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末清初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叙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峦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重要因素。(摘编自王柏松《书写》)材料二: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为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所用的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自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对应楷体书法的,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且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摘编自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很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丰富的艺术论著。B.由东汉蔡邕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末清初宋曹的《书法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他们对书法创作的心态都有共同的理解。C.在古人看来,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D.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作与之息息相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王羲之《兰亭集序》B.岳飞《还我河山》C.颜真卿《祭侄文稿》D.虞世南《孔子庙堂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B.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D.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答:书法创作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漆大板凳聂鑫森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儿子不敢吭声儿了。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我怕个什么!”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你放心吧。”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C.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D.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B.“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C.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D.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3)“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lì)。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póu,聚;取出)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xiè,污秽)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指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文中未冠,即指白居易不到二十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则行笈礼表示成年。B.擢、补、授、迁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谪和出等。本文中“补校书郎”是指补充为校书郎,“出为州刺史”是指京官外任州刺史。C.明年,古文指第二年,而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D.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B.白居易敢于直谏,不惧权威。在与宪宗朝堂讨论时,坦率耿介,直言皇帝发的告示有错,皇帝以此贬斥他出京为江州刺史。C.白居易是成就斐然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歌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应该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认为自己的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5)《新唐书•白居易传》认为白居易是个贤人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2)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以此表达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3)《琵琶行》通过环境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容身,安身)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普通人)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作被动)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问广博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的语气)7.(3分)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余嘉其能行古道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七、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4分)8.(4分)课内文言翻译。(1)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9.(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10.(4分)请为下面的文字拟写两个标题,一个用疑问句,一个用否定句。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老年群体也不例外。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而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老龄化友好数字环境。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应用开发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如研制专门的老人手机APP,既保留基本功能,又操作简单,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避免亲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四、写作(60分)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新冠疫情从2020年初开始,到现在已近3年了。这场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给全球各国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在同一个地方,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练武锻炼身体,学习、锻炼身体很自律。有人打麻将玩垃圾游戏,混混沌沌过日子,这是价值免疫力。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这场灾难,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道德、灵魂、理想、价值观等都是一场筛选。人生的艰难困苦无法选择,但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免疫力”,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末清初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叙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峦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重要因素。(摘编自王柏松《书写》)材料二: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为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所用的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自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对应楷体书法的,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且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摘编自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很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丰富的艺术论著。B.由东汉蔡邕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末清初宋曹的《书法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他们对书法创作的心态都有共同的理解。C.在古人看来,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D.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作与之息息相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王羲之《兰亭集序》B.岳飞《还我河山》C.颜真卿《祭侄文稿》D.虞世南《孔子庙堂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B.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D.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答:书法创作是以篆、隶、楷、行、草某种字体为载体,以虚静态或者炽情态,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的创作过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概念下定义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解答】(1)B.第二段“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可以得知,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虚静观”不是关于书法创作的。实际上,《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故选:B。(2)D.“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属于虚静态,其余三项属于炽情态。王羲之酒酣之时写下《兰亭集序》,感情和书法都酣畅淋漓;其余两项由题目皆可看出情感之一吐为快。故选:D。(3)D.“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表述错误,材料二“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没有谈到情感倾向。故选:D。(4)先看材料一的论证语言。如“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等,材料中较多使用“最”“多有”“都有”“常常”等词语,可见其语言准确严谨。再看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先由“书法”写到“书法论著”再到“书法活动”,然后提出“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这是总写。中间是分述,段落用“首先”“其次”等脉络词语。最后,用“总而言之”对文章观点进行总结。可见在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证分析逻辑严密,有条理。最后,看材料一的论证方法的使用情况。材料中引用了大量的书法论著,运用了引证法;材料中举出具体的书法家的事例进行论证,如韩愈、苏轼等在创作具体作品时的心态等,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再如,“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这里运用了道理论证法。可见,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观点鲜明突出。(5)本题要给“书法创造”下定义,就要抓住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如下:如材料一中,“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可见,书法创造是表现书法家个性的创作过程。再如材料一中,“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可见,书法创造以虚静态或者炽情态,塑造形象,也是书法家抒发情感的创作过程。如材料二中,“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捅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可见,书法创造是以篆、隶、楷、行、草某种字体为载体的创作过程。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给书法创造下定义,如:书法创作就是以篆、隶、楷、行、草某种字体为载体,以虚静态或者炽情态,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的创作过程。答案:(1)B(2)D(3)D(4)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最”“多有”“都有”“常常”等;论证思路上,论证分析逻辑严密,有条理。全文采用总分总思路;段落用“首先”“其次”等脉络词语,论证方法上,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法等等。(5)以篆、隶、楷、行、草某种字体为载体,以虚静态或者炽情态,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的创作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漆大板凳聂鑫森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儿子不敢吭声儿了。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我怕个什么!”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你放心吧。”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C.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D.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B.“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C.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D.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3)“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同时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鉴赏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等。分析人物的作用,需要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解答】(1)B.不合文意,“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错误,原文说的是“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这并不是说他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C.无中生有,“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于文无据。文章中并没有表达对他的讽刺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D.分析不当,“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错误,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形象工程,没有必要。故选A。(2)C.“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错误。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这里应是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故选C。(3)衬托了高培德的形象,结合“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可知,高培德坚持把活计送家里来做,这是规矩,作为儿子得守规矩。通过儿子和高培德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高培德的自信、耿直和坚守原则。推动了情节发展,儿子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结合“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可知,儿子想爹不愿意去镇政府做板凳,自己愿意去,结果高培德也不许儿子去。儿子和高培德在是否去镇政府做事等问题上有分歧,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助于表达主题,结合“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可知,高培德让儿子把自己坐的红漆大板凳搬来给讲课的人坐,认为讲课的人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认为爹这样做是个明白人。小说通过儿子对父亲的赞美,揭示了“基层政府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实事,才能赢得民心”的主题。(4)结合“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可知,高家的四条大板凳是样板,没有人能找出毛病,可见“红漆大板凳”指高培德自己坐的板凳,这是他的作品,他对这件作品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指其手艺好。结合“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可知,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凸显了高培德的崇高地位。可见在家里,只有高培德能坐“红漆大板凳”,它象征着高培德在家中和村里的地位。结合“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可知,高培德让儿子把自己坐的红漆大板凳搬来给讲课的人坐,认为讲课的人应受到最大的尊重。“红漆大板凳”,村主任不能坐,但高家拿来给农技员坐,因为农技员为老百姓做好事,“红漆大板凳”代表着民心和民意。答案:(1)A(2)C(3)①衬托了高培德的形象,通过儿子和高培德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高培德的自信、耿直和坚守原则。②推动了情节发展,儿子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儿子和高培德在是否去镇政府做事等问题上有分歧,推动了情节发展。③有助于表达主题,小说通过儿子与父亲的分歧以及最后儿子对父亲“爹是个明白人”的赞美,揭示了“基层政府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实事,才能赢得民心”的主题。(4)①“红漆大板凳”指高培德自己坐的板凳,这是他的作品,他对这件作品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指其手艺好。②在家里,只有高培德能坐“红漆大板凳”,它象征着高培德在家中和村里的地位。③“红漆大板凳”,村主任不能坐,但高家拿来给农技员坐,因为农技员为老百姓做好事,“红漆大板凳”代表着民心和民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lì)。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póu,聚;取出)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xiè,污秽)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冠,指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文中未冠,即指白居易不到二十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则行笈礼表示成年。B.擢、补、授、迁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谪和出等。本文中“补校书郎”是指补充为校书郎,“出为州刺史”是指京官外任州刺史。C.明年,古文指第二年,而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D.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B.白居易敢于直谏,不惧权威。在与宪宗朝堂讨论时,坦率耿介,直言皇帝发的告示有错,皇帝以此贬斥他出京为江州刺史。C.白居易是成就斐然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歌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应该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认为自己的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5)《新唐书•白居易传》认为白居易是个贤人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本句中“罢”这里表示时间,指“过了一段时间”,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句,排除AC;“此”为代词,“这样”意思,作“堪”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故选:D。(2)D.“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有误,浮屠可指佛教,也可指佛塔,还可指和尚。故选:D。(3)B.“皇帝以此贬斥他出京为江州刺史”分析错误。原文是说“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故选:B。(4)①以:因为;蠲贷:免除租税;振:同“赈”,赈济;沴:灾祸。译文: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②首:首先,第一个;亟:赶快、立即、马上;刷:洗刷;期:要求,期望。译文: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5)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作了哪些方面的概括评价,答题区间主要在最后一段,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来分析。根据“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可知这是把自己的诗归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根据“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可知是分析自己和世人对待杂律诗持有不同的态度。根据“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可知是分析了世人喜欢杂律诗而不喜欢其他诗歌的原因。答案:(1)D(2)D(3)B(4)①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②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5)①把自己的诗归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②自己和世人对待杂律诗持有不同的态度。③分析了世人喜欢杂律诗而不喜欢其他诗歌的原因。参考译文: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2)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上片写景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上片内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解答】(1)D.“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错误。本诗并无身在异乡,羁旅思乡之意。故选:D。(2)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对过去的回忆是虚写,对眼前的描写是实写,虚实结合。同时“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又是反复手法。整体上,写景笔墨简洁,粗笔勾勒,是白描手法。答案:(1)D(2)①对比和反复。“忆对”和“今宵”,用往昔花好月圆的中秋美景,反衬今夜无月的孤寂;“在杯中”“湿纱窗”,反复咏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②虚实结合。借“今宵楼上一尊同”巧妙地将往昔和今夜中秋景致联系在一起。③白描写景。“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寥寥数笔传神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译文: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赏析:此首中秋词,写中秋无月之愁情。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桂影婆娑,桂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两句,笔意极工,透显空灵静境,欣喜之情。“今宵”三句,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今晚是个雨夜。曲笔写出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下片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换头紧承上片。“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结末三句以景作结,写中秋无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其孤苦之状,历历在目。在这首词中,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有英雄末路之叹。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婉曲蕴藉,韵味无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以此表达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契阔谈讌,心念旧恩。”(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3)《琵琶行》通过环境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重点字:契、讌)(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容身,安身)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普通人)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作被动)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问广博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的语气)【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解答】A.学者,古指求学的人;生,同“性”,资质、禀赋。B.知,同“智”,智慧。C.正确。D.博学:广泛地学习。故选:C。7.(3分)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余嘉其能行古道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把握基本句式,再进行具体分析即可。【解答】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他道理,解答他疑惑的人。B.无特殊句式。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即使又晒干了,(这个木材也)不会再直了,是的工艺让。它这样的。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能解决疑惑。D.被动句,“于”表被动。不被时俗限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但比蓝草颜。色深。故选:A。七、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4分)8.(4分)课内文言翻译。(1)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1)跬,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到达。译文:没有一步又一步的累积,是无法达到千里的路程的。(2)师,向老师请教;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译文:有的人请教老师,有的人则没有,知道小的学问而把大知识遗忘,我未见到他高明的地方。答案:(1)没有一步又一步的累积,是无法达到千里的路程的。(2)有的人请教老师,有的人则没有,知道小的学问而把大知识遗忘,我未见到他高明的地方。9.(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解答】段意:读书的目的。第①句由上文“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下文“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的句子。第②由上文“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下文“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可知,横线处应填入既与记忆性阅读死记硬背相对,又与下文形成转折的内容,类似于“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第③由上文“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下文“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可知,横线处应填入表示通过一定途径来形成一定的问题,类似于“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故答案为: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10.(4分)请为下面的文字拟写两个标题,一个用疑问句,一个用否定句。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老年群体也不例外。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