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4914第一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概述 2225101.1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 2104471.1.1引言 2279701.1.2保障水资源安全 2151281.1.3维护水生态平衡 2324381.1.4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87781.1.5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229921.1.6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起步阶段 3178011.1.7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382741.1.8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深化阶段 313581第二章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3191431.1.9评价方法与指标 410961.1.10评价结果分析 4175111.1.11水环境污染问题 4266451.1.12生态环境问题 448911.1.13管理问题 518761第三章流域水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5216771.1.14法律法规概述 5280741.1.15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5251901.1.16政策概述 6126881.1.17国家层面政策 6139871.1.18地方性政策 68096第四章流域水环境监测与预警 7195111.1.19监测原则 7243801.1.20监测内容 7116501.1.21监测方法 7306231.1.22预警系统构建目标 7229561.1.23预警系统构建内容 753171.1.24预警系统构建技术路线 86255第五章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 89346第六章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 10228511.1.25规划目标与原则 1055061.1.26规划内容 10248201.1.27实施准备 1038381.1.28工程实施 11248131.1.29工程验收与维护 1128526第七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管理 11116971.1.30项目策划与立项 1144841.1.31项目实施与监管 1213924第八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筹措 1346511.1.32投资 13115991.1.33社会资本参与 14264721.1.34国际合作与援助 144543第九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公众参与 15223431.1.35概述 1535101.1.36公众参与途径 1559541.1.37公众参与形式 16282281.1.38评价原则 16245111.1.39评价内容 16295681.1.40评价方法 1623701第十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估与改进 17239331.1.41评估目的与原则 17273291.1.42评估内容与方法 1714531.1.43评估流程与结果应用 17216781.1.44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1842381.1.45创新治理模式 1824861.1.46优化资源配置 18249841.1.47强化宣传教育 18293911.1.48加强国际合作 18第一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概述1.1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1.1.1引言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维护水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1.1.2保障水资源安全水资源是自然界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助于保证水资源的安全,防止水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及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1.3维护水生态平衡流域水环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地表水、地下水、湿地、水生生物等多种生态系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助于维护水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1.1.4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流域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1.5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流域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良好的水环境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减少水污染引发的疾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第二节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发展历程1.1.6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起步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2)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3)开展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了解流域水环境状况。1.1.7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2)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环境质量;(3)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摸索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1.1.8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深化阶段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治保障;(2)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强化流域水环境监测与预警,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能力;(4)加强流域水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二章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第一节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1.1.9评价方法与指标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流域水环境状况。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指标监测、生物指标监测、生态环境指标监测等。评价指标包括水质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方面。(1)水质化学指标:主要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2)生物指标: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量、生物种类、生物密度等。(3)生态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等。1.1.10评价结果分析(1)水质化学指标分析:通过对流域内各监测点水质化学指标的分析,可知流域内水质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氮、总磷等。(2)生物指标分析: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生物种类较少,生物量较小,表明流域内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生态环境指标分析:流域内水生植物种类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湿地面积较小,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第二节流域水环境问题诊断1.1.11水环境污染问题(1)工业污染:流域内部分企业存在违法排污现象,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2)农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残留对水体造成污染。(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导致流域内部分水体污染。1.1.12生态环境问题(1)河流断流:部分河流因上游水库、电站等工程建设导致断流,影响水生生物生存。(2)河流生态退化:流域内河流生态退化,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3)河岸侵蚀:河岸侵蚀严重,影响河岸植被生长,加剧生态环境恶化。1.1.13管理问题(1)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流域内部分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2)监管机制不健全:流域水环境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水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发觉和处理。(3)河长制落实不到位:河长制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部分地方河长制落实不到位,影响水环境治理效果。第三章流域水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第一节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1.14法律法规概述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流域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治理,维护水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2)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3)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4)政策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发布的关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性文件。1.1.15法律法规体系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是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明确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措施,为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该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水资源使用权、水资源保护等内容。(3)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某省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对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4)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如《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办法》等,对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第二节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实施1.1.16政策概述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是我国为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层面政策和地方性政策。1.1.17国家层面政策(1)《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该政策明确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3)《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1.1.18地方性政策(1)地方制定的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如《某省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2)政策实施与监管为保证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成立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政策落实。(2)完善政策措施: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证政策实施到位。(3)加强执法监管:各级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4)强化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为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5)社会参与与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社会监督,推动政策落地生根。第四章流域水环境监测与预警第一节流域水环境监测方法1.1.19监测原则流域水环境监测应遵循系统性、代表性、连续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20监测内容(1)水质监测:主要包括物理指标(如水温、透明度等)、化学指标(如pH值、总氮、总磷等)、生物指标(如生物种类、生物量等)。(2)水量监测:包括流域内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等水量的监测。(3)水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流域内各水体水质状况、污染源排放状况等。(4)生态环境监测:包括流域内植被、土壤、湿地等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1.1.21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简单随机采样、分层采样、系统采样等。(2)测量方法:采用仪器测量、化学分析、生物鉴定等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揭示流域水环境变化趋势。第二节流域水环境预警系统构建1.1.22预警系统构建目标(1)实现对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及时发觉水环境污染问题。(2)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提高流域水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保障水环境安全。1.1.23预警系统构建内容(1)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监测设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实时采集流域水环境数据,并传输至预警系统。(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评价,提取关键信息。(3)预警模型建立:结合流域水环境特点,构建水质、水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预警模型。(4)预警信息发布:根据预警模型结果,预警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方式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5)预警响应与处置:针对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及时处置水环境污染问题。1.1.24预警系统构建技术路线(1)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采用现代化监测设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流域水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2)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3)预警模型构建技术:结合流域水环境特点,运用数学模型、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预警模型。(4)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技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和响应。通过以上技术路线,构建流域水环境预警系统,为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第一节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是通过物理方法对流域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去除或转化的一种治理方式。其主要技术包括:(1)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污染物在水体中形成沉淀,从而实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处理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2)过滤法:利用过滤介质将水体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截留,以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过滤法包括砂滤、活性炭滤、膜滤等多种形式。(3)离心分离法:通过离心力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含油废水、悬浮物等污染物。(4)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对污染物进行吸附,从而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法包括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等。(5)超声波处理技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效应,如空化效应、热效应等,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第二节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染物发生转化,从而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实现水环境净化的一种治理方式。其主要技术包括:(1)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污染物氧化或还原为无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处理有机物、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2)中和法: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将水体中的酸性或碱性污染物中和至中性,实现水质净化。(3)沉淀法:利用化学反应使污染物形成沉淀,从而实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处理重金属、磷酸盐等污染物。(4)絮凝法:通过加入絮凝剂,使污染物聚集成絮体,便于后续处理。(5)化学吸附法:利用化学吸附剂对污染物进行吸附,从而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第三节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作用,对流域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或去除的一种治理方式。其主要技术包括:(1)好氧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有机污染物。(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沼气、污泥等无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3)湿地处理技术: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流域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该方法适用于处理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4)生物膜法:利用生物膜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实现水环境净化。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等多种形式。(5)人工湿地处理技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填料等协同作用,对流域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该方法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第六章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第一节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规划1.1.25规划目标与原则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旨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水环境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平衡。规划目标应与国家及地方水环境功能区划、水污染防治规划相衔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系统性原则:规划应充分考虑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实现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治理。(3)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动态调整原则: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和治理措施。1.1.26规划内容(1)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分析流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状况、水资源利用现状等,明确治理需求。(2)治理目标与指标:根据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治理目标,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3)治理工程布局:根据流域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水环境状况等,合理布局治理工程。(4)治理措施与技术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水环境问题,选择适宜的治理措施和技术。(5)工程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估算治理工程的投资成本,分析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第二节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1.1.27实施准备(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流域水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治理责任和权益。(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规划,制定详细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工程任务、进度、质量标准等。(3)落实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保证治理工程资金来源。(4)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治理工程实施能力。1.1.28工程实施(1)施工管理:按照实施方案,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2)质量监督: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对治理工程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检查。(3)环境监测: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治理工程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4)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治理工程监督,提高工程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1.1.29工程验收与维护(1)工程验收:治理工程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目标。(2)工程维护:建立健全工程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治理工程进行检查、维修,保证工程正常运行。(3)持续改进:根据工程实施效果和流域水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治理措施,实现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第七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管理1.1.30项目策划与立项(一)项目策划(1)确定项目目标项目策划阶段,应首先明确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水质改善、水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具体目标应根据流域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及规划要求进行制定。(2)梳理项目任务在项目策划过程中,应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任务进行梳理,包括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同时明确各任务的优先级和实施顺序。(3)制定项目方案项目方案应包括技术路线、工程措施、投资估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在制定项目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流域特点、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等因素,保证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二)项目立项(1)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策划成果,编制项目建议书,明确项目名称、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投资估算等内容。项目建议书应报请有关部门审批。(2)项目评审项目评审部门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及规划要求,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投资估算、技术路线等方面。项目评审通过后,项目申报单位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项目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审查批准后,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规定程序办理项目立项手续。项目立项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项目方案和计划开展项目实施工作。1.1.31项目实施与监管(一)项目实施(1)施工准备项目实施单位应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施工设计方案,明确施工工艺、工程量、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措施等内容。同时项目实施单位应办理相关施工手续,保证项目合法合规。(2)施工过程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3)竣工验收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二)项目监管(1)监管体系项目监管应建立企业、社会三元一体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企业内部应设立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项目监管,提高监管效果。(2)监管内容项目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照既定计划推进,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2)项目质量:保证项目施工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3)项目安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发生安全。(4)项目环保: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保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3)监管措施项目监管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2)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保证项目合规、高效实施。(3)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项目顺利进行。(4)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第八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筹措1.1.32投资第一节投资概述投资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主要目的是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涉及财政预算、政策扶持、资金拨付等多个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财政投入:应根据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财政预算,保证资金投入的充足与合理。(2)优化投资结构:应合理分配投资,重点支持流域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3)完善政策体系:应制定一系列支持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补贴、信贷支持等。第二节投资策略(1)强化项目评估:应对拟投资的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保证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实施动态监管:应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的动态监管机制,保证项目按照预期进度和质量推进。(3)创新投资模式:可摸索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1.33社会资本参与第一节社会资本参与概述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助于拓宽资金来源,提高项目运营效率。社会资本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PPP等。第二节社会资本参与策略(1)制定优惠政策: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2)完善法律法规: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法律保障。(3)建立合作机制:与社会资本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4)加强风险评估:社会资本在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时,应充分评估项目风险,保证投资安全。1.1.34国际合作与援助第一节国际合作与援助概述国际合作与援助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二节国际合作与援助策略(1)拓展合作渠道:我国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援助渠道,争取更多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2)加强政策对接:我国应与其他国家加强政策对接,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3)促进技术交流: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4)落实援助项目:我国应认真落实国际合作与援助项目,保证项目实施取得实效。通过上述措施,我国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及国际合作与援助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流域水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九章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公众参与第一节公众参与途径与形式1.1.35概述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公众参与是保障流域治理效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阐述公众参与的途径与形式,以促进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1.1.36公众参与途径(1)政策法规宣传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渠道,普及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2)教育培训开展环保教育宣传活动,如组织环保讲座、培训课程等,提高公众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认识。(3)信息公开及时公开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信息,包括项目进展、治理成果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4)咨询与建议设立公众咨询与建议渠道,如电话、在线留言等,收集公众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见和建议。(5)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如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环保项目等。1.1.37公众参与形式(1)讨论会组织公众参与讨论会,就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共识。(2)听证会对涉及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项目,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认知、态度和行为。(4)社交媒体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分享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动态和成果。第二节公众参与效果评价1.1.38评价原则(1)客观公正:评价过程中要保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2)科学合理:评价方法要科学合理,保证评价结果具有参考价值。(3)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评价标准和指标。1.1.39评价内容(1)公众参与程度:评价公众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参与人数等。(2)公众满意度:调查公众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满意度。(3)公众认知度:了解公众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4)公众行为改变:观察公众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后,行为是否发生改变。1.1.40评价方法(1)数据分析: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公众参与效果。(2)访谈调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