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散文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语言建构与运用①学生要积累散文中的语言材料,如字词、句式、修辞等。能够准确理解散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包括一些具有深层含义、情感色彩浓厚或者带有象征意义的词句。②学习散文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且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如学习抒情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句式,或者议论散文严谨的逻辑表述。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能够梳理散文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等结构类型,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②对散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同时能分析文本的内在逻辑,像通过对事件叙述顺序的分析来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3.审美鉴赏与创造①体会散文的美感,包括语言美(优美、典雅、质朴等)、意境美(情景交融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美(真挚的情感表达)。②学会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例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手法,理解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和营造美感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对散文的鉴赏,激发自身的创造力,进行散文写作或创意表达。4.文化传承与理解①理解散文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古代散文中体现的传统思想、价值观;近现代散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社会变迁等。②通过散文阅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同时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散文的差异,拓宽文化视野。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1)内容理解与概括①主旨把握:需领会散文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倾向,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借月下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对宁静自由的向往。②内容概括:要求对散文的主要事件、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等进行准确概括,像《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的描写,展现了北国之秋的独特韵味。(2)结构分析①线索梳理:散文线索多样,或为物、事、人、情等,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②句段作用:要明确开头、中间、结尾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如开头段常有点题、总领全文等作用;中间段多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段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等作用.(3)艺术手法鉴赏①表现手法:包括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如《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及抗日军民.②修辞手法:需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济南的冬天》中“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小山的可爱与温暖.③描写手法:要分析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手法的表达效果,如《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4)语言赏析①词句含义理解:要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深层含义,如《我与地坛》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看似重复,实则强调了地坛与“我”的缘分及对“我”的重要意义.②语言特色分析:要体会散文语言的质朴自然、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等特点,如《赤壁赋》的语言,既有骈文的整饬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之韵,使文章富有感染力.(5)综合探究①感悟评价:需结合文本与自身感悟,对散文中的观点、情感等进行评价,如对《劝学》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理解与感悟。②拓展延伸:会涉及与散文主题、作者思想等相关的拓展性问题,如探讨《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2.散文常见题型(1)内容概括类①概括文章主旨:例如“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要求理解作者通过描述各种事物、场景或叙述事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②概括主要内容:像“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梳理散文的情节或主要叙述的部分,包括人物的活动、景物的变化等诸多方面。(2)结构思路类①分析文章结构:如“请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一般要明确文章是总分、分总、总分总还是其他结构形式,以及各部分之间是如何衔接的。②梳理文章线索:常见问题是“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线索可能是一个事物、一种情感或者一个人物等,它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3)语句理解类①理解重要语句含义:例如“请解释文中某句话的含义。”这些语句往往有深层的含义,可能涉及象征意义、双关意义或者是作者情感的浓缩表达。②赏析语句作用:像“请分析文中某段开头(或结尾、中间)语句的作用。”开头语句可能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作用;中间语句也许是承上启下等;结尾语句可能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等诸多作用。(4)
艺术手法类①修辞手法赏析:如“请指出文中某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主要用于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表现手法分析:常见问题是“请分析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例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更加形象化。(5)人物形象类(如果散文涉及人物)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比如“请概括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这需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②分析人物形象作用:像“请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人物形象可能是主题的载体,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情感来体现散文的主旨。(6)情感态度类①分析作者情感变化:例如“请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过程。”这需要关注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句以及描述的场景变化等诸多因素。②探究作者情感态度:如“请探究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态度。”这种问题要综合全文进行深度分析,不仅要理解作者直接表达的情感,还要挖掘潜在的情感倾向。3.命题趋势(1)注重综合素养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整体阅读能力,能准确把握散文的主旨、情感、结构、语言等多方面要素,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如分析散文中作者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联.(2)命题材料来源广泛选材更加多元化,涵盖不同题材、风格、时代的散文作品,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与当代佳作,且更倾向于选取贴近生活、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本,如文化游记散文、叙事散文等,像涉及故乡情怀、文化寻根等主题的散文备受关注.(3)命题形式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简答题外,还新增了赏析题、写作题等,且主观性试题占比增加,开放性试题增多,更注重考查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4)突出文本特征考查回归文体本位,强调对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理解,重点考查词句理解、结构文脉梳理、内容要点概括、语言艺术鉴赏、主旨意蕴领悟、文本问题探究等,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5)强化情境化设题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将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等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入理解和运用散文知识.(6)考查阅读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等对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如探究作者构思的意图、分析文本中蕴含的哲理等.散文专题复习指导一、明确散文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象征意义或言外之意。比如在一篇描写故乡的散文中,“那棵老槐树”可能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童年的回忆。2.
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需要考生提炼散文中的关键信息,梳理文章的情节或描述对象,总结出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主旨。例如,通过对文中人物的经历、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抒情等内容的综合分析,概括出散文的主题。3.
分析散文的结构和思路:这包括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识别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以及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即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如何组织材料、安排情节等。4.
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涵盖了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考生需要能够识别这些手法,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主题等。语言特色则包括语言的风格(如华丽、质朴、清新、幽默等)、句式的特点(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等)以及用词的精妙之处等。二、掌握阅读技巧1.
精读文本:在阅读散文时,要逐字逐句地研读,品味词语的运用、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尤其要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抒情议论性语句以及反复出现的词语或意象,这些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2.
理清脉络:边读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寻找关键的过渡句或连接词等方式,构建起文章的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逻辑顺序。3.
分析语境:对于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的隐含意义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的关联。4.
体会情感:散文往往以情感为纽带,将各种描写和叙述串联起来。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关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等,通过情感线索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三、答题方法与技巧1.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题:(1)先解释词语或句子的字面意义。(2)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包括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情感意义等。(3)阐述该词语或句子对表达文章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或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2.
概括内容和主题题:(1)认真梳理文章的各个段落,提取关键信息,如人物、事件、景物特点等。(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和准确性。(3)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通过对主要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总结出文章的主题,主题的表述要完整、清晰,能够涵盖文章的核心内容。3.
分析结构和思路题:(1)确定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2)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可以通过寻找过渡句、连接词或分析段落的内容侧重点来判断。(3)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依次阐述作者的写作思路,即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以及这样安排的目的和效果。4.
鉴赏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题:(1)准确识别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如象征、对比、比喻、拟人等。(2)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如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主题、深化情感等。(3)对于语言特色的鉴赏,要从语言风格(华丽、质朴、清新、幽默等)、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等)、用词精妙之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等)等方面进行分析,举例说明这些特点如何为文章增色添彩。【散文重要知识点】1.
散文定义与特点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特点为“形散神聚”,“形散”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手法多样;“神聚”是指有明确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所有的材料都围绕此展开。2.
散文类型(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情感或揭示道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和爱国情感。(2)抒情散文:侧重于抒发作者的情感,情感真挚浓烈。像茅盾的《白杨礼赞》,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3)哲理散文:注重表达对生活、人生等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培根的《谈读书》,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诸多哲理。3.
散文的要素(1)人物人物形象塑造注重通过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如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的形象。(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比如在散文中描写“淅淅沥沥的小雨”,可能会营造出一种忧伤、静谧的氛围。(3)事件散文中的事件叙述较为灵活,不像小说那样强调情节的完整性。事件是为主题或情感服务的,如在回忆性散文中,事件是作者回忆和情感的载体。4.
散文的结构(1)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可分为人物线索、事物线索、情感线索、事件线索等。例如,以“故乡的小路”为线索,作者可以在这条线索上串联起故乡的风景、童年的回忆等诸多内容。(2)开头:常见的开头方式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描写环境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兴趣等。(3)中间部分:用于展开叙述、描写、抒情或议论,段落之间的衔接通常较为自然流畅,会通过过渡句或过渡段来保证行文的连贯性。(4)结尾:结尾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留下回味等作用。如结尾处抒情升华,使文章的情感达到高潮,让读者印象深刻。5.
散文常见的艺术手法(1)象征: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如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2)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通过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比如用“绿叶”衬托“红花”是正衬,用“荒芜的沙漠”衬托“生机勃勃的绿洲”是反衬。(3)借景抒情: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比如在描写秋天的落叶时,抒发伤感、落寞的情绪。(4)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于谦《石灰吟》,借石灰表达自己清白做人的志向。6.
散文的语言特点(1)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给人亲切之感。(2)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光。(3)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情感和哲理不直接表达,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高二下·浙江杭州·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甲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1.选文甲,作者为何在第二段宕开一笔,先写江南的秋?【答案】①写出江南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特点。通过对比,借南国之秋的温润、慢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以及对故都的眷恋之情。②把作者对秋的认识、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为下文写北国之秋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第二段写到江南秋的特点,“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写出了江南秋的温润、慢的特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写出江南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特点。而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就是为了饱尝这故都得秋味。所以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以及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作者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进行对比,对秋的认识、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为下文写北国之秋做铺垫。2.选文段落中,画线句描写景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答案】甲文:①视听结合,“碧绿的天色”和“驯鸽的飞声”,使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写出秋的美、秋的情趣;②动作描写“泡”“坐”“细数”,与赏景的心态“静对”结合,流露出作者闲适与愉悦的心理;③虚写,这幅破院秋色图,从前文“就是”来看,是作者的想象,把自己安放在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乙文:①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这些叠词的运用,增强音乐美,也展示了作者心情从愉悦转向不安;②比喻、拟人,灯光像“渴睡人的眼”,“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③点面结合,一例阴阴的树色与杨柳的丰姿构成建筑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甲文:“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中“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属于视觉描写,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属于听觉描写,所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碧绿的天色”属于静景描写,而“驯鸽的飞声”属于动景描写,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写出秋的美、秋的情趣。“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中“泡”“坐”“细数”属于对人的动作的描写,这些动作与赏景的心态“静对”结合,流露出作者闲适与愉悦的心理。前文写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就是”一词可以看出这幅破院秋色图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所以应该是虚写,作者把自己安放在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乙文:“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都属于叠词,这些叠词的运用能够增强节奏感、音乐美,展示了作者离开荷塘后心情从愉悦转向不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没精打采的”将路灯光人格化,并且将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一例阴阴的树色为面,而杨柳为点,一例阴阴的树色与杨柳的丰姿构成建筑美。3.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下列关于“礼治社会”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礼治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B.礼治社会并非指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社会。C.礼治可以认为是人主动地服膺于陈规、传统。D.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更易实现礼治社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中的概念、观点的把握能力。《乡土中国》中写到“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见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是不容易实现礼治社会的。故选D。4.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甲:荣国府二老爷;元妃的父亲;孝顺母亲乙: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针线活很好;撕扇取乐丙:别名“呆霸王”;纨绔子弟;仰慕柳湘莲丁:青春守寡;住在稻香村;有一子A.甲:贾政
乙:红玉
丙:薛蟠
丁:秦可卿B.甲:贾赦
乙:晴雯
丙:贾琏
丁:李纨C.甲:贾政
乙:晴雯
丙:薛蟠
丁:李纨D.甲:贾赦
乙:红玉
丙:贾琏
丁:秦可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荣国府的大老爷是贾赦,二老爷是贾政。并且贾政有贾珠、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环这五个子女。贾政是方正派的,深受儒家的教育,侍母至孝。最明显的例子是元宵节不和清客们吃酒,来孝顺母亲。所以甲指的是贾政。“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之一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指的就是晴雯。晴雯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所以她的针线活很好。五月初五,晴雯不小心跌坏了一把扇子,宝玉说了几句气话,她就顶撞起来。晚间,宝玉主动给她赔不是,二人前嫌尽释。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把手上的扇子递给她撕。所以乙指的是晴雯。薛蟠出身于金陵省四大家族中的薛家,是一个纨绔的世家公子,金陵城中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人称“金陵一霸”,外号“呆霸王”。薛蟠在赖大家的酒席上,碰到柳湘莲,又动了仰慕之情。所以丙指的是薛蟠。李纨是贾珠的妻子,贾珠夭亡,李纨青春守寡。在大观园中,李纨住在稻香村。李纨和贾珠育有一子,即贾兰。所以丁指的是李纨。故选C。二、(2024高二下·浙江舟山·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甲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原版)乙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改编版)5.“我”是怀着怎样的“情”进入地坛的?地坛又是以怎样的“景”迎接“我”的?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1)情:。(2)景:。【答案】情:失魂落魄景:历尽沧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重点内容的能力。(1)情:根据原文“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可知,十五年前的作者因为腿病不能行走,在最狂妄的年龄就坐上了轮椅,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可知,面对病痛的自己,年轻的他悲观、失望,精神恍惚。故可用“失魂落魄”形容“我”进入地坛的心情。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2)景:根据原文对景物的描写“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可知,地坛已经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在这四百多年里,这里的景、物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许多变故。故可用“历尽沧桑”形容地坛迎接“我”的景。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6.与材料乙相比,材料甲画线句上的加点动词用法显然是非常规的,试分析这种非常规动词用法的表现力。【答案】①材料甲让“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不及物动词直接跟宾语,可以破坏言语形式的表达惯性,激起读者对躲藏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背后的各个动作的高度关注。②材料甲的动宾结构较之于材料乙的主谓结构更可突出动作的主动性与力量感。如,说“剥蚀了琉璃”,重心在“剥蚀”,“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现动作的工具,这样,时光的侵蚀力就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①材料甲让“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不及物动词直接跟宾语“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这种破坏言语形式的表达惯性,能激起读者对躲藏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背后的各个动作的高度关注,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些事物在这四百多年里是怎样的一点点地变化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沧桑。②材料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是动宾结构,而材料乙“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是主谓结构,二者比较,材料甲的动宾结构更可突出动作的主动性与力量感。如,说“剥蚀了琉璃”,重心在“剥蚀”,“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现动作的工具,这样,时光的侵蚀力就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同样,“淡褪”“坍圮”“散落”这些动词的非常规用法,都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三、(22-23高一上·贵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⑧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⑩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7.第⑤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的轻薄缥缈。C.“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实感。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但与‘静静地’有矛盾”错误,“泻”字很平常,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因此二者并不矛盾。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错误,应是“青雾”自下而上弥漫,而非“月光”弥漫。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错误,通过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故选C。8.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答案】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句写荷香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用远处的“歌声”来形容“清香”,写出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的特点,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9.从全文来看,第⑧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答案】①从内容上来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采莲赋》的热闹、欢快,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抗争的失败,思乡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忧伤所做的再一次努力。②从形式上来看,引用诗词,形散而神不散,增强文章的优美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从内容上看:《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对《采莲赋》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在孤独中的思乡之情也是他的忧愁,引用《采莲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形式上看: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引用诗词常见的手法,很容易得出《采莲赋》能够丰富文本内容,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能够让读者融入作者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去。四、(21-22高一上·内蒙古赤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2小题。清塘荷韵季羡林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池塘中缺荷的遗憾,为下文种荷、赏荷做铺垫,表现了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种分包合同范例
- 出租花盆模具合同范例
- 房屋购买居间合同范例
- 诊断试剂研发合同范例
-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嵌入式软件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晴川学院《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维修厨房地面合同范例
- 电梯销售佣金合同范例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发展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交流调速系统与变频器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语文】青岛市小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学生课件】《青少年网络安全》班会幻灯片
- 沧源永弄华能100MW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环评报告
- 红色澳门回归纪念日PPT模板课件
- 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名校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股骨Hoffa骨折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课件
- 仓储业行业SWOT分析
- 县委书记在县委审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2023年版: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版)
- 平凡之路歌词全文
- 商务英语口语与实训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