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时间150分钟2024.11

本试卷共5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

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

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

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

建永定门。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

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

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

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

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

等成为核心。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

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

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

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

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取材于谭烈飞、张馨予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该文件以“突出

遗产价值、突出整体保护、坚持有效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北京中轴线及周边环境实施全要

素、全过程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在妥善保护前提下,通过创新手段合理利用,充分展

示、发挥遗产价值,使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活融合中葆有勃勃生机。

先农坛神厨建筑群内的宰牲亭院落是明清两代祭祀时加工牺牲的场所,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被古

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2023年7月,宰牲亭院落首次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这里拍照

“打卡”。附近的老街坊刘先生为络绎不绝的观众当起了“讲解员”,谈起这里的建筑特色和古代祭祀的

流程,他如数家珍。

数字科技也为中轴线焕发生机提供了无限可能。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

“辉煌中轴”。展览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将壮美的北京中轴线“搬进”了博物馆,营造出古今相通、虚

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观众时而化身古人置身宇宙星空,天上北极星渐渐幻化为地上元大

都中心台;时而聆听悠扬的古乐,欣赏古画晕染出的历史上的北京中轴线;随着北京钟楼的一声钟响,观

众又进入当下,在老北京胡同的鸽哨、吆喝声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市井烟火气。

2023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延续“传承中轴文脉,传播古都文化”主题,设置创意中

轴、数字中轴等五大赛道,在2022年大赛基础上,增加了以北京中轴线为题材的音乐创作、文学创作、

服装服饰设计等板块,旨在多角度、立体化挖掘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大赛激发了全民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

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个性化创意的结合。

(取材于刘海红、张璐、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称贯穿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群的线为中轴线。

B.元朝都城中轴线上有琼华岛、积水潭、永定门等。

C.将都城位置与北辰相对,符合“南面而王”理念。

D.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关于中轴线对称。

2.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得令《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原则的一项是()

A.启动钟鼓楼的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

B.实施正阳门箭楼景观周边环境整治项目。

C.加大老城区的住户腾退和街区改造力度。

D.策划北京中轴线周末亲子公益徒步活动。

3.材料二提到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设置了主题为“我在中轴线上”的展项。根据材料一,下列

展品不适合在该展项展出的一项是()

A.绘有北京鼓楼雨燕的明信片

B.卢沟桥“为狮驾到”冰箱贴

C.1979年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会入场券

D.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的照片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E酶的一项是()

A.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原是社稷坛,曾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

B.坚持有效利用的原则有利于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C.先农坛扩大开放区域,能够更好地展示、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

D,以中轴线为题材创作比赛,能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5.学校举办主题为“传承•创新”的文化论坛,准备演讲的同学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

纲,请你填写①一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内容

外形的脊梁④______

古都脊梁

②_____建筑布局体现了北极崇拜的居中观

新内涵⑤______(举一例并阐释其内涵)

③______“辉煌中轴”特展用数字科技将中轴线“搬进”了博物馆

【答案】1.D2,C3.B4.A

5.①.①时代新韵②.文化的脊梁③.新手段④.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两翼对称

⑤.在社稷坛南建造人民大会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也可以举国旗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等例子,

并阐释其内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梁思成称贯穿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群的线为中轴线”错,原文是说“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

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B.“元朝都城中轴线上有琼华岛、积水潭、永定门等”错,原文是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

造元朝的都城”,可见,琼华岛不是元朝都城中轴线上的建筑。

C.“将都城位置与北辰相对,符合‘南面而王'理念”错,原文“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

合……‘南面而王'的理念”是说紫禁城的位置,而“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

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是“象天法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加大老城区的住户腾退和街区改造力度”不符合“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做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展项主题为“我在中轴线上”,卢沟桥不在北京中轴线上。

ACD三项涉及地名都在北京中轴线上。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曾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错,中山公园原是社稷坛,曾是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第一空,对应一级标题“古都脊梁”,此处也应用四字短语;内容上,此处概括材料二的内容要点,材料

二主要是讲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保护和传承,结合“在妥善保护前提下,通过创新手段合理利用,充分展

示、发挥遗产价值,使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活融合中葆有勃勃生机”概括出“时代新韵”。

第二空,是对材料一内容的概括和梳理,一级标题是“古都脊梁”,二级标题分为两个,一个是“外形的

脊梁”,另一个,根据“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概括出

“文化的脊梁”。

第三空,一级标题是“时代新韵”,二级标题其中之一是“新内涵”,另一个,结合”通过创新手段合理

利用,充分展示、发挥遗产价值”概括出“新手段”。

第四空,是对材料一二级标题“外形的脊梁”的内容解读,根据“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

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概括出“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两翼对称”。

第五空,是对二级标题“新内涵”的内容解读,要求举一例并阐释其内涵,根据“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

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概括出“在社稷坛南建造人民大

会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桑,译,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释白令:“愿为长耆

⑴,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与郑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过,惨

日:“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

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郑城尉。

②移漫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怪至,巡检者伪为宣头⑵以示怪,将

谋招出之。释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卑于山口,烽几不

自免。释目:“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择谋日:“盗畏吾名,必已溃,溃则难得矣,宜先示之

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

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冬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箪得之。遂以实告日:“我,桑辉

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事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

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日:“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怪日:“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

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⑶。会交趾旗⑷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怪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

候。怪目:“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7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

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日:“让之,必不听,徒以好

名与诈取讥也。”释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

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怪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愿,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

里人饲之,粟尽?止。庐陵欧阳修日: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怪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

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怪传》

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糠:古代少数民族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兵邀于山口邀:邀请

B.尽蚪得之钩:探究

C.媪察其实审矣审:详细

D.有粟二廖縻:粮仓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尝之郑城馈之如盗

B.阳为不知以过变为盗服以出

C.溃则难得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乃其佐也粟尽乃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碗的一项是()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思硕的一项是()

A.桑释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郑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辉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辉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辉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11.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粹让出赏赐的原因。

【答案】6.A7.B8.D9.A

10.你让给别人,朝廷一定不会答应,你只会因此被看做爱好虚名和诡诈而被人嘲笑。

11.①认为不是一个人的功劳。②怕引起误解。③感觉受之有愧。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意义的能力。

A.句意为“巡检反而用兵在山口阻截”,可见“邀”,半路拦截。

故参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到”/代词“他们”;

B.均为表承接的连词“然后、就”;

C.假设连词“就”/判断副词“就是”;

D.判断副词“就是”/副词“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定语后置句,句意为“看到奔跑躲避大水的老百姓”,“溺”,水;“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走”,跑。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桑烽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郑城尉”错误。原文信息为“愿为长耆,往来里

中察奸民。”“又尝之郑城……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郑城尉”,可见这是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两件事,选项

杂糅一起了。

故选Ao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三个句子均省略了主语,需要补充;“徒”,只;“以”,因为;第三句为被动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非独吾功”,可见桑辉认为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②结合“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可见桑蟀怕引起误解。

③结合“受之徒惭吾心”,可见桑辉受之有愧。

参考译文:

桑烽,开封府雍丘县人。桑辉参加进士考试,两次都没有考中。(于是)离开开封到汝洲、颍州一带

游历。有一年闹饥荒,汝州附近各县盗贼很多。桑怪禀告县令,愿意担任耆长,巡察乡里,辨别为非作歹

的人。桑辉又曾经去郑城,遇到县尉正要出去捕盗贼,桑怪就与他一起出发了。到了盗贼藏身的地方,县

尉害怕了,假装没看见就走了过去。桑辉说:“盗贼在这里,你还要去什么地方?”他下马独自杀了数名

盗贼,并都把他们绑了起来。又听说襄城有十来个盗贼,就独自提剑前往,杀了几个盗贼,把其余的人都

绑起来。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桑辉被任命为郑城尉。

桑怪调任港池县尉。一个叫王伯的恶盗名声连朝廷都知道了,朝廷点名让巡检捕捉。不久,桑,译到了

这里,巡检伪造朝廷的宣召文书给桑,泽看,准备筹划将王伯引出来。桑辉相信了,没有怀疑是伪造的,于

是暗中探听到王伯藏身的地方,挺身深入盗贼群中招降,与王伯同睡同起十余天。取得了王伯的信任,就

一起出山来。巡检反而用兵在山口阻截,桑怪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幸免于祸。桑辉说:“巡检被点名捕

盗,这样做是害怕得不到功劳。”就把王伯给了巡检,让巡检去报功,不再说自己的事了。

有恶贼二十三人,没有办法抓到。枢密院让桑怪前往缉拿。桑怪谋划说:“盗贼害怕我的名字,听到

我去一定会逃跑,逃散后就更不容易抓了,应当先向他们表现我的害怕的情绪。”过了一阵,在一个晚

上,桑辉和几个军卒装扮成盗贼出来,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走进老百姓家,老百姓都逃走,唯独有

一位老太太留下来,像对待盗贼一样给他们东西吃。就渐渐接近老妇人,跟她说话,并提到了那群盗贼。

桑辉完全探得了盗贼的下落。就告诉她实情:“我就是桑辉,麻烦老妇人帮助我们了解实情,且千万不要

泄露!”桑辉过了三天又前往,详尽打听了老妇人了解的实情。第二天天一亮,他分别部署军士,以甲士

若干人在某地捕捉某盗贼,以军卒若干人在某处捕捉某盗贼。

桑辉就回京复命了。枢密院官吏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取阁门通事舍人的官职。”桑辉说:

“我不想通过贿赂得到官职,况且我贫穷没有银子!即使有,也绝对不能这样做。”官吏非常生气,隐瞒

了他立功的情况。恰巧碰到交趾地方糠族叛乱,去了几拨人马都不能平定。所以朝廷命令桑怪前往,杀掉

了叛贼。回京后,就任命他做阁门祗侯。桑怪说:“这次行动,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有地位在我上面

的,我是尽力辅佐他们。现在他留在那里而我却回来了,我赏赐很厚而他却很轻,难道不会怀疑我掩盖他

们的功劳而表现自己吗?接受了这样的赏赐只会使我内心惭愧。”就要把朝廷的赏赐让给自己的上司,把

奏稿给我看。我对他说:“让给别人,朝廷一定不会答应,只会因此被看做爱好虚名和诡诈而被人嘲

笑。”桑辉感叹说:“我也想到了这点,然而观察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应当根据他的行为作判断,被人嘲

笑有什么呢?如果想躲避名声,那么好事就都别做了。”听后我也感到惭愧。他终于将功勋让给了别人,

没有听劝告。桑怪虽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做的事情都合乎道德伦理,很多都像这件

事一样。

当初桑辉住在雍丘,遭到大水,有两仓粮食准备用船运走,看到奔跑躲避大水老百姓,就丢弃了粮

食,用船载运老百姓。看到老百姓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将村里人集中起来,用自家的粮食给他们做

饭,直到把自家的粮食吃完为止。庐陵欧阳修说:勇武和力量是人们所具备的,但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

武的人就很少了。像桑怪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义勇之士了。他的学问不深却能有所作为,可以说是一

种天性。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

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

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

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

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辩,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

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

《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

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

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

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

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

暗举。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

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

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

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

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程

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

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

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救”成了“父之

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全刑可,甚至救师也不能辞其

咎,救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四•无讼》)

注释:【1】折狱:断案。【2】Sportsmanship:运动员风范,体育道德。

12.作者举《包公案》《施公案》成为传统畅销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包公、施公是传统中公正执法的化身。B.包公、施公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无讼观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影响力。D.包公、施公都是无讼制度的维护者。

13.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一

观念形成的原因。

【答案】12.C13.要点一:乡土社会信奉礼治秩序,服膺传统规则。要点二:人们在礼治秩序中修身、

克己,如果身处讼事,会被看作逾越规矩、不知礼、破坏规矩(或破坏礼治秩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源于费孝通的著作,通过分析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探讨了传统社会中礼的重要性。作

者借用足球比赛中的裁判作为比喻,体现了乡土社会对礼的依赖和对犯规行为的鄙视。文章强调了礼治秩

序的理想状态是自动守规,无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教化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指出一旦发生诉

讼,便意味着个人及家庭的耻辱,反映了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道德观。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语境在第一段,结合“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

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

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可知,作者举《包公案》《施公案》成为传统畅

销书的例子,是强调无讼观念的影响力。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点一:结合第一段”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

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和第三段“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

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可知,乡土社会信奉礼治秩序,服膺传统规则。

要点二:结合第三段“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

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

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可知,人们在礼治秩序中修身、克己,如果身处讼事,会被看作逾越规矩、不知

礼、破坏规矩(或破坏礼治秩序)。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鹃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漳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鹃(he)冠:传为楚隐者鹃冠

子所戴的帽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F螂的一项是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生动描绘舟中江上之景,蝶鸥往来自如,蝴蝶翻飞,白鸥飞翔。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5.杜甫的诗句写愁情时,常常境界阔大,如“云白山青万余里”。下列诗句不管自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答案】14.A15.B

16.①年老体衰,从“老年”一句可以看出;②漂泊流浪,从“淹留潭州”可以看出;③穷困潦倒,从“萧

条”一词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困苦;④忧虑朝廷,从“愁看直北是长安”可以看出诗人牵挂国家安危。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强饮”理解有

误,“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没有阔

大的意境。故选B。

【16题详解】

该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情感要抓住诗歌中所写的意象、景物,因为诗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

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另外还要抓住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本诗写年老体衰,从“老年”一句可以看出;

从“淹留潭州”可以看出漂泊流浪;从“萧条”一词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困苦、穷困潦倒;从“愁看直北是长

安”可以看出诗人牵挂国家安危、忧虑朝廷。

【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

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二)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用“周公吐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愿望。

(2)《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短歌行》中“,食野之苹。我有嘉

宾,鼓瑟吹笙”,就包含着对《诗经》的化用。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用袅袅炊烟表现乡村生活恬静之美。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用简笔方式为我

们勾勒出田园庭院的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的自然景象。

(5)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中天界辉煌灿

烂:“青冥浩荡不见底,

(6)李白的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长于想象。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

为衣兮风为马,o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中的新奇想象,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7)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夔州秋景,寄寓韶光易逝的感怆。

(8)当你登临送目,感叹祖国河山壮美、英雄辈出时,可借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

山如画,”抒发自己的情感。

(9)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周瑜英俊风流、意气风发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三句,描述了当年南朝

宋武帝刘裕率领军队驰骋中原、气势威猛如虎的情形。

(1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怀古伤今,以“,尚能饭否”抒发英雄暮

年,壮志难酬的慨叹。

(12)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十四个

叠字,层层渲染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绪。

【答案】①.天下归心②.呦呦鹿鸣③.依依墟里烟④.榆柳荫后檐⑤.日月照耀金银

台⑥.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⑦.不尽长江滚滚来⑧.一时多少豪杰⑨.小乔初嫁了⑩.

气吞万里如虎⑪廉颇老矣⑫冷冷清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呦、墟、榆、荫、檐、初、廉颇。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篓蒿与河豚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我从前一直是把它当作美食诗来读的。作为自小生长在长江边的土

人,我不大认那什么题画诗的账,只是觉得自己是令营东坡老人家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一直疑心,那句“篓蒿满地芦芽短”是苏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美食经验,来推测或联想

的。试想,在这幅春江晚景图的画面下方,那些一粒粒细小的墨点子,天知道是草还是苗。可是,苏轼

说,是篓蒿,是芦芽。因为在江边生活过,甚至因为,他还吃过,且喜欢吃。

这个美食家,于大宋元丰三年被贬谪到黄州。养家艰难,于是,放下书卷,开荒种地。自古以来,都

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水边的人,自有水里的鱼虾和岸边的菜蔬。每年春上,穿过开着桃花的人家

门前,下到江滩上采摘野菜时,我就会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会觉得,有才有识有情有

调的东坡,和我,隔着时空,共饮一江水,共食一道菜,那春光也变得分外有纵深感。

春日里,篓蒿和河豚,都是时鲜。烹制河豚时,里面不要放杂物,以求其味醇正。好的食材,仪态万

方,是根本不需要配角来起哄的。但是,河豚是有毒的,要清除干净它的肝脏、眼睛等有毒部位。如此,

吃河豚,其实是担着一分危险的。但是,上天安排万物生长,常常会有完美的构思。据说,篓蒿有解河豚

毒的功效。所以,水里有河豚,岸上便有了萎蒿。

情绪低落时,每读《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仿佛听见苏轼在教诲:先经营好餐桌,好好吃饭。

苏轼写此诗时,是元丰八年,刚离了贬谪之地黄州,正在归京途中。人的情绪表现有时真是一个悖

论。就像苏轼在黄州,身为大宋第一才子,在荒冷之地,开田地自度日月。可是,也正是在黄州,他写了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低到泥土稼禾之间,忽然心地广大了。他与天

地对话,问日月古今。江水有多无穷,他就有多无穷;月光有多辽阔,他就有多辽阔。

可是,有一天,忽然一只大手从高空伸来,将匍匐在地的人往上一拎。这时,往往万千委屈齐上心

头。刘禹锡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些身为沉舟病树的光阴,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幽

暗潮湿。阳光乍现,一定会刺眼,一定会流泪。我想,苏轼此番回京路上,内心的感受一定不是只有喜悦

一种。在返京的路上,苏轼一定把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内心再次演绎一遍。

前几天,读到李少君的两行诗:我们总是迷恋着现代的晕眩感,又深深依恋着故乡的宁静。我想,这

大约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每个周末,我从合肥返回我的江边小镇后,常常在黄昏和家人来到江边,看船,看水,看乡野人家那

种默片一样安静从容的生活。这时,我常常在心底问自己: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日夜凿着自己,想要凿去对寻常烟火的享受,凿去固守乡土的安逸,我把自己捻成一根箭了,嗖的

一声放出去。我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抵达我的站台。可是,慢慢发现,我多么天真。

好在,还有苏轼。

我有苏轼,就像中了河豚之毒的人之有篓蒿。篓蒿来搭救那些因为追求美味而受伤的肠胃和脏腑;而

苏轼的“萎蒿满地芦茅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在隼他教我。我问自己:你的才华有苏轼那么高吗?你

的人生,有苏轼那么颠簸吗?然后我就仿佛听见苏轼的讥笑:那你还委屈什么呢?虽然,我一路泥泞一肩

风霜地赶路,想要抵达我风烟中长久遥望的站台,可是临到跟前,才惊觉站台早已被人捷足先登。我和苏

轼,隔着时空,面对一桌篓蒿和河豚,会意一笑。

这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中年之后再读,真是感慨良多。从前只以为它是美食诗,现在,则

暗自认定那是一首哲理诗。

“正是河豚欲上时”,每每再读这一句时,我常常会想,可否把这一句里的“上”换了?如果仅仅是

表达河豚作为时令食物,正是河豚将捕时,正是河豚涧游时,意思都还能到吧?可是,总还是觉得这

“上”实在是好,实在是无词可替。

每年春季,河豚从深冷的大海出发,一路沿江而上,去寻找适宜的水域来繁衍生命。江水滔滔东流,

小小的鱼类,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克服江水巨大的阻力,才能逆流而上,抵达它的目的地。

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可是,生之意义,似乎也就在于这“向上”之中。

在水里的河豚艰难上行的同时,几尺之遥的江边沼泽和沙滩上,篓蒿也从地底探出身子。它们会长

高、长壮,极尽所有的力气,来完成一棵植物所能抵达的最大高度。它们在秋冬凋零,生的一口气全药率

在泥土里。它们匍匐在泥土深处,熬过深冬,等冰雪消融,等风日和暖,然后启程,向着天空去攀登。

苏轼写此诗时,正在北上的途中。这是一段地理上的向上之路,更是他仕途上的一段谪后升迁之途。

那流落于黄州的五年,恰似一尾鱼沉潜于幽暗水底,恰似篓蒿落了翠叶,朽了茎秆,埋在土里。

河豚逆江而上,完成了一年的使命,然后便是顺流而下,回到低处的大海。当秋风肃杀,茂密的篓蒿

便开启了生命向下的旅程,叶子回到根边,茎秆摧折,慢慢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

苏轼也要在他的生命里,把“上——下——上——下”这样的节奏不断地演绎。演绎得频繁了,那

“上”的喜悦,便是来也来得朦胧徘徊,来也来得滋味万千。我实在喜欢“正是河豚欲上时”里那罩还。

传来的喜气。

(取材于许冬林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卿的一项是()

A.觉得自己是含唐东坡老人家的会意:会心、领悟。

B.也在^^教我循循:严肃的样子。

c.可蹲在泥土里沉潜:潜伏。

D.那覆覆传来的喜气遥遥:远远地。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亚项的一项是()

A.《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一诗,也有基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画外之趣。

B.“捻成一根箭”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作者在追逐生活理想时的锐气。

C.“上”字很难用他词替换,是因为其中蓬勃的“向上”之气殊为可贵。

D.“匍匐在泥土深处”一句,用拟人和夸张手法表现篓蒿生命力的顽强。

20.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李少君的两行诗,请简要分析这些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21.本文题目“篓蒿与河豚”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条陈述其中包含的意思。

【答案】18.B19.D

20.这两行诗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既是对上文苏轼人生遭遇的呼应,又引出了下文作者对自己经历的

叙写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1.①一首关于篓蒿和河豚的题画诗,让“我”与苏轼在精神上跨越时空联系起来;

②苏轼之于我们正如篓蒿之于河豚,其“解毒”效应能慰藉追梦路上的受挫者;

③篓蒿和河豚生命历程中的“向上”态势,应激励更多的人自信而勇毅地上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循循:严肃的样子”错误。结合“而苏轼的'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在循循教

我”分析,语境讲“苏轼的'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有顺序地教我。应该译为有顺序

貌。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用拟人和夸张手法”中的“夸张”错误。用“匍匐”来写篓蒿,运用拟人手法。语境讲“它们在泥

土深处,熬过深冬,等冰雪消融,等风日和暖,然后启程,向着天空去攀登”,突出篓蒿顽强的生命力,

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抓住“迷恋着现代的晕眩感”“依恋着故乡的宁静”“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等分析,李少君的两行

诗写出了现代人的矛盾心理,这是现代大多数人的写照。这样的矛盾揭示现代人的生活困境。

结合“这个美食家,于大宋元丰三年被贬谪到黄州”“苏轼写此诗时,是元丰八年,刚离了贬谪之地黄

州,正在归京途中。人的情绪表现有时真是一个悖论。就像苏轼在黄州,身为大宋第一才子,在荒冷之

地,开田地自度日月”“在返京的路上,苏轼一定把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内心再次演绎一遍”等分析,

上文写苏轼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李少君的两行诗与上文苏轼的人生遭遇呼应。

结合“每个周末,我从合肥返回我的江边小镇后,常常在黄昏和家人来到江边,看船,看水,看乡野人家

那种默片一样安静从容的生活”“我把自己捻成一根箭了,嗖的一声放出去。我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

力,就可以抵达我的站台”等分析,作者写自己的经历,时常回到江边小镇,享受生活的安静从容,又时

常让自己努力。

结合“虽然,我一路泥泞一肩风霜地赶路,想要抵达我风烟中长久遥望的站台,可是临到跟前,才惊觉站

台早已被人捷足先登”“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可是,生之意义,似乎也就在于这

'向上'之中”等分析,后文写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李少君的两行诗引出后文作者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等。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作为自小生长在长江边的土人,我不大认那什么题画诗的账,只是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

的”“我就会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会觉得,有才有识有情有调的东坡,和我,隔着时

空,共饮一江水,共食一道菜,那春光也变得分外有纵深感”“我和苏轼,隔着时空,面对一桌篓蒿和河

豚,会意一笑”等分析,一首关于篓蒿和河豚的题画诗,引出“我”和苏轼,由开始的无法会意,到后来

的“会意一笑”,让“我”与苏轼在精神上跨越时空联系起来。

结合“情绪低落时,每读《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仿佛听见苏轼在教诲:先经营好餐桌,好好吃

饭”“想要凿去对寻常烟火的享受,凿去固守乡土的安逸,我把自己捻成一根箭了,嗖的一声放出去。我

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抵达我的站台。可是,慢慢发现,我多么天真”“好在,还有苏

轼”“我有苏轼,就像中了河豚之毒的人之有篓蒿……可是临到跟前,才惊觉站台早已被人捷足先登”等

分析,苏轼的经历教导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解生活的“毒”,慰藉追梦人的心灵。

结合“江水滔滔东流,小小的鱼类,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克服江水巨大的阻力,才能逆流而上,抵达它的

目的地”“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可是,生之意义,似乎也就在于这'向上'之

中”“篓蒿也从地底探出身子。它们会长高、长壮,极尽所有的力气,来完成一棵植物所能抵达的最大高

度……然后启程,向着天空去攀登”“河豚逆江而上,完成了一年的使命……慢慢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

分析,篓蒿和河豚生命历程中的“向上”态势,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生之意义似乎

也就在于这“向上”之中,激励更多的人向上行。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

①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北京开始全面推进“无界公园”建设。②目前,已有近百个公园拆除了围

墙、护栏,实现开放管理。③围栏拆除后,国内风光同城市街道景观融为一体。④无界公园让城市在高楼林

立的同时,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⑤通过充分沟通与合理设

计,无界公园的治理模式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无界公园可颦成为“共建共治

共享”的生动样本。⑥当然,公园开放还应遵循日控制富的原则,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放要慎重,历

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句首“城市”之前可以添加“随着”。

B.③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C.⑤句中的“可望”可以换为“有望”。

D.⑥句中的成语“因地制宜”使用恰当。

(2)不改变原意,对④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④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

案写在下面。

【答案】(1)B(2)让高楼林立城市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A.正确,添加“随着”,“随着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就变成整个句子的状语,句子没有语病。

B.错误,前面“围栏拆除后”说的是“公园”,因此先说“园内风光”衔接更紧密;互换位置后与前面句

子话题不一致,不能互换位置。

C.“可望”意思是可盼望;有希望。“有望”意思是有指望;有希望。两个词语意思接近,可以将“可

望”换成“有望”。

D.“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结合后文“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

放要慎重,历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可知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④句的后半部分“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结构为“让(定语)的城市拥有了更

多……”;

再看前部分,可以抽取出“高楼林立”作“城市”的定语,修改为:让高楼林立的城市拥有了更多自然的

光影。

【点睛】

微写作(10分)

请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23.微写作。

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词汇量匮乏、内容干瘪。有人把这种

现象归咎于网络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是阅读太少造成的……请你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

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示例:我认为表达能力下降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们过度依赖网络,碎片化表达方式让思维无法集

中在一个主题,导致写作和表达障碍。二是缺乏长阅读,经典诵读的程度不高,思维训练不足。帮助年轻人

走出“词穷”困境,需要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开始,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文化,提高青少年诵读经典的素

养,加强年轻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以“青年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为论题,展开讨论。试题在举出现象

后,又分别列举了人们眼中两种不同的原因,可见试题是要求学生首先针对现象分析能力下降的原因,再

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题目中给出两种思路,但省略号则提示

考生可以发散思路,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来写清楚原因。原因是多样化的,不能集中在一点。

写作指导: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己观点,然后阐述对应的两到三点理由,最后进行总结。如:明确提

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目前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弱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问题才要分析原因,找出解

决的办法。然后逐步分析原因,如网络语言的碎片化,思维无法持续等,还可以从大社会环境找,比如大

众阅读意愿减弱,经典阅读被排除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外等。问题明确之后,可以从主客观多方面找解决

办法,这里要注意针对原因来分析,写什么原因就给出什么解决办法,可以从网络环境找原因,也可以从

人们自身找,主观和客观结合在一起找办法。如从人自身找就是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减少上网时间,多进

行长文本阅读,再比如从整治网络环境入手,分析如何制定政策加强网络环境的优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阅

读风气。最后,家长、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养成

阅读经典的好习惯。

24.学生会要组织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

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主题:法治宣传进社区。

设计理由:1.目前,小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泊,常会在无意之间触犯法律,同时在受到伤害时也少有

通过法律维权的情况;2.活动的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增强法制观念;3.电影《第二十

条》影响强烈,借此机会在社区进行法制宣传可以事半功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实用类。

审题:考生要抓住“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并写出设计理由”“不超过150字”等关键

词,明确本题有两个任务,即设计主题和阐述理由,考生不要遗漏要求:同时要明确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和

活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