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语句翻译(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语句翻译(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语句翻译(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语句翻译(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语句翻译(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语句

翻译(含答案)

文言语句翻译

——关注七处采分点,熟记答题六字诀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分值高,难度大,失分严重,是一轮复

习需要扎实复习的重点之一。通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给定的

评分标准,主要有三类赋分点:重点实词的翻译、重点虚词的翻译、

句子大意。此外,如果有文言句式或固定格式,也是重要的翻译点。

翻译重在字字对译,赋分点逐一落实,准确到位。

【必备知识图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往往只翻译文句

的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下面,我们就谈一谈高考文言文

翻译题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七处采分点,译句要谨慎

采分点主要涉及七个方面: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通

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文翻译七处采分点例句及翻译

(1)重要实词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采分点:

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要虚词创辑《安徽通志》,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采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采分

点:译文:

(4)通假字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采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采分

点:译文:

(6)特殊句式①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采分点:译文:

②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采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定结构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采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

示:译句前请先找出三个关键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

式“,并作解释)

徐勉字修仁,东海郑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

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

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

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

子非常器也J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彝伦有序。

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

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

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

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

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c及

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比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关键句式:

译文: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关键句式:

译文:

跟踪小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之宋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c子

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

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

夫!由歌,予和汝J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节选自《说苑•杂言》)

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译文: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译文:

3.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

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

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

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4.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

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译文:

5.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

君。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

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6.画线句关键词语:、、

7.翻译画线句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歌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指文中

人物张诚,是张讷同父异母之弟)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

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

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督殒绝。

8.画线句关键词语:、、

9.翻译画线句子: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

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縻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

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

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

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与俗同好恶。

译文: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

齐。

译文:

二、运用六字诀,译句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

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

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

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

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

变”等方法。

意译: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谨记“六字诀”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

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

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怪事,乃知

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

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辉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

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

全都知晓。

“迁”“桑怪”均为人名,故保留。

【典题1】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

用保留法)

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

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模。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

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

【翻译点】

①重点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文言句式:

【须保留的内容】

译文:

失误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

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

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过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宋史•赵立传》)

[误卷呈现]

适逢金国上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佐理郡务官贾敦诗打算交

出城投降,安抚使杜克命令赵立率领部下前往支援他。

[现场批语]

官职名“左将军”“通守”“宣抚使”及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

的“之”,不用翻译。这里却强行翻译。应该保留官职名,删去“之”。

[我来改正]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

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

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

”“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

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

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二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

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保南俸禄的收入,不

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

“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

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

等。

【典题2】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

用替换法)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

大尚书,掌刑理。

【翻译点】

①重点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文言句式:

【须替换的内容】

译文:

失误二该换不换,文白夹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

至开元中,承玄宗敬遇之,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罪,狱

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之。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

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

谢之,终不顾。

[误卷呈现]

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姥,前后接济一行数十

万铜钱。

[现场批语]

“邻居有个王姥”文白夹杂,读者不能明白“王姥”是人名还是

一个老太太,“姥”根据文意应该译为“年老的妇人

[我来改正]

即删除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

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

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

复词中虚设成分等C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

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得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哦,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嗷”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

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

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典题3】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

用删削法)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

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

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

人也。

(选自刘向《说苑》)

【翻译点】

①重点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文言句式:

【须删除的内容】

译文:

失误三该删不删,拖沓累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

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

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

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误卷呈现]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

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也是不能跟他开玩笑

的,我反而遭到羞辱在这里。”

[现场批语]

①“也”字,句末表示判断,可翻译成“是,上面答案翻译成

“也二明显是错误的。②“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

不译,上面的译文当成了兼词“于之,此处为语气词,可删掉不译。

[我来改正]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

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

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

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

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二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

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

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均应译为“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

钱财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

“削弱”“志向”“增加”“过失二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

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依次换为“君王"

“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妻子”在这里就

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J(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

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

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

读过。

这里“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

后句省略主语“吾二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

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

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

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

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霸上C(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霸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

许逖的话是可信的C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

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

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

等。女口: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二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

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这部文集攻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有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

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

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典题4】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

用增补法)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

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翻译点】

①重点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文言句式:

【须补充的内容】

译文:

失误四该补不补,语意不通

(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端,字正夫,涌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

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J笃志研究,

坐下著足处,两砖穿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

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

性之道。”父欣然从之。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

退语诸生日:“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

变,未学鲜或及之J

[误卷呈现]

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现场批语]

“专心致志地研究”前缺少了主语“曹端”,“座位下踏脚的地方”

也缺少了定语“他二句子不通顺,补上,文意才通顺。

[我来改正]

(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讳宗谅,字子京。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

游,然未笃知其为人。

[误卷呈现]

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方才与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为

人。

[现场批语]

“与予同登进士第”承前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始从之游"也是

承前省略了主语“予”,在翻译时补上,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我来改正]

即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

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

“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

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

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

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

“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

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

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做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例句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

即“有之北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

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

“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

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

定语十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

“利”“强”分别放到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

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

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

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

词“客”的前面。

(4)介安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

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

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

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⑤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以

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谕”“饮

”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

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另外,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

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二“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

“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

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

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典题5】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

用调序法)

徐勉字修仁,东海郑人也。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

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

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翻译点】

①重点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文言句式:

【须调整的内容】

译文:

失误五该调不调,句不畅达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

“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

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

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

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

官舍虽癖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误卷呈现]

装殓入棺时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太不一样了我的贫穷,

就可以知道了。

[现场批语]

翻译的时候没有注意句式,”装殓入棺时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

穿上”译错了。“殓以嫁时之衣”应为“以嫁时之衣殓”,属介宾结构

后置;“甚矣吾贫”应为“吾贫甚矣”,属主谓倒装句式。

[我来改正]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

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日:“朝廷以

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

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

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懈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误卷呈现]

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威胁梁王用耸人听闻的话,一定

要杀掉王。

[现场批语]

注意“胁王以危言”应为“以危言胁王”,属状语后置句。翻译的

时候没有调整造成句意不顺。

[我来改正]

“变”即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

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

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

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

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其不

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

整达意,不可直译C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做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0(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

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

”和“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和“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

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

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把

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④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

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对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互文的句子要进行简化。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

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

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

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

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译: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

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

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Z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

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

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

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

民百姓”“百姓工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

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

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绮”代富家不肖子,“管

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

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分别代在朝、在野,“缙绅”

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

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

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骰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

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

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

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了;到了四岁,

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见背”是“弃我而死去”,我们翻译

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

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

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

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

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

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工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

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

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典题6】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①一日

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日:

“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J

①关键词语:

译文:

②关键词语:

译文:

失误六该换不换,句意生硬

(一)把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

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

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

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注】

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

病不肯起。

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

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

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

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傩,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

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

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

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

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

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

【注】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误卷呈现]

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一万钟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

即使是一箪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现场批语]

这句翻译没能正确处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句中“万钟”比喻“非

常优厚的待遇“,“箪食”比喻“粗陋的饮食”,用直译法则显得生硬。

[我来改正]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

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

[误卷呈现]

十几岁罢了,但希望在我没有填到沟壑里之前把他托给太后。

[现场批语]

“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表示

谦恭,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翻译时把它的意思说出来就可

以了。

[我来改正]

跟踪小测

L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保留词语,并把句子

翻译为现代汉语。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

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

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琦闻

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

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

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注】吕范,字子衡。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

复屈小职!”

保留词语:

译文: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保留词语:

译文:

2.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替换词语,并把句

子翻译为现代汉语C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

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

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替换词语:

译文:

(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

头U

替换词语:

译文:

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需要调序的词语,并

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

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

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掌不

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C如

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平。

调序词语:

译文:

(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调序词语:

译文:

4.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删除词语,并把句

子翻译为现代汉语C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删除词语:

译文:

5.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增补词语,并把句

子翻译为现代汉语C

楚厉王布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

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1)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