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编制说明_第1页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编制说明_第2页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编制说明_第3页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编制说明_第4页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二〇二三年十月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

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低碳

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探索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方面的统一规范及标

准要求,有利于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健全法规标准和

统计监测体系,对接落实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的地方标准体系。因此研究制定《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以下

简称《导则》)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1.推动有机更新背景下绿地空间资源的高效配置,落实科学绿

化,实现多维度精准增效。

公园绿地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是城市生

态系统发挥减排和增汇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总体规模、分布格局、

几何形态、植物配置等方面,影响城市能耗、降温减排等碳中和效

益。公园绿地作为多尺度嵌套、多效能耦合的复合系统,集成不同

尺度、不同分布空间的碳汇效益,协同多元化的减排增汇路径,蕴

含较大的碳汇价值。编制《导则》是推动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精细化、

合理化建设,在自然维度下拓展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汇能力

1

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公园绿地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公园

绿地碳汇增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引领创新生活新方式,增加居民获得感、

幸福感。

公园绿地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

要抓手,是居民最便捷进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让居民更好

地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通过更休闲、健康的模式使绿

色低碳融入居民生活。提升公园游憩场所的景观品质,构建高观赏

性、高生态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城市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

更舒适、健康的休闲游憩场所,形成“公园绿地+”休闲游憩活动

模式,有利于引导居民自发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3.推动绿色低碳理念传播,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可感可及的

展示窗口。

强化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

导,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在生产、生活行为上将绿色低碳意

识外化于行。公园绿地作为传播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途径,以居民

亲近自然的特性为依托,直观呈现生态和谐的景观效果、高效集约

的资源利用以及所带来的环境净化提升等可感可及的积极效益,以

场景感、具象化的手法形成绿色低碳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编

制《导则》对于推广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居民生活新风尚具有推动

作用。对于加强低碳宣传,增强市民对绿色低碳的认知,提升低碳

行动的社会参与度有重要意义。

4.构建新技术运用示范场景,有效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持续发

2

展。

公园绿地是新技术运用的示范窗口,作为承载城市韧性的重要

生态单元,在宏观尺度上,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在中微观尺度上,

聚焦绿地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增强绿地斑块的生态功能,扩大绿

地的生态服务范围,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

保护。对于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于公园绿地,加强行业低碳

技术研发与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以公园绿地低碳建设为依托,

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基础,以显著的节能减排示范效应、健康低碳

的生活方式塑造生态绿色、高效集约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标准的意义

结合成都市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实际需求,研制《公园绿地低

碳建设导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研究成果转化,切实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示范应用场景构建。

(1)国内研究基础

国内各城市因地制宜进行了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相关探索,形

成了系列研究成果(表1),各建设导则主要以提高绿地的碳汇能

力、实现公园“零碳”等为目标提出相关措施,并结合城市建设现状

提出了指标进行定量评价。《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公众低碳场

景评价规范(试行)》仅在环境保护章节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较高

并维护管理良好,并未对绿地低碳建设的具体措施提出引导与要求。

3

表1国内各城市相关研究基础

城市时间导则名称主要内容

主要对餐饮、商超、酒店和景区的低碳场景

《成都市“碳惠天

进行评价,其中,绿地建设相关的内容仅从

成都2020年10月府”机制公众低碳场

绿地覆盖率上提出了要求,未对详细的绿地

景评价规范(试行)》

低碳建设提出引导。

高碳汇的公共空间环境章节,通过构建完整

连续的蓝绿空间系统、提升绿化覆盖率、提

《新城绿色低碳试升绿地乔灌草复层绿化比例及本土植物种

上海2022年2月

点区建设导则》植比例、鼓励建设垂直绿化、保障场地原生

生态环境等措施,全面提升试点区的碳汇能

力。

主要从植物碳汇和低碳设计方面,指导城市

《天津市城市绿地

天津2022年6月绿地碳汇设计、建设及管理,促进城市绿地

碳汇设计导则》

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

对零碳公园的构建、运维和核算提出建设引

《深圳市“零碳公

深圳2022年9月导,并对固碳造林树种、固碳灌木和固碳大

园”建设导则》

型水生植物进行了推荐。

(2)国外研究基础

风景园林可持续性设计(SITES)认证实践:1993年,美国

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景

观设计学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2005年,正式启动“场

地环境可持续系统整合工具”(SystemIntegrationToolfor

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Site,SITES)研究项目;2014年,发布

SITESV2.0版。结合雨水进行景观设计、保护提升基地水资源及承

接水质、减少设计和施工中对土壤的扰动、再利用废旧材料、减少

能源消耗等评分指标对《导则》主要内容有指导意义。《导则》应

基于场地现状进行景观设计,避免大拆大建,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

系统,提升生态效益,并建立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践: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是推进碳中和目标

4

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建筑领域发展目标进行

了系统探索(表2)。《导则》应将以人文本、绿色、节能、健康、

宜居为原则进行建设,低碳建设应该涉及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生命

周期,并注重理念宣传。

表2国外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区位国家名称

挪威《生态概况》(ECOPROFILE)

瑞典《生态影响》(ECOEFFECT)

荷兰《生态量子》(ECOQUATUM)

欧洲奥地利《气候活跃性建筑评价体系》(KLIMAAKTIV)

法国《优良建筑质量认证体系》(HQE)

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价法》(BREEAM)

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DGNB)

亚洲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澳洲澳大利亚《国家建筑环境打分系统》(NABERS)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LEED)

美洲

加拿大《建筑环境性能评价标准》(BEPAC)

非洲南非《可持续建筑评估工具》(SBAT)

雨水管理、低影响建设体系实践:国外生态雨洪管理实施管控

领域的实践主要有美国低影响开发技术(Low-ImpactDevelopment,

LID)、新加坡ABC(活力Active、美观Beautiful、洁净CleanWater)

城市设计、澳大利亚墨尔本水敏感城市(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

WSUD)。绿色交通、分质供水、源头消纳、水体治理、能源综合利

用、生活垃圾分类、倡导公众参与等措施对《导则》主要内容有指

导意义。《导则》应体现低影响开发理念,充分考虑降水、自然水

体的时空分布,将景观与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增强自然受纳水体

环境的生态完整性。

2、探索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方面的统一规范及标准要求,提升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5

目前,国家和行业暂无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相关标准,仅发布

了团体标准《碳中和公园实施指南》,在编团体标准《城市公园绿

地低碳评价标准》和地方标准《零碳公园建设规范》(表3)。以

上标准主要聚焦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提升与计算、定量评价方面提

出规定。

表3国家、行业、团体和地方相关领域标准化实践

分类时间标准名称主要内容

规定了碳中和公园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低碳管理方法学,实施流程,方案的制

2023年7月《碳中和公园

定,减排行动的落实,低碳运营管理,碳

15日实施指南》

中和评价。适用于综合公园、社区公园、

团体标准游园等新建碳中和公园项目。

规定了城市公园绿地的低碳规划、低碳

《城市公园绿

设计、低碳施工、低碳设施和低碳管理。

在编地低碳评价标

主要从基本规定、评价内容及计算方法、

准》

等级评价上进行阐述。

规定了零碳公园建设和运营过程的基本

《零碳公园建

要求和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深圳市零

地方标准深圳在编设规范》

碳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

综上所述,本标准基于国内外的标准化实践和研究成果,完善

园林绿化景观方面低碳建设的内容,促进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规范

化、体系化。《导则》立足成都市公园绿地建设现状,侧重于从公

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降低碳排放,引导地形与土壤、水体、植物、

建(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配套设施等要素的绿色低碳建设

与管护方式,更强调在符合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顺应

场所环境进行建设与提升,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任务来源

本标准的制定计划由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根据《成都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2年度地方标准制定计划(第二批)

6

的通知》(成市监函〔2022〕347号),正式列入2022年度地方标

准制定计划(第二批),项目编号为第16项,项目名称为《公园绿

地低碳建设导则》,标准归口单位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起草单位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

设计院、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

三、工作简况

(一)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包括:XXX、XXX、XXX、XXX、XX等。

(二)主要起草过程

1.成立项目组

2023年3月,成立由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市标准化院

组成的标准起草组,对标准起草工作安排进行总体部署。标准起草

组按照项目要求,明确了标准的使用范围、主要框架内容、编制时

间节点、任务分工以及工作方案等。

2.资料收集与调研

2023年4月-6月,标准起草组广泛收集、分析我国公园绿地低

碳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研读学习国家和省市层面

关于低碳、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文件,重点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

《成都市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

学习在编团体标准《碳中和公园实施指南》《城市公园绿地低碳评

价标准》等。基于文献资料搜集和研读,通过实地调研成都市活水

公园等典型点位,深入了解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策略和路径,经过

总结、提炼、识别、梳理后,形成标准草案并修改完善。

7

3.标准起草研讨

2023年7月-8月,标准起草组邀请成都市标准化协会、成都市

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望江楼公园以及高校等专家对标准草案稿进

行研讨,针对标准的术语解释、内容阐述、先进案例借鉴与参考等

提出了修改意见。

4.征求意见

2023年9月-10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面向市住建局、

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国动办等部门定向征求意见,

以及向各区(市)县公园城市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

见。同时,根据最新的标准编写规范GB/T1.1-2020对标准结构和

语言表述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制定标准的原则

本标准在制定工作中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以及标准的目标性、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

原则,符合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

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编写要求。

在确定标准主要内容时,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国家行

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立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适宜化、人本化、精

细化进行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充分考虑各项内容要求的可行性,同

时考虑必要的前瞻性,使标准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指导性。

(二)制定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重点引用和参考相关法律法规、中央及

8

国家各部委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地方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及相

关技术性文件等,包括:

1.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GB5084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3.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5.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6.GB/T20051无动力类游乐设施技术条件

7.GB/T25180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要求

8.GB/T2549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

9.GB/T31433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

10.GB/T31755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程

11.GB/T40199城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要求

12.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13.GB/T509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14.GB/T51168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程技术规范

15.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

16.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7.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18.CJJ/T134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

19.CJJ/T287园林绿化养护标准

20.DBJ51/143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1.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9

22.GB/T50563-2010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23.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24.CJJ/T307-2019城市照明建设规划标准

25.JGJ/T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26.DB5101/T54.1-2019成都市智慧停车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27.T/CHSLA50009-2022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28.赵兵.园林工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王磐岩.风景园林师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年.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

污染环境防治法》[Z].2020年.

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Z].2021年.

32.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Z].2015年.

五、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

(一)标准结构

本标准共有15个章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

义、缩略语、总则、地形与土壤、水体、植物、建(构)筑物、园

路及铺装场地、配套设施、施工组织管理、运营维护管理、附录A

和参考文献。

表4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内容

总体内容分项内容细分内容

范围

公园绿地低碳建

规范性引用文件

设导则

术语和定义

10

缩略语

总则

高程和坡度

地形与土壤土方和土壤

径流控制

水景观

水体

水资源

植物种类

植物植物群落

植物生境

建(构)筑物

园路布局

园路及铺装场地

材料选择

游憩设施

配套设施服务设施

管理设施

施工组织管理

土壤管理

水体管护

植物管护

建(构)筑物运管

运营维护管理生活垃圾、园林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

管理机制

低碳理念与行为引导

共建、共享、共治模式引导

附录A(资料性)成都市乡土植物常见种类

参考文献

11

(二)主要技术条款说明

1.范围

本章说明了《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导则》内容体系,本文件提供

了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以及地形与土壤、水

体、植物、建(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配套设施、施工组织

管理和运营维护管理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

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绿色低碳转型是中

国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城市公园是落实科学绿化、推动实现“双

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生态系统发挥减排和增汇功能的重要

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居民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公

园为依托,彰显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增值赋能,持续促进城市有机

更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标准聚焦公园城市公园低碳建设,

适用于成都市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改造提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章汇集了标准编写所引用的主要标准及文件,是引用标准的

清单,充分保证了本标准条款的可依性和可行性。

3.术语和定义

本章对标准中引用的重要术语进行了详细说明,共计2个。

(1)公园绿地

12

“公园绿地”定义参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

2.0.4,本标准将“公园绿地”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

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

务设施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

(2)公园绿地低碳建设

中国环境报《打造绿色优美和谐宜人的高品质低碳公园》中提

到,建设城市公园,需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化城市

公园用能效率、增强碳汇、维系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等作用,从设计、

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为公众打造绿色、优美、和谐、宜人的高

品质低碳公园。《低碳与城市园林》(涂秋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将低碳园林定义为低碳排、高碳汇、满足园林最基本功能需求

的园林景观,具有较强的低碳足迹,包括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对材

料、工艺、能源消耗等环节寻求最低的碳足迹,在植物材料的选择、

种植方式、养护管理等环节寻求最大的碳效益。结合以上定义,本

标准将“公园绿地低碳建设”定义为“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符

合规划、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公园绿地设计、建设、运维全周

期内,通过实施科学绿化,运用绿色建造技术,建立低碳运维管护

机制等,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宣传绿色低碳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为

目标的建设模式”。

4.缩略语

参考《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和《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对本标准中出现的缩略语进行

13

说明。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LED是指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

5.总则

5.1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改造提升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系

统规划等要求,公园绿地设计应符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相关要求,保障公园

绿地生态、游憩、景观、文教等功能,是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前置

条件和重要约束。

5.2参考《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要素分类,依据《园

林工程》中对园林景观营建的相关要求,应因地制宜顺应场所环境

进行建设,减少场地原生态的干扰,延续场地风貌,实现城市生态

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5.3依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

发展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实施意见》,应全面推行绿色规

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活,构建绿色社区聚落,完善绿

色城市体系,创造绿色应用场景;应推行绿色建造技术,构建全寿

命周期建设管理体系。《导则》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管等各阶

段实施绿色低碳的措施,通过全过程的建设引导和管控,全面贯彻

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以公园为载体科学运用新技术,

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示范应用场景构建,高

效配置绿色空间资源,落实科学绿化,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同时在公众参与共建共享方面,依据《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

进条例》第二条“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资源力量,组织发

14

动居民和其他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

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

质生活,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动”的要求,构建并丰富居民参

与围墙营建的渠道与形式,开展社区绿化、文化创意、生活体验等

活动发动居民和其他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充分发挥基

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作用,精细高效推进公园城市治理现代化。

5.4依据《成都市“十四五”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应营造

节约集约资源社会氛围,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导则》强调以现

状建设情况和场所资源条件为基础进行要素配置和利用,避免大拆

大建,实现各类资源的集约节约有序高效利用。

6.地形和土壤

6.1高程和坡度

依据《园林工程》《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等文件,地

形设计中要因地制宜,保留原有植被,保护自然植物群落,减少对

场地原生态的干扰,延续场地风貌。公园地形应按照自然安息角设

计坡度,当超过土壤的自然安息角时,应采取护坡、固土或防冲刷

的措施,保障场所环境安全及稳定性。

6.2土方和土壤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地形布局应在满足景观

塑造、空间组织、雨水控制利用等各项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合理确

定起伏变化、水系的功能和形态,且宜在园内实现平衡土方。土方

工程设计时应利用原表层栽植土,有利于公园植物景观的快速形成

和园林植物的后期养护。

15

6.3径流控制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公园设计

规范》(GB51192)、《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标准》(T/CHSLA

50009)等标准规范和SITES(SystemIntegrationToolfor

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Site)评价体系,从相关指标要求、雨水

接纳与收集对公园绿地径流控制提出建设引导,并提出新建公园绿

地项目控制的径流体积不得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0%对应计算的

径流体积,改扩建公园绿地项目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控制的径流体

积不宜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0%对应计算的径流体积。应采取合

适的雨水管理措施如设计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河道等来收集、

过滤和再利用雨水,减少外排雨水量。在不影响绿地使用功能和配

置适宜植物的前提下,地形设计时应考虑为雨水入渗创造条件,并

通过竖向设计实现绿地内外雨水设施的有机衔接,为周边雨水径流

汇入绿地预留或设计空间和通道。

7.水体

7.1水景观

在公园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水景的长期管理维护成本,

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城市水文联系,确保水景在功能和

景观上的经济性和持久性。依据《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T/CHSLA5000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城

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

《园林工程》、《风景园林师设计手册》和SITES评价体系等,从

水景观的空间布局、驳岸工程建设、池底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设引导,

16

并提出室外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水体蒸发量60%的建设

要求。结合实践经验,应加强水系廊道的衔接、保护与控制,增强

雨水滞蓄净化功能,同时实现水体科学布局以保障生态系统和水系

廊道的连续性。基于自然式水岸对于场地现状破坏程度更小,施工

难度更低,宜以自然式水岸线设计为主,防止材料的硬质化。依据

水位变化较大的水体必须进行岸线的竖向设计,结合防洪、防潮等

工程要求确定沿岸阶地控制标高。驳岸工程应满足《园林绿化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园林理水工程中对驳岸的规定。人工

水池宜使用复合防水卷材,或采用膨润土防水毯等防水材料;自然

池底的水池宜采用黏土分层夯实的方法作为池底、池壁的防水。

7.2水资源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420)、《碳中和公园实施指南》、《园林工程》、《风景

园林师设计手册》和SITES评价体系等,从水质要求、水体净化、

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提出建设引导。水体和喷泉水水源宜优先采

用天然河湖、雨水、再生水等作为水源,人体非全身性接触的娱乐

性景观用水水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人体非直接接触的观赏性景观用

水水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中规定的IV类标准。应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来构建良好

的水体生态系统,降低人工水景对清洁水源的需求。绿地宜利用景

观水体、雨水湿地、渗管/渠等措施就地储存雨水应用于绿地灌溉、

冲洗和景观水体补水。人工水景年度补给水应100%来自非饮用水

17

源,以减少场地室外用水量。公园内可建设适宜的小型污水处理设

施,优先采用人工湿地、好氧塘等低碳生态处理工艺,对公园内产

生的污水进行处理。流动性差的水体宜向水体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

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氧量。用水量较大的

人工水体可装置循环水流系统的水泵,只需补充一些因蒸散而损失

的水量。

8.植物

8.1植物种类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植物种植应以适地适树为基本原则,尊重场

地地形地貌,保护现状植被。根据《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4)、《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国家园林

城市评选标准》、《碳中和公园实施指南》等标准规范,《关于进

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

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

意见》等政策文件和《成都市立体绿化美化规划建设导则》,从植

物推荐、规格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设引导,并提出低碳公园内的乡土

植物应用面积宜大于公园绿地面积的80%、本地木本植物指数宜大

于0.90的建设要求。基于《四川省绿化乡土树种名录(第一批)》

《成都市城镇绿化树种及常用植物应用规划》进行植物种类推荐,

结合成都市公园建设实践中常用乡土植物使用情况,以低成本、易

维护、展现成都地区特色为原则,遴选适宜在公园绿地中使用的乡

土树种,并形成资料性附录,减少外来植物引入的成本和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减少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养护成本。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

18

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的要求,以人和自

然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基础,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设计。依据《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除必

须截干栽植的树种外,应使用全冠苗。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

可行性,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的相关要求,避免过度使用需频繁

修剪、碳排放量相对较大的整形植物景观,降低建设管理维护投入

和难度。对立体绿化的设计手法要求,在立体绿化工艺选择中,宜

优先选用攀援式、垂吊式等利用植物自然特性营造立体绿化景观的

手法,减少植物攀援介质、种植槽等配件的使用。

8.2植物群落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城市绿地规划标准》

(GB/T51346)等标准规范,丰富植物组群,兼顾生态和美学要求,

合理丰富乔灌草搭配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营建近自然野趣的低碳

园林景观,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稳定性。结合实践经验,合

理配置相互制约病虫害的植物群落,避免因植物品种单一造成病虫

害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的要求,为植物

生长预留足够的空间。遵循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结合的原则合理规

划植物配置,保障短期内绿化效果的呈现,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8.3植物生境

公园规划应坚持“低干预、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的相关

要求,维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以低影响、低介入的建设模式维护

建设开发,构建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物生境。依据《碳中和公

19

园实施指南》《成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树

木根伸展范围及周边宜满足植物生长透气、透水等要求,宜使用自

然生态材料覆盖地面,发挥自然材料的可持续性,减少建设过程中

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材料成本。国土绿化要充分考虑降水、地表

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

而行。维持土壤温度和湿度,避免土地裸露。推进重点区域自然生

态保护与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的相关要求,有条件的区

域可通过搭建本杰士堆等低碳、环保、低成本的生态设施为动物提

供有遮蔽的安全空间,增加物种和环境的丰富度,帮助维护生态平

衡。

9.建(构)筑物

鼓励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降低公园绿地内建(构)筑物能源

和资源的损耗,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依据《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

范》(JGJ/T22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四

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1/T037)、《成都市“十四五”

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从绿色建造、新型技术应用、节

能措施、建筑垂直绿化和材料选择方面提出建设引导。宜采用工业

化建筑部品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减少材料消耗和现场作业量。

全面考虑建筑朝向为室内自然通风创造条件,处理好窗口和外墙的

构造型式与保温措施,降低能源的消耗,可通过调节窗地面积比大

小、利用室外光线反射、导光管技术等增加自然采光。垂直绿化工

艺有利于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同时美化环境;建设屋顶

绿化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减少硬质面积,降低热岛效应。

20

通过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协同智能建

造、数字城市等发展需求,促进各环节运行提质增效,从而实现减

排低碳。建筑结构上提倡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保证建筑材料

维持较长的使用功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的维修次数,

从而减少材料需求量和废旧拆除物数量。宜充分利用建筑施工和建

筑拆除后的尚可继续利用的材料,各类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应满

足《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的相关要求。

10.园路及铺装场地

10.1园路布局

园路具有引导游览、方便游人集散、养护管理机械和消防车通

行等功能,宜在满足以上功能的前提下充分结合自然地貌进行园路

定线设计,避免过大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依据《公园设计规范》

(GB51192)、《园林工程》,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的布局科学确定

园路宽度、密度、铺装面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土方工程及建设材

料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碳足迹。宜在满足城市规划、公园布局、

客流分析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出入口设计,避免资源浪费和满

足公园集散功能。利用公园绿道、园路等串联生态廊道各个生态斑

块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0.2材料选择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人行道、广场、停车场

及车流量较少的道路宜采用透水铺装,铺装材料应保证其透水性、

抗变形及承压能力。结合实践案例和相关研究报告,植材砼、生态

混凝土等以园林废弃物为原料制成的新型绿色低碳材料被广泛推广

21

使用至公园建设中;矿渣、粉煤灰、硅灰可以替代水泥等高能耗、

高碳排放材料,有效减少碳足迹。参考北京昊天碳中和公园园路建

设,使用外形经过处理后的再生仿石材替代芝麻白、芝麻灰、芝麻

黄、白锈等天然石材,充分发挥再生材料吸水性大,保水性好的特

点,可降低再生仿石材周围的环境温度。参考成都市活水公园实践

案例,在光照适宜的区域,园路路面应考虑铺设光伏铺装路面白天

吸收自然太阳光照,夜间用于照明,促进能源的循环利用;或设置

重力感应地砖灯,进行人群引导的同时丰富视觉感受。

11.配套设施

11.1游憩设施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城市儿童友

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公众低碳场

景评价规范(试行)》《成都市街道座椅增补提升技术导则》《公

园设计规范》(GB51192)等文件,对公园绿地的运动休闲设施、

文化活动设施、入口设计等提出建设引导。参照推行多功能智慧座

椅,结合智慧设施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宜在利用低碳环

保新能源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可休憩、可娱乐、可交互的游乐设

施。宜利用生态材料塑造沙坑、浅水池、微地形等儿童活动场地,

并配置丰富游玩体验的滑梯、立体攀爬、秋千、摇马及跷跷板等设

施,设施应符合《无动力类游乐设施技术条件》(GB/T20051)相

关规定。公园文化活动设施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公园文化背

景,融合环保理念,定期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游客参

与“碳惠天府”机制低碳场景建设,将公园打造为宣传低碳环保理

22

念的重要窗口。公园原则上不设围墙,入口景观宜避免因追求景观

效果而设计耗能高、成本大的小品或建筑,宜运用花境、绿篱等推

动城园融合。

11.2服务设施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的指导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公

园设计规范》(GB51192)、《成都市智慧停车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DB5101/T54)等文件,对公园绿地停车设施、照明设施、节水

设施、导览设施提出建设引导,并提出遮阴面积不宜小于停车场面

积的30%,新能源充电设施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宜不低于50%

等指标要求。在满足停车要求的前提下,并采用高绿化、环保低碳

的嵌草砖等材料用于地面铺装提升地面停车场的生态性。推动既有

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化、智能化改造,可配建相应的智能引导系统,

提供智慧便捷、科学安全的停车服务。重要集散区域宜提供非机动

车停放空间,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便利性与舒适性。结合《碳

中和公园实施指南》中对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公园提供电力及照明的

要求,选用相应节能照明设施,避免使用高能耗的传统照明设备,

可优先从《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一批)》《国家重点

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二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第三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绿色

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

单(第一批)》《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第二批)》

等国家发布的绿色低碳技术目录中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技术。在满足

23

功能需求和使用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集约有效地统筹照明设

施及远程监控设施,优先选用《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

(2020年)》《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2021年)》中推

荐的节水技术与产品。结合滴灌、微灌、自动灌溉技术和海绵措施

等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有条

件的公园宜坚持“就近处理、就地循环”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再生

水用途、规模和布局,鼓励在景观用水、补水方面优先使用再生水。

宜选用绿色、环保、低碳的耐用材料制作标识牌等导览设施,利用

自发光材料的特性实现无能耗导览,降低夜间灯光等能源的使用量。

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纸质地图、指南等资源的使用,利用数字技

术开拓智慧出行、智慧导览等应用场景,及时高效地为游客提供公

园服务信息,智慧化提升游憩体验。

11.3管理设施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

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

类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碳中和公园实施

指南》等文件,对垃圾收运设施和监测管理设施提出建设引导。应

当严格按照,设置统一规范、清晰醒目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按照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垃圾处理处置,减少废弃物处

理产生的额外碳排放。合理布局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

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根据公园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园林废

弃物处理方式。宜构建公园碳排放智慧管理平台,时监测并优化调

整公园内的能源、资源等使用情况,实行低碳运营管理及监督,通

24

过数据反馈及时调整公园碳减排措施和碳中和方案。

12.施工组织管理

依据《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碳中和公园实施指南》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中国

第三、四阶段)》(GB2089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HJ1014)

等标准规范和建设导则和SITES评价体系,对公园绿地施工组织、

场所环境控制和保护提出建设引导。应采用精益化施工组织方式,

统筹施工管理的相关过程和环节,提升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

减少资源消耗与浪费。宜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工程机械,符合国

家、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排放标准,减少工程机械的排放和

污染。施工过程中宜统筹确定各类建材及设备的设计使用年限并制

定相应的节材措施,通过选择就近的标准化构件供应商、提高材料

使用效率等方式,降低施工过程的运输成本。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扬

尘控制、噪音控制和污水排放控制,减小环境干扰,并应符合《建

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建筑工程绿色施

工规范》(GB/T5090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

有关规定。植物种植宜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特性的相关要求,避免

因反季节种植导致苗木成活困难,造成施工成本增加。植物施工过

程中应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按照设计和规范进行操作,提高苗

木成活率,避免出现植物生长不良、枯死、损坏等情况。施工及质

量验收应满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的有关

规定。

25

13.运营维护管理

13.1土壤管护

依据《绿化种植土壤》(CJ/T340),当绿化种植土壤检测不

合格时,宜选用绿化有机基质进行土壤改良或修复方案,其质量应

符合LY/T1970的有关规定。在出现裸土情况后及时覆盖砂石或种

植速生草种,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结合实践经验,

宜对土壤进行定期检查,在需要加固的土体表面植被草坪、绿化带

等,减缓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稳定性,或是铺设石头、石块等坚硬

材料增加土体的强度。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

清理、复垦或绿化保障工程施工环境的管理。

13.2水体管护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等文件,对水体管护提出建设引导。《成都市水生态

系统2025规划纲要》提出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2020年达到40%,

至2025年达到50%,基于公园绿地分布的广泛性和基础条件的多

元化,并对比其他城市对此提出的指标要求,考虑指标实现的可行

性和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核心目标,本标准建议公园运营期间总用

水量中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不低于50%。游人可接触的喷泉初次充

水和使用过程中补充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以河湖、

水库、池塘、雨水等天然水作为灌溉水源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农业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以再生水作

为灌溉水源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

灌溉水质》(GB/T25499)的有关规定。

26

13.3植物管护

各类植物在养护过程中涉及的整形修剪、施肥、有害生物防治、

松土除草、改植补植、植物防护等应参照《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

287)执行,古树名木的养护应符合《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程

技术规范》(GB/T51168)的有关规定。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

知》《城市公园分类分级管理规范》(DB5101/T)、《碳中和公园

指南》、《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文件,鼓励采用粗放的植物管

理养护,减少高碳排放养护机械的使用,在对公园的分类分级划定

的基础上,结合绿地自然条件、植物特性等,因地制宜实施低维护、

粗放式的管理养护,降低管护阶段的碳排放。根据实践经验,适当

保留枯落物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群落稳定,提升植

物群落固碳效率。宜优先考虑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避免使用

化学肥料,有条件的公园可利用固废堆肥等形式。宜采用智慧园林

养护技术的相关要求,可结合公园智慧运营系统、智慧检测系统等

对苗木状态、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养护,优化绿化养

护管理水平,降低碳排放。

13.4建(构)筑物运管

结合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