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却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至于“拿去”,对不起,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不可代替,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东屋倒茶,西屋点烟,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是怎么种的。(选自《史铁生作品集》)(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B.文中“悲伤也成享受”一句,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C.文中几次写到“我”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情绪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愫的一种流露。D.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含蓄地表现了母爱的深远与永恒这一主题。(2)下列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寄托于“合欢树”这一物象上,文章含蓄而又真切,感染力强。B.母亲为“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希冀之情。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并且好好侍弄它,作者写这一点是从侧面表现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D.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3)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3.(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铁锅槐梁衡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水火兵燹,雷劈电击,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C.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B.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C.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作了铺垫。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3)阅读上文,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二、古诗文阅读4.(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借我五湖舟辑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向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颇为沉郁。C.“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句,借景抒情,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三、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30分)5.(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6.(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7.(3分)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8.(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 C.蚓无爪牙之利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9.(3分)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客有吹洞箫者 D.何陋之有10.(3分)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輮以为(是)轮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11.(3分)指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近。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12.(3分)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例句:上食埃土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3.(3分)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1)(3)(5)(7) B.(1)(2)(5)(6) C.(2)(4)(7)(8) D.(3)(5)(6)(8)14.(3分)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①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顺流而东也⑥吾妻之美我者⑦舞幽壑之潜蛟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每题3分,共12分)15.(1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4)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空1分,共13分)16.(13分)(1)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指出老师与弟子在学习上有早有晚,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2)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士大夫之族从师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的心理。(3)《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的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4)《虞美人》中“,”两句,描写了词人李煜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愁思故国,夜不能寐的情形。(5)《赤壁赋》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在天地间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6)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六、语言文字运用1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二者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气势磅礴苟且偷安相反相成故弄玄虚B.惊心动魄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作高深C.气势磅礴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弄玄虚D.惊心动魄苟且偷安相反相成故作高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却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至于“拿去”,对不起,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不可代替,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D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B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解答】(1)C.句子只是交代了王蒙等作家取得的成就。(2)D.“‘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错。(3)B.“西方的科学家”错。答案:(1)C(2)D(3)B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东屋倒茶,西屋点烟,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是怎么种的。(选自《史铁生作品集》)(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B.文中“悲伤也成享受”一句,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C.文中几次写到“我”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情绪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愫的一种流露。D.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含蓄地表现了母爱的深远与永恒这一主题。(2)下列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将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寄托于“合欢树”这一物象上,文章含蓄而又真切,感染力强。B.母亲为“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希冀之情。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并且好好侍弄它,作者写这一点是从侧面表现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D.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3)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A.“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分析不当,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其实是为了表达母亲也有年轻好胜的时候。故选:A。(2)A.“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中的“尊敬”错误、维系儿子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物象。本文旨在表达对妈妈的怀念之情。故选:A。(3)题干已经指出内容为“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位置为“本文开头”,儿子作文得了第一,主要塑造了母亲形象。第一段说因为“我”作文得奖的事情和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当时母亲是这样的“急着跟我说她自己,“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孩子一样率真可爱。“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与下文“我”双腿瘫痪后、焦急。写母子间小冲突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如此开头。答案:(1)A(2)A(3)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无忧无虑的生活,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3.(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铁锅槐梁衡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水火兵燹,雷劈电击,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C.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B.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C.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作了铺垫。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3)阅读上文,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形象特征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找出对形象景象描写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错误,作者写如今白云寺的情形只是陈述历史的变迁。故选:D。(2)B.“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错误,这里没有使用对比。故选:B。(3)主要信息点在第③段,由“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由“树的主根早已穿透锅底,而侧根蜿蜒屈结,可概括为“生命力旺盛”,可概括为“饱经沧桑”。答案:(1)D(2)B(3)①高大粗壮,有三层楼高。②生命力旺盛,枝叶繁茂,有一种厚重与庄严。二、古诗文阅读4.(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借我五湖舟辑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向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颇为沉郁。C.“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句,借景抒情,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C.“朦胧凄迷”错误,“放眼暮江千顷,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暮江千顷”表明大江的广阔。故选B。(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是拿着酒杯面对斜阳。作者借助“斜日”“西风”抒发感情,时光流逝,倍感凄凉、青春难驻之悲慨,中有离愁万斛,离愁满江,何况人呢。“天在阑干角,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结合注释①可知、抱负得不到施展。再结合词的下片“谁是中州豪杰”可知?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飘泊不定,感叹人生太短促,“借我五湖舟楫,作者想要做钓鱼翁,欲归隐田园之心情,此意莫匆匆”是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表达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答案:(1)C(2)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②怀才不遇。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④飘泊的愁绪,江南北,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诗人回首故国,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译文: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人生太短促。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当一个钓鱼翁,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赏析: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他的卓越才能。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虽然这首词哀怨伤感是主要氛围,一蹶不振,豪放,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词的上片、壮志难酬之愁思。起首两句,夕阳西斜,临风怀想。斜日,点明时间外,暗寓岁月蹉跎。“无语问西风”。所问者西风,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使人不觉,自然是发问的内容,这里指秋荷,晚花秋曜”,所以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西风也是秋花的主宰。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词人来到江边,红艳夺目,所以心里嘀咕,正如伤春的人,可谓推陈出新之笔,颇为沉郁,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己在江边,“暮”字又回应“斜日”,“中有离愁万斛,转出写愁正题,方式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喻之,满城风絮;李清照以“双溪舴艋舟;皆构思新颖。这里,乃有万斛愁”(《愁赋》)句,量而不尽,化为形象具体之物、生动。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渲染、明暗的映衬中、鲜明,词人已三十四岁了。满腹经世之才,的确使人愁肠寸断,至此淋漓尽致。于是在笔墨酣畅之后,使语气变得平缓,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倚着阑干。“醉醒中”、似醉仍醒的状态,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近,是由于内心积郁;而仍醒,壮志未酬,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感情上也顿挫有致。下片,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忽纵忽擒,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萍踪浪迹;接着,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寄寓田园之思,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我愿效法范蠡大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理想不能实现,无可奈何的苦衷,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最后两句。在那股去国离家,骤然放下闸门;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又彷徨无地的心态、忠悃的性情,仆夫悲余马怀兮。三、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30分)5.(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解答】A.出:超出;产生,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大概都出于这吧。B.惑:疑惑;糊涂,谁能没有疑惑/(但是)对于他自己呢,真是糊涂啊。C.习:都是“学习”的意思。译文: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D.道:道理;方法,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故选:C。6.(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断各句是否古今同义,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所以:古义,表凭借;今义。句意:老师、教授学业。B.不齿:古今同义,不能同列。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C.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D.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选:B。7.(3分)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解答】①“师”,名词;②“师”,意动用法;③“师”,名词;④“师”,动词;⑤“师”,意动用法;⑥“师”,动词;⑦“师”,动词;⑧“师”,动词;⑨“师”,动词。故选:B。8.(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 C.蚓无爪牙之利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解答】A.“于”,对于,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于”,介词,相当于“比”。B.“其”,那些,就始终不能解开。“其”,副词,大概?C.“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D.两个“而”,表转折、却。句意:有疑惑却不从师学习。故选:D。9.(3分)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客有吹洞箫者 D.何陋之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解答】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懂得句子停顿。A.判断句。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B.定语后置句,强之筋骨”,没有强壮的筋骨。C.定语后置句。句意: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D.宾语前置句。句意:有什么简陋的。故选:D。10.(3分)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輮以为(是)轮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B.“𫐓以为(是)轮”错误。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故选:B。11.(3分)指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近。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及文言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A.“‘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说法错误,用的是它的本义。C.“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说法错误,还着重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D.“是春秋后期赵国人”说法错误。故选:B。12.(3分)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例句:上食埃土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词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解答】例句:名词作状语,向上;A.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B.名词;D.名词;故选:B。13.(3分)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1)(3)(5)(7) B.(1)(2)(5)(6) C.(2)(4)(7)(8) D.(3)(5)(6)(8)【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解答】(1)正面设喻,写靛青比蓝草颜色更深来比喻学习可以提高自己。(2)正面设喻,写冰比水更加寒冷。(3)反面设喻,写骐骥跳一下不能十步。(4)正面设喻,写驽马连续跑十天。(5)正面设喻,写木头经过火烤变成了轮子来比喻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状态。(6)正面设喻,写磨刀石磨砺后,可以提升自己。(7)反面设喻,写雕刻后放弃。(8)正面设喻,以蚯蚓为例,表明学习要专一。故选:B。14.(3分)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①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顺流而东也⑥吾妻之美我者⑦舞幽壑之潜蛟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解答】①没有活用,用火烤使弯曲,每天,像北斗七星一样,游泳,向东进军,以……为美,使……起舞。故选:D。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每题3分,共12分)15.(1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4)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假:借助。舆:车。致:达到。水:游水。绝:横渡,并不是脚走得快;借助舟船的人,却可以横渡江河。(2)是故:因此。无:无论,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无论高低贵贱,道理存在的地方。(3)子:你。渔樵:打渔砍柴。侣,以……为友,杯盏。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麋鹿为友,举起杯盏相互敬酒。(4)山巅:山顶。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谓:叫,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答案:(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