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岳麓版_第1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岳麓版_第2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岳麓版_第3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岳麓版_第4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eq\a\vs4\al(|)凯歌进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结果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②到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史料二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0.1%以下。[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2)史料二主要是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提示]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提示]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史论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阅读下表信息,据此解读正确的是()工业投资金额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行业比例(%)投资主体比例(%)金额(亿元)重工业85中央81.8481.15轻工业15地方18.2107.32——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A.地方政府资源调控能力不足B.凸显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C.该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迅速C[材料中地方的投资比例小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贫困,地方无法进行投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以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故B项错误;通过表格中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重工业是投资的重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工业发展速度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7·商丘高三模拟)“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A[据材料“‘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可知,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由此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是否形成完全合理的布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所布局工业的种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故D项错误。]3.(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1952年的417亿元增长了24.8%,平均每年递增4.5%。粮食总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19%,平均每年递增3.5%。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02990072】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 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走的是集体化道路,农民生产自主权减弱,故C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4.(2017·衡水高三模拟)下图为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考点2eq\a\vs4\al(|)“岁月峥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对应学生用书第146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2)“大跃进”运动①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②时间:1958年。③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④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时间:1958年。③内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④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易误辨析]“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教材补遗]__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史料三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钢产量的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2)史料三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①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②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史料运用](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及有何影响?[提示]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提示]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提示]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②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③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史论归纳]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陈云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主体——补充”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同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材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B.社会主义建设两种经济可以并存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经济建设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允许私有制的存在说明两种经济可以并存以实现中国现代化,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召开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2.(2017·潍坊高三模拟)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C.有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B[根据材料可得出,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政策从“严格限制”到“放宽”。材料未涉及农业集体化运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8年”“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可得出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是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故B项正确;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不利,故C项错误;仅从城市人口的增加不能推出城乡差别的缩小,故D项错误。]3.“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导学号:02990073】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D[材料中提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的表述要看具体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农经济就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化,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4.(2017·山西高三质检)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其中,煤产量从2.5亿多吨降为2.39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这次调整()A.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B.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C.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D.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B[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可知,重工业生产指标下降,有利于产业间比例的均衡,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而且工业生产指标也进行了一定的下调,故C项错误;工业布局更多涉及工业的地域分布,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148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国卷Ⅰ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全国卷Ⅱ2016·“一五”计划;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全国卷Ⅲ——全国卷201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历程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迁移应用,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试题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2.(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故选D项。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名师点拨]“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是高考密集命题的主干知识。高考命题对这一主干知识的命题常采用新材料,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更好地认识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3.(2014·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C[“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4.(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名师点拨粮食的“统购统销”属于教材拓展内容,高考命题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得出新结论,从历史现象折射的本质角度考查国家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建设的影响。这说明强调能力立意,突出概括、说明、分析等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作用,注重考查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命题趋势。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5.(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名师点拨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但供给侧改革既不会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会走放任不管的“歪路”,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5题就从历史命题的角度,以“一五”计划立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暗合时政热点,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6.(2011·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A[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名师点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按照唯物史观辨证看待,有发展,也有曲折;有历史经验,也有历史教训。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信中国共产党为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高考命题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导学号:02990074】A.进行所有制的变革 B.加强对企业的管理C.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C[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国家经济计划服务,保障经济计划完成,故C项正确。]2.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B[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巨大损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其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选择B项符合题意。]3.1953年10月16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B[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为此提出“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配给制,故提高农民积极性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56年,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D两项错误。]4.1957-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B.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C.两种经济形式共存和竞争D.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D[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就逐步建立起来了,这在题干中已经明确提出,A项不符合史实。“完全”这种绝对化表述不确切,B项错误。题干只是体现了两种经济形式同时存在,并未反映它们之间的竞争,C项错误。题干中“非计划经济因素”本质上就是市场行为,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答案为D项。]5.从1966年至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体有所增长。这说明()A.“文化大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B.“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C.经济发展停滞不前D.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D[材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有所发展,但这不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而是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而取得的,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大低于“文化大革命”前,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并没有“持续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体有所增长”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并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故D项正确,C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150页)以史料的典型性原则例说“以图证史”[史料实证][理论阐释]1.史料实证的典型性原则(1)史料具有典型性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2)获取隐性有效信息在材料信息的获取上,材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材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考生所洞察。2.“以图证史”典型性原则的体现(1)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图证史”对于历史研究而言不仅是材料问题而且是方法问题。(2)“以图证史”对于历史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出土或传世的图像材料怎样作为史料来加以研究,主要关注:一为图像确定真实的时代,所反映的时代风貌;二为图像的信息用美术史的方法正确解读;三为图像的展示其实也隐含了主流意识形态或强势文化主导了或者遮蔽了图像的表现形式,同样需要个案的研究。[运用点拨]1.图像不仅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诉求。“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大事件历史的叙事者。解答“以图证史”类试题应注意三点:(1)抓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片,概括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