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_第1页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_第2页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_第3页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_第4页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TOC\o"1-2"\h\u28211第1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 3164841.1节能减排的含义与意义 3267911.2国内外节能减排政策与发展趋势 4201111.3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43891第2章能源结构优化与节能技术 427812.1能源结构优化技术 4248412.1.1清洁能源替代技术 5156762.1.2多能互补技术 576662.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 5101292.2.1热泵技术 593102.2.2高效电机与驱动技术 5189882.3节能型设备与系统 521912.3.1节能照明设备 5288462.3.2建筑节能技术 6303102.3.3工业节能技术 629491第3章环境污染治理与减排技术 6149463.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6137613.1.1燃煤烟气脱硫技术 6296483.1.2燃煤烟气脱硝技术 6803.1.3粉尘治理技术 6167003.1.4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 6235213.2水污染治理技术 64183.2.1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6177943.2.2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6225123.2.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7200103.2.4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 7194183.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7140443.3.1填埋技术 7312503.3.2焚烧技术 7211023.3.3溶解与浮选技术 759733.3.4生物处理技术 77323.3.5资源化利用技术 725854第4章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 756704.1工业节能技术 7273774.1.1高效节能电机应用 799774.1.2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 8107804.1.3工业绿色照明技术 819674.2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8214874.2.1烟气脱硫技术 8129234.2.2烟气脱硝技术 8139234.2.3粉尘治理技术 8204034.3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8188434.3.1预处理技术 8111514.3.2生化处理技术 8294684.3.3深度处理技术 8324854.3.4节水技术 829742第5章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技术 9190995.1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 9255775.1.1概述 9173935.1.2节能设计原则 9232835.1.3节能技术应用 9327195.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9261175.2.1概述 9157945.2.2保温隔热材料 9157855.2.3节能技术应用 9304615.3建筑能源管理与优化 10299015.3.1概述 10157825.3.2能源监测与诊断 1074655.3.3能源优化与控制 1034985.3.4案例分析 106016第6章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技术 1037446.1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概述 10141526.1.1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与排放现状 10285176.1.2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11236196.1.3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1150536.2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11312316.2.1电动汽车 11195436.2.2混合动力汽车 1111286.2.3燃料电池汽车 11214016.3公共交通优化与节能 11127456.3.1公共交通网络优化 11240926.3.2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12179036.3.3公共交通设施提升 1217347第7章农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 12305417.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 12119857.1.1农业机械化与节能 12179977.1.2精准农业与节能减排 12267347.1.3农业种植结构与节能减排 128253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221267.2.1秸秆还田与能源化利用 12129097.2.2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72737.2.3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技术 13142067.3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1387907.3.1生态农业模式 1361337.3.2循环农业技术 1354577.3.3农业多功能性与节能减排 1316521第8章节能减排政策与经济手段 13233418.1政策手段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13255468.1.1政策背景与目标 13307258.1.2政策手段的分类与特点 13189618.1.3政策手段在节能减排实践中的应用 1374028.2经济手段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13107108.2.1经济手段的内涵与作用 1444428.2.2经济手段的分类与特点 1450948.2.3经济手段在节能减排实践中的应用 14299978.3节能减排政策与经济手段的协同 1466658.3.1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必要性 1418088.3.2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实施路径 14194818.3.3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实践案例 1415314第9章节能减排技术的实践应用案例 14180779.1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实践 1453819.1.1概述 14100819.1.2案例一:某钢铁企业能源优化改造 14229829.1.3案例二:某化工企业余热回收利用 1580959.2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践 15109219.2.1概述 15227179.2.2案例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15292099.2.3案例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5183479.3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实践 15319229.3.1概述 15113559.3.2案例一:城市公共交通电动化 1585339.3.3案例二:城市交通信号灯优化 1597199.3.4案例三:共享单车推广 1524337第10章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前景与挑战 161887310.1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趋势 161819110.2我国节能减排技术面临的挑战 162293010.3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策略与建议 16第1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1.1节能减排的含义与意义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节能减排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环境压力、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2国内外节能减排政策与发展趋势国内方面,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明确了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我国还在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执法力度。国际方面,各国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如欧盟的《2030年气候与能源框架》、美国的《清洁能源计划》等。全球范围内,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国共识,发展趋势表现为: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发展、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等。1.3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技术: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如高效电机、节能灯具、变频调速、余热回收等。(2)新能源技术: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3)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针对大型排放源,研究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和封存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4)低碳技术:开发低碳制造、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减少碳排放。(5)节能管理与政策研究:探讨节能政策、市场机制、能效标准等,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6)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监测技术,为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2章能源结构优化与节能技术2.1能源结构优化技术能源结构优化技术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2.1.1清洁能源替代技术清洁能源替代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以下方面实现能源结构优化:(1)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2)优化清洁能源的产业布局,发挥地域优势。(3)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2.1.2多能互补技术多能互补技术是指将不同类型的能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主要包括:(1)分布式能源系统:将多种能源进行集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2)智能电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和互补利用。(3)储能技术:通过储能技术,实现能源的时空转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关键途径。2.2.1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低品位能源实现热量转移的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1)空气源热泵:利用空气中的热量进行供暖和制冷。(2)水源热泵:利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量进行供暖和制冷。(3)地源热泵:利用地下土壤中的热量进行供暖和制冷。2.2.2高效电机与驱动技术高效电机与驱动技术是提高电气设备能效的关键。(1)高效电机: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提高电机效率。(2)变频调速技术:根据负载需求,调整电机转速,实现节能。(3)伺服驱动技术:实现精准控制,降低能耗。2.3节能型设备与系统节能型设备与系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3.1节能照明设备(1)LED照明:具有高效、长寿命、环保等优点。(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环境需求,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节能。2.3.2建筑节能技术(1)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2)建筑节能材料:采用保温、隔热、节能等材料,降低建筑能耗。(3)建筑能耗监测与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建筑能耗,实现能源优化管理。2.3.3工业节能技术(1)余热余压回收技术:回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余压,提高能源利用率。(2)能源管理系统:对企业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提供节能措施。(3)高效节能工艺:优化工业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第3章环境污染治理与减排技术3.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1.1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本节主要介绍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和半干法脱硫等燃煤烟气脱硫技术。3.1.2燃煤烟气脱硝技术氮氧化物(NOx)是另一主要大气污染物。本节阐述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燃煤烟气脱硝技术。3.1.3粉尘治理技术本节介绍袋式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等粉尘治理技术,以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3.1.4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本节分析吸附、吸收、冷凝、生物法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降低VOCs对大气环境的影响。3.2水污染治理技术3.2.1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本节主要介绍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沟法等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以降低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3.2.2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本节分析针对不同工业废水特点的处理技术,如电镀废水、印染废水、制药废水等,提高废水处理效果。3.2.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本节探讨农田径流污染、养殖业废水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减轻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3.2.4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本节阐述生物操纵、化学除藻、物理方法等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改善水质状况。3.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3.3.1填埋技术本节介绍卫生填埋、安全填埋等固体废物填埋技术,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3.3.2焚烧技术本节探讨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包括炉排焚烧、流化床焚烧等,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3.3.3溶解与浮选技术本节分析溶解、浮选等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用于回收有价金属和降低废物毒性。3.3.4生物处理技术本节阐述堆肥、厌氧消化等生物处理技术,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3.3.5资源化利用技术本节介绍固体废物制备建材、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废物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第4章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4.1工业节能技术4.1.1高效节能电机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电机是主要的耗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可显著降低能耗。对电机进行变频调速,以适应负载变化,也是提高电机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4.1.2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热能以余热余压形式排放。采用余热锅炉、热泵等技术,对余热余压进行回收和利用,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4.1.3工业绿色照明技术采用LED等高效光源,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利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按需调控,进一步降低照明能耗。4.2工业废气治理技术4.2.1烟气脱硫技术针对燃煤、石油等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SO2)排放,采用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等技术,降低SO2排放。4.2.2烟气脱硝技术针对氮氧化物(NOx)排放,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技术,实现NOx减排。4.2.3粉尘治理技术采用袋式除尘、静电除尘等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有效捕集,降低粉尘排放。4.3工业废水治理技术4.3.1预处理技术采用格栅、沉砂、调节池等预处理技术,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等,为后续处理创造良好条件。4.3.2生化处理技术利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生化处理技术,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降低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4.3.3深度处理技术采用膜分离、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废水的高标准排放或回用。4.3.4节水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用水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新鲜水消耗。同时采用高效节水设备,减少废水排放。第5章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技术5.1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5.1.1概述绿色建筑设计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为目标,从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注重生态平衡、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探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5.1.2节能设计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2)合理确定建筑的朝向、体型、空间布局;(3)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4)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5)优化建筑采光、通风、遮阳设计。5.1.3节能技术应用(1)建筑体型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优化建筑体型,降低风荷载、减少建筑能耗;(2)建筑遮阳系统:采用合理的遮阳形式,降低夏季空调负荷;(3)自然通风:利用建筑空间布局和开口设计,实现室内外空气流动,降低空调能耗;(4)绿色屋顶:增加屋顶绿化,降低屋顶表面温度,减少空调能耗。5.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5.2.1概述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5.2.2保温隔热材料(1)无机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等;(2)有机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聚氨酯泡沫等;(3)复合材料:如酚醛泡沫、真空绝热板等。5.2.3节能技术应用(1)外墙保温系统:采用保温材料,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功能;(2)门窗节能技术:采用高功能门窗,降低传热系数,提高气密性;(3)屋面节能技术:采用保温材料,降低屋面传热系数;(4)地面节能技术:对地面进行保温处理,降低地面的热量损失。5.3建筑能源管理与优化5.3.1概述建筑能源管理是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分析、优化和控制的过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5.3.2能源监测与诊断(1)能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能源消耗,分析能源使用状况;(2)能源诊断: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诊断,找出能源浪费环节。5.3.3能源优化与控制(1)建筑能源需求预测:通过历史数据分析,预测建筑未来能源需求;(2)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能源设备的优化运行;(3)可再生能源利用: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4)建筑能耗模拟:利用模拟软件,评估建筑能耗功能,为节能改造提供依据。5.3.4案例分析以某典型建筑为例,介绍建筑能源管理与优化的实际应用,包括能源监测与诊断、能源优化与控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第6章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技术6.1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概述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与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节将从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与排放现状、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概述。6.1.1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与排放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和排放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同时交通运输领域的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影响。6.1.2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对于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社会成本。6.1.3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我国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交通运输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以引导和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6.2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节将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技术进行分析。6.2.1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具有零排放、低噪音、高能效等优点。目前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其中电池技术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6.2.2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传统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动力系统控制、能量管理策略等。6.2.3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具有高效、零排放等优点。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燃料电池堆、氢储存与供应系统等。6.3公共交通优化与节能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与节能对于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公共交通设施提升等方面进行分析。6.3.1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旨在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线路布局、提高线网密度、实现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等。6.3.2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包括车辆调度、票价策略、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6.3.3公共交通设施提升公共交通设施提升主要包括车站设施、车辆设施等方面的改进。如采用节能型车辆、提高车站服务水平、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节能减排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加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第7章农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7.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7.1.1农业机械化与节能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排放问题。为此,应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提高设备能效,降低能耗。7.1.2精准农业与节能减排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本节将探讨精准施肥、灌溉等技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7.1.3农业种植结构与节能减排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7.2.1秸秆还田与能源化利用探讨秸秆还田、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作用,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7.2.2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针对畜禽粪便处理问题,介绍厌氧消化、好氧处理等技术,实现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领域污染物排放。7.2.3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技术介绍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的技术原理及在土壤改良、碳汇增强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废弃物价值。7.3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7.3.1生态农业模式介绍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如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7.3.2循环农业技术探讨循环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农作物畜牧水产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7.3.3农业多功能性与节能减排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如生态保护、景观休闲等,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第8章节能减排政策与经济手段8.1政策手段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8.1.1政策背景与目标节能减排政策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手段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8.1.2政策手段的分类与特点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命令控制型、市场引导型和自愿协议型。各类政策手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命令控制型具有强制性和直接性,市场引导型具有灵活性和激励性,自愿协议型具有协商性和创新性。8.1.3政策手段在节能减排实践中的应用政策手段在节能减排实践中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严格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监管。8.2经济手段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8.2.1经济手段的内涵与作用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税收、价格、金融、补贴等,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8.2.2经济手段的分类与特点经济手段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直接经济手段如税收和补贴,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间接经济手段如价格和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调节作用。8.2.3经济手段在节能减排实践中的应用经济手段在节能减排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实施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8.3节能减排政策与经济手段的协同8.3.1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必要性政策手段与经济手段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具有互补性,协同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政策效果,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8.3.2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实施路径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实施路径包括: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保证政策与经济手段相互支持;优化政策与经济手段的搭配,形成合力;建立政策与经济手段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节能减排工作需要。8.3.3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的实践案例以我国部分地区为例,分析政策与经济手段协同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成功实践,为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借鉴。第9章节能减排技术的实践应用案例9.1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实践9.1.1概述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案例展示了我国工业企业在这方面的实践成果。9.1.2案例一:某钢铁企业能源优化改造该钢铁企业通过对高炉、转炉等主要生产设备的能源优化,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热风温度、优化煤气利用、降低焦比等。改造后,企业能源消耗降低5%,污染物排放减少10%。9.1.3案例二:某化工企业余热回收利用该化工企业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温余热用于供暖、发电等。通过这一措施,企业能源利用率提高10%,年节约标煤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9.2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践9.2.1概述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以下案例展示了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实践成果。9.2.2案例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该项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等因素,采用高功能围护结构、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项目建成后,节能率超过60%,减排二氧化碳20%。9.2.3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