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讲解(原卷版)_第1页
散文阅读讲解(原卷版)_第2页
散文阅读讲解(原卷版)_第3页
散文阅读讲解(原卷版)_第4页
散文阅读讲解(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散文阅读讲解

一、散文知识点讲解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

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

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

等;

第1页共39页.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

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第2页共39页.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8)总结上文

9)提示中心(深化主题)

第3页共39页.

二、专项练习

猫(节选)

郑振铎

①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

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

到屋瓦上了。

③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④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

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⑤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

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⑥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⑦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

多。

⑧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二)

不速之客(节选)

盛慧

①这只白猫,是个不速之客。一天早上,父亲打开门,看到它趴在门槛上,像草结一样缩成一团。它

轻轻叫唤一声,眼神可怜极了,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喂了它几条小鱼。从此以后,它便把这里当成家,再

后来,干脆在粮仓里找了个角落,生下四只小猫。

②父亲很纠结。家里也曾经养过猫,后来,走的走,死的死,想起来都是伤心的往事。最后一次养的

是一只黄猫,很爱撒娇,喜欢在父亲的小腿边蹭来蹭去。后来,黄猫失踪了,三天后被发现时,已经死在

第4页共39页.

了河滩边,尾巴被人打断了。从那天起,他就暗暗发誓不再养猫。

③一天上午,趁着母猫出门觅食,他悄悄走进粮仓。这四个小家伙刚吃完奶,睡得正香,它们咬着粉

红的小舌头,一只枕在另一只的小肚子上。听到脚步声,它们很不情愿地睁开眼睛,只睁了一条缝,旋即

合上,发出轻得不能再轻的叫声,那声音温柔极了,听得人心都要融化了。父亲轻轻地抚模它们,又像抱

外孙一样,将它们抱起来,放进纸箱。纸箱里垫了一件旧棉衣,它们在里面晃来晃去,像坐上了轿子,很

是享受。

④母猫回家后,发现小猫不见了,立刻叫唤起来。起初是低声短促地叫,充满着母亲的温柔,它以为

淘气的孩子躲起来了。可是,声音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消散,没有一点回应。它的叫声马上变了,拉得长长

的,带着哭腔。它满屋子找,声音越来越嘶哑,越来越无助。

⑤父亲在睡午觉,母猫便跑进父亲的房间,换了一种声调叫唤,好像在责问,又像在哭诉。父亲装作

没有听见,它犹豫了一下,跳上床,在父亲的枕头边躺下来,温柔地叫唤着,好像在说:“请问,你有没有

见过我的孩子?”任凭它怎么叫唤,父亲始终没有睁开眼睛。

⑥见父亲无动于衷,母猫便冲出房子,满村地找,边找边叫唤,声音凄惨至极,让人不忍心听。它仔

细搜索着每一个角落,每一间房子,每一个草垛……仍然一无所获。后来,它纵身一跃,跳到村口的草垛

上,望着通往镇上的小路,一动不动,眼神呆滞,好像那几个调皮的小家伙偷偷跑到镇上买零食去了。

⑦那天晚上,下起了雨。雨势很大,天空和大地好像连在了一起。父亲有些内疚,无法入睡。他放小

猫的地方,是旷野里的一片草丛,离我家有足足一里地远。他不知道那四只小猫会不会找地方躲雨,他想

起身去看一看,但终究还是没有下床。他安慰自己说,不管怎么说,反正家里不能再养猫了。

⑧第二天,雨过天晴,父亲起床后,像往常一样推开粮仓的门,看到了那四只如毛线团般圆乎乎的小

东西。母猫抬起头轻轻地“喵”了一声,眼神疲惫而又欣慰。昨天夜里,它竟然找到了它们,又把它们一只一

只地叼回来。

⑨父亲心头一酸,(A.走B.退)出粮仓。掩门的一瞬,他想起逝去多年的母亲。

1.【情节我来理】阅读选文(二),完成下面鱼骨图。

2.【猫语我来猜】联系上下文,猜猜下列句子中“猫语”的含义。

(1)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第5页共39页.

(2)母猫抬起头轻轻地“喵”了一声,眼神疲惫而又欣慰。

3.【心情我来悟】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加点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父亲心头一酸,(A.走B.退)出粮仓。(你觉得哪个选项更能表现父亲当时的心情?请说明理由。)

4.【主题我来论】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写猫,表达作者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简要阐述两文主

题的异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我怕把你弄丢了

孙伟玲

①母亲七十岁了,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趁着她身体还好,还有一些记

忆,我打算带她到上海旅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城市。买了两张卧铺票,带上相机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

母亲上路了。

②一路上,母亲都很开心,像一个跟着父母出远门的小孩,看着窗外疾驶而过的风景,不停地发出惊

叹声。夜幕降临,其他乘客都躺下来休息了,母亲依然趴在车窗边,孜孜不倦地看万家灯火的夜景。

③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才似乎是真的累了,疲倦地躺到床上,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④列车到达杭州南站时,天刚刚泛亮,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到上海了。我打算叫母亲起来洗把脸,吃

点早餐,可是看她睡得那么香,不忍心叫醒她,就蹑手蹑脚地下床,独自到了洗漱间。

⑤洗脸,刷牙,再补补妆,这一切做好时,列车正好启动,载着一车的人赶往下一站。我走到卧铺旁,

往床上一看,上面空空如也,旁边的座位上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⑥或许她上厕所了。这么想着,我就走到车厢另一头去寻,也没有看到。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

眼,一路小跑着,跌跌撞撞地到每一节车厢里去寻。一圈寻下来,回到自己位置旁时,母亲依然下落不明。

⑦旁边的乘客问:“你是在找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吗?刚才在杭州南站时,她已经下车了。”

⑧怎么会这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找到乘务员说明情况时,我的声音已经带着

哭腔。

⑨但是列车不能停,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杭州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那一两个小时,简

直如一个世纪般漫长。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

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⑩在一寸寸的煎熬中,列车终于缓缓地停了下来。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

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

第6页共39页.

幸运的是,通过乘务员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已经找到母亲,此时,母亲正站在进站口等待我的到来。

⑪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妈,

你怎么⑫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⑬原来,母亲醒来后看不到我,就赶紧随着人流下车寻找,她怕晚一分钟,就把我弄丢了。整整四个

小时的⑭时间,我在车上心急如焚,她在车站一定比我急十倍百倍,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

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这简单的一句话,如刀子般割着我的心,我的眼泪瞬间就汹涌而下。

⑮母亲曾经把我弄丢过。

⑯那时我六岁,母亲挑着担子到车站卖水果,我跟着去了。她给人称完苹果,一回头,怎么也找不着

我。⑰

母亲顾不上一挑新鲜的水果,疯了一样到处寻找。在车站找了一圈后,泪眼婆娑地看到了站在担子

前等她⑱的我。其实,我只是去了趟厕所。

那之后,母亲不再带我到车站,我放学后晚一分钟到家,她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和同学出去

玩,不⑲到半小时,母亲一定会出去找;和朋友聚会,无论多晚回家,母亲总会坐在门口等着;在外地求学,

电话不准时打回家,母亲就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结婚后长时间不回家看看,母亲就会寝食难安……

其实,母亲一生都生活在这种担心里啊。年幼时,我不懂事,母亲担心把我弄丢了,如今我长大了,

不再需⑳要她的保护,她依然担心把我弄丢了。

㉑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因为太在乎,才时时刻刻害怕把你弄丢了。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

随时掌握我的动向,让她随时可以看见我,听见我说话,不然,母亲会一直生活在害怕弄丢我的恐惧中。

5.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6.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7.比较下面两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A.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B.在拥挤的人群里,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经受了煎熬。

8.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9.被困在时⑰间里⑱的老人,除了面对疾病的折磨,意识也一直处在混乱当中,可是要始终相信“他(她)忘记

了一切,却从未忘记爱你”。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人.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点.,表.达.的.感.情.方.面.的相.同.点.。

【甲】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

“妈,你怎么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第7页共39页.

【乙】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为难他,母亲已经什么都

不记得了,任他怎么竭尽全力。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选自崔修

建《有一种爱永不迷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①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

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

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就在这个时

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

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

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

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②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

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

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③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

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

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

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

穷。

④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

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

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

的影响。

⑤1945年,在我来到哥根廷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

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根廷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

第8页共39页.

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

荣的呢?

⑥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

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

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

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⑦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

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

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

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

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⑧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

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

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

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⑨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

到头上。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

离开了人世,将近20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

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

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

⑩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

的空寞,这个空寞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

(有删改)

10.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但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12.读了本文,陈寅恪先生的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13.在学术方面,陈寅恪先生“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

甚至包括专门攻击他的学者。对陈先生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一谈。

第9页共39页.

阅读《土地的誓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zhìtòng)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

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

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②(yǎngwàng)天上的星星,

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

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

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bānlán)的山雕,④(bēnchí)

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

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

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4.根据选段中的拼音,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词语: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15.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话。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

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lán)的山雕,(bēn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

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

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16.文中多次提到“她”,作者这样称呼故土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7.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物,有人评价这部分写得太啰嗦,有堆砌之感,谈谈你的看法。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婉转的春

①旧历年过了,阳光明媚起来。二月的季节里,春还在某个角落里蛰伏着不动声色,冬日的余寒还在

一波一波地侵蚀着,寒意在角角落落恋恋不舍地徘徊着,对于阳光的驱逐置之不理。偶尔有风吹过还有种

第10页共39页.

凉寒彻骨的感觉,有时甚至还会有一场稀薄的雪。这样的时节人们便有了盼春的心情。

②角落里的春天脚步婉转,一波三折地扭着细弱的腰肢款款而来,最初没有什么气势却执着,一寸寸

地拓展着自己的领地,先是空气里有了一丝暖意,迎面的风抽了筋骨般不再那么硬朗,阳光一扫冬日里的

倦怠,愈发变得明媚灿烂起来,那样的阳光很是有了几分力量,毫不吝啬地落在角角落落里。小草最早感

知了这种温暖,拥拥挤挤地探出头来,一场细雨过后,便大大方方地绿起来,没有了丝毫的羞涩感。堤岸

的柳也耐不住寂寞了,细长柔软的枝条在风中飞舞,听到春天的消息悄悄鼓起了米粒般的芽苞,却忍着,

掩饰着,和不经意的春风在温暖的阳光里调情。某一天,阳光更加温暖了些,那柔嫩的黄才一日日从芽苞

中泄露出来,像一粒粒金黄的豆子挂满了枝头。还是那场雨吧,雨后,叶子便如一只只纷飞的蝶跃然在枝

头翩然而舞,转眼就是一树的葱茏了,这个时候,春天才加快了行走的脚步,在一夜之间唤醒了千花万朵。

③果园里,最先登场的是杏花,枝枝杈杈还干枯着,毫无声色,却在你的回首间爆出了一树的雪白;

你还在惊叹着花的神奇,微风过处,却有花瓣纷然飘落,想必它在忙着结籽吧,这时,嫩黄的叶才姗姗露

出了它的颜面。之后,是桃花那一张张娇艳的脸,有了前人们那么多诗句的沉淀、浸染,怎么看桃花都是

那么笑意盈盈的,有娇俏也有几分筋骨,宛若二八女子的脸。桃花似乎是最为大写意的春天,桃花开了,

苹果花、梨花也相继登上春天的舞台,浓墨重彩地在春天里绽放,奉献自己的完美。春天在这样的繁华盛

世里,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花丛中正式来到人间,开始它极为短暂的旅程。

④风在春天里也是那样耐不住寂寞,它在春天里收了棱角与锋芒,浸染了花香与温暖。这样的风穿过

树叶与花朵,在肌肤之间肆意地游走,不冷也不热,恰到好处,温润得如邻家少女。春天悄悄地来着,忽

有一日便这样大肆张扬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⑤满眼都是绿色的时候,春也就深了。

18.同是写小草,本文用“探”,朱自清用“钻”,二者的妙处有何异同?

a.小草最早感知了这种温暖,拥拥挤挤地探.出头来。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0.第③④段写出了春花、春风怎样的特征?

春花:_______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和课文《春》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两文都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第11页共39页.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调羹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

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

②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

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

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精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连

一小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

④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⑤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

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

锅里的。母亲总是()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

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呵?”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待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

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残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⑥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叫我

给在田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有时会叮嘱一句:“你阿爸种田用力呐,路上别偷吃呵,就是

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

⑦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乌墨般黑。他把寸寸断的粉干连吃带喝,会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

想起母亲的叮嘱,便()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娒,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⑧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

叫学生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

亲问我:“娒,肚饿不?到面店吃碗面吧。”

⑨我当然想吃一碗鲜汤面,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⑩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

了。”

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待两碗汤面端上桌,我()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

夹⑪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着。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

第12页共39页.

了沿的瓷碗。

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我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

了几口⑫,怎么不吃了啊?”

母亲微笑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⑬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位乞丐仰着脖子把

刚才母⑭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⑮好久以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⑯(选自《光明日报》)

2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悄悄地眼巴巴地无可奈何地B.默默地眼巴巴地迫不及待地

C.默默地眼睁睁地无可奈何地D.悄悄地眼睁睁地迫不及待地

23.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从碗里舀出一调羹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

24.理解文中⑮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25.文中⑥⑦两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26.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题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其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槐

张金刚

第13页共39页.

①一直对北京充满向往,且越和着祖国强劲发展的律动前行,就越热切地渴盼亲近北京。心向往之,

却身不能至,有时竞羡慕起扎根于京、生长于京的那些树木来。有幸在今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特

殊年份,我到北京工作了一段时日,从而有缘深度融入,亲身感受她的气息与热度,触摸她的厚重与脉动。

在诸多树木中,能广而久、亲而详地记录北京时事变迁的,当槐树莫属。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

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

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修为了独特的气质。故而,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

②槐树之于北京,就如胡杨之于大漠,提起来便有种难以言表的情结。这情结,既来自槐树的古老、

广布、寻常,更来自槐树的质朴、坚韧、蓬勃。张根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记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

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在五月里,你如果登上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

市房舍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

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可见,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③初到北京时,正值槐树萌芽。与太行深山家乡小城的槐树一模一样。高高的干、黑黑的枝、嫩嫩的

芽,一眼便可识得。如今,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我急忙上前,张开双臂,

搂.住.树干,打个招呼,瞬时有了种莫名的安全感。与北京槐成了朋友,既成朋友,使时常拜访。一年有期。

④槐树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粉白的槐花隐在累绿的槐叶之间,色彩明丽,相映成趣,构成北京

五月标志性的绝美画面,令心一片静净。更可人的是,那满胡同弥散的浓郁的槐花香,甜甜蜜蜜,偶尔佐

进些沿街门店的卤煮、烤鸭、烧烤、糕点香味,全然将工作的疲累与离乡的寂寞驱散尽净,周身舒爽地轻

快漫步。

⑤槐树葱郁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槐树高大,枝叶繁茂,自然长成大伞模样,撒下一片阴凉。夏日的

北京很是炎热。每每骑车或散步走过槐阴路,我都要紧行几步,如获救星般地躲到浓阴之下休息片刻,大

口呼吸着凉凉的风,如获重生,再次登程。如遇雨天。到槐树下避个雨,也是惬意得很,偶尔有几滴雨从

叶隙滴落,滴在发间、脖颈,倏地一凉,倒是有趣。

⑥槐树叶落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我踩着枯黄的落叶,仰面接几片落叶,感受着那曲曲折折的叶脉间

所蕴含的生命轮回的律动。

⑦槐树覆雪的时节,我们在一起。那风骨外露的黑色技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抖落一身枯叶,昂首挺

胸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让白雪映衬下的苍劲虬枝定格成凄美的除间,入照片入画作,入文入诗,成为永

恒。

⑧槐树再度萌芽的时节,我们还将在一起,共叙一年友情,然后,挥手告别,期待有缘再会。槐与“怀”

同音,我会在家乡的槐树下,怀想起北京槐,就像在北京想起家乡槐一样。

⑨我有时走在槐阴下就想,这些槐树像极了众多游子,扎根于此,耐得了孤寂,耐得了寒暑,耐得了

第14页共39页.

贫瘠,在北京开技散叶,可那深扎于北京土地的根系却指向一个个追远的故乡。不由得对所有在北京漂泊

或定居的游子心生敬意,太多的艰辛与苦楚定如这繁密的槐叶一般生了落,落了生,最终滋养自己,站立

成一株挺拔的槐,庇护着北京这个大家与个人专属小家的一方晴空,为后来者遮风挡雨,虽渐渐韶华远去,

却更加根深叶茂。

⑩如今,我每天从古老的什利海胡同出发,穿过现代的金融街到达工作地,无数根高大茂盛的槐树被

我甩在身后。我们在前行,北京在前行,中国在前行,唯有这些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一直站在

这里,见证这座古城从历史走来,与时代前行,向未来进发的速度与非凡。

27.一年四季,作者笔下的北京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8.文章第②段引用张根水在《五月的北平》中描写槐树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9.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如今,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我急忙上前,张开双臂,搂.住.树干,打个

招呼,瞬时有了种莫名的安全感。(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风骨外露的黑色枝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抖落一身枯叶,昂首挺胸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从修辞

的角度赏析)

30.文章以“北京槐”为题有哪些作用?

3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

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

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

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

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

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

第15页共39页.

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

扬鞭驱赶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

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

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等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

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

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满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

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

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

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撒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

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

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

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

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

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媛、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

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

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

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

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32.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3.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你认真阅读③~⑤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34.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第16页共39页.

35.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36.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以文中的“窗花”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链接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

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

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7.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万物皆有光

韩浩月

①秋天的一个早晨,来到许久不曾来过的河滩边,散步的时候没忘用手机东拍一下西拍一下。在跑道

边露天座椅休息查看这些照片时,惊奇地发现,相册里存储的刚拍下的图景里,有些事物是发光的。

②比如一朵紫色的喇叭花。天气渐冷了,它却丝毫没有枯萎的征兆,在秋日阳光下努力地盛开。镜头

拉近再拉近,直到整个画面中不再有杂草,只装有那朵喇叭花时,花蕊的部分便散发出洁白而又温润的光

来。那种光芒,是玻璃或者金属体才能发出的,此刻由一种植物内部深处发出来,还是能够引起内心一点

小小的震撼。

③还有几株长在铁丝网后面的狗尾巴草。草的后面是一墩水泥墙,看上去平平常常,毫不起眼,可当

它们入镜的时候,犹如发现镜头存在的超级模特,瞬间起了范儿,在风中优雅地摇摆。头顶那些蓬松的“发

丛”,在阳光的照射下清晰可辨,每一根都能看得仔仔细细。它们的“肤色”,要么是“青春绿”,要么

是“健康黄”,正是因为有了这“神谕”般的光,它们仿佛拥有了人格,在这平凡的世界绽放出个性的美。

④如果你再去海洋馆,看企鹅游泳的时候,请注意观察它们游动时在身体的周围,会浮起一层密密麻

麻同时又晶晶亮的水泡,这些小水泡在企鹅身处的水域里,显得亮度要高不少,因为这些水泡的存在,你

会有错觉,运动着的企鹅是会发光的,那种光,可以视为它们心情的反映。

⑤有些光来自伟大的光源体——太阳,有些光来自物理性质的折射,有些光则来自灵魂。如果你家里

有小孩子,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当他们在阳台上专注地游戏,或者在台灯下耐心地涂抹一幅画时,当他们

不说话,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发现有一种无形的光,笼罩着他们的身体,再凝目注视时,有

时还会感受到他们的头顶,有一道莫名的光环,那是他们稚嫩而纯粹的灵魂,在快乐地发光。

第17页共39页.

⑥有一位网友,记录了她看到一个人身上发光的那个瞬间。那个人不是什么名人明星,而只是一位在

巷口摆摊卖煎饼的老奶奶,在将香喷喷的煎饼交给女孩的时候,女孩发现自己身上没有带现金,想要手机

扫码支付,老太太的摊位上却没有摆那种随处可见的收款码。这个时候老太太对她说,姑娘,快上班去吧,

奶奶一直在这卖煎饼,下次再经过的时候付钱就行,不经过也没关系,就当奶奶送给你吃了。那个女孩看

着老奶奶慈祥的面庞,突然觉得她身上是会发光的,一种柔软、温暖的光,给人以无限的信任感。

⑦类似的体验,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经历,只是有的人幸运一些,遇到的次数比较多。如果在

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你突然觉得,眼睛在周边的生活环境中看到的“发光体”频率很高,那么,很可能,

这个阶段会是你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刻。一个自身幸福的人,会用发光的心态去看待一切,自然也会被别

人当成一个“发光体”。

⑧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莱昂纳德·科恩2016年去世的时候,一些喜欢他的歌迷频繁提到他

的一个名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简单的几个字,安慰了许多人的心灵。由此可

见,“光”被赋予了多大的能量,“光”所到之处,黑暗、凄冷与伤痕,都会消失无踪。

⑧其实,在万物皆有裂痕之外,还可以这样理解;万物皆有光,无须借助照射进来的外在光线,万物

本身都有各不相同的光,比如草木的温暖与馨香,粮食的饱满与庄严,田野的宽阔与旷远……以及,人与

人之间的爱、承诺、信任、托付等等。

⑨当你觉得,万物都会发光的时候,内心的孤独,便会不治而愈。

在学校广播站的征集美文活动中,《万物皆有光》一文脱颖而出。

(1)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光”的具体含义,再介绍一位生活中行走的“发光体”。

(2)这篇文章要参与校广播站朗读稿件的竞选,请你为它写一段精彩的推荐语。

写作提示:①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主旨意蕴、细节描写、素材选取、结构安排方面都很出色,可任选一

个角度推荐;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光无限

丁德芬

①从县城一路往西,穿过一段油亮的柏油路面,转入蜿蜒的田间小道,目光晃晃悠悠的一阵摇摆,只

把块块油菜花田望成了一大片。

第18页共39页.

②远远近近的黄,是农田里最明亮的点缀,碧绿的叶片和枝干,全然被淹没其中。一阵轻风拂过,偶

尔也会探出下脑袋,证明它们的存在。清新的香气,跟随空气的流动,直沁心脾。不知名的紫色野花,也

耐不住寂寞,抢占一片田间或地头,为春日添些许温柔。此刻,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静谧的乡村尽情舒展。

③几十分钟过后,车慢慢靠近了几间小屋,下车走过一截砂砾石铺就的山间小路,上了坡,视野瞬间

高朗开阔。

④苏醒的山林,褪去冬日的承重,满眼青翠,静静的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鱼儿时不时地窜出水面打

个挺,晶莹的鳞片,在阳光照射下,泛出阵阵银光。瞬间,跌落水面。溅起阵阵水花。

⑤自然界中的万物,呈静、动两态存在,无意侵犯对方,相得益彰。

⑥雪白的鸭豚,顶着骄傲的红冠,悠闲踱着碎步,三两成群,驻守各自的阵地。这边的空地里,新鲜

的菜苔被啄食得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饱餐一顿后的两只鸭豚,脑袋对着脑袋,嘀咕了好久,估摸着是在

点评属于它们的美味佳肴。临近湖面滩涂上的几只,更是惬意相随。时而匍匐,时而跃入水中。将头埋进

水里,痛快洗个澡。随后,使劲摇摆着身子,将水珠甩干,再回到地面,迎着我们走来,展示它最美的风

采。

⑦正当我们被这群白色小动物的可爱逗得开心不已时,有人急忙忙的伸手指着前方:“你们快看,那两

只鸭豚飞起来了。”果然,两只白色精灵,一前一后,从水库后稍起步,循着水面翻飞,临近堤坝处,自然

的折回,继而停在水面,俏皮的昂着头游上几步。这原本被常人视为呆笨的家禽,却是在这片山水间,增

添了几分灵气。若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想到这轻盈的飞翔,竟是鸭豚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

⑧傍晚的余晖,轻柔的洒在这片静谧的天地。我们跟随着斜阳拉长的身影,准备折回主人的小屋。

⑨山间的小树无声摇摆,是欢迎也是送别。我伸出双臂,想要将春天拥入怀中,却伤感漫山遍野里,

鲜红的杜鹃未曾开放……

⑩“快来看,这么多的花,这不是杜鹃么?这就开了呢!”友人一阵欢快的呼唤,瞬间将我先前的那份憾

意冲淡,快意即刻涌上了心头。一团团、一簇簇,紧紧依偎在山间的灌木从中,看着我们靠近,张张笑脸

憋得通红,害羞的像小姑娘。纤弱的身姿,随着和暖的春风摇曳。

随行的朋友也被这一抹艳丽吸引,与我一同欣喜。

⑪红日落下远山,我们启程回返。短暂的徜徉,便可收获这般畅快写意,不枉远路赶来,和友人相聚

一场。⑫

田园之外,山水之间。鱼儿自在,鸭豚嬉戏。丛林掩映,人景合一。动与静,只在片刻之间;喜和

忧,缘⑬于一念之间。趁着春风正暖,举步乡野,让心灵洗涤,将梦想放逐。坐拥大好时节,笑看春光无限。

38.请以第⑩段中的画线句为例,仿写一句。

39.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⑥⑦段,有何用意?

第19页共39页.

40.作者写景的手法独具特色,请从文中找一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馒头知道

刘孟

①“爷爷是个老红军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一支歌谣一片情呀……”歌声飘荡在屋

里,4岁的儿子一边玩耍,一边听着这首《爷爷为我打月饼》。突然,孩子转过头,若有所思地问我:“妈

妈,老红军是什么呀?”此刻我正在厨房忙里忙外,一锅馒头已经热气腾腾。儿子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儿时的

自己……

②儿时的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吃上爷爷做的馒头。“娟娟,吃馒头啦!”,爷爷总是这样叫着。我欢.呼.

雀.跃.地捧着烫手的白馒头和爷爷坐在芒果树和缅桂花飘香的树下……

③爷爷老屋门前的缅桂花和芒果树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爷爷做的馒头也陪伴我走过幼年、童年直

到后来上了中学。离家求学的日子,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想爷爷,想吃爷爷

做的馒头。爷爷问我在学校的情况,我说不出话,眼泪啪啪往下掉。爷爷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安慰我,而

是让我和他一起做馒头。和面、揉面、发酵、等待、高温、出笼,最后是香甜的馒头。缅桂花树下,爷爷

和我吃着我们一起做的馒头。爷爷说,“娟娟啊,生活就像做馒头,里边的味道馒头会告诉你。”我以为陪着

爷爷一起做馒头、吃馒头的日子会很长很长。然而,在一个缅桂花飘香的季节,爷爷突发脑出血离开了我

们。

④爷爷走后,家里便没人敢做馒头,一是怕奶奶伤心,二是没有人能做得出爷爷的味道。但是我们大

家心里都忘不了爷爷和他做的馒头。在我的心里,我还忘不了爷爷和我说的话。

⑤后来,我发现爸爸做的馒头有爷爷的味道。我还在家里发现了印着有爸爸名字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纪

念品和证书,我这才知道,原来爸爸是和爷爷一样会做馒头的共产党员。

⑥当厂里有抢险或者需要下盐矿处理危急任务时,总能看到爸爸冲锋在前的身影。记得有一年,矿山

遭遇洪水,造成盐井坍塌,爸爸不顾危险投入到抢险救灾中,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就这样,从青丝到白发,

爸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

⑦从爷爷和爸爸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梦想的种子也悄悄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⑧终于,我上大学了,并在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忘不了2003年7月1日那天,我面

第20页共39页.

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时刻,忘不了三本《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上记录着我的每一笔党费收缴情

况,还有我刚参加工作穿上税务制服时青涩的模样……

⑨现在回想起来,爷爷已经把做人的道理都讲给我听了,爸爸已经把做事的道理做给我看了,只是我

到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人、做事就要像做馒头一样:干干净净是本色、实实在在正能量,只有经过

搓揉、摔打、发酵、高温,馒头才能香飘四溢。

⑩今年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回了老家,来到老屋前,门前的缅桂花树和芒果树都还在,只是没有了主

人的照料,它们肆意生长着,一阵清风拂过,树影婆娑间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爷爷从未和我讲

起的故事。

⑪“妈妈,老红军是什么呀?”儿子再次问到。

⑫“老红军就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精神。”我对儿子说。

⑬“精神是什么啊?”小家伙追问着。馒头的香味已经飘满整个屋子,馒头熟了。我拉着儿子稚嫩的小手,

对他说:“儿子,我们一起去做馒头、吃馒头吧,馒头会告诉你精神是什么。”

——选自《普洱日报》

41.文章以“只有馒头知道”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2.第⑤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我欢.呼.雀.跃.地捧着烫手的白馒头和爷爷坐在芒果树和缅桂花飘香的树下……

44.你认为爷爷和爸爸是怎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贾平凹

①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

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

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

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

第21页共39页.

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

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

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

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

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③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重要。已经很长

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

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④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郡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

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地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温太热,

每晚湿热得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

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⑤三周年的忌日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埭花了。但一

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

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摘编自《读者》,有删改)

4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点明了母亲的三周年忌日临近,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出下

文对母亲的回忆。

B.本文回忆母亲,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选取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C.第④段中“我”在太湿太热的夏天醒来,恍惚里想着给母亲换个新空调,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母亲在乡下的

新住处是清凉的,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D.语言平易通俗,叙事娓娓而来,使读者感受到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关心人的农村妇女。

46.画线句子“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

该送给谁去”中“啰啰嗦嗦”有什么表达效果?

47.“尽孝应趁早”,这句话常常被人提起。作者在结尾说“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

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应如何尽孝呢?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

法。

第22页共39页.

阅读《煤海上有棵勿忘树》,完成下面小题。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①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

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

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②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

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

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

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

缝里拔不出来。那时我已到京城工作,他们就来找我,到煤炭部告状。

③煤农矛盾、开发与环境的矛盾不知闹腾了多少年。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

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

班的,现在已是老资格的主任了。

④这三省区交界处本来就是风沙苦寒之地。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又是多年洪水切割的黄土高原沟壑

区。风沙起时遮天蔽日,行不见路;洪水来时,滚滚而下,直灌井口。井之不存,焉能挖煤?原先煤炭开

采的老规矩是一掘进、二开采,现在变成了一绿化、二掘进、三开采。原先准备用工程治理,筑坝护井,

修渠引水,得花600多万元,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改用生物治理才花了170万元,就平安无事,

还形成了良性循环。

⑤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

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

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

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⑥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

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

领我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

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

第23页共39页.

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

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

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

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

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⑦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

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走在这条大道上不只是看绿化,更是看文化,看人类文明史。大道全长7公

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

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古生代泥盆纪出现成片森林;3亿年前森林陷埋,

煤炭形成;1785年蒸汽机使用,煤炭工业兴起;1878年中国开始机器采煤;1996年中国《煤炭法》颁布;

2015年神东建成第一个亿吨煤炭基地;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敲响生态危

机的警钟;1972年公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

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⑧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

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

旁”“湖光秋月两相知”,等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

漾,神清气朗,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

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

以森林。

⑨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一门“人文森林学”的研究,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

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

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

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

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

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树前可扩一个小广场,供游人

停车凭吊。树下可勒石铭文:

勿忘30年前建矿之初栽下的这一棵树。

勿忘30多年前我国通过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

由此上溯3亿年,勿忘地球上由森林形成了煤。

48.与传统煤矿相比,在神东煤矿的建设过程中,“王义他们”做了哪些新事情?

第24页共39页.

49.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

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50.作者建议将“王义他们”最早栽在林子里那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命名为“勿忘树”,实际上是希望人们“勿

忘”什么?

阅读《红纸上的中国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纸上的中国字

①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餐桌上铺着一大堆红纸,有福字,也有对联,行、楷、

隶、篆各种字体都有。儿子这次为了向亲人们汇报学习情况,一共寄回来九副春联和九个福字。我坐在沙

发上,看着菱形的红纸上或遒劲大气或端庄雅致的福字,感觉家里顿时充满了节日的喜气。虽然儿子还没

有回到家,但是透过这些字,他已经用亲情把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紧紧地凝集在一起。

②看看儿子的字,再想想自己丑陋随性的字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羞愧。

③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时,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