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I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1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1
学习目标:
1.回归教材,积累高考必备文言实词;
2.掌握判断文言实词的技法;
3.学以致用,运用掌握技巧解决难题。
【考情诊断】
【复习任务】掌握理解五类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词)的方法。
年份卷别设题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古今异义词:(1)实词题已连续两年单独设题。
下列对材料中
劝、诬说实词用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
新高考I卷加点的词语及
法:围(被围)实词上。
2023相关内容的解
冷僻实词:具臣(2)2023年高考实词题有新变化:
说,不正确的
多义实词:平①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甚至短语
新高考II卷一项是(3分)
易、片、果都考到了。
新高考I卷多义实词:蔽下列对文中加②不再限于实词含义,兼及用
点的词语及相法。
2022古今异义词:尊关内容的解③文化常识退到很小的位置。
新高考II卷
重说,不正确的(3)高度重视与教材的关联,与成
一项是(3分)语的关联。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
120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了解词语理解命题特点
1.注重“教考衔接”。虽然试题考查的加点词语都出自课外,但与教材内容高度相关。试题有可能要求考生将
加点词语与课内词语进行比较,判断异同,是否能够准确掌握课内词语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作答;试题也有可能要
求考生判断选项中关于加点词语的表述是否正确,考生往往能够在语文教材中找到该词语,虽然所在语句不同但词
语意思或用法相同,通过迁移课内知识就能破解课外词语。试题在以这样的方式告诉考生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和
迁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该题考查范围广,不仅包含对文言文重要词语意义的考查,而且包含对与之相关的
各种文言现象等内容的考查,同时关涉对成语、文化常识等知识点的考查。虽然关联的考点众多,但都指向文言文
的基础知识。本题的设置有利于引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梳理文言现象、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夯实基本
功。
3.注重比较分析。该题的相当一部分选项需要考生将考试遇到的新问题和日常学习应知应会的旧知识展开比较,
这种命题方式除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习外,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旧知识的巩
固,有利于学生结合语境辨别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便于学生开阔眼界,举一反三,形成知识体系。
二、了解文言词语考查新题型
考查题型是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进而形成正确判断。这种题型
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那个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
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
三、掌握文言实词方法攻略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常见文言
实词数量多,变化多,而且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
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
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
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1.分类记忆法
文言实词浩繁复杂,适当地归类识记,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授予的,如征、召、辟、
拜、除等;表罢免的,如黜、罢、免、削、夺、废等;表调动的,如迁、调、改、转、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类
的词语,表年龄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聪、狡、佞、贪等;表修养、才华
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属文等。又例如表示社会状态的词语,如治、舌L、兴、衰、盛等。
2.源流识记法
对于多义实词,可以根据其本义,再引申到其他义项,由源通流,十分好记。
3.故事助记法
对于复杂的多义词,可以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记忆。如对于常见的120个实词,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
如“疾”:
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
“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
2025年备考策略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自2015年起,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此
考点,但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从阅读到理解到答题,自始至终都涉及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特别是
文言文翻译,更是与理解实词含义密切相关。
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和浙江卷都有考查实词的释义,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除此外,上海卷文言
文阅读第一题设置的是加点字词的直接释义,两小题两分。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一定要在牢牢掌握这120个实词的基础上,领悟理解实
词含义的一般方法,以求收到闻一知十的奇效。翻译文言句子往往将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设置为得分点,其中重点
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命题走势
①选材趋于多样,记叙文、议论文均有涉及;且为非连文本,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
②词语文常等选择题,关联初高中教材、成语等,还会涉及字词的特殊用法等。
③文意理解题,注重对词语句式、逻辑省略、张冠李戴等的考查。
④翻译题,突出对重点实词、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考查。
⑤主观题,或者求异,考查多角度思考;或者求同,考查对材料共同点的概括。
备考建议
注意抓实180个实词,落实课内文言学习。注意积累成语中的重点词、句式和活用等,落实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要求。注意趣味化、应用化掌握文常。注意文言文记叙、议论的比较,互文阅读。注意区分议论文中是作者观点还
是文中人物观点;注意区分记叙文中多个人物、时间、地点的“相互混淆”。注意专题积累,针对每类试题积累相
关知识。
匐2
/唐晔图竭蜘雏\\
必备知识
扩大与缩小
一词义演变一
转移与强(弱)化
感情色彩变化
T古今异义词「
活用为状语「
L掌握方法{需鬣
活用为动词一
T名词活用上
使动用法-本义
意动用法一厂词义分类引申义
比喻义
’—I多义实词卜
文
掌握方法孑追源潮流
活用
活用为名词言L掌握方法士语境敲定
词
实
动词活用}实
使动用法词
,、L通假类型-工T-形音近近通通假假
1_[通假字]-
注俎七吐」一本义不通
活用为名词一]I掌握方法42考虑通假
活用为动词一,—
使动用法一画画」
一偏义类型-T语义相关
二语义相反
意动用法一
~[偏义复词卜
关注构成
掌握方法一
c语境确定
[指津11通假字:据音悟义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
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
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
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
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
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指津2]一词多义:据境断义
实・触畲**中«
14HMM.iwei■•分气.
、人■・Lil♦也*(。口舞.街口■-艮
•系诙叫骑守食翻修”
瞳“伊・-■。龟上•的"化二*<
KM<”化犬F,之慎回傀二
(*・•正•”■债-■浮为411------
球rf第帆中
生,•■0•♦・健•(以的借
,•一各也外E吧健分
“恨M.广11K人・*•干依•队二■"0二<
•♦it“白Z・广aU广
AV・一玄NlHJtJUt1■•I
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可以分
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等。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时,应根据该词的特定语境来
断定其特定的含义。
(1)参照上下文意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
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是否一致。如:
①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句①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
于是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句②说的是
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懂
得”来理解。
(2)依据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②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
按句法结构,句①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副词和能愿动词修饰,
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②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
“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
(3)利用互文辨义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相近、相同
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五蠹》)
句中前后两句为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对应,含义亦相同,“去”的含义为“抛弃”,那么“息”也应
作“抛弃”理解。
(4)了解历史渊源
MltMMilf.便告R*示内诋义依•.ft—I~I占义的他州小广,■义
在WHliS义较•能占代叨,参]古义揄词.■-料零M
义£~*胴,经I■物—一■网"疾1*爱厂事\:■M-lt.
启.,1.&整彳1:・心身上加废电正第|[化]、/[*]|*泛0一般的HX
WK.Ka»VHf*\/
6
MW的X困,在A代表尿的晒.*故*.*今H才双M瓶战火于。义•勺义・包含在
I
在*示第ill义*『川父・.广场惘一W--1之中HT■"赛舍•畲60(镖'
义引------“助?》中的“叁二■拿泛IVWtM.
«与武传》・「《r级东”谶||.%ar.曜代调
[―夕然,金
擅蹄中**水.w_______________g
|»
lal«M|
XHIA:使用过程咿,里(情尊*曜磬&*r义,用义山麦不军务•表・
一Wf
tit物-9・“1废JB”,("・东曲t号■&表■与•<(出•表》中的■*'&文
巾>>叩*-遣*二古义3-0艳一.中性义;。rqt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
氏,平民只能称之为“黎民”。
[指津3]古今异义词:明词义演变规律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或
者不相同,叫做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当这部分词出现在高考翻译
题中时,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因此,在运用“据境断义”法的同时,有必要掌握词义
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
如“江东”“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臭”古代泛
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现在专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转移
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专指“书信”,而“送信的人”这个意思已经消失了。“涕”,古代指眼
泪、鼻涕,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现在一般指鼻涕。
(4)词义弱化
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
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含有“重病”这个意思。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变为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解题指津4]偏义复词:扣语境,细揣摩
在臂定皆设1K网通的运用集R合0f的弟境.Wt.偏文要培合All的论
机-%他值2出入,*2也”《八门富》)中的•加入二婚2・女透”可加
W/-----------------
X;/
I
曼格外於在M义双义连HIM此时,•簸依号上F文・堂原•)话*的2,U9
»I从/法K紧的44♦,乂作用.总后作看过分所Hil东中北、二出法吱
«»"ifiir分舒■2分10以却・*一口食■作“霞・*飞江法今加中的-flT*分析,*jZSK
的座It•伟•尚*此・[以*宦-作IT偏指"IT
加《出・我》机巾,ttw*.N力不宣JWT・力•不・
台中的人&.还£党兄中的人比瓜£一H的.卖,用过.好靠M.不兴读“而不
[E去XU此句中的・力•不M•的■星.■幺
"M'
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
为避免误解,要紧扣语境加以揣摩。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
只有“异”的意义,“同”为衬字。再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出入”只
有“入”的意义,“出”为衬字。
一词多义
【考点精讲】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
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
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2.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
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
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3.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
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
的事物”
[即时训练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⑦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技法点拨】
解答一词多义“2方法”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
T巧借本义联系卜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
二
词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歹
义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
〕[紧扣语境推敲卜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
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
、语境,才能准确地解释词语。
[即时训练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
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何日:“王必欲长王
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陛王策安所决耳。”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日:“王素慢无礼,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牛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
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用丹贺日:“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
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今大王举
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I.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通假字
【考点精讲】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5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
这两个条件是:
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
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即时训练1]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通“背”背叛,忘记
2.举酒属客(《赤壁赋》)
“属”通“嘱”劝人喝酒
3.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共”通“供”供给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通“授”传授
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坐”通.“座”座位
【技法点拨】
分析通假字要注意“3法”
(
通语境;在具体句子中,该字用其本义、引申义
假条件;等义项无法讲通
条
件自身:读音相同或相近复合其中一个
条件:有共同的偏旁j即可判断通假
〕
(1)双声通假。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
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
通“无”;
⑵叠韵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
1.字音通“纵”。
分析法⑶同音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
“裂’。
分
析(4)变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
的“生”,通“性”。
通
假(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
字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
要
给”;“皆为龙虎,成五彩”(《鸿门宴》)中的“采”,通“彩”,
注意思是“光彩,色彩”。
意
⑵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
“2.字形
3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而倔起
分析法阡陌之中”(《过秦论》)中的“卒”,通“猝”,意思是“仓促”;
法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中的“纫”,通“韧”,意思是“
”坚韧”。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
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中的“弊”,通“敝”,意思是“困顿、失败”。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
_3.字义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
1分析法“B”。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理解为“内
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f通假字。“内”通"纳:接纳。
[即时训练2]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②山阴令,督®五县。权奇④其能,分
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⑥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
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日:“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日:“朱然胆守有余,愚⑦以为可任。”
蒙卒,权假®然节,镇⑨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微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
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
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朱然传》,有删改)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禽”通“擒”捕捉、捉拿
②堪战者裁五千人
“裁”通“才”仅仅
③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厉”通“励”激励,勉励
④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彻”通“撤”撤退
古今异义
【考点精讲】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词义的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词义扩大。如“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第二,词义缩小。如“谷”,原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
第三,词义转移。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
意思必须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第四,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到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第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第六,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第七,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今均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现象。这部分词是考查的主要
对象。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以致曲解文意。
[即时训练1]
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今义。
1.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2.婚姻:约为婚姻。(《鸿门宴》)
古义:儿女亲家,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
4.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6.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古义:行人。
今义:出征的人。
【技法点拨】
理解古今异义注意“3法”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牢
记好。如:“除”,古义是“授予官职”;
今义是“除去,去掉”。“除臣冼马。”
1.识差别卜
(《陈情表》通如:“去”,古义是“离
开;距离”;今义是“到……去。""去
国怀乡。”(《岳阳楼记》)
理解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
古今辨析。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
—|2.析微殊|-致天下之士”(《过秦论》冲的“爱”古
异义
义是“吝惜”,与“爱惜、爱护”意思接
注意近,但又有根本的区别。
“3法”
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
立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江东虽小,
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中
的“地方”是两个词,“地”指土地,
3.辨音节I-
“方”指方圆。现代汉语“地方”是一
个词,有三个义项:①泛指空间的一部
分;②民间;③地区。像这样由两个单
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妻子”“祖
父”“指示”“交通”“其实”“卑鄙”
“山东”等。
唧时训练2]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张释之,字①季,南阳堵阳人也。释之既②朝毕,因前言像室事。文帝曰:“卑③之,毋④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年?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⑤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
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⑥,欲以观其能口对⑦回座无穷者。文帝
日:“吏不当如此邪?尉自尊!”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⑧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
风靡⑩,争口辩,亡⑪若天。且下之化⑫上,疾⑬于希同,举错⑭不可不察⑮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有删改)
解释语段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古义:有利于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今义:指某一方面的价值低廉。
②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③欲以观其能口对回废无穷者
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
今义:用言语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④吏不当如此邪?尉亡顿
古义:没有才干;不中用
今义:指撒泼放刁等恶劣的行为。
⑤争口辩,亡不实
古义:实际情况
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也有“实在”“确实”的意思。
⑥且下之化上,疾于苗回
古义:影子和回声
今义: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偏义复词
【考点精讲】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郎的婚礼致辞范例(3篇)
- 心理活动策划书方案(5篇)
- 2025年落地式外脚手架安全监理工作细则(二篇)
- 公司新奖罚制度模版(3篇)
- 工贸企业电气安全管理制度范文(2篇)
- 传染病应急预案模版(二篇)
- 教育系统迎验实施方案范文(2篇)
- 小绞车操作规程模版(3篇)
- 2025年英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样本(2篇)
- 2025年学校德育个人工作总结样本(3篇)
- 《预测与决策教程第2版》(习题解答)机工版
- GT 42456-2023 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IACS组件的安全技术要求
- 服装色彩搭配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自动扶梯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 招生人员培训课件
- 2023-2024学年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上)期末考试 英语 试题(解析版)
- 中国阴离子交换膜行业调研分析报告2024年
- 医美行业监管政策与竞争环境
- 2024年02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招考聘用辅警267人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房屋移交的时间和方式
-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人教版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