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穿井得一人》(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1页
第24课 《穿井得一人》(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2页
第24课 《穿井得一人》(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3页
第24课 《穿井得一人》(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4页
第24课 《穿井得一人》(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穿井得一人

(23-24七年级上·陕西安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

(3)国人道.之()(4)丁氏对.曰()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4.“流言止于智者”,你认为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

【答案】1.从井中取水待,等到讲述应答,回答2.(1)听了的人就去传播:

“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2)(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3.“此”指的是挖井后节约一个劳力,被

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这种情况。4.示例一: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如果他听到这个说法的时

候不主观臆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就

有可能不再毫无根据地传播。

示例二:传播过程中听到的任何人都可能是智者;如果其中一个人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

不负责任地传播,而是能够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得到证实后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

就有可能中止谣言传播。

第1页共20页

示例三:丁家人;在国人传播过程中,丁家人听到谣言后如果不是置身事外,任凭谣言传播,而是主动向

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就会阻断谣言流传。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一口水井。及:等到,到。

(3)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

(4)句意:丁氏回应(回答)这个问题。对:应答、回答。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闻:听到。传:传播。丁氏:姓丁的人家。穿井:打井。得一人:得到一个空闲的劳动

力,即省去了一个劳动力。

(2)重点字词:得:得到。一人:一个劳动力。使:使用、使唤。非:不是。得一人:挖出一个人。于

井中:从井里。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和“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

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将“丁氏穿井后节约了一个劳动力(得一人之使)”的错误

传闻为“丁氏穿井挖得一个人(得一人)”的情况。即,这个“此”是指误传、误解的情况,人们将实际的事

实(节省了一个需要外出打水的劳力)错误地理解为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分析。解答时,首先,理解“流言止于智者”的含义,即谣言会在有智慧、有判断

力的人那里停止传播。然后,从文章中找出可能具备这种智慧和判断力的人物。最后,明确自己的观点,

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有可能成为智者。如果他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是立刻相信并传播,而是用

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然后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那么这个谣言可能从

一开始就不会传播出去。

传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智者。如果他们在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而是能够

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那么在得到证实后,他们就有可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从而

中止谣言的传播。谣言的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们的轻信和盲从,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质疑和挑战,就有可能

打破这个链条。

丁家人也有可能成为智者。在国人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如果丁家人听到谣言后不是置身事外,而是主动向

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那么他们就会阻断谣言的流传。丁家人作为当事人,他们

第2页共20页

的话往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只要他们愿意站出来澄清事实,就有可能让谣言不攻自破。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3-24七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B.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C.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D.国人道.之道:知道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宋之.丁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及其.家穿井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非得一人于.井中于.我如浮云

7.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节选自《吕氏春秋》,该书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26卷,160篇。

B.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

C.本文用短小的篇幅简要地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小故事,大道理,可读性强。

D.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播。

【答案】5.D6.C7.B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D.国人道之:全国人都把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道:传播;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然后,表顺承/但是,表转折;

B.的,助词/无实意,语气助词;

C.都做代词,翻译为“他”;

第3页共20页

D.在,介词/对于,介词;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选项中“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表述有误。丁氏的意思是“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故选B。

(23-24七年级上·陕西咸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

(3)国人道.之()(4)丁氏对.曰()

9.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友人惭,下车引之.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氏穿井得一人。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1.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

会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案】8.从井里取水待,等到。讲述。应答,回答。9.B10.(1)丁

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2)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11.示例:①对于各类消息,我会以

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有条件时可以进行调查研究;②我不会轻信传闻,也不会传播未经证实的传

闻。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4页共20页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3)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4)句意:丁家人答道。对:应答,回答。

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及辨析。

“宋之丁氏”的“之”,结构助词,的。

A.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或者知识;

B.助词,的;

C.代词,代指元方;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丁氏,即丁家。穿:挖掘。穿井:挖掘水井。得一人:指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2)重点字词:求闻,打听消息。之: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传闻。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比不

上。无闻:没有听说,不知道。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答题时,首先要理解《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即不要

轻易相信传闻,要亲自去求证事实真相。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应该采取谨慎和理性的态度。不轻易相信未

经证实的信息,更不会随意传播。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首先,我会保持怀疑和警惕的心态,不轻易相信所听到的传闻或消息。其次,我会积极地

进行信息核实和甄别工作,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求证来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

我还会亲自进行调查研究,以确保所获得的信息准确无误。最重要的是,我不会随意传播未经证

实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或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23-24七年级上·广西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第5页共20页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②度:读duó,意为测量,动词。下文读dù处,意为尺寸,名词。③反:同“返”,返

回。

12.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B.宋之.丁氏国人道之.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一是丁氏撒谎欺骗了大家。

B.甲文里国人未经调查就传播导致消息传播范围扩大。

C.乙文写一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

D.乙文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教条主义者。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市罢,遂不得履。

15.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6.对比甲乙两文,概括寓言有哪些特点。

【答案】12.C13.A14.(1)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2)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

没有买到鞋子。15.示例:要慎重对待传闻,不轻易相信传闻,没有证实过的消息不要传播。16.①

小故事(篇幅短小);②大道理(都说明一个道理);③故事都是虚构的;④通常用夸张手法;⑤通常先叙

后议;⑥能给人启发。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名词,见闻;

B.之: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

C.若:都是如、像的意思;

D.度:动词,测量/名词,量好的尺码;

故选C。

第6页共20页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甲文造成讹传的原因不是丁氏撒谎欺骗大家,而是听到的人未经调查就传播消息。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而:于是,就。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2)市罢:集市散了。遂:最终,最后。

15.本题考查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结合“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知,文中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得到一个人

的劳力,而传者却误以为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国人道之,未经调查就轻易相信并传播,最后宋君派人询

问丁氏才得知真相。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听到传闻就盲目相信,而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用事

实说话,这样才能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国人听到传闻后纷纷传播,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们应该培

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对于听到的信息要进行分析和判断,依据理性和常识来决定是否相信和

传播。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错误的信息所左右。故可概括:不要轻信传闻,要经过调查研究,

以辨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没有证实过的消息不要传播,要有自己的判断。

16.本题考查寓言的特点。

①篇幅短小,故事简单。甲文《穿井得一人》和乙文《郑人买履》篇幅都比较短小,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

一个简单的故事。《穿井得一人》围绕丁氏穿井引发的误会展开,《郑人买履》则讲述了郑人因过于相信尺

度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这种简短的篇幅和简单的故事形式,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也更容易传播和传承。

②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两则寓言都是虚构的故事,但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穿井得一人》

通过丁氏穿井引发的误会,告诉人们不要轻信传闻,要经过调查研究,以辨真伪;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

己的判断。《郑人买履》通过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教条主义者。寓言以小

见大,通过具体的故事传达普遍的道理,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启示。

③常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郑人买履》夸大郑人墨守成规的程度,为的是揭示道理;《穿井得

一人》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事,虚构并夸大事件,只是为了便于揭示道理,使人们受到启发。

④通常先叙后议。比如《穿井得一人》,读者先看到丁氏穿井引发的一系列误会的故事,然后通过议论性

的文字“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思考中明白不能轻信传闻,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等。

⑤具有讽刺性,能针砭时弊,给人以启示。寓言常常通过讽刺的手法来揭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人们的错

误行为,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教条主义者;《穿井得一人》

则告诉人们不要轻信传闻,要经过调查研究,以辨真伪;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寓言以幽默诙

第7页共20页

谐的方式表达严肃的主题,使读者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受到启发。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

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

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

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

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3-24七年级上·山东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7.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淫.慢则不能励精淫:(2)险躁则不能治.性治:

(3)国人道.之道:(4)丁氏对.曰对: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一狼洞其.中B.夫君子之.行久之.,目似瞑

C.夫学须静也.不若无闻也.D.闻之于.宋君其一犬坐于.前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第8页共20页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20.(1)【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2)读了【乙】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

【答案】17.(1)放纵(2)修养(3)讲述(4)回答18.C19.(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有听到这件事并传说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20.(1)甲文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

行“家教”。

(2)对待生活中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轻易相信,要进行调查和核实,避免以讹传讹。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

(2)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3)句意: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4)句意:丁家的人回答。对:回答。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们/代词,其中的,指的是积薪;

B.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义;

C.都是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无义;

D.介词,被/介词,在;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驰:疾速逝去;去:消失;

(2)闻:听到;传:传播;得:得到。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结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主要是围绕一个“静”来展开的,强调静在修身养性重

点的重要作用。

甲文结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作者认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

才干来自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进才干。没有志向是学不了习的。强调治学的重要性的。

由此可见作者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来进行家教。

第9页共20页

乙文结合“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可知:丁家挖井以后,多出一个劳动力,并非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可传言却说丁家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在作者看来,如果听到的是毫无根据的传闻还不如不知道这些传闻了。由此启发“我们”面对生活的传闻,

要理性对待应当理性对待传闻,核实真相,不轻信谣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

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

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

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

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

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

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3-24七年级上·上海奉贤·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知人固不易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①,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②之,几熟。孔子望见颜

回取其甑③中而食之。选间④,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

而后馈⑤。”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⑥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饭之。”孔子叹日:“所信者目也,而目

犹不可信。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注】①藜(lí)羹不斟:粗劣的食物都吃不到。藜羹,野菜做的汤。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甑(zèng):

古代炊具。④选间:一会儿。⑤食洁而后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此处孔子是假借说梦

第10页共20页

来提醒颜回。⑥炱(tái):烟灰。

21.《穿井得一人》选自

22.解释加点的字

(1)及.其家穿井()(2)佯.为不见之()

23.对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

B.如果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

C.刚刚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了,我就抓来吃了。

D.如果烟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了,我就抓来吃了。

24.【甲】通过(1)的具体过程,印证了“耳听为虚”的道理,【乙】通过(2)

的具体过程,表明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实。两文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3)

【答案】21.《吕氏春秋》22.待,等到假装23.A24.丁氏表达有歧义,

听者误以为丁氏打井发现了一个人,便以讹传讹,最后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方才明白真相孔子亲眼看

到颜回抓饭先吃而误解了他,后听颜回解释得知是因饭里有灰,自己不忍浪费才吃掉了饭要以审慎

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既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传播谣言。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据此填写即可。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及:待,等到;

(2)句意为: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佯:假装。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为:向者:刚刚,刚才;祥:好的;饭:吃;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甲文“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甲文通过丁氏打井得一人劳动力,但丁氏表达为“吾

穿井得一人”,表达有歧义,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一个人,以讹传讹,让整个都城中的人都知道了。最终

经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才得以澄清的具体过程,印证了“耳听为虚”的道理。这表明了传言往往容易失真,

不应轻信传闻,而应重视调查核实。

第11页共20页

第②空:根据乙文“孔子望见颜回取其甑中而食之”“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

饭之。’”可知,乙文通过孔子误以为颜回偷吃米饭,而实际上颜回是为了吃掉被碳灰弄脏的食物,表明看

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亲眼所见,也可能受到主观判断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

误解,因此我们应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观察和判断事物。

第③空: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传言不可信要实事求是,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要用心观察体会。在现实生

活中,我们对待事物应该用谨慎和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或表面现象,而应该通

过多方面的了解和调查来掌握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

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

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

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

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乙】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

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

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

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眼睛看见的并不一定可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本来

不容易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黾①日夜而鸣舌干擗②然而不听。今鹤③鸡,时夜

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有改动)

【注释】①黾(měng):金线蛙。②擗:疲劳。③鹤:比喻白色。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第12页共20页

(1)及.其家穿井()

(2)得一人之使.()

(3)时.夜而鸣()

(4)多言何益.()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蛤蟆蛙黾日夜/而鸣舌/干瓣然/而不听

B.蛤蟆蛙黾/日夜而鸣/舌干瓣然/而不听

C.蛤蟆蛙黾/日夜而鸣/舌干瓣/然而不听

D.蛤蟆蛙黾日夜/而鸣舌/干瓣/然而不听

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唯其言之时也。

28.【甲】【乙】两文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时应注意的问题,请分别概述。

【答案】25.待,等到使唤按时好处26.C27.(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

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2)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28.示例:【甲】文告诉我们说话要说清楚,不要有歧义

(或说话要避免让人误会)。【乙】文告诉我们说话要说到点子上(或说话要看准时机)。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挖好水井。及,待,等到;

(2)句意: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使唤;

(3)句意:在黎明按时啼叫。时,按时;

(4)句意:多说话有什么好处。益,好处。

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蛤蟆、青蛙、金线蛙,白天黑夜不停地鸣叫,叫得舌头干燥疲劳,但是没有人去听。

“蛤蟆蛙黾”是动物的名称,作为一个整体;“日夜而鸣”描述它们鸣叫的时间;“舌干擗”是形容它们的状态;

“然而不听”表示转折。

故断为:蛤蟆蛙黾/日夜而鸣/舌干擗/然而不听。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第13页共20页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使……听到。

(2)唯,只有;时,切合时机。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但传出去却变成了“挖井挖到一个人”。

这导致“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造成了误解。从丁氏的经历可以看出,说话要说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

意思,避免产生歧义,否则容易让人误会。

【乙】文中,墨子通过蛤蟆、青蛙“日夜而鸣,舌干擗然,而不听”与雄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的对比,

说明了说话不在多,而在于看准时机,说到关键处。就像“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这句所表达的,说话

要把握好时机,才能发挥作用,被人重视。

综上所述,【甲】文强调说话要表达清晰,避免歧义;【乙】文强调说话要把握时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

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

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乙】子禽问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蛤蟆、青蛙、金线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

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现在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

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21-22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府治失火

冯梦龙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

②③④⑤

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⑨太守事也小吏何

⑦⑧

⑩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

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第14页共20页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府治:府衙。②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③悉:全、都。

④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⑤砾:小石,碎石。⑥舍:房舍,住宅。⑦亟(jí):急速,赶快。⑧躬:自身。

⑨固:本来。⑩何:怎么。⑪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⑫况:何况、况且。

29.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况钟任太守时,府衙遭火焚毁,所有文卷没有受到一丁点儿损坏。

B.府衙遭火焚毁,造成这次火灾的就是况钟本人,所以他理应受到惩罚。

C.况钟急忙拟表上奏,一力承担火灾的过失,对那名小吏却只字未提。

D.况钟深知全部是自己的过错,命人痛打自己一百鞭,然后喝令小吏回家去。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B.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他小吏何足当哉

C.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D.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31.学校让大家收集体现高尚品格的人和事,语文老师指导小望同学说,选文中的况钟完全符合收集要求,

况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29.C30.A31.对于失火之事,况钟“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明明不是自己的

过错,却替小吏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由此可见他勇于担当的品格不是常人所及。所以况钟及他的事完全符

合收集要求。

【解析】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结合“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可知,文中明确提到“文卷悉烬”,意思是所有文卷都被烧毁了,没

有受到一丁点儿损坏的说法是错误的。

B.有误,结合“遗火者,一吏也”可知,文中指出造成火灾的是一名小吏,而非况钟本人,况钟作为太守,

选择承担责任是出于他的高尚品质,而非他应受惩罚。

C.文中描述“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意思是况钟急忙拟表上奏,一力承担火灾的过失,

对那名小吏却只字未提,这与选项描述一致。

D.有误,结合“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可知,文中是况钟对小吏进行了痛打,而不是对自己,且况钟并

未选择自罚,而是选择了承担责任;

故选C。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况守叹曰”引出况守的感叹,“此固太守事也”是况守对火灾责任的自我认定,“小吏何足当哉”则进一步表

第15页共20页

达了他对小吏不应受罚的看法。这三部分在逻辑上是连贯的,但各自又相对独立;

正确划分为: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故选A。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

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可知,文中提到,当府衙发生火灾,所有文书卷宗都被烧毁,且火

灾是由一名小吏的失职造成时,况钟并没有将责任推给小吏,而是选择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他“亟自草奏,

一力归罪己躬”,这体现了他勇于担当的品质。

尽管火灾是小吏的过失,但况钟并未因此严惩小吏,而是“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这一行为既体现了

对小吏失职的惩罚,又带有一定的宽容和体谅,体现了他体恤下属,宽容待人。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

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

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

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钟对待

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

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

让人望尘莫及啊!

(21-22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②,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

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箅饭今成糜⑤。”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

⑥⑦⑧

何必饭也!”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注】①诣:到。②进火:烧火。③著箅(bì):放置竹算(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④馏:

蒸饭。⑤糜:粥。⑥识:记住。⑦志:记住。⑧更相易夺:互相修整失误和遗漏。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俱委.而窃听相委.而去B.饭.落釜中饭.疏食,饮水

第16页共20页

C.尔颇有所识不.人不知而不.愠D.如此但糜自.可有朋自.远方来

3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尊/饭今成糜。

B.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尊/饭今成糜。

C.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尊/饭今成糜。

D.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尊/饭今成糜。

3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35.由结尾“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一句可以看出陈太丘对教育子女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案】32.A33.D34.(有位)客人来拜见陈太丘并留宿,陈太丘吩咐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

客。35.陈太丘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看到儿子们这么爱学习,而且很聪慧,非常欣慰,对于儿

子们因好学而导致的细小疏漏并不责怪。(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弃、放下/舍弃、放下;

B.名词,米饭/动词,吃;

C.“不”通“否”,表疑问/表示否定;

D.自然、当然/从;

故选A。

3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父亲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做饭时忘了放蒸架,现在饭煮成了粥。

“大人与客语”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大人”是主语,“语”是谓语,“与客”是状语,表示对象,意思是“父

亲和客人谈话”,可以单独成句,后面断开。“乃俱窃听”中“乃”表示承接,“俱”是副词,“窃听”是动词,这

句话是说“于是都去偷听”,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表述,与前面断开。“炊忘著箅”,“炊”指做饭这件事,是主

语,“忘著箅”是谓语部分,意思是“忘记放蒸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与后面断开。饭今成糜”,“饭”

是主语,“成糜”是谓语,意思是“饭现在变成了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述。即正确断句为:大人与客语/

乃俱窃听/炊忘著尊/饭今成糜。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诣:到;宿:住宿、过夜;使:让、派;炊:烧火做饭。

第17页共20页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元方和季方在做饭时因偷听父亲与客人论议而忘记放蒸架,导致饭落釜中变成糜。但陈太丘并没有因此责

备他们,反而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接受了这个结果。这表明他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于他们好学

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当他听到两个儿子说仿佛记住了大人的谈话内容,并且“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

遗失”时,他更加认识到孩子们的聪慧和对学习的热情。这种态度会激励孩子们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不断探索和追求知识。

陈太丘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失误。做饭忘记放蒸架虽然是一个小疏漏,但他没有过分苛

责。他明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打击他们。他以“何必饭

也”的话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宽容,让孩子们感受到即使犯了错误,父亲也依然关爱和支持他们。这种宽

容与理解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

任感。陈太丘作为一位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现出了肯定学习、鼓励探索、宽容理解的态度,体现了他

的教子有方。据此理解和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宾客拜访陈太丘并留宿,陈太丘让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