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TOC\o"1-2"\h\u12556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2184871.1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2199011.1.1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 283291.1.2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 2288611.1.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336541.1.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34974第二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346361.1.5法律法规的内涵 3136461.1.6法律法规的体系构成 4207261.1.7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414001.1.8法律法规的实施 4194381.1.9法律法规的监管 57495第三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52301第四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7319471.1.10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内涵 7148491.1.1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目标 7164361.1.1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分类 774341.1.1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设计原则 7321051.1.1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实施策略 826648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8295261.1.15宣传教育内容 8255131.1.16宣传教育方式 8165751.1.17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9129931.1.18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 9180731.1.19创新公众参与形式 9318461.1.20完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914901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 924511.1.21产业发展现状 10199101.1.22产业发展趋势 10174611.1.23政策支持 10189481.1.24政策引导 119909第七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 1125541.1.2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意义 11268971.1.2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模式 1146791.1.27完善政策体系 12244801.1.28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管 1218791.1.29推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 1324804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387901.1.3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294771.1.31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37611.1.32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 13183431.1.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 14277271.1.34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14308971.1.35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14115631.1.36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14268261.1.37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414581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 14217121.1.38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14235151.1.39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4306781.1.40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向影响 1535181.1.41加强立法与政策支持 15222561.1.42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5167161.1.43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与布局 15154411.1.44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15146311.1.45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1525704第十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 16314991.1.46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6135381.1.47生态环境保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16310511.1.48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6216881.1.49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 1633641.1.50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 16301331.1.5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17288521.1.52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7253621.1.5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 17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概述1.1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1.1.1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农村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农村地域为载体,由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它包括农村地区的土地、水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活动。1.1.2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1)综合性: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涵盖自然、生物、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2)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差异较大,这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3)动态性: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会不断发生变化。(4)可持续性: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资源,有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1.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农村生态建设取得进展: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功能。(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1.1.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尽管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2)生态资源过度开发: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水资源等生态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产、生活方式仍存在不合理之处。(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第二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1.1.5法律法规的内涵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平衡,保障农民生态环境权益,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1.1.6法律法规的体系构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2)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定。(3)行政法规: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进行了细化。(4)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各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1.1.7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赔偿、公众参与等。(2)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3)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规定各级部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和权限。(4)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措施:如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许可、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5)法律责任:对违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1.1.8法律法规的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形成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2)强化执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3)落实政策措施:各级部门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1.1.9法律法规的监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各级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2)部门监管: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3)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4)法律监督: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第三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概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是指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特点和农村生产生活需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修复和改善的一套技术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农业、林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进种植制度、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林业保护技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水资源管理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防治水污染,保障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实施土地整理、土壤改良、防治土地退化等措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5)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措施:(1)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如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施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有害生物。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森林资源保护技术:加强森林火灾防控,提高森林火灾监测和预警能力。推广森林抚育技术,提高森林质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生态工程,恢复森林生态系统。(3)水资源管理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人工湿地、土地渗透等技术。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治水污染,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4)土地资源管理技术:推广土地整理技术,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施土壤改良技术,如施加有机肥、调整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土地退化防治,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5)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开展生态环境评价,为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上述技术应用与推广,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第四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概述1.1.10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内涵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运用经济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旨在调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1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目标(1)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双赢。(3)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4)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效益。1.1.1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分类(1)直接补贴政策:包括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生态补偿等。(2)税收政策:包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税收优惠、生态环境税等。(3)金融政策:包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信贷支持、保险支持等。(4)价格政策:包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品的价格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5)产业政策:包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扶持、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培育等。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设计与实施1.1.1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规律为基础,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公平性: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相关者,保障各方权益,实现公平分配。(3)可持续性:注重政策的长远效应,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创新性: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摸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新模式。1.1.1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实施策略(1)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形成政策体系。(2)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认识,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3)优化政策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实施机制,保证政策落地生效。(4)监测政策效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5)深化政策研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的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内容与方式1.1.15宣传教育内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应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科技知识、案例分析等方面。具体包括:(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宣传国家及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解读相关政策标准,提高农民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3)科技知识:传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科技知识,如节能减排、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1.1.16宣传教育方式(1)课堂教学:结合农村实际,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农民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素养。(2)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3)社会宣传:通过举办生态环境保护讲座、展览、论坛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4)文艺宣传:创作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文艺作品,如歌曲、舞蹈、戏剧等,寓教于乐。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1.1.17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1)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方式。(2)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1.1.18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1)开展农民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能力。(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公众参与中的作用。(3)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咨询和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1.1.19创新公众参与形式(1)举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吸引农民广泛参与。(2)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搭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3)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的有机结合。1.1.20完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1)设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奖励基金,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给予表彰和奖励。(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农民给予政策优惠。(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荣誉感。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农业建设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企业和项目。1.1.21产业发展现状(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如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达到了80%以上。同时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2)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部分地区的处理率已超过90%。(3)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推广。如绿色防控技术、有机农业等,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保护了生态环境。1.1.22产业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科技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村污水治理的智能化水平。(2)产业链整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将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将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生产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政策引导:在政策引导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1.23政策支持(1)财政补贴: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如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企业参与。(2)税收优惠:对从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以减轻企业负担。(3)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融资门槛,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1.1.24政策引导(1)规划引导:通过制定相关规划,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企业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投资和建设。(2)标准制定: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引导企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3)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生产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七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意义与模式1.1.2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意义(1)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益。(2)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通过区域合作,可以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有助于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增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与预警,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1.1.2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模式(1)主导型合作主导型合作是指各级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市场驱动型合作市场驱动型合作是指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等方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3)社会参与型合作社会参与型合作是指公众、社区、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通过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监督举报等方式,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政策与措施1.1.27完善政策体系(1)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区域合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2)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法律责任,保障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激励机制,对在区域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和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1.1.28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管(1)强化政策执行力各级要加大政策执行力,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政策落到实处。(2)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的监管体系,对合作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保证项目质量。(3)定期评估与反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区域合作的持续发展。1.1.29推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1)优化项目布局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优化项目布局,保证项目实施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一致。(2)加强项目论证对拟实施的合作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和效益。(3)深化项目合作推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1.3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1.1.31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保障农业生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土地、水资源、气候等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提高农业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3)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4)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1.1.32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1)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2)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第二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1.1.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1.1.34优化农业生产布局(1)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宜的农业产业。(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1.35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1)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1.1.36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及时发觉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1.1.37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培育农民生态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节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1.38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享受乡村自然风光的一种旅游活动。其特点在于强调原生态、体验性和互动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密切关联。1.1.39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互补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反之,乡村旅游的兴起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2)矛盾关系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1.1.40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向影响(1)提高环保意识乡村旅游使游客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2)促进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3)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1.1.41加强立法与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1.42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乡村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2)定期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及时发觉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1.1.43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与布局(1)突出乡村特色,开发绿色、环保的旅游产品。(2)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1.1.44推广绿色生活方式(1)引导游客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倡导低碳旅游。(2)加强乡村环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H/T 1430-2023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数据元
- 《汽车结构认识》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职员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职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职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员工管理
- 《店铺运营管理》课件
- 《生药分析1》课程实施大纲
- 某科技园物业管理方案
- 2024年供电公司安全稽查总结
- 锚杆框格梁施工技术交底
- 深圳分区地图可移动编辑
- 2023年新版乌斯特统计公报即将发布
-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全套资料汇编完整版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日积月累默写模板
- 高危急性胸痛的快速诊断和误诊病案分析
- (完整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GB/T 41649-2022木制玩具中甲醛释放量的测定烧瓶法
- JJF 1384-2012开口/闭口闪点测定仪校准规范
- GB/T 33720-2017LED照明产品光通量衰减加速试验方法
- 教师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集合5篇 教师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怎么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