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至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和救亡道路的探索》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奕诉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以王大臣领之……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2.1859年,英法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对此,清朝解释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半殖民地程度加深B.近代海防兴起C.闭关自守不断强化D.主权观念萌发3.近代以来,日本实施过名目繁多的对华调查活动,为其侵华阴谋提供情报服务,留下了一批重要史料。图1是据日本间谍绘制的某城市简图所制,它反映出()图1A.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列强在该地区竞争加剧B.《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清政府军备废弛D.八国联军对该地区实施了分区占领4.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现代一些学者质疑这个传统观点,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这是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A.推动统治者的制度变革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导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5.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1853年,为解决地方军饷的厘金制度创设,但“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税收领域的这一变化()A.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落B.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锐减C.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失败D.反映了忠君观念的崩溃6.有研究认为,19世纪60年代以来,洋务派活跃在晚清政治舞台的几十年间,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号召,其口号在形式上几无变化,只是强调的重点却从“西用”逐渐偏向“中体”。据此可知洋务派()A.论争对象发生改变B.救亡思路僵化死板C.改革目的悄然变化D.检讨甲午战败教训7.1894年《申报》报道:“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而“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该报道表明()A.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B.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C.营造维新变法的氛围D.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8.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A.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9.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10.1901一1911年,全国新开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共有392家,绝大部分在江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总共只出现了30多家,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这一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B.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实业救国”思潮的逐渐兴起11.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在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宣统朝只有三年,应该是清政府官员误植年代的奏折B.清帝虽退位,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C.洪宪帝制时,为获满族支持而以宣统纪年进呈的奏折D.满洲国成立,其政府官员上奏给溥仪,故以宣统纪年12.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际上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认为:“没有辛亥革命,某些进步更为迟缓,也许某些进步成为不可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为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探索创造了重要条件B.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重要节点C.是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反帝反封建斗争D.促进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13.据表1推知,该时期()A.民营电业艰难起步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企业服务战时需要D.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发展14.辛亥革命后,旧的体制、规范、观念、风习、信仰、道路都由于皇权崩溃,开始或毁坏,或动摇,或日益腐烂。正因为此,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便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复辟的浪潮,想牵引局面恢复或倒退到“前清”时代去。为此,部分知识分子()A.发动二次革命摧毁封建根基B.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C.掀起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D.寻求联俄联共的革命新道路15.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B.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二、非选择题16.(13分)近代学者梁启超对儒家思想有详尽独到的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自幼读经,进入万木草堂后,他紧跟康有为推求孔子微言大义而阐发的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推行仁政的教主,六经是改订制度以教万世之书,是万世不易的公法,是孔教的真教旨。孔子以后的儒学逐渐变质走样,孔子已失真。这种变质走样始于荀子,再变于刘歆,三变于宋儒,儒者不以教主对待孔子……这些思想观点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这种认识出发,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急需进行一场重新“发明孔子之真教旨”的“宗教革命”。材料二1902年春,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孔子者,哲学家、经世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也。”“孔子,人也,先圣也,先师也,非天也,非鬼也,非神也”。同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更是对孔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称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其立言之偏,流弊之长,则虽加刀于我颈,我固不得为古人讳也。”认为中国学术思想落后,实从儒学定于一尊开始。——以上均摘编自胡洋、程舒伟《试论梁启超的孔子和儒学观》(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5分)(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的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新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氏认识变化的原因。(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清末新政时期,修律大臣沈家本奉命修订晚清的刑法。沈家本聘请了日本法学博士冈田朝太郎帮同编订该刑律,至1907年,《大清新刑律》初稿告成。从形式上看,《大清新刑律》把凡是与刑事无关的条文全部删除,只保留了纯粹的刑事条文;就刑法典自身的体例来看,改变了以前用“六部”统领法条的格局,采用了总则与分则,以及编、章、条的现代立法体例。《大清新刑律》废除了基于威吓、报复主义的肉刑以及落后的封建制五刑,实施了以自由刑为主的新的刑罚体系。其中死刑只有绞一种,徒刑包括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把传统的笞、杖改为了罚金或拘役,并增设了褫夺公权与没收两种从刑。《大清新刑律》颁布后到清廷灭亡不过短短九个月,但由于先进的立法理念对以后的中国刑法发展至为重要。——摘编自夏邦《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材料二由于刑法制定的时间紧迫,因此,1979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其中,临时添加进刑法的某些内容,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1996年,中国开始了刑法修订草案的正式起草。1996年6月,委员会草拟出了刑法修订草案,对1979年《刑法》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并召开座谈会和广泛征求意见。1997年3月,委员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提交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标志着1997年《刑法》正式诞生。——摘编自陈兴良《回顾与展望:中国刑法立法四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新刑律》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7年《刑法》修订的历史背景。(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此革命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冲击旧文化与树立新文化的同一,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摆在中国人面前有六种对比:(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些对比中,前者取代后者遂有人生观的革命和国民性的变革。——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观念形态的革命”的阐释。据此,结合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冲突,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提出不少于两种“对比”,既可以从材料中的“六种对比”中选取,也可以自拟;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7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4分)
《晚清至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和救亡道路的探索》练习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BDAADBBB题号1112131415答案BBDCA1.【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后,中外交涉事务纷繁复杂,军机处难以应对,必须临时建立新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这一情况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故选A项;维新变法与瓜分狂潮均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C两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最终形成,《辛丑条约》中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外务部是独立的近代外交机构,与“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不相符合,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1859年,英法......指责中国......僧格林沁下令狙击......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可知,僧格林沁在中国国土上狙击英法联军,因为海河是中国的领河,对其有设防权,说明主权观念萌发,故选D项;据材料“僧格林沁下令狙击......中国自有设防权”可知,反映了中国官员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海防兴起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这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被迫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闭关自守的局面在鸦片战争中已被打破,闭关自守不断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外国军舰”“旗昌洋行”“招商局”“英领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城市是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西方国家在上海设置了领事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列强在上海并没有竞争加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上海,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对北京实施了分区占领,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进行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的制度变革是甲午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太平天国运动,与材料事件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清末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是从70年代边疆危机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据“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及所学可知,咸丰之前;税收领域恪守中央集权原则。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不得不允许地方督抚实行厘金制度,而“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造成了督抚势力的扩大以及中央权威的衰落,故选择A项;根据“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可知,政府收入是有所增加的,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进行制度变革,与厘金制度无关,故排除C项;“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洋务派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号召……强调的重点却从‘西用’逐渐偏向‘中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受到顽固派的阻挠,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二者在维护“中体”上并无分歧,因此,此时洋务派因和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学习西方技术,从而重点强调“西用”,即技术;后来随着维新思想的兴起,洋务派反对维新派改变封建制度的做法,因此把重点放在维护“中体”方面。综上可知,随着洋务派论争对象发生改变,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故选A项;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即采用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与顽固派相比已经是一种进步,且材料表明洋务派这一思想前后重点有别,并非僵化死板,排除B项;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目的是挽救国家的颓势,材料说明“中体西用”强调的重点变化,未体现其目的发生变化,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材料并未出现洋务派对甲午战败的反思,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内外危机,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中国军事工业和经济有所发展,国人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日态度虚骄,说明当时中国人没有认识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远超中国,体现了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故选D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国近代化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项;材料中的对洋务运动成果的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且洋务运动固守封建伦理纲常,不符合社会转型需要,排除B项;维新变法发生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下诏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各级科举考试改试策论,不再考察《四书》经文,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影响教育发展,有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故选B项;材料内容为改革科举制的内容,并非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排除A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是在清末新政时期,百日维新没有使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排除C项;百日维新中“改试策论”的规定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没有体现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诏令的实施不能体现是否放弃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阻断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故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故排除C项;D项“灭亡中国”说法不准确,故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1901一1911年,全国新开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绝大部分在江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所以上述现象说明当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故选B项;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且这种政策适用于整个中国,不是区分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的逐渐兴起是在全国都有的,也不是区分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可知,1924年时清帝已经退位,宣统年号停用,但是仍发现“宣统十六年七月”的奏折说明北洋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故选B项;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宣布1917年为宣统九年,故宣统只有三年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宣统十六年是1924年,而宣统帝在1916年3月宣布退位,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排除C项;伪满洲国是1932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董必武认为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重要节点,故选B项;材料内容不仅反映了为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探索创造了重要条件,还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意义,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做了准备,但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当时电气公司从成立、注册到颁发执照存在很长的时间差,主要是因为民国初期的政局动荡导致政权更替频繁,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直接影响了电力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民营电业艰难起步出现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排除B项;企业服务战时需要主要表现为战时统制经济,主要存在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为了反击保守势力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部分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故选C项:二次革命是针对袁世凯的,且领导者为革命党人,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排除A项;部分知识分子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反击尊孔复古,而不是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排除B项;寻求联俄联共革命新道路的是孙中山,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成立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青年学生实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而广大知识青年则积极传播和交流新思想,这都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中共成立的实践基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故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3分)(1)观点: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六经是儒学的本旨;后世的儒学背离了孔子。(3分)影响:引发思想界震动;推动维新变法。(2分)(2)看法:反对神化孔子;孔子阻碍民主自由;儒学服务君主专制;儒学独尊导致中国学术思想落后。(4分)原因:维新变法的失败;民族危机的严重;西学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推行仁政的教主”结合所学得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据材料一“六经是改订制度以教万世之书……孔教的真教旨”结合所学得出六经是儒学的本旨;据材料一“孔子以后的儒学逐渐变质走样,孔子已失真……儒者不以教主对待孔子”结合所学得出后世的儒学背离了孔子。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这些思想观点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结合所学得出引发思想界震动;据材料一“从这种认识出发,梁启超认为……‘宗教革命’”结合所学得出推动维新变法。(2)第一小问看法,据材料二“孔子,人也……非鬼也,非神也”结合所学得出反对神化孔子;据材料二“称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结合所学得出孔子阻碍民主自由;据材料二“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结合所学得出儒学服务君主专制;据材料二“认为中国学术思想落后,实从儒学定于一尊开始”结合所学得出儒学独尊导致中国学术思想落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02年春,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更是对孔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结合所学可从维新变法的失败、民族危机的严重、西学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入手。17.【答案】(15分)(1)特点:吸收近代西方法制精神;形式上成为独立的刑法典;采用了现代的立法体例;在刑罚上保护人权,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义:改变了清代落后的封建刑法体系,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为后世刑法提供借鉴与模范。(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2)近现代以来法制近代化发展,传播了先进立法理念;1979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内容不够完善;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剧烈,刑法需要与时俱进。(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聘请了日本法学博士冈田朝太郎帮同编订该刑律"得出吸收近代西方法制精神;据材料一"从形式上看……现代立法体例"得出形式上成为独立的刑法典、采用了现代的立法体例;据材料一“废除了......落后的封建制五刑......死刑只有绞一种......把传统的笞、杖改为了罚金或拘役”得出在刑罚上保护人权,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聘请了日本法学博士冈田朝太郎帮同编订该刑律”可知吸收近代西方法制精神具有近代刑法的性质,得出改变了清代的封建刑法体系,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据所学可知《大清新刑律》的修订是清末新政时期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得出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据材料一“对以后的中国刑法发展至为重要”得出为后世刑法提供借鉴与模范。(2)据材料一“先进的立法理念对以后的中国刑法发展至为重要”得出近现代以来法制近代化发展,传播了先进立法理念;据材料二“1979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得出1979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内容不够完善;据所学可知,1979年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迅速,法制也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得出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剧烈,刑法需要与时俱进。18.【答案】(12分)评分参考:明确写出两种“对比”(2分);每种“对比”分别用史实阐述(每段论述5分,共10分);论述须用中国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写世界史不得分。【示例1】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对比与冲突。(1)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民国初年,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宣传尊孔复古。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陈独秀等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宣传进步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用科学精神反对专制和愚昧,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面对当时中国人思想上存在的封闭与愚昧,新文化运动前期知识分子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李大钊、陈独秀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示例2】19世纪末20世纪初,激荡着“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的思想冲突。(1)进步的而非保守的:19世纪90年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引起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反对,维新派与保守派展开论战,论战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有利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2)自主的而非奴隶的: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挑选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把论题定为: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对比与冲突。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民国初年,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宣传尊孔复古。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陈独秀等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宣传进步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用科学精神反对专制和愚昧,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面对当时中国人思想上存在的封闭与愚昧,新文化运动前期知识分子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受俄国十月革命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寒节气与农事模板
- 现代教育中的地理探索模板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高级数据库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整体厨房项目融资计划书
- 山东中医药大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内墙腻子包工合同范例
- 小班安全标志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材料结构基础与应用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德育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入职合同范例
-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2024)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 糖尿病 第九版内科学
- 市政工程沟槽开挖与回填自动计算表
- 滨江大道西段污水管道施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电热水器澳洲标准中文版(doc 83页)
- 第二章珠江水系
- 牛头刨床说明书
- SJ8002B电子测量原理实验指导书(V3.1)
- 《解析几何》教案
- CJJ_T134-201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