涵及效果的能力。先看内涵:“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出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意思是“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而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引用这句诗,是借助杜甫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篇散文饱含深情地写了杜甫后半生的人生经历,“大历三年(768)冬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有家归不得,终于从四川出三峡,放舟江汉,漂流到湖南岳阳”“前后两年之中,杜甫于长沙三度来去”“来到长沙的杜甫确实已经老了,‘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57岁的他就已经过早地跌入了生命的暮年”“杜甫无所凭依,只得有时暂住小舟之中,有时小栖江边的阁楼之上。大历五年四月,兵荒马乱之中杜甫逃出长沙,在湘江上游衡州与郴州之间漂泊”“这期间,虽然他也曾得到一些亲朋故旧的接济,但杯水车薪,无补于根本,而且那‘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况味,恐怕比他落魄长安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漂泊,贫病,迟暮,落魄……文中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同情,为杜甫的不幸而伤感落泪,这就是“怅望千秋一洒泪”;然而杜甫个人遭际虽然不幸,却展现出精神的高度和人格的力量,“然而,令我千年之后怦然心动的是,杜甫日暮途穷,虽然他也悲伤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但他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时间虽已进入现代,但在天下的芸芸众生之中,在精神高度与人格力量上可以比肩杜甫的,恐怕也不可多得吧”“然而,即使一息尚存,他也仍然心怀社稷,忧念民瘼”。文中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精神品格和人格力量的钦佩;“杜甫《秋兴》中讴歌屈原的名句,此刻又越过千年岁月送来袅袅的余音。我又一次翻开书页微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逝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虽然与杜甫时代不同,但依然可以从他不朽的诗篇中重温那个时代的呜咽叱咤,从杜甫的高贵灵魂中得到精神的启迪,这就是“萧条异代不同时”。再看效果:以杜甫的诗句做结,既照应了题目“怅望千秋一洒泪”,又总结了杜甫的一生,升华了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同时诗句的引用使得文章更有文学底蕴,抒情性更强。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5分)①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价值的深度应用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②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强数据治理、深化数据开发、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优化数据功能的关键环节;而强化数据安全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大数据时代,所有数据都具有特定的价值。④但价值的背后()着巨大风险,大量敏感数据被贩卖、窃取和无授权(),这一问题解决与否,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个人隐私、企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⑤因此,(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中加点的“源动力”改为“动力”不影响该句语意。B.第②中的分号修改为逗号,不会影响语句逻辑和语意表达。C.第④句括号中依次填入“潜藏”与“滥用”,则文意贯通。D.第④句画横线部分是病句,病因是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2)在第⑤句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前文衔接紧密的句子。不超过20字。(2分)【答案】(1)D(2)各方必须高度关注并有效应对这一问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修改病句的能力。D.“解决与否”是两个方面,而“个人隐私、企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可以分为个人隐私是否暴露,企业发展的好坏,国家是否安全,这些词本身也包含两个方面,不是两面对一面,不是病句。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空缺处在段末,是对文段的总结,前文谈论的是数据安全问题,并且提到数据安全问题关系到“个人隐私、企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所以最后应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应填写“各方必须高度关注并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一类的句子。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读书,很多时候读的是别人的人生。高中三年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哪个人物的人生让你收获了经验和启迪?请写一段话介绍。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答案】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他曾经是个孤儿,他凭借着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应具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应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解析】本题是议论类微写作。题干要求从“高中三年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人物形象,就人物的人生谈他给自己带来的人生经验和启迪,可在高中学过的抑或是课外读物中选取文学形象。因为是议论类微写作,因此应该在文段的最后明确文学人物的人生带给自己的人生经验或人生启迪。写作时应先确定要写的人物形象,如大卫科波菲尔、祥林嫂、林黛玉等选一个均可,之后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人生,之后由人物的人生谈给自己的启迪或人生经验。如选择大卫科波菲尔来写,先概括介绍他在苦难中挣扎、最终成就自己幸福生活的人生,然后写启迪:我们应具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应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2)在你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守护者”呵护你健康成长。请以“因为有你”开头,为其中一位守护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答案】示例:因为有你我们走过了一个特别的冬天。因为有你我们度过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没有刀枪和利剑,你却捍卫着健康的尊严。穿上隔离服,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挺拔的身板。带上防护镜,我们看见了人世间最美丽的容颜。奉献坚持是你的名字,守护健康是你的信念,让千山深情赞美你,让万水用心感谢你,你们是万里长城最坚固的城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题目。材料给我们设定了抒情对象,是“守护者”,而且是“在你身边”的,也就是你生活中接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