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2024.1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来看,遗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体现的是星罗棋

布的特点,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排除。故选A项。

2.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

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

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

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

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

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反映

A.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

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土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土阶层社会地位较

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无法体现学术氛围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私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材料中君主拜名士为师与此无关,故C项

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的教育制度,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4.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

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

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

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

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5.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

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

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6.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

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

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

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

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故

选D项。

【点睛】

7.秦统一后,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

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D.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

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朝实行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度量衡、车

轨和文字,没有涉及法律,排除A项;这些措施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排除C项;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

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

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

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

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政体的家国同治、皇权

至上的本质,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

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

项。

9.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

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

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

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

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

除D项。故选A项。

10.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

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

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

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

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

大,故c错误。

【点睛】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

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

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

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潺为首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

加强了中央集权。

11.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

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A.设置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推行郡国并行D.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所述可知,该举措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AB均是中央机构,

不能起到材料所述作用,排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故C不正确。

12.某同学对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进行整理笔记,列了如下四点,正确的是()

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

①《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②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③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④孙思邈著作《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两汉时期,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医学家张

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

健身方法“五禽戏”,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作《千金方》,排除④,排除BCD项。

故选A项。

【点睛】

13.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

“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

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结合所学可

知,这必然会使得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生产等方面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从而加强交融,①正

确;西晋末年,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②正确;契丹族是在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兴起的,与题干时间不符,③错误;到南宋时期,南方取代了北

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①②,故本题选A项。

15.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推动了门第观念的

淡化,排除A项;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与有利

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

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

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

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17.敦煌莫高窟中有从北朝到晚唐五代的壁画。北朝壁画以画佛本生、佛传故事为主,画面充满阴:森凄厉、

悲惨痛苦的景象。唐代壁画主要画各种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整个画面洋溢着热闹欢

乐、生气勃勃的气氛。这表明()

A.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绘画是特定时代风貌的反映D.唐代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壁画以画佛本生、佛传故事为主,画面充满阴:森凄厉、悲惨痛苦的景象”“整个画

面洋溢着热闹欢乐、生气勃勃的气氛”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朝代壁画的风格各不一样,主要与时代背景

息息相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统治对待佛教的政策,得不出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A项;魏

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排除D项。故选C

项。

18.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三司掌管财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

B项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并非一人当宰相,故A项不符合题意;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院

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三司掌管财政,故CD项不符合题意。

19.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

官员应该是

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专门设置通判去监督知州,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通判能够监督知州,具有监督知州的资格,所以“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的北宋官员

应该就是通判,故答案选A。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排除B;三司使分相权,

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排除C;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判

【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

三衙);三司(掌管财政)

(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

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0.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

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反映的是蒙古崛起

到元朝统一,故B正确;材料与南宋、金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排除

C;材料也不能看出宋文化发展情况,排除D。

21.下图是中国某朝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青海等地

区”可知,所述朝代为元朝,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宗教事务,B项正确;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是路、县两级制,排

除A项;明朝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排除C项;清朝地方行政区划为省、道、府、县,管理民族事务

的是理藩院,排除D项。故选B项。

22.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一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

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

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重农抑商政

策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坚持的经济政策,“破产”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政府曾大力推行纸币,

而后放弃纸币改用白银,并不能说明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相反应该是受挫,故B项错误,C项正确;白

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是在明代以后,材料主要是体现一个转变的过程,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中国商业•古代货币的发展

23.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且商业十分发达。下列关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史实与

结论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史实结论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提高粮食产量,适应南迁北人的

A

及饮食习惯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宋元时期燃料结果发生革命性变

B

者化

港中大海船白艘(大船)船员千人,水手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

C六百,卫兵四百,船为四舱,有三帆至十

网络形成

二帆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过百万;元大都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广

D

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泛兴起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

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宋元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提高粮食产量,

适应南迁北人的饮食习惯,A项正确;宋元时期,燃料并未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15—16世纪,

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与宋元时期不符,排除C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

市镇广泛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4.对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挚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

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其观点认为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D,完全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

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可知,材料表明王安石的各种措施在两三年内就得到了施行,结果对社会造

成了冲击,所以王安石变法有急于求成的弊端,即认为变法太着急了,增加了负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强兵目的没有达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加

重了百姓的负担,BD项不是材料的观点,排除BD项。故选C项。

2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

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是正确

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近代,A项是错误的;B项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

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26.“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

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其实际人数多少不定。这一组织

盛行于()

A.辽朝契丹族B.西夏党项族C.元朝蒙古族D.金朝女真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金朝保留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来进行管理,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

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图《辽人饮茶图》能够佐证该时期

A.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B.民族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C.漕运、海运路线畅通无阻D.社会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辽人饮茶图》“体现的是少数民族饮茶风气盛行,说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反映的是民

族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社

会成员地位平等,排除。故选B。

28.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体现了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①符合题意;宋代

贱民阶层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体现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符合题意;伴随着科举

制的日益完善,宋代出现了“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局面,体现了门第观念日趋淡化,④符合题

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结合所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东汉,而不是宋代,②不

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9.“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提出该思想的是

A.老子B.董仲舒C.朱熹D,孔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

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体现的是理学思想,提出该思想的是南宋的朱熹,c项正确;老

子是道家开创着,排除A项;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排除B项;孔子并未提出三纲

五常和天理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0.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废分封制B.设立中朝C.废除宰相D.置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朝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为此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

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c正确;A是秦始皇时期推行的,排除;中朝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推行的,B

排除;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置的,D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31题13分,32题11分,33题16分,共40分)

31.国家治理因时而变

材料一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

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

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

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1)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

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

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

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答案】(1)特点: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

简。影响: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在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实

行盐铁官营。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

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约法省

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可得出,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

休息;根据材料一“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可得出,法律相对宽简。影响:结合

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推动“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

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可知实行推恩令;根据材料二“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

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知设置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

料二“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知,在中

央设立中朝;根据材料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可知设立太学;根据材

料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知,经济上实行盐铁

官营。意义:依据材料二中的措施,从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有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教育上,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

32.

②武王追思先

圣王,乃褒封神农

之后于焦,黄帝之

后于祝,帝尧之后

于蓟封弟周公旦于

wE曲阜,日鲁;封召

克会(16i)克盎(h6)

公爽(shi)于

克五、克委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

燕,封弟叔鲜于

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

管,弟叔度于蔡。

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

——司马迁《史

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委、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

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

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

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答案】(1)类型:①是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②是文献史料。价值:可以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青铜

铸造工艺(手工业)、西周的文字等。

(2)发展及作用:①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继承和不断完善科举制。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

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隋文帝时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加强了皇权。六部分工处理各项政务,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③魏

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

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推断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主要是西周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史料类型,由材料可

知,①是考古发现的青铜器,据所学知识考古实物属于实物史料;②节选自《史记》,根据所学知识《史

记》是私家修摆的史书,属于文献史料。

第二小问,关于两则史料的研究价值,据所学可知,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可以用来直接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

铸造工艺;青铜照的铭文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和《史记》中“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的记载可以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青铜器上的铭

文可以用来研究西周的文字。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主要是:隋唐(中国)第一个小问,三种制度任选一种阐述其发展历

程,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科举制,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考试正式形成,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发展: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常给品位较低

的官员以幸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