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实、虚词判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津专用)(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之实、虚词判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津专用)(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之实、虚词判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津专用)(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之实、虚词判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津专用)(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之实、虚词判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津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9文言文实、虚词判断

IR.考情探究・

i.高考真题考点分布

年份篇目/作者及朝代考查知识点

实词推断

虚词推断

文言断句

材料一:宋•程大昌《演繁露》

2023年文化常识

材料二:明•杨荣《〈题苏武忠节图〉跋》

文意理解

翻译句子

文意理解与情节鉴赏

实词推断

虚词推断

文言断句

2022年唐•杜牧《投知己书》信息筛选

文意理解

翻译句子

文意理解与归纳

实词推断

虚词推断

文言断句

宋•苏轼《魏武帝论》

2021年信息筛选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

文意理解

翻译句子

文意理解与归纳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1、实词: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一定要在牢牢掌握这120个实词的基础上,领

悟理解实词含义的一般方法,以求收到闻一知十的奇效。翻译文言句子往往将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设置为

得分点,其中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2、虚词: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文言虚词已经多年没有

单独设题考查,主要是在断句和翻译题中渗透了对虚词的考查。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k者、之。除了这18个常见

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进行考查的情况。

天津卷,实词、虚词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词部分针对重点实词主要进行一词多义的考查,需

要学生在句中找到准确的词义;虚词部分主要与课内文言文进行考查,需要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能

够进行知识延伸。

【备考策略】

1、实词推断: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

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

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2、虚词推断: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

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

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命题预测】

2025年天津卷,实、虚词的推断仍将是重点考查部分,实词方面,对于在不同语境下词义的延伸与拓

展的考查将会更加综合,在虚词方面,在用法上需要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使用,在意义方面加强对于词义准

确理解的考查。

IA.考点梳理

考点精讲01实词推断

典例引领

(2024年•天津•和平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以自孤子,幼刻苦学儒,不

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

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

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撰黜,作《进学解》?自

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掺其旧事,言愈前有当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铐凡鄙,近者铐还省父,

愈为序饯铐,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第是改太子右庶子。百个十三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

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

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

权门豪土,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俘》,有删改)

自东汉必耒道迷文弊异端并起理甄久公起布衣谈笑无蜃之天下靡然丛公复归于正盖三亘年土此矣。文

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

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停李逢吉之谤;能

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若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土,皆芍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

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少4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土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日:“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

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日:“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日:"不然。公

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与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

井得泉,而日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日“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思俄的一项是()

A.榔其旧事摭:拾取,找出

B.牛是改太子右庶子坐:因……犯罪

C.而不能珥李逢吉之谤弭:安抚

D.皆笃于文行笃:专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找出他以前的旧事。B.正

确。句意:韩愈因此获罪被贬为太子右庶子。C.错误。弭:平息,消除。句意:却不能够消除李逢吉的诽谤。

D.正确。句意: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故选C。

(2020•浙江•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

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注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

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

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

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

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

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恋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

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

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

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

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

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M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

毅平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等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

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愁,休养生息,日趋吉

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

始为古文,近拶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

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

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

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塞自初读书即匆读执委之丈跪国而是之广求匹设以月覆甚变吗呼如公煮

臭极天下之久置钦!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浮:显现

B.等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纂:继承

C.兵戈不试试:使用

D.近谈两汉,远追三代揆:揣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

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

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项,

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浮”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上”。故选A。

方法指导

1、通假字:据音悟义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

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

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

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莫”是会意

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

“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学教学

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

记。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

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2、一词多义:据境断义

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又

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等。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时,应根据该词

的特定语境来断定其特定的含义。

(1)参照上下文意: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

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是否一致。如:

①夫子日:“小子巧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因笑谓迈日:“汝好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句①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

之地,于是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

句②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识”在此处

应当作“明白”“懂得”来理解。

(2)依据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史记》)

②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出太后。(《史记》)

按句法结构,句①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副词和能愿动

词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②中“号令一出

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修饰动词“出”,是“完

全,一概”之义。

(3)利用互文辨义: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

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去偃王之仁,名子贡之智。(《五蠹》)

句中前后两句为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对应,含义亦相同,“去”的含义为“抛弃”,那么“息”也

应作“抛弃”理解。

(4)了解历史渊源: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

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之为“黎民”。

3、古今异义词:明词义演变规律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

异或者不相同,叫做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当这部分词出现在

高考翻译题中时,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因此,在运用“据境断义”法的同时,有必

要掌握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

黄河,如“江东”“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臭”

古代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现在专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转移:

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专指“书信”,而“送信的人”这个意思已经消失了。“涕”,古

代指眼泪、鼻涕,如“土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现在一般指鼻涕。

(4)词义弱化:

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

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含有“重病”这个意思。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变为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4、偏义复词:扣语境,细揣摩

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

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

会产生误解。为避免误解,要紧扣语境加以揣摩。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

师表》)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为衬字。再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中,“出入”只有“入”的意义,“出”为衬字。

考点精讲02虚词推断

典例引领

(2024年•天津•河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粤地图,阴亍邓禹日:“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

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日:“方今海内般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与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

小也!”

蓟中之乱,耿奔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

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爸功亶寇恂说次日邯郸拔起难可信包大可当刘值升母弟遵贤工土可必归之匹

旦邯郸方盛力丕熊也拒妲何对日:"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曾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

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落。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多。汉出止

外亭,遇一儒生,召西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

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

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阂。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奔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斩

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日:“此何兵?”日:“大

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

奔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7悉召景丹等入,笑日:“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

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土木木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奔、盖延、吴汉、

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赤子之慕慈母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B.遇一儒生,召晅食之因人之力耐敝之

C.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秀乃悉召景丹等入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

意: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到达”或“得到”的意思,作为动词使用,“所之”概括“所喜欢的、所

得到的”事物。句意: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B.连词,表顺

承。句意: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连词,表转折,去葭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C.判断词,是。句意: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介词,表被动,被。

句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D.介词,于是、就。句意: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

介词,于是、就。句意: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故选D。

即时检测

(2016•天津•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馋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

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日:“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_?”从之西,

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日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

必宽譬之,②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嗑痛气惫,小

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日:“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媪勃然怒日:“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日:“某皇恐,上忤阿婆。

愿等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日:”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

质力恳请,忽日:“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日:“夫人,吾母也。”媪日:“官人勿误,吾儿

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日:“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

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③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悴,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

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④,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

终身竺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日:孔子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

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

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

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木或失生而有身丕待求述而按存或忽而丕敬或像而丕爱着独何心钦?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

动词,所以中间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由此排除AD;②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

由此排除B。故选C。

方法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辨识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并不固定,用法也很

灵活,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辨识语境,考场中,还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帮助判断:

(1)语境分析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它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句子(单句和

复句)之间、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中的“而”,上文对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则充满

了叹惋之情,下文没有顺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

是、却”等。

(2)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

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也”表判断语气。“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

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再如“乎”,作助词时,表感叹、疑问或反问

等语气,一般位于句尾;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用于句中,则表停顿。作介词时,位于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相当于“于”;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语法分析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

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

两名词之间,则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

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

I他•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1.(21-22高三上•天津西青•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卑微的

B.许君焦、瑕许:赞许

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D.不自富能先入关破秦意:意图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

会到这个地步的。微:假如没有。B.句意:(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许:答应。C.句意:你怎么

和项伯有交情。故:交情。解释正确。D.句意: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意:料想。

故选Co

2.(22-23高三上•天津和平•阶段练习)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感吾生之行休(将要)要众人之所过(弥补)

惜言一室之内(同“晤”,面对)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申容膝之易安(深知)空以身常草野(滋润)

浩浩乎如日虚御风(同“凭”,乘)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C.追诸父异爨(等到)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河海不存细流(同“释”,舍弃)蒙故业,印遗策(沿袭)

D.莫不取忧而道著(深)见货人者好烦其令(统治)

堇亦反其本矣(同“何”,为什么)门衰拜薄(福分)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杜,杜绝,抑制。句意: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抑制豪门

贵族的势力。故选A。

3.(21-22高三上•天津•阶段练习)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手之夜,明月半墙②乳二世,生赳如之甚厚

A.三五:每月十五B.先:对逝去的人的尊称

c.先妣:祖母D.抚:对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先妣:祖母”错误。“先妣抚之甚厚”意思

是“母亲在世的时候,抚养他尽心,待他深厚”,“先妣”,去世的母亲。故选C。

4.(23-24高二下•天津•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展草稿未定(撰写)日月忽其不淮兮(久留)

B.聚名城,杀豪杰(毁坏)赢粮而量从(景,同“影”)

C.厚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邛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D.禺拜还入户(第二次拜)可检体无比(可爱)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再拜”,指拜了两拜。句意:她拜了

两拜,转身回了房门。故选D。

5.(22-23高三上•天津津南•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道:道理

会诊虞常论:讨论

B.如惠语以计单于让:责备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燃者也贼:偷窃

C.恶得不禁恶而物爱劝:劝说

然皆不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仿

D.若入前为寿若:你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m死当:判罪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道”,事物的规律。句意:臣下所注

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论”,判罪。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B.“贼”,伤害。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

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C.“劝”,鼓励。句意:又隽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故选Do

7.(21-22高三上•天津西青•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与:赞成B.明年天南烛:蜡烛

C.晋军函陵军:驻孔D.始速祸焉速:招致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烛,动词,照亮。句意:明亮的雪光照

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B。

8.(21-22高三上•天津•阶段练习)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之有是下端也,?其有四体也

②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A.端:萌芽,发端B.犹:尚且

C.复:复习D.过:过错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犹其有四体也”是说“就像有四肢一样”,

“犹”:犹如,就像。C.“复众人之所过”是说“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补救。D.“复众人

之所过”是说“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过”:犯错。故选A。

9.(23-24高二上•天津•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更始北帮洛阳,分遣使者御郡国,日:“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

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日:“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

恂日: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当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年

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那乎?”使者不应。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北鄢洛阳都:都城

B.分遣使者狗郡国徇:巡行

C.郡国莫不延颈倾耳延:伸长

D.今始至上谷而先里大信堕:毁坏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都:都城”错误,应解释为“定都”,动词。句意:

更始皇帝定都洛阳。B.正确。句意: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C.正确。句意: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

子洗耳恭听的。D.正确。句意: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故选A。

参考译文

更始皇帝定都洛阳后,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宣布:“率先投降的可以保持原有的封爵和官

位!”使者到了上谷郡,上谷太守扶风人耿况迎接他,上缴了印信。使者收下了,但过了一夜还没有归还的

意思。郡功曹寇恂带兵拜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不给,说:“我是皇帝的使者,你想威胁我吗?”寇

恂说:“我不敢威胁您,只是为您考虑的不周而感到伤心,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

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

使者不回答。

10.(23-24高二上•天津•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明孝宗弘治六年秋七月,京师大雨雹。礼部尚书倪岳疏弭灾急务,劝上黜奸贪,进忠直,上嘉纳之。十

七年六月,小王子寇宣府,刘大夏请屯兵喜峰口、燕河营以备之。上召大夏问以王越威宁之捷,大夏日:“臣

闻之从征将士,当时所俘获妇稚十数耳。幸而大寇方深入,不相值,值之则无唯类矣。”上日:“即尔,太

宗何以屡得志?”大夏日:“陛下神武故不后太宗,而将领人马,不能什二三拟也。且其时淇国公一小违节

制,而举十万众悉委之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有守耳。”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尚书倪岳疏珥灾急务弭:消除

B.小王子窣宣府寇:贼寇

C.不相值值:对等、相当

D.奈何易言之易:容易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B.寇,动词,侵犯。句意:小王子(达延汗)带

领兵马侵犯宣府。故选B。

参考译文

明孝宗弘治六年秋七月,京师下大雨、冰雹。礼部尚书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灾祸应当措办的紧急事务,

劝勉皇帝罢黜奸邪贪婪之徒,奖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十七年六月,小王子

(达延汗)带领兵马侵犯宣府(今河北宣化),刘大夏请求屯兵喜峰口和燕河营以防备小王子。皇帝召见刘

大夏,问到王越当年取得威宁大捷的情况,刘大夏说:“臣从当年跟随王越出征的将士口中得知一些情况,

当时所俘获的只有十几个妇女和小孩。所幸的是寇贼兵马刚刚进入境内,与官军相比众寡悬殊,如果双方兵

力差不多的话,那时官军就没有活人了。”皇帝说:“既然是这样,那么太宗(成祖朱棣)为什么还常常以

此得意呢?”刘大夏说:“陛下的神智武略固然并不比太宗差,可是所带领的兵马数目,与太宗相比仅有他

的十分之二三。况且,那时由于淇国公一个小小的违背节制的行动,就使十万之师尽丧于沙漠,怎么能谈得

上他们是轻而易举地就获得胜利呢!依臣揣度,我们今天用兵,应以采取守势为上策。”

11.(23-24高一下•湖南益阳•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若是者何也

B.用其固然用人之力而敝之

C.是乃仁术也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牛何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你们;/像。句意:你们这些人都会被

俘虏。/像这样是为了什么呢?B.顺着;/依靠。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

害他。C.是;/才,再,表承接。句意:这就是施行仁政的策略。/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D.都是“往”

的意思。句意:牛往哪里去?/项伯就连夜骑马到刘邦的军营。故选D。

12.(23-24高一下•北京•期末)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西作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取功不至于百姓者

③提刀剪立,为之四顾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⑤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西陛下说之

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⑦名实已明,两天下之理得矣

⑧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两三胜

⑨今吾且死,可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⑩臣与将军戮力西攻秦

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⑦/②④⑤/③⑧/⑥/⑨⑩

C.①⑦/②⑤⑨/③⑩/④⑧/⑥

D.①④⑥/②⑤⑦/③⑧/⑨/⑩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表顺承。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

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②表转折。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推及不到老

百姓身上。③表修饰。句意: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④表并列。句意:像这样劳苦功高,(却)没

有封侯的赏赐。⑤表转折。句意: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但是陛下却很喜欢它们。⑥代词,

你的。句意: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⑦表顺承。句意: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

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⑧表并列。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⑨表转

折。句意:现在我将要战死,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相赠。⑩表修饰。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击秦国。

综上,①⑦表顺承,②⑤⑨表转折,③⑩表修饰,④⑧表并列,⑥为代词。故选C。

13.(23-24高一下•浙江•期中)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多吾一日长乎尔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加之以师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阙秦以利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以,因为。句意:因为我年纪比你

们大些。A.做,动词。句意: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么做呢?B.用。句意:用(别国)军队来攻打

它。C.因为。句意:不因为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D.来,表目的。句意: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

国得利。故选C。

14.(23-24高二下•福建福州•期中)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⑧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

A.①②④B.①⑤⑦C,⑤⑥⑧D.②③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以",连词,因为。句意:臣下因为供奉赡

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②“以”,介词,凭借。句意: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

③“以”,介词,凭借。句意:我凭借这样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④“以”,介词,用。

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⑤“以”,连词,因为。句意:只是因为我的老祖母刘氏已经年老

体衰,气息微弱。⑥“以”,介词,用来。句意: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⑦“以”,连词,

因为。句意:因此(我非常)依恋(祖母),不敢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祖母)。⑧“以”,连词,用来。句意:

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综上可知,①⑤⑦连词,因为;②③介词,凭借;④介词,

用;⑥⑧介词,用来。故选B。

15.(23-24高一下•福建福州•期中)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①印其固然②国之以饥键

B.而:①夜缱画出②拔剑切画啖之

C.之: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王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点词语的能力。A.动词,依、顺着/动词,继续、接着。句意:顺着它

本来的结构。/接着内部又有饥荒。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句意:拿绳子系着他从城墙上垂下去。

/拔出剑(把生猪腿)切了然后吃掉。C.均为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希望您全部

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然后再诱导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D.介词,因为/认

为。句意: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故选C。

!能力提升I

1.(21-22高三上•天津•阶段练习)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理的一项是()

①氓之港■聿,抱布里丝。②静言思之,躬自惇矣。

A.蚩蚩:忠厚貌B.贸:换

C.言:说D.悼:悲悼、悲伤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静言思之”意思是,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

想。“言”,助词,无实义。故选C。

2.(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齐,齐、楚方欢,

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其为臣争率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日:“今齐王之罪其

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

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寓声之于朝廷日:

“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日:“不毂不须一兵不伤一人

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日:“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

必至也。”王日:“何也?”对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

又何重坪<耳?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

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万令。楚

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