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9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但它不过反映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_____。“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越冬作物开始返青,世界一派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_____的产物。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_____,其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万物闭藏朝气蓬勃躬耕乐道休戚与共B.秋收冬藏生机盎然农耕文明息息相关C.秋收冬藏朝气蓬勃农耕文明休戚与共D.万物闭藏生机盎然躬耕乐道息息相关(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历代文人墨各种形式丰富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B.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C.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D.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2.(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项脊轩志》姚鼎明代桐城派三祖之一借书满架,偃仰啸歌B《促织》蒲松龄清代异史氏文言短篇小说C《荷花淀》孙犁现代山药蛋派小说D《红烛》闻一多当代创造社“三美”主张A.A B.B C.C D.D二、(9分)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毂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吃饱穿暖后,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科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也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风气开放、兼收并蓄,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五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唐诗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阿“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材料三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一般说来,对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我”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渖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B.唐诗受人敬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和他的豪迈自信。B.中国古典诗词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D.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3)下列选项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C.孟子:“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D.白居易:“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三、(39分)4.(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赞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赞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货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赞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赞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育。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赞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②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③董之对,则孝宣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贄。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苏轼《乞校正陆贽①奏议进御札子”》)【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真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材料二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责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赞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以格君心之非格:纠正B.魏相条晁董之对条:条理C.庶叛者革心革:改变D.帝不怿怿:高兴(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此自愧以无厚入有间B.譬如医者之用药剖之以为瓢C.心欲言而口不逮因人之力而敝之D.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费才/本王佐学/为帝师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①论深切于事情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⑤事有可否,必言之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B.苏轼高度赞赏陆费,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6)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②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7)《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贽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贽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赞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5.(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一杯制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秩:十年。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侘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胎发茸茸”言年龄小,“绿映巾”写为官貌,上句写刚入仕的形象,下句写归耕的太平安逸。B.颈联“流觞”为文人诗酒唱酬之雅事,“扛鼎”写安邦定国之重任,对仗工整,体现古体诗特色。C.颈联用典,骄傲于自己当年担当重任,匡扶社稷,如今虽已新人变旧人,但好在高寿,年近九十。D.尾联因心心念念的北伐收复失地之事终于见到曙光,而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酒庆贺。(2)诗歌标题为“自贺”,请结合文本分析诗人恭贺自己的原因。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2),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3)斩木为兵,。(贾谊《过秦论》)(4),其微易散。(《老子》四章)(5)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和李贺《李凭箜篌引》里的“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都用侧面烘托的技巧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四、(23分)7.(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水银花开的夜晚迟子建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寒风虽是强驾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对我顽皮地眨眼,又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在白桦木地板上,如满天繁星闪烁。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贯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缔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本地人,住在学校的板夹泥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哈气缭绕,人在其中如在雾里,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溜之乎也。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救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示她的。她管理班级严格到什么程度呢?要是教室的泥地清扫不净,值日生的苦役就来了,会被罚连续值日。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皱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皱,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如果春夏秋季,拿了砖头的学生会去溪边洗手,冬天时只能用积雪清理了。我有一次也被检查出手上有皱,不允许我进教室,我一赌气,到了溪边,把她那堂课都消磨掉了。看山看水,看花看草,不亦乐乎。我面临的惩罚,可想而知了。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当然,她还常在我们下午该放学时,给我们加一小节课,讲那些经典的励志故事。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她不用教鞭,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泻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不知她是否还在她当年嫁过去的小城。按她的年龄,应是儿补满堂,颐养天年了。我不知当年的这位班主任老师的长辈,是否有出自旧学堂的,她的一些教育方式,私塾痕迹明显,教育为主,体罚为辅,在今天可能会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但试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的山镇,一个有抱负的教师,面对着一群天性顽劣的野孩子,她最直接有效的教书育人方式也许就是恩威并施。她用教鞭打了那么多孩子,可没一个因之受伤,可见她心里是有轻重和尺度的;当她把砖头抛向你,让你蹭掉手上的皱时,尽管你满心不快,但至少让你从此后注意个人卫生,时常用温水泡手,让它们散发出我们那个年龄的手,本该有的鲜润光泽。再回到体温计碎裂的那个夜晚吧。我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一下。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标题,表层指水银在夜晚的美丽,深层指班主任严厉管教中的可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一块》的故事内容,与上文温度计摔碎相照应,也为下文引出少年时憎恨的“恶魔”般的班主任做铺垫。C.个段最开始是恐惧水银的毒性,然后可以坦然接受它,最后发展到能欣赏它的独特的美。D.作者由进溅的水银触发儿时的记忆,用大量笔墨写对老师的回忆,虽然丰富了文章内容,但却打乱了叙述节奏,有些详略失当。E.作者刻画班主任老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准确巧妙,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下列文中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筋骨贯注咫尺(zhí)积雪消融B.沮丧犀利模糊(mō)强驾之末C.惊悚跋扈白桦(huá)根深缔固D.出殡谴责有皴(cūn)藏污纳垢(3)以“水银”为中心谋篇布局,并将其视为“水银花”,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4)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5)有人说,从迟子建的文字里可以看到“温暖而美丽”的春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五、(10分)8.(6分)在《红楼梦》交流课上,老师报司:《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请你做出选择,并为其写一段赞美文字。要求:结合具体情节,写出人物姓名及特点,并阐明理由,不超过150字。9.(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小题。在线上用文字聊天,习惯性地添加语气词或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如“好的”说成“好滴”等,被视为“文字讨好症”。此“症”从何来?网络虽便利交往,却阻隔了情感传达。为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就成为最佳工具。’由此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_____,与其词不达意引发矛盾,不如加些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也许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6个字。(2)下列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她的坚强,她意志的纯洁,她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D.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六、(60分)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未来的发展,“一”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9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但它不过反映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_____。“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越冬作物开始返青,世界一派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_____的产物。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_____,其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BA.万物闭藏朝气蓬勃躬耕乐道休戚与共B.秋收冬藏生机盎然农耕文明息息相关C.秋收冬藏朝气蓬勃农耕文明休戚与共D.万物闭藏生机盎然躬耕乐道息息相关(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历代文人墨各种形式丰富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B.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C.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D.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1)“秋收冬藏”,结构对应“春生夏长”。“万物闭藏”是指冬天为终结,万物在此时收敛闭藏。故选用“秋收冬藏”。“生机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一般用于比喻花草树木。“朝气蓬勃”,意思是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多用于人。语境形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故选用“生机盎然”。“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躬耕乐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语境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的产物,并不是又读书又耕田的生活方式,故选用“农耕文明”。“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语境说的“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此处是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故选用“息息相关”。故选:B。(2)画线句语病有:一是“丰富着二十四节气”中“丰富”和“节气”搭配不当,应在“节气”后加上“内涵”;二是语序不当,应为“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三是“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在“今天”的前面加上“使”或“让”。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答案:(1)B(2)D2.(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项脊轩志》姚鼎明代桐城派三祖之一借书满架,偃仰啸歌B《促织》蒲松龄清代异史氏文言短篇小说C《荷花淀》孙犁现代山药蛋派小说D《红烛》闻一多当代创造社“三美”主张A.A B.B C.C D.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多积累,定期巩固,从而比较自如地应对。【解答】A.《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B.正确。C.孙犁是“荷花淀派”,赵树理才是“山药蛋派”。D.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故选B。二、(9分)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毂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吃饱穿暖后,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科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也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风气开放、兼收并蓄,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五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唐诗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阿“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材料三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一般说来,对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我”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渖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B.唐诗受人敬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和他的豪迈自信。B.中国古典诗词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D.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3)下列选项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C.孟子:“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D.白居易:“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1)B.“最主要原因,是它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错误,原文是“现存的五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这些原因是并列的,没有说谁最主要。可见选项以偏概全,于文无据。故选:B。(2)A.对诗句理解错误。原文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应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豪迈自信。故选:A。(3)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A.此句是以德治国。统治者如果施行德政,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B.此句是看待人生的态度。诗人对宇宙人生,须进入而置身其中;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C.此句是讲为政者使民众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使之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D.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选:D。答案:(1)B(2)A(3)D三、(39分)4.(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赞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赞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货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赞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赞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育。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赞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②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③董之对,则孝宣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贄。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苏轼《乞校正陆贽①奏议进御札子”》)【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真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材料二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责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赞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以格君心之非格:纠正B.魏相条晁董之对条:条理C.庶叛者革心革:改变D.帝不怿怿:高兴(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以此自愧以无厚入有间B.譬如医者之用药剖之以为瓢C.心欲言而口不逮因人之力而敝之D.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D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费才/本王佐学/为帝师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B①论深切于事情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⑤事有可否,必言之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B.苏轼高度赞赏陆费,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6)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②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7)《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贽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贽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赞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要看清楚题干,如果不是表现题目所要求的人物的,就排除,还要注意是表现他哪个方面的,最后理解文言文,看选项是否合乎题意。(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B.条:条陈。译文: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故选:B。(2)A.“以”,介词,因为;介词,用。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C.“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D.“其”,代词,他;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故选:C。(3)“医手”为偏正结构,“医”修饰“手”,整个做句子的状语,不能断开;且“方”是“药方”,是“多传于古人”的主语,不能与“手”断到一起,排除BC;“见”的宾语是“陆贽”,而“才”是“本王佐”的主语,应在“才”前断开,排除A。译文: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如果药方已经在世间证明灵验,那么就不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代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故选:D。(4)B.③是六经三史,诸子百家;④是写皇帝器重他,属于侧面表现。故选:B。(5)A.“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分析有误,由原文“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可知,智慧与西汉的张良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论辩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也没有说远远胜过贾谊。故选:A。(6)①“以”,认为;“但”,只;“同时”,处于同一时代。译文:①(我们)认为陛下您是圣哲英明的天子(或“认为您圣哲英明”),一定喜欢陆贽发表的意见。只要让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就好像贤臣和圣君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②“病”,担忧;“贵”,使之贵重;“劝”,勉励;“今所病者爵轻也”,判断句。译文:现在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还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将要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7)根据《旧唐书》中的“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新唐书》中的“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和“赞曰”中的“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可知,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根据《旧唐书》“赞曰”中的“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可知,《旧唐书》注意到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根据“赞曰”中的“(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可知,《新唐书》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根据“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可知,《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再根据“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可知,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译文:赞说:“德宗患难危急时,听从陆贽的计谋,叛乱平息后,记恨他言无不尽。因偏信奸臣的谗言愤怒地驱逐有道之士、刚正之臣。对延龄等人,长期宠爱信任,像山岳一样不动摇,这真是昏君和奸臣臭味相投呀!有道是君子和小人在朝廷势不两立。奸邪的小人被宠信,忠诚正直的人士就危险,这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答案:(1)B(2)C(3)D(4)B(5)A(6)①(我们)认为陛下您是圣哲英明的天子(或“认为您圣哲英明”),一定喜欢陆贽发表的意见。只要让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就好像贤臣和圣君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②现在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还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将要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7)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异: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新唐书:①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②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③陆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得罪裴延龄。参考译文:材料一: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留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爵位、宝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这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使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那就像圣君和贤臣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当初冯唐高度赞扬战国时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则为不能使用他们而深深叹息;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汉宣帝就按这些言语施政而成就了汉室中兴的业绩。如果陛下能自己寻求老师,就不如从近一点的唐朝选取陆贽。再说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不是没有可以效法的,而且依照这些史籍所阐述的道理都足以治理好国家。然而《六经》当中的圣贤言论精深奥秘,而史书、子书中存留的圣贤学说却颇不完整,犹如高山大海那样崇高深远,很难从中选择出多少可以直接推广运用的东西。而陆贽的议论,一打开书本就非常明了清楚,汇聚了古往今来的学说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一面镜子。臣等想把他向皇帝的进言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材料二:陆贽任翰林学士时,年纪还很轻,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跟随皇帝在奉天避乱的时候,白天晚上进朝面见,皇帝亲信倚重,官位相当的人都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陆贽曾经对皇帝说:“如今叛贼遍布天下,陛下您应该深切地责备自己,反省悔过,来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过失,用辞章向天下认错,让我无所顾忌地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书,即使是武人悍卒读了也没有不感动流泪的。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路上有向皇帝进献瓜果的人,皇帝赞许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试官(未经正式任命的官职)的职位。陆贽说:“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轻易地授予。”皇帝说:“试官只是一个虚名,而且这件事我已经与宰相商量过了,你就不必疑虑了。”陆贽上奏说:“没有功劳却能获取爵位,那么爵位就被人看轻,没有犯罪却滥用刑罚那么法律就为人所轻慢。现今所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有人规劝他(这样做)有点过头了,他回答说:“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皇帝自己任用了裴延龄。陆贽说:“裴延龄邪僻乖张暴躁行为不正,不可任用。”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不久裴延龄因为奸滑谄媚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天下人都憎恨他,但没有人敢说。陆贽上书苦苦进谏,皇帝不高兴,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裴延龄揣摩皇帝对陆贽的恩情已由浓转薄,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指摘陆贽的过失,于是皇帝发怒,想要诛杀陆贽,依靠阳城等人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论说辩护,才被贬作忠州别驾。韦皋多次上表请求让陆贽替代他担任岭南节度使,皇帝依然忌恨陆贽,不肯给他这个职位。(《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5.(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一杯制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秩:十年。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侘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胎发茸茸”言年龄小,“绿映巾”写为官貌,上句写刚入仕的形象,下句写归耕的太平安逸。B.颈联“流觞”为文人诗酒唱酬之雅事,“扛鼎”写安邦定国之重任,对仗工整,体现古体诗特色。C.颈联用典,骄傲于自己当年担当重任,匡扶社稷,如今虽已新人变旧人,但好在高寿,年近九十。D.尾联因心心念念的北伐收复失地之事终于见到曙光,而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酒庆贺。(2)诗歌标题为“自贺”,请结合文本分析诗人恭贺自己的原因。【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需要掌握古诗文学和文化常识,准确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主旨的能力。需要找到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如诗眼等。【解答】(1)B.“颈联‘流觞’”有误,应该为“颔联”。故选B。(2)①一贺: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年纪轻轻时,就入仕为官了;年纪大了,回归田园时,过着太平、安逸的乡村生活。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②二贺: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流觞:古代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主要作用为欢庆和娱乐、祈福免灾。此处“流觞”与下一句的“扛鼎”一样,用来修饰后面的人物“内史”。内史:为中书省(凤阁)最高长官。这里用“流觞”来修饰“内史”,是极言内史作为文官的风雅。扛鼎: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扛鼎即担当重任、极负责任的意思,这里用“扛鼎”来说明将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担负着定国安邦的重任。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③三贺:收复失地有希望。开禧二年,诗人听到北伐,他心心念念的收复失地终于见到曙光,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译文:年纪轻轻时,我就入仕为官了;年纪大了,回归田园时,我虽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过着太平、安逸的乡村生活。文雅的内史招揽志同道合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担当重任的将军与我是邻居。曾经自己志在匡扶社稷,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员;如今年迈,将近九十岁,新人变旧人啊。开禧二年,听到北伐,心心念念的收复失地终于见到曙光,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赏析:首联后句是说诗人晚年回归乡村田居的境况,“归耕犹是太平民”意思是诗人回到家后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做一个太平自在的农民,表达诗人对自己晚年过着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的满意、满足。颔联,“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意为任职期间,和志趣相同的高官在一起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颈联,“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意为,诗人说自己也曾经不是平凡官吏,但是现在却已经是归耕田园的旧人了。“非俗吏”与“是陈人”,今昔对照,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中间这两联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表达对过去辉煌经历的自豪之感。尾联,“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写诗人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又可以看到北伐成功后,朝廷迎来自己的兴盛。尾联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期待能够收复失地的高兴、期盼之情。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4)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四章)(5)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和李贺《李凭箜篌引》里的“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都用侧面烘托的技巧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砯、壑)(2)三顾频烦天下计(重点字:烦)(3)揭竿为旗(重点字:揭)(4)其脆易泮(重点字:泮)(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四、(23分)7.(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水银花开的夜晚迟子建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寒风虽是强驾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对我顽皮地眨眼,又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在白桦木地板上,如满天繁星闪烁。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贯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缔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本地人,住在学校的板夹泥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哈气缭绕,人在其中如在雾里,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溜之乎也。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救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示她的。她管理班级严格到什么程度呢?要是教室的泥地清扫不净,值日生的苦役就来了,会被罚连续值日。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皱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皱,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如果春夏秋季,拿了砖头的学生会去溪边洗手,冬天时只能用积雪清理了。我有一次也被检查出手上有皱,不允许我进教室,我一赌气,到了溪边,把她那堂课都消磨掉了。看山看水,看花看草,不亦乐乎。我面临的惩罚,可想而知了。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当然,她还常在我们下午该放学时,给我们加一小节课,讲那些经典的励志故事。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她不用教鞭,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泻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不知她是否还在她当年嫁过去的小城。按她的年龄,应是儿补满堂,颐养天年了。我不知当年的这位班主任老师的长辈,是否有出自旧学堂的,她的一些教育方式,私塾痕迹明显,教育为主,体罚为辅,在今天可能会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但试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的山镇,一个有抱负的教师,面对着一群天性顽劣的野孩子,她最直接有效的教书育人方式也许就是恩威并施。她用教鞭打了那么多孩子,可没一个因之受伤,可见她心里是有轻重和尺度的;当她把砖头抛向你,让你蹭掉手上的皱时,尽管你满心不快,但至少让你从此后注意个人卫生,时常用温水泡手,让它们散发出我们那个年龄的手,本该有的鲜润光泽。再回到体温计碎裂的那个夜晚吧。我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一下。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DEA.本文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标题,表层指水银在夜晚的美丽,深层指班主任严厉管教中的可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一块》的故事内容,与上文温度计摔碎相照应,也为下文引出少年时憎恨的“恶魔”般的班主任做铺垫。C.个段最开始是恐惧水银的毒性,然后可以坦然接受它,最后发展到能欣赏它的独特的美。D.作者由进溅的水银触发儿时的记忆,用大量笔墨写对老师的回忆,虽然丰富了文章内容,但却打乱了叙述节奏,有些详略失当。E.作者刻画班主任老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准确巧妙,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下列文中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筋骨贯注咫尺(zhí)积雪消融B.沮丧犀利模糊(mō)强驾之末C.惊悚跋扈白桦(huá)根深缔固D.出殡谴责有皴(cūn)藏污纳垢(3)以“水银”为中心谋篇布局,并将其视为“水银花”,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4)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5)有人说,从迟子建的文字里可以看到“温暖而美丽”的春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