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11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左传》记载:如果宗子身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是春秋中期流行一种补充的继承办法。这反映出,当时A.制度发展以巩固宗族 B.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C.墨家尚贤主张的传播 D.贵族间不断发生内乱【答案】A【解析】“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作为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继承办法,依然重视宗法血缘,这说明继承制度得到发展,以巩固宗族,A项正确;材料中“有母弟则立之”说明当时依然重视血缘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墨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补充的继承办法,是一种预防之策,并不能据此认为当时贵族内乱不断,排除D项。故选A项。2.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普,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由此可知,当时()A.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 B.继承了为政以德文化传统C.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 D.官员注重官德的自我省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可知,秦朝法令要求官吏必须宽厚仁爱、亲民行善,这表明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C项正确;材料强调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未涉及选官,排除A项;秦朝主张严刑峻法,“为政以德”不符合秦朝统治策略,排除B项;材料表明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未体现官员在官德上的自我省察,排除D项。故选C项。3.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可知云南地区出土长官封泥,可见云南地区已经纳入汉代的行政管理体系,说明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益州地区的官封印泥,无法得出整个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单位:人)。时期初唐武则天玄宗肃宗至德宗顺宗至武宗宣宗至信宗宰相数目6315150639698科举入仕53122216086科举入仕(%)7.9420.534433.3362.587.76据此可推知()A.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C.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初唐到信宗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宰相在宰相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宣宗至信宗时期,这一比例高达87.76%,这体现了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D项正确;宰相是否来自科举与行政效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和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没有实行世官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入仕的宰相在宰相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大小问题,不能得知君权与相权矛盾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萧规曹随”指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道者万世无弊”指的是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虽然与王安石交情深厚,但政治主张不同,王安石驳斥司马光,批评了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不动摇。司马光见劝不动王安石,便向宋神宗进谏,并讲了萧规曹随的故事。宋神宗反问他:“汉代如果永远遵守萧何的法规不变,能行吗?”司马光说:“汉武帝对高祖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变,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了宣帝的政治,于是汉朝衰落下去。所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变的”,即提出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由此可见,朝廷对改革未形成共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崇儒家来治理国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非强化权力的制衡,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了汉朝的改革经验,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强调宋朝廷对改革未达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6.元朝时,巴蜀故地汉中越过秦岭被纳入陕西省管辖范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这反映出行省制的实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元朝时期巴蜀故地被纳入陕西省关系范围,到现在蜀地仍保留一些旧俗,但西北关中地区的氛围更明显,由此可知行省制下关中地区文化深刻影响了蜀地的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B项正确;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经济问题,排除C项;将蜀地纳入陕西省正是以北制南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针对此现象,明代()A.对地方官每年进行巡行考察 B.对官员按照上计考核结果赏罚C.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 D.对外省文官按照考课制度大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上无踪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体现了考核官员的重要性,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是明代考核官员制度中的考满,C项正确;对地方官每年进行巡行考察为隋朝对地方州县官员的考核,排除A项;对官员按照上计考核结果赏罚为秦朝考核官员的上计制,排除B项;对外省文官按照考课制度大计为清朝考核官员的考课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 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 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1908年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充斥着君主专制的色彩,在1911年所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君主的权力有了很多的限制,如“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其法令内容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形势的变化,是被迫的行为,而不是主动的行为,政治改革也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排除A项;在清末新政第一阶段之后,立宪派的政治立场就已经转向了革命,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自编自演自导的一场政治闹剧,其并没有触及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在1911年所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君主的权力有了很多的限制,说明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继续,排除D项。故选C项。9.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举行第一届运动会,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为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举行这届运动会旨在A.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B.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传达健康的体育精神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答案】A【解析】1933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可知,该运动会的召开目的是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故选A;1927年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B;C不是运动会的根本目的,排除;1933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国共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D项“民族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10.下图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见,当时()王崇伦,1953年在机修总厂工作期间,先后8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车间设备不平衡的问题。按1953年定额计算,他一年完成了很多年的工作量,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A.崇尚劳动的时代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答案】A【解析】根据“1953年在机修总厂工作期间,先后8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车间设备不平衡的问题。”可得出对王崇论的宣传强调的是他在生产劳动方面的技能,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建设的热情,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展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1956年,排除BC项;材料强调的是劳动精神,不是恢复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11.从1992年初开始,国有企业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铁饭碗”,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企业干部终身制,实行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形成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互挂钩并相互约束的新机制。这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B.国有企业改革面向市场C.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D.“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行合同制,管理人员聘任制,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互挂钩,这反映了国企改革面向市场的特点,B项正确;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走出去”战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A.反映了习惯与法律的对立 B.说明了对公民人格权的重视C.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D.突显了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可知,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公民人格权,即使是违反善良风俗之人,也有公民人格权,即体现了罗马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权,B项正确;材料中—《乌尔比安告示》属于成文法,但材料没有涉及古罗马习惯中对“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行为的态度,不能得知习惯与法律的对立,排除A项;法律程序是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材料只涉及法律记载,没有体现法律程序,排除C项;材料中是法律对辱骂的相关规定,不能得知当时古罗马社会辱骂的情况是否频繁,也就不能得知古罗马的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13.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A.议会至上的治国理念 B.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C.限制王权的法治精神 D.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215年(英国)。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英国《大宪章》规定,不经裁判不能剥夺他人的人身自由、财产等,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保护封建主特权,体现了限制王权的精神,C项正确;当时英国议会制度尚未形成,议会至上的治国理念在光荣革命后逐渐确立,排除A项;通常认为“自由平等”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内容,且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平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通常认为“分权制衡”、“立宪”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关思想是在近代以后才正式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1945年戴高乐政府着手创办了“国立行政学校”,专门培养新型高级文官。1979年“国立行政学校”创立34年后,在政府掌握行政实权的高级文官中,将近一半是该校的毕业生。以下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A.英国文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B.法国经济的持续繁荣C.法国社会民主运动推动 D.行政工作日益复杂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法国)。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得政府的行政工作日趋复杂,对文官的素质要求更高,所以法国政府特别注重培育高级文官,D项正确;英国文官制度创立于1870年,不可能直接影响到二战后法国的文官制度,排除A项;法国在二战后的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排除B项;社会民主运动与培养高级文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1801年,保民官否决了拿破仑主持的《法国民法典》草案,并抨击其背离革命原则。对此,拿破仑表示,我们只需要应用革命原则中“那些现实的、切实可行的东西,不要那种纯理论的、假设的东西”,并于1802年修改了法令的通过程序。1804年,法典正式颁布。由此可见,拿破仑意在()A.推翻封建专制 B.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政权C.宣扬启蒙思想 D.传播革命原则打击政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法国民法典》草案被抨击违背革命原则,但拿破仑表示应用革命原则中“那些现实的、切实可行的东西,不要那种纯理论的、假设的东西”可知,拿破仑意在通过法典的维护现实政治,B项正确;题干中说不要那种纯理论的、假设的东西,同时还受到保民官抨击其违背革命原则,由此可知拿破仑颁布法典的目的并非推翻封建专制、宣传启蒙思想,排除AC项;题干并未体现打击政敌,同时题干中保民官抨击法典违背革命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6.14—15世纪,意大利地区攀比成风,为女儿准备像样的嫁妆成为各阶层家庭的沉重负担,新郎家族也要为新娘准备奢华的服装和珠宝首饰等彩礼。1420年,威尼斯颁布禁奢法令,对嫁妆和彩礼等方面进行了限制。该法令的实施A.降低了当地的结婚率 B.背离了人文精神C.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 D.有利于资本积累【答案】D【解析】禁奢法令有利于解决由奢侈引发的贫困和资本积累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作用是用于生产性的投资活动,因此奢侈消费在当时的世俗政府看来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加以抑制,以保证有限的资本尽可能投入到生产活动之中,D项正确;限制奢侈消费与结婚率降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限制奢侈消费,并不违背人文精神,排除B项;限制奢侈消费,增加资本积累,与推动对外殖民扩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反对不教而刑,主张“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在民本理念下,“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西周时要求“惟察惟法”,防止官吏在司法活动中枉法裁判。法家则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周礼·秋官》有“三赦之法”,即对年少体弱的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力有障碍的人采取宽宥政策。秦汉以后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原则和法律制度。《唐律疏议》的相关规定发展得更加成熟。——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条件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19世纪后期德国与20世纪后期中国加强立法的侧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答案】(1)内容:礼法结合,注重教化;以民为本,崇尚和谐;追求公正,宽仁恤刑。(2)侧重点:德国侧重于工人的社会保障;中国侧重于经济立法。原因: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矛盾尖锐;工人力量壮大,工人运动高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容:根据材料“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可知,主张同时发挥“礼”和“法”的作用,礼法结合,注重教化;根据材料“在民本理念下”可知,以民为本;根据材料“莫若劝民息讼”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注重通过道德教化和调解等方式劝民止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崇尚和谐;根据材料“防止官吏在司法活动中枉法裁判,……‘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对年少体弱的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力有障碍的人采取宽宥政策……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原则和法律制度”可知,追求公正,宽仁恤刑。【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德国与20世纪后期中国。侧重点:根据材料“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可知,德国侧重于工人的社会保障;根据材料“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可知,中国侧重于经济立法。原因:德国: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条件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可知,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可知,工人力量壮大,工人运动高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政府颁布法律维护工人利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中国: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材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所学从国际环境方面分析,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答案】(1)主要特点:选任对象范围扩大;选任方式趋向客观;选才标准趋于简化;选任权力集中于中央(2)背景: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启蒙运动及近代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英国产生影响;克里米亚战争引起人民不满。启示:公务员考录应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可知选任对象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可知选任方式趋向客观;根据材料一“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文取人”可知选才标准趋于简化;根据材料一“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可知选任权力集中于中央。【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和当今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根据材料二“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及近代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二“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英国产生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争引起人民不满。启示:结合所学可从公开公正、严格平等、择优录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务员考录应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日常读物与国家统治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和家训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蒙学读物是日常读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家训读物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过程。宋代的家训读物,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家”与“国”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调整两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和“忠”也就没有了本质差别。“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比起国家严厉的行政命令,家训中这种亲情的感化和委婉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摘编自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认识。【答案】(1)原因:宋代吸取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理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责任和使命感(宋代士绅的支持响应);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特点:内容上主要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易为中下层百姓所接受。(2)认识:宋代日常读物有助于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但过分强调文治,造成宋代文弱的社会风气,是宋代积弱的重要原因。【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得出宋代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崇文抑武”,重视社会教化,是吸取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据材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把……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得出理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责任和使命感(宋代士绅的支持响应);据材料“蒙学读物”“家训读物”并结合所学得出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日常读物的印刷、传播。特点:据材料“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得出内容上主要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据材料“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城市更新回迁协议范本(含产权过户)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针对乙方利益最大化的仓储设施租赁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住房贷款贷款资料保存及保密协议3篇
- 2024版临时设施租赁合同(建筑工地用)
-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合同模板汇编及操作流程3篇
- 2025年度教育机构租赁合同关于设施设备维护的补充协议2篇
- 武汉晴川学院《性别、婚姻与家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资产剥离合同
- 2024版洗衣机销售合同模板范本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范本剖析6篇
- 服务经营培训课件ppt 老客户经营综合版
- MT/T 199-1996煤矿用液压钻车通用技术条件
- GB/T 6144-1985合成切削液
- GB/T 10357.1-2013家具力学性能试验第1部分:桌类强度和耐久性
- 第三方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述评,国际商法论文
- 公寓de全人物攻略本为个人爱好而制成如需转载注明信息
- 第5章-群体-团队沟通-管理沟通
- 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量表(RABQ)附有答案
- 深基坑-安全教育课件
- 园林施工管理大型园林集团南部区域养护标准图例
- 排水许可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