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A.颁布“解负令”B.划分四个选区C.设四百人会议D.财产等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是指按财产的多寡担任官职的制度,通过财产等级制第三等级也可以担任低级官职,该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海岸派的利益,故D选项正确;“解负令”是废除一切债务,解放沦为债务奴,赎回被卖到海外的雅典公民等,通过“解负令”取消了债务奴隶,有利于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故A选项错误;划分四个选区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故B选项错误;设四百人会议反映了要求民主政治权力的诉求,没有直接体现海岸派的利益,故C选项错误。2.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从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故B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对农民的控制,故AC项排除。点睛: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表明秦推行小家庭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3.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提出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有利于奴隶社会公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加快了秦国封建化的进程,故A项正确;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属于变法的政治措施,不是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B错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也不是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C错误;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属于变法的军事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不是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D错误。4.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这一规定A.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B.前提国家控制大量荒地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限制了家庭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指政府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故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故B项正确。均田制的性质为土地国有制,而不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均田制的实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无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均田制之下的农民要交赋税,其中包括绢帛等,所以不会影响家庭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点睛:关于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均田制,需要掌握均田制基本史实即可知道答案。5.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中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进行放牧,体现了民族的融合,而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故排除A项;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排除B项;根据“魏晋壁画”和壁画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侧重反映了少数民族开始从事农业耕种,而汉民族也从事放牧工作,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并不是强调社会分工的扩大,故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这段时期持续了将近四百年,自汉末乱世直到隋朝建立。6.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是对历史的归纳能力。无论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是中国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各自的社会性质;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改变了各自的社会性质,由此可以看出ab分类的标准是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分类整理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解除外部威胁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保甲法的措施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以此来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军事储备。结合材料“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故B项正确。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解除外部威胁与材料中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不符合,C错误;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8.“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A.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B.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C.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二月行保甲法……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操之过急,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用人问题、大地主与皇帝对新法的态度,故排除ACD。9.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史实结论A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B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C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D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A.AB.BC.CD.D【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实行市易法,但北宋政府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故A项结论错误;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故B项结论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但并没有被打破,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故D项正确。10.卡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卡尔文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D.主张没收财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卡尔文阐述的话可知,实际他强调了财富来源于上帝的恩赐,这是一种明显的“先定论”,是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其它选项与题干明显没有关系,答案为C。考点:欧洲宗教改革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强调的主旨,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判断。11.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3)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4)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因此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答案选D。考点:宗教改革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12.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19世纪50年代得知沙皇要进行改革时在杂志上表达了对沙皇的好感,但当他看到“1861年2月19日法令”后,气得当即宣布“人民上当了”。“人民上当了”表现在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B.农奴支付高额赎金购买土地C.农民获得自己的份地D.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人民上当了”可知要选出带有消极影响的措施,只有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明显属于积极方面的措施,排除;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承认了农民的一般公民权,属于积极方面的措施,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人民上当了”的设问,甄选出消极措施即可。13.下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A.“四民平等”B.“文明开化”C.“废藩置县”D.“殖产兴业”【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废藩置县消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应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需要掌握废藩置县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废藩置县的影响解答即可。14.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类似,故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C项;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15.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883年”“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可知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有关,故C项正确;AB两项的内容是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已经完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项;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只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其内涵,排除D项。16.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A正确;BD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故C错误。【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17.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B.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C.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B项。A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不属于“解放作用”,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的事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排除。1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B.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来看,作者旨在强调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体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作者对于中国适合实行何种政体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来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排除D项。19.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世界的重大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均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都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AC和“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无关,排除;D和“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无关,排除。故选B。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20.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当时有人认识到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源B.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C.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D.科技的发展,注定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A选项符合题意。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是帝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表现,B选项排除。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材料与科技发展导致战争的残酷性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帝国主义政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1.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B.法俄结盟C.英法结盟D.英俄结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俄结盟主要是针对德国,这就使得俾斯麦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成真”,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22.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A.民族自决B.势力均衡C.绥靖主义D.严守中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从丘吉尔的说法中可以看出英国外交最关心的是哪个欧洲国家最强大、哪个欧洲国家足以在欧洲称霸,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以此来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英国的外交政策【名师点睛】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23.下列对漫画《美国设计、英法造桥》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该漫画反映的是建立了国际联盟B.英法是该国际组织的实际领导者C.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建立该组织D.该组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成立,成立国际联盟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的,国际联盟成立后,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操纵,故ABC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国际联盟缺乏有效遏制法西斯侵略的机制,故不能有效遏制法西斯侵略,故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24.徐国琦在《中国与大战》中说:“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则认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非同凡响。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作者强调当时的中国A.拒绝对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B.表达了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愿望C.开始竭力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的活动D.认识到俄国革命是国家建构的唯一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从展示中国形象角度强调中国对于出席巴黎和会的重要性,表达了国人参与世界大国并建立世界新制度的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对于日本拒绝让步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并不是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故C项错误;D项中唯一模式说法绝对,排除。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9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图为我国古代主要迁都示意图,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所指出的趋势需明确;原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至少两个,史论结合。)【答案】趋势:(1)中国古代都城呈现由西向东转移趋势(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2)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促进民族交融(3)黄河轴线向运河纵线转换(4)全国性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5)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1)根据材料“金朝从会宁迁都到燕京、北魏孝文帝从平成迁都到洛阳、顺治帝从沈阳迁都到北京”可得出中国古代都城呈现由北向南转移趋势,这主要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南方自然和社会条件优越等有关。(2)根据“孝文帝迁都、忽必烈迁都”可知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促进民族交融。(3)根据材料“黄河流域的洛阳、安阳到运河沿线的南京、北京”可知黄河轴线向运河纵线转换。(4)根据材料“洛阳、安阳、南京、北京等都城”可知全国性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5)根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内迁可知体现的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26.材料一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项目内容精兵方面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简政方面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具体标准各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只能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2%,党政民系统人员占1%.——摘编自人民网材料二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作了高度的评价。——摘编自《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答案】(1)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执政能力。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6分)(2)①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②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③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④精兵简政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每点3分,不超过9分)【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精兵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依据材料“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简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执政能力;同时军队减少,政府官员的减少能起到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2)依据材料“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可以得出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依据“《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可以得出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依据“《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可以得出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同时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建设·措施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7.材料:其实从他(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和平原则开始,就没有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其理想主义的实施事实上就不具备一个较牢固的政治环境。首先,他希望通过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而事实上该原则的提出是英法两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的。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其次,威尔逊在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本来就令英法大为恼怒。再次,战后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国希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世界纳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国际联盟体制,而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希望巩固其殖民帝国。最后,威尔逊在国内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他发出呼吁求全国在中期国会议员选举中选出一个民主党国会来,用来表示对他的对外政策的坚决支持:二是在讨论和平条件时,把参议院和共和党撇在一边,在任命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人选时,没有征求参议院和共和党的意见。事实上,其“理想主义”在美国国内也没有赢得真正的呼声,正因为如此,之后也成为威尔逊在山东问题上让步的导火索,因为他的政策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国会的支持,甚至面对其国内斗争还形成了一个反威尔逊的联盟。——摘自冯辉《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失败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本质:美国企图领导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原因:①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影响,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则的提出。②“公开外交”恼怒英法。③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④威尔逊的个人错误使得政策没有获得国内的支持,特别是国会的支持。⑤美国的政治军事实力不足以与英法抗衡。(每点,写到给。其它其如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公众舆论的影响、共和派的挑战等合理答案亦可得分。)(2)认识: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社会制度和传统政策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②外交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顺应世界形势。③一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解析】【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质是美国企图领导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第二问,材料“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可得出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影响,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则的提出;“‘公开外交’,本来就令英法大为恼怒”可知“公开外交”恼怒英法;“战后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得出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因为他的政策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国会的支持”可得出威尔逊的个人错误使得政策没有获得国内的支持,特别是国会的支持等方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小问,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角度分析回答。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28.俄国l861年改革、日本明冶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重大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材料二: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