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前言“飞地经济”并非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区域协作形式,早在十五世纪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时就已产生,只是当时没有“飞地经济”这一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史足以说明这一点,可以说西方殖民主义者是最早“飞地经济”的实践者。我国内地最早出现“飞地经济”这一经济术语始于2004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20多年,主导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并存。东部沿海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塌陷的”中部、落后的西部以及背着“包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使得沿海城市或区域成为国外企业的海外“飞地”,“飞地”的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经济缺乏密切联系,同时还频频遭到国外对华的贸易报复,最终给当地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飞地经济概念.“飞地”的内涵“飞地”(enclave)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法学辞典》对它的定义是:“一国位于他国国境之内不与本国毗连的领土。”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给“飞地”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含义:一块土地所有权属于一个城市,而使用权属于另一个城市,并利用“飞地”战略来发展当地经济。“飞地(Enclave)”具有政治含义、城市含义、文化含义和经济含义等多种意义。(1)“飞地”的政治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份的领地被另一个国家或省份领地包围着;或者是被另一个国家或省份的领地包围着的一个国家或省份的领地。可以称这些领地为政治“飞地”或行政“飞地”。比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飞地”解释为“SmallTerritoryofonestatesurroundedbythatofanother.”(注:霍恩比著.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将“飞地”解释为“Territoryofonestatesurroundedbythatofanother.”(注:F.G福勒,H.W福勒原编,R.E艾伦修订.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现代英汉词典》将“飞地”解释为“Landofoneprovinceorcountyenclosedbythatofanother."(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词典组.汉英词典(修订版编印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位居甲省(县)而行政上隶属于乙省(县)的土地。也指甲国境内的隶属乙国的领土。”(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2)“飞地”的城市含义是指一个城市中在经济、文化和劳动力等结构上具有独特性的一小块城市区域;或者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城市在空间上相分离职能上相联系城市用地。可以称这些区域为城市“飞地”或文化“飞地”。比如,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MinZhou在研究美国纽约及曼哈顿的“唐人街(Chinatown)”问题时,认为“唐人街”就是一块城市“飞地”(Urbanenclave),指出了“飞地”是“一个部分自治的经济体系,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可能还是一个消费市场)支持了那里人们的商业活动并帮助他们在更大的经济体中进行更为成功的竞争。唐人街的飞地经济虽然由小且边缘性的商业活动所主导,但却非常有竞争力。”它是“由一个二元结构即被保护的部分和出口部分所组成;”“是一个较大经济体中的一个隔离的部分。"(注:Chinatown:ThesocioeconomicpotentialofanurbanEnclave.MinZhou,TempleUniversityPressphiladephiapublished,1992)我国学者刘红星、周一星认为城市“飞地”是指“城市向外推进时,出现了空间上与原建成区断开,职能上却与原有市区保持密切联系的新的城市用地。这种空间上与原建成区分隔的城市的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并认为“产生城市飞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市区边缘受地形、水体限制,结果跳出原市区一定距离,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生成新的功能区或新的点状城镇,用以分散城市中心的压力。许多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就是飞地型发展的产物。”(注:刘国光主编.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3)(3)“飞地”的经济含义“飞地”的经济含义是一个在经济结构、经济作物、经济状态都与周围不同的一小块经济区域。可以称为土地“飞地”、作物“飞地”或经济“飞地”。比如,早在1950年代中期,德国著名区位和空间经济学家瓦尔特•艾萨德在他的《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中将一块四周被小麦包围着的草地称为“飞地”,他认为由于草地“飞地”因周围被小麦包围的地势而阻挡了来自外面的任何行为,使得草地生长很好。(注:WallterIsard.LocationandSpace-Economy.Publishedby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andJohnwiley.1956)《土地大辞典》将“飞地”解释为“一个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土地相分离,而座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这类土地应经有关单位协商,予以调整,以利用土地。”(注:马克伟主编.土地大辞典.长春出版社,199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6月出版的《英汉国际经济词汇》对“飞地”解释为“不发达国家中的小块经济发展地区。”(注:朱一桂编.英汉国际经济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这些解释就更进一步将“飞地”概念在经济意义上外延。从单纯行政隶属不同的土地,外延为与周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以上关于“飞地”的多种解释说明,“飞地”包括政治“飞地”、行政“飞地”、文化“飞地”、人种“飞地”、城市“飞地”、经济“飞地”、作物“飞地”等。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揭示出了作为“飞地”的区域应该是在环境和条件方面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环境和条件,离不开区位和空间,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征即:“飞地”是与周围特定因素不同的一小块特定地理区域。所以本文认为“飞地”的含义,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进一步外延为:“飞地”就是不同于周围地区环境和条件的一块特定地理区域,或者是不发达地区中一小块经济发展地区。可见,“飞地”是一种特殊地理区域,是指在周围环境异常不同的条件下,唯有这一地理区域具有某种或某些丰富而特殊的资源,从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场,产生了增长点或极或核心。由于这些增长点或极或核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弥散力,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历史原因,那里的资源从来就未得到有效地开发。本文所研究的“飞地”,应该是指不发达的落后地区中一小块经济发展的地区即落后地区中的“飞地”。.飞地经济内涵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MinZhou就把“飞地经济”定义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体制和机制限制,通过规划、建设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飞地经济的载体是园区、基地或者城镇,其特点为由点对点的企业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产业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飞地经济”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内容上相互联系的地区。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飞地经济城市经济学家认为,飞地经济是与飞地本身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与飞地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论的综合运用。飞地经济与某一特定的飞地有着密切联系,内部具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具体地说,飞地经济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模式,它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整批输出项目,而另一些偏远的不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提供生产要素交由前者管理,产生的利税以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共享,进而实现地区间发展的双赢目的。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区域之间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其优势在于可以绕过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同时有效避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飞地经济发展的最后结果必然是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原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整批输出项目,而另一些偏远的不发达的城市提供土地交由前者管理,利税则两者共享;是区域之间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其优势在于可以绕过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同时有效避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主要根据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跨地区合理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降低开发区的运营成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飞地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分类:.按飞地建设的投入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1)飞出地投资型,即由飞出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2)飞入地投资型,即由飞入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3)两地共投型,即由两地按照协议共同分担基础建设投入。.按飞地工业基地的管理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1)飞入地管理型,对工业基地进行属地化管理。优点是管理方熟悉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足之处在于可能形成对企业服务的不连续性,没能有效利用飞出地的管理经验。(2)飞出地管理型,由飞出地派遣管理团队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企业进行服务。优点是保证了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使企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缺点是管理方需要时间来理解当地经济文化环境。(3)两地共管型,设立双方长期友好合作的机制,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共同派驻人员。这样既能保证基地服务管理的延续性,又能充分利用飞入地的资源,但前提是双方真诚的合作,高效的沟通。.按飞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种模式(与5重合)(1)集约用地型。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福州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它不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2)优势互补型。该类型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典型案例如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合作。(3)产业梯度转移型。该类型中,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往往飞出地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但由于飞出地商务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有一部分产业需要外迁,此时飞地经济工业园成为首选之地。转出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基地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飞入地的成本优势。.按照1飞地的作用将飞地经济分为三种模式:(1)借鸡生蛋,即借其他地方的工业园区来发展自己的招商引资项目。(2)筑巢引凤,即在现有开发区中划出一片作为专业园区,形成“园中园”。或者在园区之外的某个地方设立新的产业园区,作为现有开发区的延伸,这叫“园外园”(中关村)。(3)净地托管,即工业园区规划不变、行政区划不变,拆迁安置由当地政府完成后,净地交给有实力、有品牌的开发区来建设、管理、开发。1我国同济大学任浩教授5.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视角,我们将飞地经济模式分为三种模式(1)集约发展型。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它包括集约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集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福州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这种模式能有效破除土地占用大、城市功能弱、人口转化慢的传统城市化发展弊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培育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群,不断优化产业人口的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协调发展。(2)互利共生型。该类型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典型案例如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合作。(3)产业梯度转移型。该类型中,飞出地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但由于飞出地商务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将一部分产业外迁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管理服务和政策优惠,利用飞入地的成本优势做大做强,同时也可以促进飞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飞”。典型案例如广东省鼓励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在粤北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飞地,帮助飞入地发展经济。以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式推动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平衡国家区域经济是有积极意义的。”贾若祥强调,我们可以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和适合于当地资源开发的产业以飞地经济形式存在,但要避免以飞地经济模式来转移高能耗、高排放产业。6.开发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土地资源有限但经营较成功的开发区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选择在其他行政区进行规模扩张发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把企业或招商项目放到行政隶属于乙地的工业园区,由乙地行政区提供土地,开发区负责土地的开发和区域的规划、发展、经营、管理等,如广东、福建等省,由于沿海平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巨大限制,便去一些内地土地资源潜力比较大的省份设立开发区。这种发展模式,让发展成熟的开发区通过输出资金和经验去管理位于其他地区的“飞地”,把相关制造业往“飞地”延伸或转移,以降低商务成本,解决产业发展腹地空间不足的难题;同时把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经验运用到“飞地”,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另外一种是在一些区位比较好的开发区提供各种基础服务设施,允许其他行政区的企业或者引资的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建厂,如辽宁在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区域内设立“飞地”,并实施政策优惠,锦州市和葫芦岛市可分别为朝阳市、阜新市在区域内确定若干平方公里的区域“(飞地”),让朝阳市、阜新市的企业来此地发展。以上两种模式都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扩大开发区规模和效益,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此种模式为那些没有良好发展区位而又有比较好的发展项目的地区提供了一种发展空间,使开发区优越的经济区位能为更多的行政区所共享,带动那些经济区位相对不好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三)飞地经济的理论理论渊源飞地概念主要是建立在“增长极”理论和飞地及飞地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曾经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增长极”理论。“增长极”(Polesofgrowth)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并经过其他几位如罗德文、布德维尔等经济学家完善而成。“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些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进而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增长极强调要与整个区域之间都建立起一种和谐地适宜于经济成长机制与环境。如果周围地域的技术力量、地方市场及交通通讯网络等条件严重滞后,且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那么增长极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扩散效应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在区内实现,并有可能使增长极成为地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地域经济的成长。”这是区域经济学在关于增长极论述中对飞地概念最直接的表述。(2)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比较优势是同区际贸易、区域分工密切相关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益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区域间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差异;二是区域间外部经济的差异。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解决了一个子系统在大系统中如何定位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益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区域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利用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专注优势产业的发展,每一子系统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并发挥了自己的这种比较优势,才能在大系统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飞出地”和“飞入地“特征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飞出地”和“飞入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发展空间的分离性。两地在空间的分离性,即两地在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区位环境的限制,飞出地在规模扩展时无法选择在原区所在地进行扩张,只能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地区进行合作,从而出现两者空间上的分离。如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城南发展受到局限,进而在毗邻郫县的金牛区里划出专有的地方设立高新西区。(2)境差异性。由于“飞入地”和“飞出地”处于不同的行政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造成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区域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可能造成两地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差异。(3)优势互补性。在选择新的发展空间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资源禀赋、经济潜力、社会环境和政策等等,以充分做到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拓展空间、降低成本。因此,“飞入地”必然与“飞出地”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使两地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产生互补,促进两地的共生、共赢、共荣。(4)产业关联性。飞出地在进行规模扩张的时候,必然不会脱离原有的特色和产业优势,它必然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重点,进而发挥其管理优势和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考虑到区位因素,开发区一般会对“飞入地”进行原有产业的延伸和转移,“飞出地”着重从事研发、设计等附加值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产业分工环节“,飞入地”则致力于制造环节,从而在区域之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四)发展飞地经济的条件发展飞地经济,应该具备一定条件,笔者认为,资源分布条件和产业梯度条件是发展飞地经济必备的两个条件。.资源分布在资源分布上,飞出地和飞入地应呈互补态势一般地,飞出地具有资金、管理和技术优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飞出地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具有相对高度,但却因为过度发展,资源比较匮乏;而飞入地多为自然资源丰富且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发育程度不高,技术水平落后进而资源利用率底,同时土地的使用成本也比飞出地低许多。从劳动力资源来看,飞出地属于人才资源密集度高,飞入地则多已普通劳动力为主,这样两者可各取所长。.产业梯度产业依据成本的变化成梯度转移已被国内外的经验证明飞入地区域吸引资金项目的综合优势因为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在产业从飞出地转移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飞出地由于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一些夕阳产业向比较落后的飞入地转移。正是由于两者间这种因梯度而存在的势能使产业转移和和承接变得持续可行,整个转移具有规律可寻。(五)发展飞地经济的意义根据飞地经济理论,因为飞入地地区在整个经济价值链的产业承接环节,故在飞出地的产业向飞入地转移的过程中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飞地经济突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开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的试验区,架起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沟通的桥梁,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打破经济格局的重要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模式不但能够整合区位优势,打破地域偏僻、交通条件差的地区发展经济的最大制约,解决相关城市地理位置上的缺憾,抛弃过去地区间“只竞争、不合作”的自我封闭和狭隘保守意识,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短缺要素得到缓解或彻底解决,而且能够集中治理污染,有效利用废热、废气、废水、废渣,搞好节能减排,扩大治污效益,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使协调发展有了根本、现实的可能,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突破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飞地经济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不同行政区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问题,还可以调动各地区集约用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突破限制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一是有利于突破投资瓶颈。以往的基地建设完全由当地政府进行投资,财政压力大,不利于市场化运作。由于飞地经济模式实行税收共享,能在基地前期建设中引入飞入地政府的投资和吸引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二是有利于突破招商瓶颈。基地建设完成后,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招商引资,只有以各个项目为依托飞地经济才能蓬勃发展。如果完全由基地当地政府引资,有限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利于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飞地经济模式能够通过利益机制的完善,激发飞出地政府的积极性,借助飞出地政府对转出企业的引导来解决飞入地招商项目不足的问题。三是有利于突破管理瓶颈。通过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革新服务理念,完善基地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坚定了转出企业迁移的信心,突破管理的瓶颈。.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可见工、农、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地区工业化程度的差异、资源和区位的差距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而飞地经济模式能够为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地区提供发展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共同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优化升级,加速工业化步伐,促进城市扩张,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解决城区就业,吸纳农村人口。反过来,农民转移出去后,又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发展以带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互补、共同发展,有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节约成本。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础产业不牢等诸多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建立飞地经济区不但可以集中财力完善基础设施,集聚相近和相似产业,共同享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打造产业航母,形成规模效应和特色板块经济,而且可以促进土地合理规划、高效利用、节约用地,避免各地恶性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克服开发区散、小、多的问题,避免乡乡点火,处处冒烟,降低项目投入成本、企业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显现产业的聚集功能和集约效益。当然,由于涉及不同的两地,飞地经济模式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诸多障碍:一是制度性障碍。飞地经济模式由于牵涉到两地政府,因此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更高级别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大面积土地运用上的相关政策法规对项目的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二是观念性障碍。由于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飞出地和飞入地人们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价值观念有所不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管理性障碍。由于飞入地的教育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会增加管理协调成本,制约飞地经济的发展。这些障碍就会导致产生“墙内机器轰鸣,墙外刀耕火种”的“孤岛现象”,阻碍产业聚合效应的发挥。.发展分别对飞出地和飞入地的意义(1)飞出地飞出地在高速发展形成许多夕阳产业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将夕阳产业向落后的地区进行转移可以优化本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通过培育发展一些具有巨大潜力的战略产业,培植壮大主导产业,扶植幼小产业,巩固基础产业,进而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使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因此得以转变,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增加,从而使当地的税收增加。(1)飞入地一是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飞出地的产业转移可直接带来飞入地地区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加工基地的形成还能为飞入地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尽管是飞出地的一些夕阳产业,但在飞入地却是相对的优势产业,故而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二是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而言,在飞入地建造的制造加工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如果将两个地区从一体化角度看,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制造加工基地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熟练的生产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同时将充分发挥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推动飞入地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从而促使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三是对税收的影响。在飞入地建造的制造加工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一些飞处地的大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因而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此外,加工制造基地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如,产业落实到飞地所在地,当地的财政税收同样会有所收益,同时也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拉动当地资源向优势产业转移,对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区,其生态环境也可以得到保护,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贾若祥强调,飞地经济模式有助于资源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有效优化配置。(六)国家应用:飞地经济发展概况、意义、经验、教训基于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整个“十五”期间,尤其是国家“十六”大确立“统筹协调”的基调后,打破地方封锁,振兴区域经济成为共识。究竟如何推进区域整合、以何种经济形式取代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地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于是在先期实践各类经济协作发展模式的同时,2004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先实施了“飞地经济”的发展战略。飞地经济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项新兴事物,一些省份和地区把它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助推器而加以大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最早发展“飞地经济”的是一些沿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外资加工产业的逐步形成,许多沿海城市或区域成为国外企业的海外“飞地”。长三角城市常州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通过与苏北部分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挥了区域经济的优势,实现了自身和“飞地”的双赢。南京市鼓楼区在建邺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成功经验也表明了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概况(1)东北地区的飞地经济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改革滞后、自然资源枯竭等历史、现实和自然方面的原因,一度发展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该地的党政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发展“飞地经济”。如辽宁省在沿海的锦州、葫芦岛开发区中确定若干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阜新、朝阳“沿海工业园”,由阜新、朝阳市政府负责招商和经营,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为了支持阜新、朝阳发展建设临海工业园区飞地经济,辽宁省政府给出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飞地”上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省财政实行100%的增量返还,返还费用一半归朝阳和阜新,一半归锦州。辽宁长海县则在普兰店市皮口镇投资6亿元,填海4平方公里,建立渔业加工园区,通过建设经济飞地解决海岛资源不足而制约工业发展的难题。(2)东南沿海的飞地经济广东省早在2004年就开始发展飞地经济,鼓励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在粤北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飞地,帮助飞入地发展经济。福州市相继建立马洋飞地工业园区和金山飞地工业园区。地处福州中心区的鼓楼区通过发展飞地工业,三年内就建成了总面积为590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工业项目40个,2004年新增工业产值6.2亿元。属于典型海岛经济类型的平潭县在金山飞地工业园区内建设150亩工业“飞地”,引进企业20多家,全部投产后产值达6亿元,相当于全县现有工业总产值。仙游县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全县七个山区乡镇引进茂森纸业有限公司、辉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新得利有限公司等项目在枫亭、鲤南两个工业飞地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厦门市土地稀缺、用地成本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市推出“同安工业集中区”的“飞地模式”,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向飞地,市内则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安工业集中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厦门各区自主开发、自主招商。入园企业分别向各区缴纳利税,岛内各区与同安区之间,通过税收协调机制进行利益合理分配。(3)西南地区的飞地经济2007年6月,四川成都市成华区与大邑县协议以武侯、崇州、金堂“一都二园”为代表形成“飞地经济”模式,实现成都、德阳、绵阳三地经济的“三飞”。四川省发改委提出,优化经济结构,可通过税收划转和建立“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吸引同类或相关企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循环经济起步。重庆市的奉节通过在沙坪坝区建立“飞地”,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发挥沙坪坝主城区和奉节优惠政策相结合的优势,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缩短发达与落后地区差距。广西玉林地区决定在境内建设玉柴工业园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试验区茂林核心区等工农业飞地,进入“工业飞地”的企业,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其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全额或按一定比例由引资方或所在地政府统计,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4)东部地区的飞地经济安徽凤阳地区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引进长三角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淮南把自己作为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的一块“飞地”共同体,接受这些地区的经济辐射。山东莱芜市在济青高速四个出口设立道口飞地经济区。江苏常州是飞地经济的先行者,早在8、90年代,常州便开始发展“飞地经济”,先后与国内三峡库区、陕西安康及国外一些城市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常州为经济不发达的三峡库区提供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合作项目的建设,在安康洽谈会期间寻找商机,寻找投资项目。同时鼓励100多家企业在盐城办水泥厂等工厂,通过“飞地经济”与盐城当地经济形成双赢。连云港市充分利用与上海市地缘相近、要素互补的特点,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建设上海工业园区。仅2005年,上海在连云港市就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266.7%。苏州经济也是典型的“飞地经济”模式,苏州利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外资,在全国大中城市GDP排行榜上位居第四位,名列上海、广州和北京之后。靖江物流园区更是由江阴主管、开发的服务业飞地。.意义、经验和教训飞地经济是我国刚兴起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1)飞地经济推动了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发展“飞地经济”有多重意义。一是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摈弃过去城市与城市之间“只竞争,不合作”的自我封闭、狭隘保守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走到合作上来,实现双赢;二是解决了相关城市地理位置上的缺憾,利用“飞地”优势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或彻底解决,形成互补;三是开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的试验区,在全国经济界引起关注,形成经济热点和资金洼地。四是缓解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紧张的矛盾,同时可以集中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开拓了扶贫的新模式,飞地经济从资金扶贫、技术扶贫走向全面扶贫,有利于缩短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2)发展飞地经济得到了政府层面的全力支持。各地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如广东省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由省政府委托省经贸委制定发展飞地经济政策,其要点:一是珠三角城市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成批项目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城市迁移;二是飞入地的项目由飞出地统一管理;三是企业创收由飞出地与飞入地两方共享。辽宁省将发展飞地经济列入《辽西沿海经济区“十一五”对外开放开发规划纲要》,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愿组合、滚动发展”的飞地经济发展原则。海南省在建设海口飞地的过程中提出飞地工业园由海口市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进程、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出让地价、统一发展的政策。并且成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制定飞地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安排飞地工业的发展布局,检查监督飞地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飞地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3)克服了发展飞地经济的各项障碍。一是制度性障碍。“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由于牵涉到两地政府,因此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大面积土地运用上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本项目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二是观念性障碍。由于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飞出地和飞入地人们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价值观念有所不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管理性障碍。飞入地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着飞地经济的发展。在飞地经济发展的较好的省份都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如东北地区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飞地工业”、“飞地经济”模式,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为实施“飞地经济”做好知识储备,克服观念障碍。制定“飞地经济”模式的具体政策,明确“飞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入的分成比例、土地使用等,克服制度障碍。另外,建立“飞地”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规范招商行为,促进“飞地”有序开发,克服管理障碍。(4)各地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飞出地在发展飞地经济中存在着疑虑:一是怕群众议论,担心将重大工业项目投到异地,会招来本土群众的非议,有失一方民心;二是怕影响政绩,在异地开发建设工业项目,当地群众看不到本土的变化,得不到就业等方面的好处,会影响本届党政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形象:三是怕丢失脸面,认为异地开发是为他人添砖加瓦,还要有求于人,受制于人,有失自己脸面。因此,对发展飞地经济持有难以认同的态度。而在飞入地也有三种担心:一是担心失地,担忧让异地的项目进入园区后,会瓜分本地的土地资源,影响本地的发展空间;二是担心失利,认为外地的项目进入园区要进行税收分成,要占用公共设施,利益上不及自己招引的项目划算;三是担心失位,怕在“飞地开发”中与异地政府发生分歧、产生矛盾。因此,有些飞入地对发展飞地经济也持观望态度。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飞地经济的发展。.启示(1)制定全省发展飞地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发展飞地经济进行全省性的科学规划,一是全面考虑飞入地的资源优势,输出符合当地产业需求的经济;二是全面考虑飞出地的实际需求,制定详实可行的方案;三是制订政策规定,全面考虑各地区的长远利益,使飞地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2)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要建立超越地区行政架构的领导机构,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增强全局意识,实行全省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基础建设,统一出让地价,统一发展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当地灵活性,调动各地发展飞地经济的积极性。对于具体的飞地园区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市场化的公司管理体制。(3)提倡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发展飞地经济的内容上,要考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关系,不但要发展飞地工业经济,也要发展飞地现代服务业经济,同时适当地发展飞地农业经济。在发展流向上,提倡双飞,不但鼓励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建设传统工业飞地,示范、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要引导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建设高新技术飞地,为本地区积累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和经验。(4)将发展飞地经济与发展总部经济相结合。总部经济是推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提升产业能级的一条重要渠道,而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的总部基地与生产基地分开发展的经营模式有天然的联系。因此,要鼓励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留在飞出地,而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飞入地,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格局。(七)区域应用:“飞地经济”模式助推中部崛起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要达到东部发达地区水平,仍需时日,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专家认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将对减少区域发展差异起到积极作用。“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的良好运行可为中部发展和东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从而有力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东部产业转移与中部对接具有客观性中部崛起战略包括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战略的最新部署,却有可能是最有快速发展效应的区域战略。从内生性因素和外源地因素来看,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至中部地区存在着的相联系的关键客观因素有以下三个:一是地理优势。中部地区特别是安徽省邻近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相连,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以安徽凤阳为例,凤阳距离南京2小时车程,高速公路至上海、杭州等地可在5小时内到达;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安徽境内的惟一一站——蚌埠新站,到凤阳县城区仅10分钟车程;距蚌埠机场仅25公里。交通设置的改善正在使空间距离越来越小。二是成本有显著落差。近年来东南沿海人均可用土地面积一直在减少,而其土地价格却不断上升。在中部地区,土地成本则要低很多,这也成为了该区域的巨大资源优势。此外,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比东部低得多。三是发展时机相随。产业依据成本的变化成梯度转移已被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国家当前的东部沿海战略的实施力度,为现今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到来提供了契机。长三角的联系发展已使区域吸引资金的项目的综合优势显现出来,但持续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商务成本显著提高。很多迹象表明,产业梯度开始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并且这种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符合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的渐进发展思路的。.飞地”模式实现东部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战略对接同济大学发展学院副院长任浩提出,“飞地经济”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甲乙双方通过打破行政管辖关系,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扩大两地合作广度,加深两地合作深度,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其中,“甲地”称为“飞出地”,“乙地”称为“飞入地”。其特点为由点对点的企业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产业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飞地经济”是保持现有的行政区划、又突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间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任浩认为,在未来中国愈演愈烈的产业转移大潮中,“飞地经济”模式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飞地经济”的模式已经在国内部分地区实行。根据同济大学发展学院副院长任浩的调查,以上海(连云港)工业园的建立为例,近年来,连云港市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与上海市地缘相近、要素互补的特点,积极主动与上海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活动,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2005年,上海市在连云港市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266.7%,占全市内资比重虽然位居本省、浙江、山东之后,但其绝对数跃升明显,达到10.75%。相比之下,安徽某些地区、包括凤阳县到上海的距离与连云港相比相差不大,甚至更近。因此也有很大一部分产业开始向安徽等中部地区转移。2005年在安徽省已经到位的资金中,80%来自长三角地区,表明安徽省确实是承接“长三角”资本外溢、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带,承东接西区位优势明显;安徽省引进省外资金投资额最大的10个项目中,80%是能源和交通项目,展示了安徽省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关专家认为,“飞地经济”模式对中部崛起战略的作用非常重大,它有利于减缓或消除中部发展中的制度性落差。使中部可以不仅引进资金项目,同时引进适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管理环境,也有利于较快形成产业集聚。“飞地经济”模式既使飞出地政府与企业在产业转移后的利益延续,又可使飞入地政府产生产业对接的快速放大效应。同时,实施“飞地经济”模式还有利于缩短产业转移项目的过渡期、震荡期,从而减少产业转移的成本项目。.实现“飞地经济”模式推动中部崛起的障碍与建议实行“飞地经济”模式,由于涉及不同的两地,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种种问题,从而成为该模式应用到实际中的障碍。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三类障碍。一是制度性障碍。“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由于牵涉到两省市的政府,因此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国家在大面积土地的运用上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本项目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二是观念性障碍。中部由于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经济状态,人们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价值观念都比较淡薄,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管理性障碍。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着中部地区的管理水平。3.实现“飞地经济”模式推动中部崛起的建议对此,有专家建议,要实现“飞地经济”模式,首先要科学规划,要考虑到飞入地的资源优势、飞出地的需求,以及制定详实可行的方案。其次政府间要有效合作,政府是一个推动者,而不是实施者。以产业集群而不是不加选择地迁出和接收项目,并实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再次是要发挥企业管理主体的作用,如果可能的话,以企业集团为主开发和管理该模式。然后要完善前提条件,夯实基础,飞入地应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四面开花,而应集中有限资源投在局部地域内,形成局部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有双赢合作、服务为主的观念;完善管理,一般来讲,飞入地的管理体制可能滞后于飞出地,因此,完善管理制度是重要的途径。最后,需要国家政府的扶持,东部与中部的合作,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八)城镇应用:“飞地”型城镇.“飞地”型城镇必须具有五个特征其一强调周围环境必须是不同于“飞地”的贫困落后地区;必须拥有一种丰富而特别的自然资源或有一个经济增长极、轴心和焦点并且长期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其二国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内部形成一种具有增长极的特殊推进型产业——旅游业,并且这种特殊推进型产业只局限于“飞地”区域内,从而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独特的主体经济——旅游经济;其三必须产生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市,这种城镇和城市及其所在区域最终成为国家或世界著名的旅游城镇和旅游胜地;其四是这种城镇虽然有一定的工业,一般是为旅游服务的农产品加工业,但不需要经过工业化阶段,可以直接进入到农村城镇化阶段(如三亚?)。其五是人口结构表现为常住人口增长慢、旅游人口增长快;交通结构形成为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现代化交通网络。.这种“飞地”型城镇的特征表明一是“飞地”型城镇是没有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走传统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因为:“飞地”型城镇与三种传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即农村向城镇转向型城镇化、城镇向农村转向型城镇化、农村内生型城镇化等三种类型)相比,相同点是具有一种“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不同点是,“飞地”型城镇的推进型产业不具有弥散性的扩张力,不能地方化,也就是说不具有模仿性;更重要的是上述三种城镇化类型,都要经过工业化过程,只有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才能完成农村城镇化,而“飞地”型城镇则不需要经过工业化过程,就能直接实现农村城镇化。比如,拉斯维加斯之所以成为沙漠中的都市,就是从赌博业为主的旅游业而直接形成繁华的都市;非洲的摩洛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没有经过大力发展工业的工业化阶段,就直接形成许多旅游城市和旅游地区,并进而成为非洲最大的旅游强国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巴西的玛瑙斯,虽然拥有巴西最早、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并拥有一定的工业,但工业并没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经济没有发展成为支柱经济,玛瑙斯并没有经过工业化过程,而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并进而成为巴西北部地区最大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二是“飞地”型城镇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带来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强劲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其他不具有这种特征的地方,就不能千篇一律地模仿。这种理论只适应于象拉斯维加斯、摩洛哥、玛瑙斯这种特殊的地区和城市,适应它们的城镇化过程。三是“飞地”型城镇不是目前主流型农村城镇化。目前主流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和农村城镇化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农村向城市转向型、城市向农村扩张型和农村内生型。这三种城镇类型及其城镇化理论看起来似乎是对农村城镇化历史过程的一种全面总结。但拉斯维加斯、摩洛哥、玛瑙斯城镇化类型摆在我们面前以后,这三种农村城镇化类型及理论都无法加以解释。这就是说明在这三种农村城镇化类型和理论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和农村城镇化理论。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飞地”型城镇绝不是主流的农村城镇化类型,“飞地”型城镇理论也绝不是主流的农村城镇化理论,但它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城镇化类型,“飞地”型城镇理论也是农村城镇化理论中同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飞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由于“飞地”型城镇的特殊性,能够形成产业和产业群的是旅游业,旅游业成为推动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进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迅速发展。所以,“飞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表现在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并形成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相关创新型产业群如:旅馆服务、导游、农产品旅游加工、交通运输。同时,从上面的三个比较成熟的“飞地”型城镇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飞地”型城镇的工业基础都非常薄弱,拉斯维加斯市就根本没有工业,也不发展工业;摩洛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也没有什么工业;玛瑙斯虽然有一定的工业,但大多是从事贸易的企业和组装加工企业,并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他们主要发展旅游业以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这就清楚地表明“飞地”型城镇的主导产业表现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即旅馆服务业、导游业、农产品旅游加工业、交通运输业。这也就进一步决定了“飞地”型城镇可以不经过农村工业化直接向城镇过渡,实现农村城镇化。.“飞地”型城镇的经济形态前面已经阐明“飞地”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以多种具体经济形态表现出来。由于“飞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为推进型的主体产业,所以其经济形态就通过旅游经济表现出来的。但这种旅游经济和其他城市所表现出来的旅游经济是不相同的,因为它不具有模仿性。也就是说,在“飞地”型城镇或“飞地”型城镇的区域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推进型产业,在“飞地”型城镇区域内,这种推进型产业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弥散力,能带动这种地区其他相关创新产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成为“飞地”型城镇的主体经济形态。但正是由于“飞地”型城镇的特殊性,这种旅游经济只能在“飞地”型城镇区域内成为主体经济或者说支柱经济,这种旅游经济导致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本文前面所分析的三个城镇和地区即拉斯维加斯、玛瑙斯和摩洛哥的历史与变迁充分地证明了上述的结论。由于它们都是“飞地”区域内的“飞地”型城镇,随着人类对这块“飞地”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导致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交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市场结构、居民居住结构、居民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和语言结构等发生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旅游经济成为它们的支柱经济。.“飞地”型城镇的人口变化结构问题“飞地”型城镇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产业,支柱经济是旅游经济,这就决定了“飞地”型城镇的人口结构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常住人口增长缓慢,旅游人次迅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主要是指“飞地”型城镇区域内的农村居民)向从事旅游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居民转化的速度较慢,转化的成本较高,也就是说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城镇化速度较慢。与此相反的是,这种“飞地”型城镇及其区域内的旅游人口或旅游人次却快速增长。比如:其一是拉斯维加斯市在1830年代是一块约30万人口的不毛之地,到目前为止170多年内常住人口达到约150万,每年人口增加不到1万人,而旅游人次每年却达到约2000万人次,每年约以12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其二是非洲的摩洛哥国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1940年代中期人口只有100多万,到了1950年代初人口就上升到800多万,到目前为止摩洛哥的人口达2600万,每年的旅游人员达300—400万,旅游外汇收入达20亿美元。其三是巴西的玛瑙斯,在1967年国家设立自由贸易区之前,只有近30万人口,但到2000年为止就发展成了150多万人口繁华的大城市,30多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多万人口,每年平均增加近4万多人,旅游人次更多。.“飞地”型城镇的交通结构由于“飞地”型城镇大都处于贫困落后地区,所以当“飞地”型城镇形成和发展以后,交通结构表现为公路、铁路、航空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结构,尤其是航空业成为“飞地”型城镇对外联系的主要和重要的交通渠道。市内交通表现为公交为主。某些城镇还形成了发达的水陆运输,如巴西的玛瑙斯。这与其他类型的城镇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农村城镇化实践中,大多数城镇在交通方面只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有铁路与外界相通的城镇比较少(至少在我国是这种情况),更谈不上有航空运输了。.“飞地”型城镇的行政区划问题由于“飞地”在经济意义上被解释为“一个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土地相分离,而座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这类土地应经有关单位协商,予以调整,以利用土地。”及其人类对“飞地”区域内的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开发,“飞地”型城镇区域内及其周围的行政区划就会引起变动,重新组合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划更加符合“飞地”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也牵涉到行政区划问题,但它强调的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求对一定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而“飞地”型城镇则不同,它要求首先对“飞地”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然后进行开发和利用。比如:其一,拉斯维加斯市在1830年代根本就不是一级城市,就是由于这块“飞地”的利用和开发,而发展成为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150多万常住人口的著名旅游城市。其二,巴西政府在开发亚马逊平原时就在玛瑙斯市划定一定的区域设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但在这个区域由于“飞地”和“飞地”型城镇的影响,这种行政区划的组合和调整并不是最理想的组合,需要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这种建立在“增长极”理论和“飞地”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飞地”型城镇概念,无疑是一种创造性概念;它有别于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理论及其类型,但它又不是脱离传统农村城镇化理论的一个孤立概念,应该是农村城镇化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对研究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不是一般普遍意义上的城镇化概念,而是特殊意义上的城镇化概念。(九)园区应用:飞地经济案例1.楚雄州:关于按“飞地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楚广州级工业园区的建议为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探索加强县域经济合作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楚雄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借鉴国内外跨区域合作的先进经验,结合楚雄州实际,提出举全州之力,沿楚雄—广通交通干道布局,跨县域合作共建楚(雄)广(通)州级工业园区,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一、共建工业园区的理论依据“飞地”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是指在周围环境异常不同的条件下,唯有这一地理区域具有某种或某些丰富而特殊的资源,从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场,产生了增长点或极。这些增长点或极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弥散力,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或自然条件制约,那里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飞地”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飞地”区域内产生的经济形态,具有特殊性,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具体经济形态表现出来。比如,可以表现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周敏认为,“飞地”经济模型既包含经济成分又包含文化成分,是由一个部分自治的独特的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经济结构,并由相关联的劳动力市场与较大经济体类似的方式构建起来的。“飞地经济”是一种既保持现有的行政区划,又能突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因此,“飞地经济”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可促使缺少发展工业条件的地区把工业和招商引资项目放到行政区域外、具有综合优势的“飞地工业园区”里去,其产生的产值、税收,由园区和引资方按比例分成。同时,还可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分享机制,扩大两地合作广度,加深两地合作深度,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近年来,我国沿海部分地区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开始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促进资源输出地与加工地之间的合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二、发展条件分析(一)规划区概况1.行政单元和人口楚广州级工业园区涉及范围为楚雄市苍岭镇、东瓜镇部分村委会和禄丰县广通镇,国土总面积891.598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3.047%,截至2008年底,该区域范围内共有38个村(居)委会,人口11.4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27%。2.交通基础设施楚广州级工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处于滇中、滇西及攀西经济圈之间,处在成昆铁路、广大铁路、安楚高速公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226省道等交通干道的密集交汇区域,为云南省乃至大西南的重要交通节点。广通镇是滇中重要的客货转运基地,有铁路专用线13条,主要包括:州烟转站等7条专用铁路线和314、304等6条铁路货场专用线;有26个货物转运站(场),仓储面积约99000平方米,每年在广通交易、转运的货物达320万吨,占全省铁路货运吞吐量的四分之一,是楚雄州和滇西7州市茶叶、白糖、水果、化肥、矿产品等大宗货物的物资集散中心。3.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规划区与州府驻地鹿城镇接壤。2008年,鹿城镇、苍岭镇、东瓜镇和广通镇共实现农业总产值80832万元,占当年全州总量的6.55%;实现工业总产值398024万元,占当年全州总量的17.87%。这一区域集中了州内主要的工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烟草及配套业、天然药业、畜牧及绿色食品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冶金建材业等产业体系。其中工业已形成卷烟、医药、食品、建筑建材、能源、冶金、化工、木材加工、服装等多个行业的工业群体。交通运输及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广通镇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年交易中转白糖95万吨的白糖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及云南省最大的毛茶交易市场,2006年毛茶交易量达1200万公斤,交易额近2亿元;水果年交易量达35万吨。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区,楚广州级工业园区的工业及服务业已初具规模。根据综合分析判断,楚广州级工业园区范围内的现有工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后半阶段,并逐步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二)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1.有利条件(1)县域经济合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积极推动下,县域经济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县市之间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二是县市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步加强,县域间产业分工和协作机制逐步形成,跨县域基地共建开始起步。三是州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县域经济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意见》(楚政发〔2009〕7号),明确了县域经济合作与利益分享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2)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320国道、108国道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省会昆明出入滇西7州市的必经通道和北上四川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随着安楚、楚大、永武高速公路和南永二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楚雄州境内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构架的公路网络。目前,楚雄州以公路、铁路为主干的“滇川大通道”日益通畅,在两省市场互补、物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后几年,随着昆广铁路复线、元双二级公路和楚广、禄武高速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成为滇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跨县域共建工业园区的条件日趋成熟。(3)有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政策支持。楚雄州已有的楚雄工业园区和禄丰工业园区属于省委、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全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范围,经多年发展已初见成效。规划建设楚广州级工业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省级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同时可以向省争取在楚雄州率先进行跨县域共建工业园区试点,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全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积累经验。(4)面临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为楚广州级工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机遇。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国内外极其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央果断决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丰富、充实、完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为规划建设楚广州级工业园区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为规划建设楚广州级工业园区提供了机遇。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行为楚雄州扩大对外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2010年1月1日起建成运行,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为楚雄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了巨大的空间。尤其是中央提出要实施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战略,为把楚广州级工业园区建成我省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及物流基地创造了新的机遇。2.制约因素(1)传统思想观念制约“飞地经济”的发展。当前,发展“飞地经济”仍然面临一些思想障碍:一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县市片面追求小而全的产业体系,造成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优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最终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对发展“飞地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发展“飞地经济”正是实现区域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各地对发展“飞地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县市跨区域合作的意识不强,在区域合作中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只求自己做大做强,不愿与他人合作共赢,从而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2)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飞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现行政区划不适应“飞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行政区划总的来说是沿用历史惯例,各个区域基本上是自古以来按照政治、军事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的客观情况确定的。按照这一原则确定的行政区域在交通、通讯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区划往往与经济区划发生冲突,各行政区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进行不合理的干预,从而使行政区划成为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看不见的墙”,进而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极和形成城市经济圈的主要障碍。二是行政区划的过度细分使城镇的集聚效应难以发挥。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的层级太多,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垂直管理而不利于区域化管理;另一方面,县、乡行政区划规模较小,数量过多,造成城镇建设投入分散,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的聚集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不利于“飞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资源要素价格难以体现资源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使资源飞出地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补偿,从而制约了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资源使用税及补偿费偏低,使资源飞出地政府的利益得不到合理补偿,进而影响了资源飞出地政府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四是对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局部利益与区域利益发生矛盾时,各地为了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必然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3)现行园区管理体制不适应“飞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园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看,目前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和一级政府的职能来构建的。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难以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不利于吸引区域外的行政主体共同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难以按照“精简、高效、便民”的原则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从而影响园区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从园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看,目前多数园区的开发建设都以政府为主体,投融资渠道单一,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完善,从而影响园区招商引资的效果,进入园区的项目和企业仍然较少。(4)土地供应成为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近年来,国家为确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和“禁止供地、限制供地”等土地收缩政策。特别是2003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0号)后,使园区新增建设用地难度加大,工业项目用地更加紧张,用地成本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用地问题成为制约跨县域共建工业园区的最大“瓶颈”。三、规划建设楚广州级工业园区的初步构想和对策建议(一)初步构想1.规划范围楚广州级工业园区拟布局在楚雄至广通正在规划的高速公路周边及龙川江楚雄段两岸,园区规划范围约5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跨越楚雄市和禄丰县两个县级行政区,区域东西长约20公里(楚—广高速公路规划里程20.28公里),区内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环境容量大,具备发展工业的基本条件,是楚雄滇中特色大城市区域范围内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的首选之地。在这一区域规划布局工业园区,既有利于构建楚广经济带,推进广通与楚雄城市经济的融合,为建设楚雄滇中特色大城市拓宽城市空间,同时有利于促进广通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建设,依托铁路、公路节点优势,建设面向滇西,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2.产业布局园区的总体布局可按一园两区(楚雄片区和广通片区)进行规划。楚雄片区(包括苍岭一带)规划占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广通片区规划占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左右(广通物流园区规划控制面积为1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物流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根据楚雄州生产力布局总体要求,楚广州级工业园区应重点布局天然药业、冶金化工及建材业、绿色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在项目准入方面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认真筛选、严格把关,有目的地引进一批高科技产业。进入园区的项目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投资规模。3.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全州生产力布局,整合全州优势特色资源,集中财力规划建设楚广州级工业园区,打造全州产业发展高地和楚雄滇中特色大城市的工业基地,形成全州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州产业转型和升级。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楚广州级工业园区建成滇中重要的新型工业和进出口加工基地,力争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4.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优化布局为前提,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为动力,以推进县域合作为抓手,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推动全州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提升州域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促进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快园区建设对策建议1.创新理念,转变观念发展“飞地经济”是一件新鲜事物,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要推进跨县域共建工业园区,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一要转变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观念、消除“肥水外流”的顾虑;二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眼界和胸襟,从区域发展的大局出发,敢于牺牲局部利益,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三要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文化,养成开放的心态,营造开放的环境,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跨县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四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跨县域共建工业园区相关工作。跨县域共建工业园区是一个渐进过程,既有待于人们思想和认识的转变,也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聚集效应的形成。在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根据园区建设的框架构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上超前谋划打基础。如一些符合园区规划要求的工业项目可逐步往这一区域布局,又如目前正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动画场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山西省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对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甘肃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四川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温病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贵州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黑龙江省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ESD知识和控制》课件
- 过敏性紫癜课件PPT
-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证明模板(20篇)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数学三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答案
- 脚手架质量验收标准
- ASTMB117-2023年盐雾试验标准中文
- 小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
- 中药材的性状及真伪鉴别培训-课件
- 泵站项目划分
- 绿化养护工作检查及整改记录表
- 新能源发电技术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GB/T 42752-2023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