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武鸣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下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实为招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B.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C.旨在强化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可知,武王的分封既是为了收揽民心,又是对殷贵族的一种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A项正确;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排除B项;周武王分封商代遗民,并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与宗族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西周分封制的历史渊源和后世影响,无法得出“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时,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国时,商君言:“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上述思想()A.体现了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 B.反映了社会教化的重要影响C.适应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 D.确立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可知,管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商鞅却认为教育会不利于农业发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大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此时不是封建国家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本抑末,排除D项。故选A项。3.如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行孝》,“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图》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毕将往为(钱主)奴,于路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水妻。”据此可知()A.文艺创作以社会教化为目 B.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C.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佐证 D.政府的治理蕴含理性化色彩【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祥武氏祠画像石和刘向《孝子图》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均可反映出汉代社会对“孝”的推崇,这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B项正确;文艺创作可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但不是所有文艺创作都以社会教化为目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种史料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存在明显差异,并非“相佐证”,排除C项;两种史料只是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存在明显差异,没有涉及政府的作为且材料带有宗教迷信色彩,无法体现理性化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4.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制度守旧僵化 D.决策事权转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黄麻书写的诏令一般是需要长时间传递的不紧急的诏令,而白麻书写的诏令一般为重大的诏令或者紧急的诏令,唐朝后期,中书省只有黄麻可用,而白麻都在翰林院,折射出唐代决策事权的转移,重大诏令或者紧急诏令的起草由中书省转移到翰林院,D项正确;中书省和翰林院都有起草诏令的职权,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决策权的变化,无法体现制度守旧僵化,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在研究晚明至清中叶的江南经济时提出,商业的繁荣不仅没有逐步瓦解传统的家族和宗族组织,相反,区域范围内的大市场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辐射,通过其构筑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区域市场沟通起来而形成的。能够为该结论提供佐证的是,当时江南()A.农业趋于商品化 B.乡约的普遍推行 C.区域性商帮崛起 D.新生产关系浮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至清中叶(中国)。根据材料“区域范围内的大市场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辐射,通过其构筑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区域市场沟通起来而形成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后期起,随着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集聚,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促进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江南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农业趋于商品化是指更多的农产品面向市场,排除A项;乡约是明清时期加强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新生产关系是指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工场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的情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1880年,刘铭传在《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规划了三条主干线,其中一条北路即为“宜由京师东通盛京,西通甘肃”;1889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提出“应先修东西两条铁路干线,东线自天津出山海关至黑龙江,西线自陕西、甘肃至伊犁”。这些规划()A.体现守边固疆的经略原则 B.使得边疆地区得到充分开发C.有效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 D.旨在镇压地方的农民大起义【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按照“由腹达边”的原则修筑了一批国防铁路干线,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A项正确;修建铁路的目的是守边固疆,而不是推动边疆经济发展,且边疆地区充分开发也不合史实,排除B项;这些规划体现守边固疆的经略原则,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镇压地方的农民大起义不属于材料中制定铁路修筑规划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7.胡适在传授新文学时,曾宣扬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A.批判传统文化的奴性思想 B.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C.使文学革命服务政治革命 D.塑造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可知,胡适将个人自由平等与国家自由平等相结合,强调个人要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从而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共和国,体现了其对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的塑造,D项正确;胡适虽说明“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但其目的是要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并非批判奴性思想,且材料中其并未直接批判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了自由、平等、民主等,并未特别强调该思想来自何处,排除B项;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并不主张进行政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8.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材料反映出()A.认识到了解决农民问题是最主要的革命问题B.二者争论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C.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D.二者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甲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占优势,……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可知,甲、乙都从经济角度判断社会性质,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都属于唯物史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排除A项;1934年之前“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产生,排除B项;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9.针对抗战时期将“民族革命”和“民主民生革命”割裂开来的“两阶段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错误的”。与国民党政府宣称大敌当前不宜进行民主民生改革相反,坚持认为,“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符合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 B.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C.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 D.“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是主张在民族革命的同时要进行民主民生革命,所以需要选择的事件要包含民族民主民生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包含了民族、民主、民生革命三个方面的内容,D项正确;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缺少民生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统计,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达430多件,使人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这说明()A.立法权主要由中央政府行使 B.坚守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C.法制建设推动了民主的进程 D.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成果显著【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达430多件,使人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可知,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的增多使人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从而有利于激发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所以说法制建设推动了民主的进程,C项正确;立法权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排除A项;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法治建设推动了民主进程,未体现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11.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既要突出“随势”和“顺势”,又要强调“谋势”和“塑势”,不断拓展战略远见,坚持战略底线,提升战略自信,强调战略运筹,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改善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要一环的是()A.无敌国外交观念的形成 B.完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C.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D.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即2012年以来中国“谋势”“塑势”,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一环是在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其表现有:积极打造三大对外开放新平台,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贸区建设,并持续改善国内投融资环境,如:大幅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C项正确;无敌国、不结盟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80年代,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壮大,美苏争霸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态势,中国已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故称无敌国外交。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世贸组织的规则并非是中国单方面可以去完善的,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一带一路”属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其中一个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波斯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先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据表可知,三大帝国()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统治概况政治制度: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税收系统,任用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政治制度: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措施:推广希腊文化,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政治制度:中央:元首制(帝制)。地方:行省制措施:以罗马法维系统治,基督教定为国教A.早期文明范围不断扩展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D.在统治策略上存在继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据材料可知三大帝国在统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存在着传承与创新,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早期文明范围如何扩展问题,排除A项;“实现了”“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除罗马帝国外,基督教并不是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国教,所以不能判别三大帝国都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3.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A.专制王权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C.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据材料“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可知,新航路开辟有经济动因,即发现黄金和香料,据材料“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可知,新航路开辟还有开辟殖民地,扩张领土的政治动因,B项正确;“专制王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比亚等航海家的远航主要以政府资助为主,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葡萄牙并非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4.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A.建立一个有效有限的联邦政府 B.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C.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787年宪法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希望建立一个有效力又受到约束的政府,A项正确;“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据材料“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知,“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全面,排除C项;据材料“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可知,是制约政府权力,不是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15.以下是根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球主要国家钢铁产量变化的数据表(单位:万吨)。表格,这一数据变化最能反映出此时期的全球历史趋势是()国家1870年1900年英国262678美国763313德国1391360法国76618俄国32293日本(微量)63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全球工业化加速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最终完成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激烈D.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列强【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1870年至190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钢铁产量均有大幅增长,尤其是美国和德国的增长幅度更为显著。这一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钢铁、煤炭、电力等重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的工业化进程。因此,A项正确;虽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钢铁产量的增长只是经济体系发展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体系的“最终形成”,故B项表述过于宽泛,排除B项;钢铁产量的增长并不直接等同于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此外,数据表中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C项的观点。排除C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情况在数据表中并未得到体现,因此无法从钢铁产量的变化中推断出这些国家的经济依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6.1975年,以沙特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通过决议,确认美元成为石油的唯一定价和交易货币。2015年1月25日,伊朗央行宣布在与外国进行交易时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这一变化说明()A.国际贸易出现了混乱局面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C.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由材料“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可知,中国、欧盟和俄罗斯等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伊朗的认可,这说明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B项正确;美元在货币领域优势地位的丧失,不意味着国际贸易出现了问题,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建立中,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观,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华夷”虽有二元的含义,但“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先秦时期华夏族被简称为“华”,“华”之外的民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被泛称为“蛮夷戎狄”,两者共同生存发展于夏商周疆域之内。“蛮夷戎狄”仅仅是一种文化分类,并没有民族歧视含义。——摘编自王柯《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两个时期史实为例说明“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体现,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阐述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前期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举例:秦始皇在两广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将百越纳入大家庭;汉武帝在边境地区设郡县制,赐滇王印,任用夜郎王,将西南地区纳入多民族家庭,增强“华夷共祖”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也体现出“华夷共祖”的思想。(答出二点)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答出二点)(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各阶层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答出二点)【解析】(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举例:据材料一“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在两广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将百越纳入大家庭;汉武帝在边境地区设郡县制,赐滇王印,任用夜郎王,将西南地区纳入多民族家庭,增强“华夷共祖”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也体现出“华夷共祖”的思想。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民族交融、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行分析。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得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经济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各阶层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从近代思想角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具有明显轮廓并对世界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际格局逐步形成,第一次是17世纪40年代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里亚格局”;第二次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俄普奥法多极格局;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中心是在欧洲,它体现的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意志,主要是调和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限制军备发展。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随着二战的爆发而崩溃;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其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中心,主要是调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对待战败国则更为英明地采取了民主化改革,对于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亦有积极的贡献。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王金港《试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异同》材料二鉴于过去国联软弱无力的状况,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呼声,中国赞成新国际组织拥有更大的权力。除了对侵略国实施惩罚,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如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并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大国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中美英苏国家加上传统欧洲大国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有权做出全体会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决议。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联合国所提出的自治和自决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面貌的改变,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和二战后两个国际体系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新变化。【答案】(1)同:均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均是通过多次国际会议逐渐确立的;均受着内外的冲击而最终走向崩溃;均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异:二者调和的主要矛盾有所不同;二者的中心及所体现的意志有所不同;二者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2)变化: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对于侵略国的剥夺、审判与占领改造;大国的核心作用与弱小民族的权益保障;中国积极参与战后秩序的缔造。【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得出均是世界大战的产物;根据材料一“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得出均是通过多次国际会议逐渐确立的;根据材料一“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随着二战的爆发而崩溃”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均受着内外的冲击而最终走向崩溃;均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中心是在欧洲,它体现的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意志,主要是调和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限制军备发展,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主要是调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对待战败国则更为英明地采取了民主化改革,对于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亦有积极的贡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二者调和的主要矛盾有所不同;二者的中心及所体现的意志有所不同;二者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呼声,中国赞成新国际组织拥有更大的权力”可得出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根据材料二“除了对侵略国实施惩罚,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如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并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可得出对于侵略国的剥夺、审判与占领改造;根据材料二“大国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中美英苏国家加上传统欧洲大国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有权做出全体会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决议”可得出大国的核心作用与弱小民族的权益保障;根据材料二“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可得出中国积极参与战后秩序的缔造。19.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新变”等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黄纯艳在《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中指出宋代尽管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宋朝“新变与局限”主题,就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宋代社会虽然具有“新变”特征但与“局限”并存,无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转型。论述: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制度建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时代、阶级局限等影响,其发展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新变体现在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经济上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草市、夜市、早市出现,城镇繁荣;出现交子,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文化上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形式宋词繁荣起来,还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局限体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商业处于从属地位;政治上,政治风气因循保守,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制度创新仍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加强;思想文化上,理学陷于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本质仍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综上,宋代社会的开放与新变,一方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未能突破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等限制,开放包容程度有限,所以无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转型。(本题为开放试题,“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黄纯艳在《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中指出宋代尽管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并结合给定的“围绕宋朝‘新变与局限’主题”可拟定论题为宋代社会虽然具有“新变”特征但与“局限”并存,无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转型。论述可围绕着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制度建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高峰,但受时代、阶级局限等影响,其发展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的方面进行阐述。新变体现在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经济上城市经济繁荣,草市、夜市、早市出现,城镇繁荣;出现交子,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文化上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形式宋词繁荣起来,还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局限体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商业处于从属地位;政治上,政治风气因循保守,制度创新仍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加强;思想文化上,理学陷于僵化,儒家思想本质仍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宋代社会的开放与新变,一方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未能突破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等限制,开放包容程度有限,所以无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转型。20.从党的二十大到2023年两会,中国式现代化是“第一热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并非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防卫性的民族意识及应对时代困局的反应性的经济策略。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且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材料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许多政治力量和先进人物为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奋斗和尝试,但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中共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时间阶段概况活动或成果结果1949—1978年奠基时期新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