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5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人类的社会历史中,信仰是一种普遍而恒久的现象。它既是一种个体性现象,又是一种群体性现象。它虽然与人的自然属性有关,但更集中地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信仰在社会中的存在有两种方式:一是隐在式和泛在式;二是显在式和专在式。它既以隐性的方式广泛地渗透性存在于社会生活全领域中,又以显性的方式集中地存在于社会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就前者来说,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生活状态,弥散性地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活动和多种社会关系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认为:“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中都包含着一种宗教因素。孝顺儿女与其父母的关系,忠心耿耿的爱国者与其祖国之间的关系或满腔热情的大同主义者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虽然内容五花八门,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对它们的形式细加考察,就会发现它们有着一种我们必须称之为宗教的共同基调。”他这里所说的宗教性因素是广义的,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实际上是信仰性因素。信仰不是完全均匀地弥漫于全部社会生活中,而是有其更为集中和明显的形态和领域。为了把握其特定的社会方位,需要对社会进行结构划分和描述。我们可以对社会结构进行不同尺度的划分,比如二分法或三分法。所谓二分法,就是把社会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这样的简单结构中,信仰当然属于社会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关系,它由物质关系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物质关系。而三分法是我们最常见的划分方法,即将社会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这里的“文化”是狭义概念,主要指精神文化。社会文化是极为丰富而复杂的,需要加以分层考察才能找到信仰所处的层次。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了“洋葱”模型,将文化比喻为“洋葱”,由外而内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象征性符号,如服饰、建筑等;第二层是反映一定民族性格的英雄人物;第三层是社会通行的礼仪;第四层是价值观,这是最深层次也是最稳定的层次。在这个模型中,他虽然没有谈到信仰,但指出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文化的最深层次,这事实上就告诉我们,信仰是属于价值观范畴的深层文化现象。埃德加·沙因则提出了文化分层的“睡莲”模型,认为“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层次,包括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程序;“梗和枝”是文化的中间层次,是其倡导的价值观、使命、愿景、行为规范等;而“根”是文化的深层,包括各种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直觉。在这个模型里,中间层次已经包含一定的信仰成分,比如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而最深层次则更突出地体现着理所当然的下意识信念。由上可见,信仰和价值观都属于社会精神文化的深层构造。那么,信仰与价值观又是什么关系?信仰与价值观的关系比较复杂,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大体上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信仰在价值观之中,是价值观的中心或内核;二是认为信仰是比价值观更深的一个层次,即价值观的基础和依据。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事实上,信仰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有的内容在价值观之中,属于核心性价值观念,有的则在价值观之外,即比价值观更深或更高一个层次而构成价值观的依据,并对价值观具有决定作用。总之,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是一种深层次文化构成,是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和深层依据,并对文化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影响。(摘编自刘建军《论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和仍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它必须有这种学说的信仰者为之奋斗,为之实践,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和作为信仰有区别吗?当然有。科学是共有的、普遍的,而信仰是个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的信仰,其中就包括每个共产党员个人的共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规律,对所有的人都适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基本规律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信仰则不同。马克思主义只有对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者,对一切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它才是信仰。对于一切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或学者,它就不具有信仰的性质,而是反对的对象,被视为歪理邪说。即使在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信仰的坚定性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是否坚定,取决于它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态度。越是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个人信仰越是坚定。科学理论动摇,信仰就会随之倒塌。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和宗教信仰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信仰,是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信仰。宗教信仰不追问“为什么可信”,而是“信”;科学学说不是问“信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可信”。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是社会不公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个人灵魂失衡问题。我们重视宗教对人心教化的良性作用,但社会不可能通过逐个改造人心得到根本改造。只有变革社会,建立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社会,人才真正有安身立命之处。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自己信仰的宗教是不能批评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批判世界,而且提倡自我批评,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有自我批评勇气,有改正错误勇气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具有战斗性,还能够审查自身理论阐述的真理性和说服力。(摘编自陈先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且恒久的现象,它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B.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其位置在社会精神文化中处于深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C.材料一列出关于信仰与价值观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解,后一种理解以前一种理解为基础。D.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基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仍需经过奋斗才可能实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作者对哲学家西美尔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其观点不符合宗教的范畴。B.在社会结构划分中,无论采用二分法还是三分法,信仰都被置于精神文化领域。C.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经得起实践检验,越深入理解这一点,对其信仰就越坚定。D.相较于宗教,马克思主义讲求科学与理性,要解决的是社会不公的问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信仰的“显在式和专在式”存在方式的一项是()A.基督教的礼拜、佛教的诵经、伊斯兰教的礼拜等宗教信仰的表达,通过特定的形式和内容,强化了信徒的信仰体验和归属感。B.孝敬父母是中华文化以及许多其他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这种对家庭和亲情的信仰往往通过日常的照顾、陪伴和尊重来体现。C.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构成共产党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核心部分。D.在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们往往对某种理论或观点持有坚定且专一的信仰,这种信仰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学术观点、研究过程。4.吉尔特·霍夫斯塔德的“洋葱”模型与埃德加·沙因的“睡莲”模型对文化理解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世界和中国原因。【答案】1.C2.A3.B4.①共性:二者都认为文化具有层次性,对文化层次的划分都是逐层深入的。②差异:价值观所处的位置不同,“洋葱”模型里价值观处于最深层次,而“睡莲”模型里价值观在中间层次就有。5.①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现象,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价值观基础,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②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其基本原理以事实为基础,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改变世界和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③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激励着无数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和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④马克思主义能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自我丰富和完善,使其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指导性。【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讨了信仰在社会中的表现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特点。材料一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信仰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通过西美尔的观点及不同模型阐述信仰与价值观的关系。材料二则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探讨其科学性与信仰特征的统一,特别指出其区别于宗教信仰的理性基础。整体来看,两则材料共同突出了信仰在社会层面的复杂性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对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后一种理解以前一种理解为基础”错,作者认为“信仰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有的内容在价值观之中,属于核心性价值观念,有的则在价值观之外,即比价值观更深或更高一个层次面构成价值观的依据,并对价值观具有决定作用”,并非“后一种理解以前一种理解为基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材料一的作者对哲学家西美尔的观点表示反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德国哲学家西美尔的观点,然后作者总结说“他这里所说的宗教性因素是广义的,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实际上是信仰性因素”,意在论述信仰的“隐在式和泛在式”这一存在方式的特点,不是对西美尔观点的否定。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材料一第二段“以隐性的方式广泛地渗透性存在于社会生活全领域中”,这是隐在式和泛在式的特点。而此项由“是中华文化以及许多其他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可知,“孝敬父母”体现的是隐在式和泛在式。根据材料第二段“以显性的方式集中地存在于社会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可知,这是显在式和专在式的特点。A、C、D三项都属于某一特定领域的集中体现,体现的是显在式和专在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共性:根据“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了‘洋葱’模型,将文化比喻为‘洋葱’,由外而内分为四层”“埃德加·沙因则提出了文化分层的‘睡莲’模型,认为‘花和叶’是是文化的外显层次……‘梗和枝’是文化的中间层次……而‘根’是文化的深层”可知,二者都认为文化具有层次性,对文化层次的划分都是逐层深入的。②差异:价值观所处的位置不同,根据“第四层是价值观,这是最深层次也是最稳定的层次。在这个模型中,他虽然没有谈到信仰,但指出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文化的最深层次,这事实上就告诉我们,信仰是属于价值观范畴的深层文化现象”可知,“洋葱”模型里价值观处于最深层次;根据“在这个模型里,中间层次已经包含一定的信仰成分,比如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而最深层次则更突出地体现着理所当然的下意识信念”可知,“睡莲”模型里价值观在中间层次就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是一种深层次文化构成,是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和深层依据,并对文化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影响”,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现象,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价值观基础,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②材料二第一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和仍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第四段“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是社会不公问题”“只有变革社会,建立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社会,人才真正有安身立命之处”,由以上看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其基本原理以事实为基础,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改变世界和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③材料二第二段“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的信仰,其中就包括每个共产党员个人的共同信仰”,第一段“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它必须有这种学说的信仰者为之奋斗,为之实践,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由以上看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激励着无数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和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④材料二最后一段“马克思主义不仅批判世界,而且提倡自我批评”“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具有战斗性,还能够审查自身理论阐述的真理性和说服力”,由以上看出,马克思主义能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自我丰富和完善,使其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指导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信(节选)李准这是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村妇女的故事,我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前年秋天。那是在七八月间,有一天,区委卢书记把乡支书孙云祥老头叫到区上,告诉他:“你们村子里永清同志在前线牺牲了!……”孙云祥心里跳了一下,慢慢地眼睛红了。卢书记说:“还有一部分恤金,得想法子通知人家家里。”孙云祥把手绞在一块,为难起来了:“要是马上告诉永清他娘,她准会疯的。”两人商量着还是先告诉永清媳妇志兰。晚饭后,孙云祥以乡妇联委员们要开会为由把志兰带到乡政府门口。孙云祥低着头说:“志兰,是区里卢书记要告诉你个事情。”志兰的嘴唇忽然哆嗦起来:“什么事,大伯?……”“唔……”孙云祥看着她的脚步已经乱了。志兰进了屋。卢书记费了好大力气站了起来,沉重地说:“志兰同志!…………告诉你个不幸的消息!永清同志……他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他。他在前线光荣牺牲了!”志兰的脸忽然像纸一样白,木头似的呆呆坐着。卢书记眼睛也红了,他劝着,孙云祥老头也劝着。不知过了多久,志兰艰难地站起来,凄然地说:“大伯,请你不要告诉我娘……”眼泪就像决了堤的河水一样夺眶而出。志兰踉踉跄跄地奔向村外的打麦场。她坐在一个石磙上,用模糊的眼睛默默望着东方。永清走时的一些话又在她耳畔响起来。永清说:“志兰,你还有什么要交代我的话没有?”她说:“反正话是说不完的,想也总是要想的!不过你只管去就是了。”永清劝着她说:“不用怕,三两年就回来了。你想想,我爹叫敌军抓去挖战壕冻死了,你爹叫美国人气死了。我现在倒是急着到前线去!”“我也是这样想。”志兰看着自己的丈夫。志兰想到这里,眼泪扑簌簌地又落下来,她望着东边的天空喃喃地说着:“永清!你放心吧!你一个人做了咱俩的事情,我一个人也要做咱们俩的事情。”第二天,她们家的老规矩变了。往常,总是婆婆先起来烧火做饭,媳妇下地做活。今天媳妇却抢着起来烧火了,她把饭做熟后又下地。打水,平常是两个人去抬,这天起,却变成媳妇一个人去挑了。初冬时节,村子里回来了一批转业军人。永清他娘就像掉了魂一样,到处跑着打听。一到夜里,永清娘就数着日子,焦急地说:“已经五个月零十九天没有来信了,他这个心怎么这样粗!”她饭也吃不下去,人越来越瘦了。志兰很苦恼,整天想着如何解除婆婆的痛苦。她知道婆婆想要的是儿子的消息,是信!她每天找些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故事读着,区里又转给她许多志愿军的慰问信。她读着这些信,想出了一条办法。这天,村子里演电影,志兰给婆婆搬了个凳子,送她去看电影,自己悄悄回来,拿了两张信纸,流着泪模仿永清的口气编起信来。第二天上午,她从地里回来,慌里慌张跑着叫着:“娘,他信回来了,他信回来了!”老婆婆急忙从屋里跑出来,把小板凳也踢翻了。她不认字,嘴里说着:“赶快念念,赶快念念!”志兰拆开信念起来。娘:我已经快五个月没有给你们去信了。中间这一段因为我受了一次伤,现在全好了。娘你不要想念我,我给你讲讲吧,我们每天吃三顿饭,有时吃大米,有时也吃馒头,菜很多……我们棉衣服已经发下来了,可厚啦,针脚做得可密实!在吃穿方面你尽可放心好了。娘,希望你不要老是那么想念我,我该回去时就回去了。我也很想念……想念志兰。你也不要娇惯她,她年轻,出点力不算什么!……她娘笑着对志兰说:“这小冤家,还说不叫我娇惯你,你给他写回信,就说我骂他了,叫他以后单独给你写张!……”老婆婆说着笑着跑到街上去了。志兰一头栽进里房里,脸伏在被子上再没有起来。过了一个多月,志兰又给她娘编了一封信,信上说朝鲜人民怎样和美国鬼子打仗,美国鬼子怎样残酷地屠杀朝鲜人民,把婆婆都念得哭了。她说:“唉!要说他晚回来些时也好,要不,咱们还能在家安安生生过日子?”她还劝着媳妇,怕志兰读着信想永清。快过春节时,区里卢书记又把孙云祥老头叫到区里,和他商量怎样告诉永清他娘这个消息。因为恤金在区里放着,烈属过年过节,应当加以照顾。恰巧志兰这几天又回娘家了。孙云祥就找到永清他舅商量这个事情。永清他舅也很伤心,说:“我对我老姐说好了!早晚总得说透。”当天永清他舅就把恤金领了下来,来到志兰家里,在屋子里坐了一会儿,慢慢说起来:“姐呀,你兄弟来,今天对你说个事情……”他停了一下,眼圈红了,“咱那个孩子永清啊……已经是没有那个人了!……他为咱们国家……”永清舅的话还没说完,永清娘却摆着手说:“不要听这些闲话!他前天还来过回信呢!”永清他舅又说:“姐呀,你怎么这样糊涂,那信,是媳妇怕你伤心,给你编的!……”永清娘张起双手,大瞪着眼,嘶哑着大声喊着:“编的?……”一刹那间,她一切都明白了,她无力地向后倒退了几步,腿软得像一摊泥。她大把抓着眼泪哭着,一直哭了大半夜,孙云祥和永清他舅劝了大半夜。老婆婆从那天以后,倒确实刚强起来了,自己担水、做饭,还去地里做活挣工分。腊月二十三,志兰回来了。婆婆领她到集上用恤金买了七八丈花布,又给她买了一套红毛衣。从集上回来,志兰怀疑了半夜,她看她娘表情不对,就编了一封信。第二天,她从外边跑着回来,叫着:“娘,他又来信了!”“谁的信?”她娘坐着没动,问。“他的信嘛!……”她忽然看见她娘眼中流出眼泪。她的手颤抖了,信纸落在地上。永清娘走过来说:“志兰,好孩子,娘……什么都知道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志兰本以为是去参加乡妇联委员会议,到乡政府门口时却被告知是卢书记有事相告,此时志兰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B.丈夫牺牲后,志兰一改家中的老规矩,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事务,她是想在不停忙碌中暂时忘却失去丈夫的悲伤。C.志兰编造的第二封信把永清娘听哭了,既体现了永清娘对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愤恨,也突出了永清娘对儿子安全的担忧。D.区委卢书记与乡支书孙云祥商量,暂时向永清娘隐瞒永清牺牲的消息,最终反而加重了永清娘知情后的痛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全知视角讲述了志愿军战士永清牺牲之后的故事,场景转换灵活自由,有利于读者全面具体地了解事件。B.小说中对志兰模仿丈夫口吻所写多封家书的叙述有详有略,既避免了情节重复,节省篇幅,也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C.小说插叙永清出征前与志兰话别的情节,既表现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离别的不舍,也为永清的牺牲埋下伏笔。D.志兰阅读了较多的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故事和志愿军的慰问信,而永清娘又不识字,这让志兰写信的情节显得更加合理。8.这篇小说最初发表时标题为“妻子”,后改为“信”,请结合内容谈谈改换后的效果。9.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塑造志兰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答案】6.A7.C8.①“信”是联结永清与家人的精神纽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集中。②“信”是志兰内心情感的展现,以“信”为题能够更深层次地揭示爱与牺牲的主题。③标题“信”简洁明了,富有象征意义,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9.①为不使婆婆承受丧子的打击,志兰独自忍受悲痛,向婆婆隐瞒真相,展现出善良坚强,恪守孝道的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②志兰理解并支持丈夫参加抗美援朝,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表现出普通民众崇高的奉献精神。③志兰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她的故事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生活。【解析】【导语】李准的《信》通过描绘一位普通中国农村妇女——志兰在得知丈夫牺牲后的坚韧与内心斗争,体现了战争阴影下小人物的巨大勇气与牺牲。小说中的细节刻画如编写家书展现了志兰对家庭的承担与对亡夫的深情,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通过隐藏与揭开牺牲消息的冲突推动情节,结尾既体现家庭关怀又展现战争带来的情感冲击,反映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与人性光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她是想在不停忙碌中暂时忘却失去丈夫的悲伤”错误。志兰在丈夫牺牲后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劳动,是要替丈夫承担家庭责任,是她责任担当的表现,而不是用劳动麻痹悲伤。C.“也突出了永清娘对儿子安全的担忧”错误。听信而哭,是永清娘为朝鲜人民的苦难而难过,体现的是一种仁慈博大的胸怀。D.“最终反而加重了永清娘知情后的痛苦”错误。永清娘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痛苦,并没有因为知道得晚而加重。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为永清的牺牲埋下伏笔”错误。插叙的情节是永清牺牲后志兰的回忆,构不成永清牺牲的伏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推动情节发展:在整个故事中,“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是永清在外作战时与家人联系的方式,也是志兰为了安慰婆婆而精心编造的信息来源。随着“信”的出现和消失,故事情节也随之起伏变化,从最初的等待消息,到后来志兰伪造信件,再到最后真相大白,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信”展开,使得故事结构更加紧凑,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②强化主题:志兰在得知永清牺牲后,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她担心婆婆,为了不让婆婆遭受同样的痛苦,选择通过编信这种方式来给予她精神上的慰藉。每一封“信”里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描述日常的生活情况,还是讲述战场上的故事,都倾注了志兰对永清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婆婆的关爱,是她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与外化。以“信”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故事背后爱与牺牲的主题。③“信”这个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现实中的书信这一物件,更象征着亲人之间的牵挂、思念以及情感的传递。永清虽然已经牺牲,但“信”却仿佛让他的声音、他对家人的关心依旧能够传达回家,对于永清的母亲而言,“信”意味着儿子的存在和安全;对于志兰来说,“信”是她对抗绝望、维护家庭和谐的精神支柱。这种象征意义赋予了标题更深层次的内涵,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就会对“信”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产生好奇,激发阅读兴趣和想象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能力。①弘扬传统美德:志兰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为了不让婆婆受到巨大的心理打击,独自承担起悲痛,并编造信件来安慰婆婆。这种行为充分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坚强,而她对婆婆的这份用心,更是恪守孝道的生动体现。志兰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品德的高尚,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文化。②体现崇高精神:从文中可以看出,在永清准备前往抗美援朝前线时,志兰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决定。当时,她的家庭已经遭受了诸多不幸,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阻拦丈夫,而是和丈夫有着同样的想法。这种将个人的家庭苦难暂且放下,积极支持亲人保家卫国的行为体现出她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这一选择代表了那个时期众多普通民众的心声和做法,反映出广大民众为了国家愿意牺牲小家的崇高奉献精神。③揭示战争危害:志兰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丈夫的牺牲使志兰不仅要面对失去挚爱的痛苦,还要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她的经历让读者意识到和平的珍贵,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安宁生活,反对战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长沙乃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信、越①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当时大治后世诵圣。(节选自贾谊《治安策》)材料二:元朔二年,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急则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材料三:分藩国推恩封王之子弟为列侯,决于主父偃,而始于贾谊。谊之说至是而始雠②,时为之也。当谊之时,侯王强,天下初定,吴、楚皆深鸷骄悍而不听天子之裁制,未能遽行也。武帝承七国败亡之余,诸侯之气已熸,诸王救过不遑,而以分封子弟为安荣,偃之说乃以乘时而有功。因此而知封建之必革而不可复也,势已积而俟之一朝也。高帝之大封同姓,成周之余波也。武帝之众建王侯而小之,唐、宋之先声也。一主父偃安能为哉!治天下者,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何遽非先王之遗意乎?司马氏惩曹魏之孤,欲反古而召五胡之乱,岂其智不如偃哉?不明于时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信、越:指韩信、彭越,汉代开国将领。汉朝建立后分别被封为楚王和梁王,后来都死于吕后之手。②雠:应验,此处意为实施。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此A则卧赤子B天下C之上D而安E当时F大治G后世H诵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同助词“矣”,与《〈论语〉十二章》“可谓好学也已”的“已”用法相同。B.“不削而稍弱矣”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两句的“稍”意思相同。C.侯,封侯,名词作动词,与《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的“实”用法相同。D.封建,指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以建立诸侯国,与思想意识的“封建”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总结前代史实后认为,诸侯王如果势力强大就容易造反,长沙王能够保全是形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B.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关于推恩的进言,并颁发诏书实行推恩令,这一政令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C.王夫之认为,汉高帝大封同姓诸侯的做法与周代的分封制一脉相承,而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唐、宋。D.王夫之认为,司马氏吸取曹魏宗室的教训,想要恢复古制,却引发五胡乱华之灾,这是其看不清时代形势所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2)缓则骄奢,急则合从以逆京师。14.贾谊建议削藩与主父偃建议推恩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联系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AEG11.B12.A13.(1)力量小就容易用礼义来支配(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2)朝廷控制宽松时他们就骄横奢侈,朝廷控制变紧时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反叛朝廷。14.(1)共同之处:两者都旨在削弱藩王的实力,增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2)不同之处:①贾谊削藩建议是在藩王势力强大的时期提出的,而主父假推恩建议则是在藩王势力已经受到削弱后提出的,更具实施条件。②贾谊主张直接分割藩国,而主父偃则主张通过诸侯国的内部(诸侯王之子弟)分配来间接削弱藩国。【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主要探讨了古代削弱诸侯势力以维持中央集权的政策。贾谊主张削藩以求治安,而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两者皆着眼于限制诸侯权力,避免地方割据对中央的威胁。王夫之则通过历史回顾,论证了分封制的演变,强调朝代更迭中政策调整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做到这些,就是让婴儿做皇帝也会安宁无事,当时可以实现大治,后代人也会称颂圣明。“如此”是对上文的概括,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故在A处断开。“当时大治”与“后世诵圣”结构对称,故在EG处断开。故选A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用法相同,都是“同助词‘矣’”。句意:既然这样,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B.错误,意思不相同,逐渐/稍微。句意:不用削减封地的办法而使他们逐渐削弱了。/格局跟过去稍微有不同。C.正确,用法相同,名词作动词,封侯/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句意:诸侯的子弟全部被封侯了。/结果实早且多。D.正确。句意:由此可知分封诸侯的制度必然要变革而且不可恢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形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由材料一“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长沙王能够保全,既与他的性情有关,也是形势所致。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支配、指使;“易使以义”,状语后置句,即“易以义使”;“亡”,没有。(2)“缓”,宽松;“急”,变紧;“合从”,联合;“逆”,反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共同之处:从材料一可知,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认为通过分割诸侯的土地,让诸侯的子孙依次按规定接受祖上传下的封地,把大国分成若干小国,这样诸侯力量变小,就容易用道义驱使,不会产生邪念,从而达到使天下形势如同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般,让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其核心目的是削弱藩王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材料二中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言,指出当时诸侯势力过大,存在诸多弊端,如“缓则骄奢,急则合从以逆京师”,他建议让诸侯推恩将封地分给子弟,封子弟为侯,这样不用直接削藩,却能实际分割诸侯的封国,使其势力逐渐削弱,同样是为了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藩王的控制。两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削弱藩王实力,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能力。(2)不同之处:①材料三提到“当谊之时,侯王强,天下初定,吴、楚皆深鸷骄悍而不听天子之裁制”,在贾谊所处的时代,天下初定,诸侯势力非常强大,根本不服从天子的管制约束。在这种情况下,贾谊提出削藩的建议,以维护汉朝的长治久安。材料三指出“武帝承七国败亡之余,诸侯之气已熸,诸王救过不遑,而以分封子弟为安荣”,汉武帝时期,在经历了七国之乱后,诸侯的气势已经衰落,他们对中央的对抗态势已经减弱。此时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建议,比贾谊的举措更具条件。②材料一明确表述“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贾谊的想法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出面,对诸侯的土地进行划分,让这些诸侯的子孙依次继承分割后的土地,以此减少诸侯的实力。材料二显示主父偃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即让诸侯自行将自己的封地推恩分给子弟,然后朝廷封这些子弟为侯。这样做是利用诸侯内部的家族关系,从内部瓦解诸侯的势力,达到削弱藩王实力的目的。参考译文:材料一:我私下考察从前的事情,大体上势力强大的诸侯先谋反。长沙王只有二万五千户人家,功劳小却能保全最完整,关系疏远却最忠诚。这并非只是他的性情与众不同,也是形势造成的。从前如果让韩信、彭越这类人封为彻侯而安居,即使到现在还存在也是可能的。既然这样,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让诸侯王都忠心归附,就不如让他们像长沙王那样;要想天下太平安定,就不如多封诸侯而减弱他们的力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驱使,国土狭小就不会产生邪念。使得天下的形势,就像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一样,没有不服从控制的。分割土地确定制度,让齐、赵、楚等国各自分为若干个小国,使齐悼惠王、赵幽王、楚元王的子孙全部按照次序各自接受祖上的那份封地,直到把地分完为止。哪怕是一寸土地、一个百姓,天子都不从中得利,确实是为了天下的安定太平罢了。像这样,那么即使让年幼的君主统治天下也能安定,当时天下就会大治,后世也会传颂圣明。材料二:元朔二年,主父偃劝说皇上道:“古时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容易控制。如今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土地方圆千里,局势缓和时就骄横奢侈,形势危急时就联合起来对抗京城。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封地,那么叛乱的事就会发生。现在诸侯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一人继承王位,其余的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邑,那么仁爱孝顺的道德就得不到宣扬。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恩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封他们为侯,他们人人都会高兴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皇上对他们施加恩德,实际上是分割了诸侯的封国,不用削减封地的办法而使他们逐渐削弱了。”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春季,正月,皇上下诏书说:“诸侯王中有人想推私恩把自己的封邑分给子弟的,让他们各自分条上奏,我将亲自确定他们的封号名分。”于是藩国开始被分割,诸侯的子弟全部被封侯了。材料三:分割藩国,推行推恩令封诸侯王的子弟为列侯,这一策略由主父偃决定实施,而最初是由贾谊提出的。贾谊的主张到这时才得以实现,这是时势造成的。在贾谊所处的时代,诸侯王势力强大,天下刚刚平定,吴、楚等诸侯王都非常凶狠骄横而且不听从天子的管制约束,所以(贾谊的主张)不能马上施行。汉武帝承接七国叛乱失败之后的局面,诸侯的气势已经衰落,各位诸侯王忙于补救自己的过失还来不及,因而把分封子弟当作安身荣耀的事,主父偃的主张于是能够趁机施行并取得成效。由此可知分封诸侯的制度必然要变革而且不可恢复,形势已经积累到等待一朝变革的时候了。汉高祖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是西周分封制度的余波。汉武帝大量分封王侯并减小他们的势力,是唐、宋削弱藩镇的先声。一个主父偃哪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呢!治理天下的人,用天下的俸禄和爵位公平地给予天下的贤能之人,这难道不也是先王遗留下来的本意吗?司马氏鉴于曹魏政权孤立无援的教训,想要恢复古代的分封制度而招致了五胡之乱,难道是他们的智慧不如主父偃吗?是不明白时势的缘故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望鲁台①礼谒二程祠李贽日暮西风江上台,森森古木使人哀。楚云一夜真堪赋,鲁国何年入望来?千载推贤惟伯仲,百年想像见婴孩。孤然欲下门庭雪②,知是先生爱不才。【注】①望鲁台: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年幼时尊崇鲁国孔子,便于山上驻台东望,故称此地为“望鲁台”“鲁台”。②门庭雪: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记载了宋时学者杨时和游酢为了向程颐求教,而在其家门前冒雪等待的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森森古木”既能表现环境的清幽,又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鲁国”是儒家思想发源地,诗人在望鲁台东望,想象儒学在鲁国的繁荣景象。C.“婴孩”象征着生命的初始,诗人认为二程所秉持的理学思想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D.“不才”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先生爱不才”的评价表现出了二程的学术成就泽被后人。16.李贽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二程的敬仰之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5.B16.①借景抒情。首联景物营造出肃穆、哀伤的氛围,以此暗示诗人拜谒二程祠的庄重敬畏。②直抒胸臆。颈联“千载推贤惟伯仲”一句,高度赞扬了二程是千年来最贤能的人,凸显了敬仰之情。③借用典故。尾联“孤然欲下门庭雪”使用“程门立雪”典故,表达对二程的尊敬与敬仰。【解析】【导语】《望鲁台礼谒二程祠》通过对望鲁台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家的崇敬。前四句借景抒情,蕴含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通过对二程学术地位的赞叹,表现出对圣贤的无限仰慕之情。整体诗风沉郁,情感真挚。【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想象儒学在鲁国的繁荣景象”分析错误,应是思考儒学何时能够再次兴盛。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①“日暮西风江上台,森森古木使人哀”,日暮时分,诗人站在鲁台上,西风吹拂,古木参天,景色肃穆,营造出一种庄重、哀伤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二程的缅怀之情,也暗示了他对二程的敬仰之心,这是借景抒情。②“千载推贤惟伯仲”,“千载”表明时间跨度之大,“推贤”表示推崇贤能之人,“惟伯仲”则表明在千百年来的贤能之人中,二程最为突出,无人能及。诗人直接表达了对二程的高度评价和敬仰之情,这是直抒胸臆。③“孤然欲下门庭雪”,“门庭雪”指的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即为了求学心切,恭敬地在老师程颐门前等待,直到雪积了一尺多深。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愿意像古人一样,为求学而恭敬地等待在二程的门下,即使门外积雪深厚也毫不动摇,这既表现了他对二程学问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二程的尊敬与敬仰之情,这是借用典故抒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静听春雨及清晨听到深巷中遥远的卖花声,画面看似明快,实则流露出心中的郁闷与惆怅。(2)初春时节,小刚随父亲踏青,面对山间杂树葱茏,流水潺潺,于是即兴引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应眼前之景,表达心中的愉悦之情。(3)小刚画了一幅以“草”为主要对象的图画,并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同桌建议他可以直接用古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小楼一夜听春雨②.深巷明朝卖杏花③.木欣欣以向荣④.泉涓涓而始流⑤.涉江采芙蓉⑥.兰泽多芳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巷、涓、蓉、隔、凝。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作对于我,似乎挺简单,我和我的作品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我从小就喜欢文字,醉心于它,希望自己的文字技艺可以达到A的境界,能够用文字展示出生活中隐蔽的那些部分。这些隐蔽的部分就像是阳光下我们的阴影一样——这种感觉有时候非常美妙。(甲),让人们读起来很有意趣,我想这就是我的追求。①小说的文字是一定要美的,②因而它是艺术品,③而艺术品的属性就是要美、要好看。④如果你能牵引着读者一口气读下去,⑤让他觉得内心深处有些什么东西在涌动,⑥那么你的小说就具有了美感。⑦小说的好不好看不在于辞藻的华丽,⑧而在于它文路里隐藏着的有质感的某种东西。如果读者读后,心动了,或者勾起了某种感慨和经验,那么你就成功了。一个作家,一方面是文字功夫,(乙)。生活并不是看起来的那样简单,你要留心视线之内的一切。多少年来,我练就了B的功夫,倒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而是因为但凡我看见的,只要能给我一种新鲜感,或者因为其中的哪一点触动了我,我就不会忘记。比如写康伟业(小说《来来往往》中的主人公)这种人,我没做过生意,又少跟生意人来往,但我经常会在饭店或其他什么场合里看他们一眼,听上那么一耳朵,就那么一瞬间,他们的形象全在我心里了。深圳有一个老板,在电视剧《来来往往》播放最火爆的时候来到武汉,一定要见我。他对我说,他做了20年生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看过《来来往往》后他一夜没睡着,他说:“那就是我,太像了,这促使我去想今后该怎么办。”我觉得他的感觉和我的预期是一致的,我希望我的作品有这样的“抓觉感”。一个人,无论先天的资质是厚还是薄,后天的学习都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外界给你的光环、夸奖诱惑。你抵挡住了诱惑,你就会获得智慧,你的心灵也会彻底安静。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简要分析文本第三段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22.请根据文中所举深圳老板的例子,简要分析文段所说的“抓觉感”的含义。【答案】18.A炉火纯青/出神入化B过目不忘19.甲:用文字表达这种感觉乙:另一方面则是观察生活的功夫20.第②句,“因而”改为“因为”;第⑦句,“好不好看”改为“好看”。21.①从表意上来说,强调“看”“听”的次数少,程度较浅。②口语化表达,传递出一种随意、偶然的感觉倍显亲切,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22.①“抓觉感”是指作品使受众一下子被吸引,被触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②进而引发某种联想或关照自身,使受众在思想上获得启迪(认知触动),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或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前文提到“我从小就喜欢文字,醉心于它,希望自己的文字技艺可以达到……的境界”,表明作者对于文字技艺有着很高的追求,渴望达到一种精湛、高超且近乎完美的程度,所以可用成语“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出神入化:超出了神妙而进入了化境,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超的境界。B空,由文中“或者因为其中的哪一点触动了我,我就不会忘记”“看他们一眼,听上那么一耳朵,就那么一瞬间,他们的形象全在我心里了”可知,作者有一种看过之后就能牢牢记住的能力,所以可用成语“过目不忘”。过目不忘:看过一遍就能记住,形容记忆力特别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空,前文先是阐述了希望能用文字展示生活中隐蔽部分,并且提到这种感觉很美妙,接着后文又说“让人们读起来很有意趣,我想这就是我的追求”,那么中间所缺的内容就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这种感觉”与让读者觉得有意趣联系起来,据此可写“用文字表达这种感觉”;乙空,由前文“一个作家,一方面是文字功夫”可知,这里采用了“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表达结构,后文“生活并不是看起来的那样简单,你要留心视线之内的一切”这句话直接指出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据此可写“另一方面则是观察生活的功夫”。【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不合逻辑,“因而”表示结果,经分析可知,该句是前文的原因,故应将“因而”改为“因为”;第⑦句搭配不当,“好不好看”是两面词,与“辞藻的华丽”不对应,应将其改为“好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表意上:这句话通过“一眼”和“一耳朵”两个量词短语,强调了“看”和“听”的次数之少以及程度之浅。这种表述方式突出了作家虽然与生意人的接触不多,但仅凭这短暂的接触,就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记忆力。②语言风格上:这句话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述方式显得随意而亲切,仿佛是在与听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口语化的表达能够拉近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叙述更加自然流畅,易于理解和接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点概念的能力。①深圳老板在电视剧《来来往往》播放最火爆的时候特意来到武汉见作者,表明这部作品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老板表示看过电视剧后一夜没睡,觉得剧中人物“太像了”,这说明他被作品深深触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使得他意识到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关注。②深圳老板在看完电视剧后,开始思考“今后该怎么办”,这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