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1文言实词(和教材对照)
文言实词的考查从2022年高考考试出现,2023年进一步加大力度,主要是落实教考衔
接,采用的是选择的方式,比较文中词语和教材、成语中词语含义的区别,或直接根据文
意推断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试题应该是以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态。
考向一文言实词
【真题再现】
1.(2023•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图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赫无
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
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日:“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
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
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
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
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射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
其事,持久历远,遏奸犯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笫目:“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
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
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日:“诺。”子射目:“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
加昙与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
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
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
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
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嚎大道而不悟,信呼洋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射:即孔射,
孔子八世孙。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技法点拨】
L注重积累教材相关知识点。
2.明确教材例句的内容,带入到文本句子中,看是否合理。
3.结合文本内容,进一步确定。
【通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佟齐,齐、楚之交善,惠王辱之,谓张仪日:“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其为臣差手并币,臣请试之。”张仪
南见楚王,口:“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猷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能闭
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
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洋,享言之于朝廷日:“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
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日:“不毂不炀一兵,不像一人,而得商于
之地六百里,寡人自小习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目:“臣见商于之
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日:“何也?”对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
得而齐先争,是楚孤也,秦又何重裕耳?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
北绝齐交,则两国年必至矣。”楚王不手,目:“吾事善矣!子若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
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明令。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
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
轸日:“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主军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
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整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字含义相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
义不同。
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呃易水,恐其祸至。燕木于丹患之。
樊将军自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目:“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
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李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
灭口。太子丹日:”夫樊将军困事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具
之匈奴,是丹命固干之时也。愿太傅辜虑之。’'鞫武日:“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学理,邛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有有无人,太子港带而请日:“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惠也。”田光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
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日:“愿日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日:“敬
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举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日/诺。
见荆轲日:“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乌下苧太子于宫。”荆轲日:
“谨奉教。''田光日:“愿尺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到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目:“丹所请田先生
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日:“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城得天
下之勇士使于秦,寝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啰秦王,使用反诸侯之侵地,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回诸侯。
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目:
“此国之大事,臣驾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掣苜,固请无小,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
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以临易水”与“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B.“樊将军亡秦之燕”与“秦无亡矢遗镶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
D.“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穷”
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之匈奴”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B.“是丹命固卒之时也”与“率疲弊之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
相同。
C.“愿太傅更虑之”与“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更”字含义不同。
D.“所善荆轲可使也”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行为道”与“行为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行为”字含义不同。
B.“左右无人”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左右”字含义
不同。
C.“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太子跪而逢迎”与“千里逢迎”(《滕王阁序》)两句中的“逢迎”字含义不同。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丹所报先生”与“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报”字
含义相同。
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与“大母过余日”(《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D.“愿先生留意也”与“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范仲淹》)两句中的“留意”字含义
不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窥以重利”与“自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姜夔》)两句中的“窥”字含义不同。
B.“诚得劫秦王”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
C.“以其间诸侯”与“道芷阳间行”(《项脊轩志》)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D.“固请无让”与“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侍坐》)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蔓,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目:“必以长安君为明兵?出。”太后
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日:“老臣病足,曾不
能考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邙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日:“老
妇恃辇而行。”日:“日食饮得无枣乎?”曰:“恃粥耳。”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
自季步,日三四里,少革耆食,和于身。"太后日:“老妇不能。”太后之色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号性之。愿令得补不率之数,以
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目:“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堪
沟擎而托之。"太后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日:“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
人异甚。”对日:“老臣窃多乃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乃之泣,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尽。'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
为王也哉?"太后日:“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绝有在者乎?”目:“无
有。”目:“徽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日:“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
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
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白用期,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目:“诺,君君之所使
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寿,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
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新用事”中的“用事”是执掌朝政的意思,和“意气用事”中的“用事”不同。
B.“必以长安君为质”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两句中的“质”字含义不同。
C.“入而徐趋”与“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至而自谢”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疾走”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B.“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邦也”与“令将军与臣有郑”(《鸿门宴》)两句中的“邦”字含
义相同。
C.“日食饮得无衰乎”与“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D.“少益耆食”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爱怜之”与“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两句中的“怜”字含义相同。
B.文中的“填沟壑”和“山陵崩”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死”的委婉说法。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与“师不必贤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贤”
字含义不同。
D.“奉厚而无劳”与“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奉”字含
义不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异甚”与“饮酒乐甚”(《赤壁赋》)两句中的“异日”字含义相同。
B.“微独赵”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恣君之所使之”与“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上枢密韩太尉书》)两句中的“恣”
字含义不同。
D.“犹不能恃无功之尊”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犹”字含义不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举将连横说秦惠王,日:“以大王之学,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数。”秦王日:“寡人闻之:毛羽不丰
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炀大
臣。今先生(将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年月。”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米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
考军枯槁,面目焦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喟然叹目: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乃夜庄书,陈箧数十,
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耳筝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弓I锥自刺其咚血流至足,日: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型年,揣摩成,目:“此真可以说当
世之君矣!”
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王大说,封武安君,学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
骑,炫煌于道,小车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樽枢之土耳,
然横历天下,号说诸侯之主,杼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
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日:“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日:“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日:“嗟乎!贫
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本感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也国界•秦策》)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异日”与“异日图将美景”(《望海潮》)两句中的“异日”字含义相同。
B.“以大王之贤”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乃夜发书”与“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D.“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与“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俨然”字
含义不同。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不同。
B.“引锥自刺其股”与“两股间脓血流离”(《促织》)两句中的“股”字含义相同。
C.“形容枯槁”与“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两句中的“形容”字含义
相同。
D.“臣请奏其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练以为揣摩”中的“揣摩”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简练”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B.“资用乏绝”与“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序》)两句中的“资”字含义相同。
C.“期年,揣摩成”与“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D.“受相印”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字含义不同。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抑强秦”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字含义不同同。
B.“山东之国”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六国论》)两句中的“山东”字含
义相同。
C.“杜左右之口”与“杜耳恶闻”“防微杜渐”中的“杜”含义相同。
D.“富贵则亲戚畏惧”与“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亲戚”字含义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日:“原将降矣。”
军吏口:“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退:令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瀑为温大夫。
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而出,遂会于虢,亨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日:“宋
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②之信称于诸侯,
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
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
无谤■③,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
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
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镶④是衮⑤,虽有饥箧,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
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日:'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
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⑥口:“石何故言?”对日:“石不能言,或冯
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日;“作事不时,怨亦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
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亦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鹿祁之宫。
叔向目:“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
故怨等及之。《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答⑦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
处休。,其是之谓乎?差宣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笠未无知之矣。“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诽谤。④镶:田中除草。③衮:培土。
⑥师旷:字子踩。⑦苛:表示称许,可嘉。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0之P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
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
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
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
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
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
有石头说话。
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
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2)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5.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迷于任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手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
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日:“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日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比干将
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
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笨其身
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
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
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
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膜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縻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
使人往致邑焉,目:“请以此像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目:“先生非求于人,
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
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缰袍无表,
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孤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日:“吾假人,遂忘之;吾
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日:“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仍®闻之,
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狼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选自《说苑•立节》,有删节)
①做:孔做,字子思(前483—前402),鲁国人,孔子嫡孙。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君B子C之D有E勇F而G果H于I行J者K不L以M立N节O行P谊Q而R以
S妄T死U非V名W岂X不Y痛Z哉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爱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C.修,整治。与《过秦论》“修守战之具”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D.假,借给。与《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要以树立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勇敢和果断是树立名节的前
提条件。
B.文章列举比干将死而劝谏、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例,意在论证轻死生、重名节
的观点。
C.士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并不恶富贵而乐贫贱,孔子也说要做执鞭之士而去求
取富贵。
D.士君子的耻辱不在于卑贱贫穷,而在于忠信廉的观念没有被树立,好名声不能流传
于后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0.君子立节,要学会拒绝。文中孔子等三人拒绝赠与的原因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
闻谏停,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睡,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学,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
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
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故谏议大大、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益自
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
平,可谓天下木丝,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
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
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
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左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
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
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
R不S著T于U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
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含义不同。
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以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
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
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
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
虑,向文帝进谏。
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
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
1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
异。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道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
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目:“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日韭所愿也若得归
量于楚超耳丕枝。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
贤?”对日:“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遵之,虽
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日:“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目:“昔令尹子元之
难,或谱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
谓先轸目:'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
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
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目:,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日:'庶几赦吾罪。’
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恍售日:“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日:“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日:“不
来,则若之何?”对目:“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日:“不可。我为楚卿,而赂
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
(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A日B非C所D愿E也F若G得H归I骨J于K楚L死M且N不O
朽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
思不同。
D.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
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
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
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
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20.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
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
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
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材料二: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注】,守藏者也,不从。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谓谒者
日:“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从者为羁细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
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
仓葛呼日:“苣补工阙必顺礼也怛人木狎君德而木敢丞命。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阳人有
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呼率,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
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人。
文公伐原,今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目:“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目:“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
门,而原诸降。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日:“邻毅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先王之法
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尊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邻毅。”公从之。文
公学读书于白季,三日,目:“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对目:“然而多闻以待能者,
不犹愈也?”文公问于郭偃日:“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日:“君以为易,其
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文公伐曹、卫,出谷成,软宋国,败楚师于城濮,
于是乎遂伯。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竖头须:竖,宫中役使小臣;头须,人名。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君A补B王C阙D以E顺F礼G也H阳I人J未K狎L君M德N而O未P敢Q承R命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文中指遭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字意思相同。
B.师旅,军队通称,与《论语》中“加之以师旅”的“师旅”一词意思相同。
C.笃,指厚道忠诚,与《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字意思不相同。
D.释,指解除,与《庖丁解牛》中“庖丁释刀对曰”的“释”字意思不相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只有国君重视贤士,国家才能生存发展。即使国家陷入困境,国君遭受耻
辱,若重视任用贤人,还是能够取得成功。
B.阳人不服统治,晋文公率军包围阳人,打算杀掉他们。仓葛认为阳人大多是王室姻
族,杀之会丧失民心,于是文公放了他们。
C.晋文公率兵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三天没有取胜。兵败撤退时得到情报,原
人坚持不过两天,后来原人果然主动请降。
D.晋文公与郭偃探讨治国难易之道,郭偃指出应辩证看待,国君认为治国容易,则困
难将至;国君认为治国困难,则容易将至。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
(2)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25.晋文公是怎样“用民”的?请简要概括。
考向一文言实词
【真题再现】
【答案】B
【解析】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
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
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
义相同。
C.正确。
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故选Bo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
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
“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
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
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
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
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
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
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
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射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
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
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射回
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
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
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
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射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
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
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
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
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
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
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
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
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
不是我所期望的。”
【通关训练】
1.A
【解析】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
法错误。
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
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凝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
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
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Ao
2.B
【解析】
A项,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B项,前者是“忧虑”的一是,后
者是“祸患”的意思;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前者是“都”的意思,后者是“完
结”的意思。
故选Bo
3.A
【解析】
A项,前者是“破败”的意思,后者是“使……破败”的意思;B项,前者是“认为”的意
思,后者是“用……做”的意思;D项,都同“纵、
故选Ao
4.B
【解析】
A项,都通“悦”;B项,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妨碍”的意思;C项,前者是“断
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
思。
故选B。
5.A
【解析】
A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允许”的意思;B项,前者是“好,完美”的意思,
后者是“向来”的意思;C项,都是语气副词,表祈使,译为“不要”;D项,前者是“和”
的意思,后者是“亲附”的意思。
故选A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
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
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
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
然而楚国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