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600字_第1页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600字_第2页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600字_第3页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600字_第4页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6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设计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城市轨道交通以其突出特点在城市交通方式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0年12月,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共有24条运营线路(其中包括19条地铁线路、1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线路、2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和2条机场轨道线路),形成了覆盖北京市12个市辖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拥有427座运营车站、总长727千米运营线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但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包括各类运营作业人员、设备设施和外部环境等,因此,在实际运营时造成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安全隐患相对较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过程中风险隐患交织、错综复杂的自身特点,以及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影响波及范围与社会影响的严重性,积极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风险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全面辨识行业风险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推行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风险预警等,从而增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研究意义:传统的安全管理,侧重于事故致因分析与事故预防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已发生事故,探索事故发生原因,分析事故发生机理,提出事故预防措施,具有“事后分析的被动型”特点。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事故发生前有效分析和预测事故发生可能性,采取相关措施控制风险,从而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具有“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有助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从“事后分析被动型”向“事前预防主动型”的转变;同时,丰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多维风险源有效辨识、风险智能定量评价和风险信息自动预警等,有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梳理系统安全隐患和事故,分析和辨识引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风险源及状态,从而有效揭示轨道交通系统和运行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针对典型风险事件,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从多角度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预警,相应提出风险管控措施,有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监管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决策水平。同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特点和突发事件特征,从轨道交通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风险承受与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建议,从而提高北京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献综述(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估又被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它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间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分析与评估的一个过程,为安全运营提供依据。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甚至是“零事故”,达到保障运营安全的目的。面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研究分为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一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第二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价,第三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风险控制。1.风险识别XuH等人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和实地调查识别复杂轨道交通车站中的高风险节点,最终得到高风险节点为楼梯或自动扶梯、立柱和金属围栏位于楼梯或自动扶梯、中央大厅层。[1]吴高华等人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的设备安全,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建立了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评估系统,然后将事故发生的频率,严重性以及公司的责任作为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2]。王雅华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频度调查法识别得到72种风险。然后采用定量的方式分析出关键风险,用群组决策特征表结合MATLAB进行二次识别,最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得到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关键23个风险因素[3]。王凯妮通过文献识别方法的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八个主要风险,然后利用风险预警理论和敏感性分析得到主要的风险因素[4]。李志刚等人在将风险源按照人机环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机和环两个设置为显性风险源,另外两个设置为隐性风险源,按照先显性后隐性的顺序对风险源进行识别[5]。曾明华等人将ISM方法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分析地铁运营过程中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车辆系统、通信系统和工作人员是主要风险因素[6]。通过学习归纳国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强,比较早就认识到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很早就开始开展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外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的管理研究已经非常成熟,风险评估在这方面的应用也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2.风险评价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风险评价方面,传统的方法有相对事故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但可能因为参数选择的不同,结果不一致。权重确定的方法有主观、客观和两者相结合的方法。LyuHM等人将原有的层次分析法和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结合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对地铁系统的淹没风险进行评估。由全要素网络层次分析法得出的11个洪水地点的风险指标大于由层次分析法得出的风险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全要素网络层次分析法比原层次分析法更能有效地评估淹没风险[7]。刘福泽等以TEI@I方法论为基础,分析了可能导致轨道交通运营延误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源,引入贝叶斯网络进行了风险评价,通过集成的思想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行分析[8]。陈明利等人针对北京地铁客流大的问题,提出了三维度化指标体系,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9]。高鹏等采用模糊逻辑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行风险评价,通过最小二乘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得出设备因素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10]。张建平等人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影响运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管理层次从车站、线路、线网三个方面建立了三个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11]。潘科等人利用可变模糊对运营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通过三角模糊从发生概率和后果大小两方面确定风险指标权重[12]。许慧等人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风险因素耦合研究大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案例研究。通过N-K模型分析出风险因素耦合的越多,造成的风险越大。双因素耦合中人机耦合和三因素耦合中人机环耦合造成的风险最大[13]。可以发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可能遭受到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国外虽然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评估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依然存在局限性,还不够系统、完善。3.风险控制JiangZ等人为了解决城市轨道由于客流大造成的事故风险,提出了一种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协调优化方案,将协调客流控制与列车重调度策略相结合。使用Q学习方法对两种策略组合,使得滞留旅客的惩罚值显著降低,车站旅客拥挤状况大大缓解[14]。LiQ等人认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是由系统组件的异常相互作用引起的突发事件,从134起事故和专家访谈中识别出28种危险和48种危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于构建地铁运营危害网络,并得出结论与关注单一危害相比,充分关注次生和衍生危害将是减少甚至消除事故损失的最佳对策[15]。陈文瑛等人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地铁风险传播进行研究,得出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和设备设施出现故障是导致地铁事故的主要原因[16]。邵小冬等人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岗位的人为风险因素控制提出了技术防范、防止员工犯错、建立纠错机制、树立底线思维四种措施,让员工加入到风险辨识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能力[17]。王昊等人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行风险管理时,提出了在人机环管的基础上,引入风险的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然后通过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风险的等级,最后建立风险数据库,对风险进行分级管控[18]。杨晓飞等人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状,提出了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使工作人员可以在手机软件上对数据收集并进行分析,最后对风险大的因素及时向有关人员提醒[19]。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很多,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两大类,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前者易受评价者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后者则完全脱离了主观意见对权重的控制。总的看来,这些风险评估控制方法比较单一,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过于主观或是一味强调客观都会使评估结果发生偏离,不能确切地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有必要对风险评估控制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使使评估过程更加科学,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合理。(二)小结综上所述,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的学者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实际情况,从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风险管理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模式还在成长阶段,尚未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大多数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某一种设备、某一车站或者单一线路进行评价,对某个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全局的风险评价较少。(2)使用的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单一,缺乏综合评价方法。大多数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但基本都受主观的影响比较大,不能很好地反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可以直接套用。通过以上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的特点,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致因模型。基于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行信息,阐述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应急与处置能力等方面,对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最后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控措施及应急处理办法。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为对象展开研究,针对复杂多变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系统,采用考虑模糊信息的处理,对影响轨道交通工程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将多种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构建基于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评估模型,对施工过程所面临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降低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部分工作。(1)简要综述目前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和问题,结合风险管理研究对项目施工的重要性,提出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评估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2)详细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及对施工风险的概念和特点,简单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风险识别的原则、方法和流程,介绍风险评估的目的、作用和具体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方法工具。(3)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4)利用选定的风险识别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对识别出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归纳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因素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模型。(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进行识别预评估,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方案。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与数据分析法相结合,即通过对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展开调查,从而对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展开识别与评估。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与研究内容相匹配,开展论文的撰写。(二)技术路线第一步,选题;第二步,搜集、查阅和整理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相关资料;第三步,写开题报告;第四步:正式进行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及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研读任务书、相关设计基础资料,学习相关规范1周开题报告、外文翻译2周毕业设计调研与实习1~2周撰写论文10周论文修改及定稿1周总计16周主要参考文献[1]XUH,JIAOL,CHENS,etal.Aninnovativeapproachtodetermininghigh-risknodesinacomplexurbanrailtransitstation:Aperspectiveofpromotingurbansustainability[J].Sustainability,2018,10(7):2456.[2]吴高华,李倩,史宇峰.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备识别与运行状态评价[J].交通运输研究,2019,5(05):94-101.[3]王雅华.基于PPP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风险识别研究[J].河南科技,2018(25):124-129.[4]王凯妮,邓小鹏,赵超.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阶段风险识别[J].建筑经济,2019,40(02)):36-39.[5]李志刚,徐平,王国利.地铁运营系统安全风险辨识流程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S1):34-37.[6]曾明华,王旭,王转敏,等.基于模糊多态贝叶斯网络的地铁运营风险评估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22(05):28-33.[7]LYUHM,ZHOUWH,SHENSL,etal.InundationriskassessmentofmetrosystemusingAHPandTFN-AHPinShenzhen[J].SustainableCitiesandSociety,2020,56:102103.[8]刘福泽,李娟,范博松,王珏.城市交通系统安全运营状态风险评估——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J].管理评论,2020,32(07):217-225.[9]陈明利,孙芸芸,宣晶.基于大客流的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风险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9,32(06):134-141.[10]高鹏,唐昭,杨坤洪,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20,18(0):91-98.[11]张建平,张凌翔,张宁,等.目标导向的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18,31(02):135-140.[12]潘科,关守安.基于三角模糊和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地铁运营风险评价[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8,39(01):75.[13]许慧,岳靖川,杜茂康,等.基于N-K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耦合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23(10):105-108+114.[14]JIANGZ,GUJ,FANW,etal.Q-learningapp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