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研究报告_第1页
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研究报告_第2页
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研究报告_第3页
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研究报告_第4页
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研究报告TOC\o"1-2"\h\u10508第1章引言 3118641.1研究背景 365221.2研究目的与意义 424181.3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432286第2章高铁运输技术概述 421242.1高铁发展历程 5203172.2高铁技术特点 5119802.3国内外高铁技术发展现状 5591第3章高铁线路工程技术 6172233.1线路设计技术 6233053.1.1线路平面设计 672183.1.2线路纵断面设计 6138523.1.3线路横断面设计 6112913.2轨道工程技术 6110323.2.1钢轨及扣件系统 6180883.2.2道床及基础结构 6143533.2.3无缝线路技术 7118983.3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 7262413.3.1桥梁工程设计 7151303.3.2隧道工程设计 771573.3.3高速铁路桥梁与隧道的连接技术 78030第四章高铁车辆技术与装备 775294.1高铁车辆概述 7235264.2高铁车辆关键技术 7169624.2.1车体技术 717034.2.2悬挂系统技术 7318044.2.3动力系统技术 760434.2.4制动系统技术 8173684.2.5信号与控制系统技术 8112704.3高铁车辆装备及其作用 8135654.3.1转向架 8320004.3.2电机 8179054.3.3变压器 8274194.3.4控制系统 848264.3.5车载信号设备 8205694.3.6通信设备 8190324.3.7空调与通风设备 8276524.3.8安全防护设备 81509第五章高铁牵引供电系统 9204385.1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9215555.2牵引供电系统主要设备 9260455.2.1接触网 9178355.2.2牵引变电所 9222535.2.3牵引网 910105.2.4车载牵引设备 9160515.3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 9236715.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978815.3.2牵引变流技术 9132845.3.3接触网技术 1050045.3.4牵引供电系统保护技术 10159035.3.5牵引供电系统监控与维护技术 1011892第6章高铁信号与控制系统 10264276.1信号与控制系统概述 10209306.2高铁信号系统关键技术 10320106.2.1列车控制信息系统(CTCS) 10323296.2.2无线通信技术 10261636.2.3轨道电路技术 11196336.3高铁控制系统安全策略 11232836.3.1多重冗余设计 11219316.3.2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 11299426.3.3安全防护策略 11104786.3.4安全协议与加密技术 1122251第7章高铁运营与管理策略 11125357.1高铁运营模式 11291177.1.1运营模式概述 1145717.1.2长途高速列车运营模式 11237097.1.3城际高速列车运营模式 12173347.1.4混合型高速列车运营模式 1277377.2高铁运输组织策略 12280247.2.1运输组织概述 12309347.2.2列车运行图编制 12274167.2.3车站作业组织 1261937.2.4动车组运用 126367.3高铁运输服务策略 12141497.3.1旅客服务策略 1293747.3.2售票服务 12177727.3.3信息服务 12175737.3.4乘务服务 1234557.3.5高铁安全防范策略 13238307.3.6设备安全 13140337.3.7人员安全 13151807.3.8管理安全 1330533第8章高铁安全防范策略 13112128.1高铁安全风险识别 13181258.1.1内部风险 13138848.1.2外部风险 13102508.2高铁安全防范体系构建 13199678.2.1安全管理机制 13304538.2.2安全技术保障 14176048.2.3应急管理体系 14301288.3高铁安全防范措施 14303548.3.1设备安全防范 14207178.3.2运行安全防范 1489718.3.3信息安全防范 14247238.3.4旅客安全防范 14179248.3.5自然灾害防范 1420104第9章高铁案例分析 1545169.1国内外高铁案例概述 15237529.1.1国内案例 15324189.1.2国外案例 1533769.2原因分析 15192989.2.1人为因素 15165519.2.2技术因素 15186839.2.3管理因素 15206179.3防范与应对措施 1634389.3.1加强人员培训 16318789.3.2技术改进 1673179.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66225第10章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发展展望 162600610.1高铁技术发展趋势 163271210.1.1提速技术 16841410.1.2智能化技术 161985110.1.3节能环保技术 161508010.2高铁安全防范策略创新 162843910.2.1风险评估与管理 16675710.2.2防范措施创新 171916410.2.3应急救援技术 171753610.3高铁运输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17407710.3.1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171441010.3.2技术研发与创新 171746110.3.3人才培养与引进 172524610.3.4市场拓展与服务优化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突破,为交通运输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高铁运输技术在提高旅客出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铁运输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亦日益突显。为了保证高铁运输安全,加强安全防范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高铁运输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高铁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防范策略。研究目的在于:(1)系统梳理高铁运输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分析高铁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为安全防范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高铁运输安全防范措施,为我国高铁运输安全提供保障。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高铁运输安全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促进高铁运输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3)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高铁运输政策提供决策参考。1.3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铁运输技术与安全防范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高铁运输技术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2)分析高铁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设备、管理、人员等多方面进行探讨;(3)总结国内外在高铁运输安全防范方面的先进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安全防范策略;(4)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高铁运输安全防范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第2章高铁运输技术概述2.1高铁发展历程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诞生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铁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进与摸索阶段(1990年代初至2004年):我国开始引进高铁技术,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自主研发与建设阶段(2004年至2008年):我国启动了高速铁路的研发工作,并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3)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我国高速铁路网不断完善,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2.2高铁技术特点高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速性:高铁的最高运行速度可达350公里/小时以上,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2)舒适性:高铁列车采用先进的悬挂系统、车厢内部设施完善,使乘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更高的舒适度。(3)安全性:高铁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保证了列车的运行安全。(4)节能环保:高铁列车采用电力驱动,能耗低,且排放物远低于传统交通工具。(5)高密度:高铁线路可实现高密度运行,提高了运输效率。2.3国内外高铁技术发展现状(1)国外高铁技术发展现状国外高铁技术发展较早,以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代表,其高铁技术已相对成熟。目前国外高铁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列车设计:采用流线型设计,降低空气阻力,提高运行速度;牵引系统:采用交流传动技术,提高列车牵引功能;轨道技术:研发出高速轨道、无缝轨道等先进技术,保证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列控系统:采用先进的列车控制技术,实现高铁列车的自动驾驶和精确控制。(2)国内高铁技术发展现状我国高铁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研发:我国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速线路建设: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位居世界首位,线路建设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突破: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完善:我国高铁产业链逐渐完善,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建设到运营的完整产业链体系。第3章高铁线路工程技术3.1线路设计技术3.1.1线路平面设计高铁线路平面设计是保证列车安全、高速、舒适运行的关键技术。该部分主要研究线路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超高设置等因素,以实现列车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乘客舒适度。3.1.2线路纵断面设计线路纵断面设计对高铁运行安全。本节重点研究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等参数的选取与优化,以满足高速列车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运行需求。3.1.3线路横断面设计线路横断面设计主要包括轨道、路肩、排水设施等部分的布局。本节探讨合理的高铁线路横断面设计,以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和降低维护成本。3.2轨道工程技术3.2.1钢轨及扣件系统本节介绍高铁钢轨及扣件系统的选型、布置和安装技术,分析不同类型钢轨和扣件系统的功能特点,为高速铁路工程提供技术支持。3.2.2道床及基础结构道床及基础结构是轨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研究道床结构、基础处理技术以及道床与基础的连接方式,以提高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3.2.3无缝线路技术无缝线路技术对提高高铁运行平稳性和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探讨无缝线路的施工、养护及维修技术,以保证线路的平顺性和安全性。3.3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3.3.1桥梁工程设计桥梁工程是高铁线路的关键部分。本节研究桥梁结构选型、跨度、墩台及基础设计等技术,以适应高速列车运行的需求。3.3.2隧道工程设计隧道工程在高铁线路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探讨隧道断面设计、支护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保障隧道工程的安全与经济性。3.3.3高速铁路桥梁与隧道的连接技术桥梁与隧道的连接部位是高铁线路工程的难点。本节研究连接部位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以降低过渡段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保证线路平稳性。第四章高铁车辆技术与装备4.1高铁车辆概述高铁车辆作为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技术功能直接关系到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舒适和效率。高铁车辆按照车体结构、动力配置、运行速度等不同特点,可分为多种类型。本章主要从车辆结构、主要功能参数等方面对高铁车辆进行概述。4.2高铁车辆关键技术4.2.1车体技术车体是高铁车辆的主要承载结构,其设计要求轻量化、高强度、良好的气动功能和耐腐蚀性。车体技术主要包括车体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等方面。4.2.2悬挂系统技术悬挂系统是高铁车辆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保证车辆在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悬挂系统技术包括转向架设计、弹簧悬挂装置、减振器等。4.2.3动力系统技术高铁车辆动力系统技术主要包括电机、变压器、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优化,对于提高高铁列车的动力功能、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4.2.4制动系统技术高铁车辆制动系统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制动系统技术包括电制动、空气制动、磁轨制动等多种方式,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4.2.5信号与控制系统技术信号与控制系统技术是高铁车辆实现自动驾驶、精确停车等功能的关键。该技术主要包括车载信号设备、通信设备、控制系统等。4.3高铁车辆装备及其作用4.3.1转向架转向架是高铁车辆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实现车辆在轨道上的导向和支撑,保证列车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3.2电机电机是高铁车辆的动力来源,其作用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列车运行。4.3.3变压器变压器主要用于调节高铁车辆的动力系统电压,实现电机的高效运行。4.3.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高铁车辆运行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对列车运行速度、制动、供电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4.3.5车载信号设备车载信号设备主要用于接收和处理轨道信号,实现高铁列车的自动驾驶和运行安全。4.3.6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是高铁车辆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传输的载体,其作用是保证列车运行信息的实时传递。4.3.7空调与通风设备空调与通风设备主要用于调节高铁车辆的车内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保证乘客的舒适度。4.3.8安全防护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包括列车碰撞吸能装置、火灾报警及灭火装置等,其作用是提高高铁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第五章高铁牵引供电系统5.1牵引供电系统概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是为高速列车提供动力的重要系统,其功能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品质和安全。该系统主要由接触网、牵引变电所、牵引网及车载牵引设备等组成,通过高压直流或交流方式为列车提供稳定的电能。5.2牵引供电系统主要设备5.2.1接触网接触网是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电能从牵引变电所传输至列车。我国高铁接触网主要采用架空式接触网,包括接触线、承力索、悬挂索及支柱等。5.2.2牵引变电所牵引变电所是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设施,负责将外部电源接入牵引供电系统,并进行电压等级的转换。其主要设备包括变压器、整流器、滤波器、断路器等。5.2.3牵引网牵引网是连接接触网和车载牵引设备的传输通道,主要包括接触线、承力索、馈线及地线等。牵引网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严格,以保证电能的高效传输。5.2.4车载牵引设备车载牵引设备主要包括受电弓、牵引变压器、牵引逆变器、电机等。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将电能传输至列车;牵引变压器和牵引逆变器负责将高压直流或交流电能转换为适合电机驱动的电能;电机则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列车运行。5.3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5.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输电损耗小、线路电压稳定等优点,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我国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主要采用25kV高压直流输电技术。5.3.2牵引变流技术牵引变流技术是将高压直流电能转换为适合电机驱动的电能,是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高铁列车主要采用基于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牵引逆变器。5.3.3接触网技术接触网技术是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包括接触线材料、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我国高铁接触网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高速列车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能供应。5.3.4牵引供电系统保护技术为保证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采用了多种保护技术,包括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接地保护等。这些保护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5.3.5牵引供电系统监控与维护技术高铁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控与维护技术,包括远程监控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维护管理系统等。这些技术为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第6章高铁信号与控制系统6.1信号与控制系统概述高铁信号与控制系统是高铁运行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负责对列车运行进行实时监控、指挥和调整,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地运行。本章将从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及其在高铁运行中的重要性进行概述。6.2高铁信号系统关键技术6.2.1列车控制信息系统(CTCS)列车控制信息系统是我国高铁信号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地面设备、车载设备和通信网络三部分。地面设备负责向列车发送控制指令和线路状态信息,车载设备负责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并根据列车运行状态控制命令,通信网络则负责信息的传输。6.2.2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高铁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GSMR和WiFi等。GSMR是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保证了列车与地面设备之间的稳定通信。6.2.3轨道电路技术轨道电路技术是高铁信号系统的基础技术,通过检测轨道上的电气参数变化来判断列车位置,实现对列车的连续跟踪。目前我国高铁主要采用音频轨道电路和数字轨道电路两种技术。6.3高铁控制系统安全策略6.3.1多重冗余设计高铁控制系统采用多重冗余设计,包括设备冗余、通道冗余和系统冗余,以降低单一故障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6.3.2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高铁控制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功能,通过车载和地面设备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觉异常,立即启动故障诊断程序,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6.3.3安全防护策略高铁控制系统采用安全防护策略,包括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运行(ATO)和列车自动监控(ATS)等功能,以保证列车在安全的速度和间隔下运行。6.3.4安全协议与加密技术高铁控制系统采用安全协议和加密技术,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信息泄露和恶意攻击,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以上安全策略的实施,高铁信号与控制系统为我国高铁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第7章高铁运营与管理策略7.1高铁运营模式7.1.1运营模式概述高铁运营模式主要包括长途高速列车、城际高速列车和混合型高速列车三种。本章节将从这三种运营模式的特点、运营范围、运输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7.1.2长途高速列车运营模式长途高速列车主要承担我国各大城市间的长途旅客运输任务。其特点为运行速度快、运输距离长、停站少、乘车舒适度高。7.1.3城际高速列车运营模式城际高速列车主要服务于相邻城市间的短途旅客运输,具有运行速度适中、停站多、发车间隔短等特点。7.1.4混合型高速列车运营模式混合型高速列车兼具长途和城际高速列车的特点,可实现长途与短途旅客运输的有效衔接,提高线路利用率。7.2高铁运输组织策略7.2.1运输组织概述高铁运输组织策略主要包括列车运行图编制、车站作业组织、动车组运用等方面。7.2.2列车运行图编制列车运行图编制应充分考虑客流需求、线路条件、动车组运用等因素,保证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7.2.3车站作业组织车站作业组织应优化旅客流线、提高售票效率和进出站速度,保证旅客出行便捷。7.2.4动车组运用动车组运用要充分考虑车辆功能、运行安全性、维修保障等因素,合理制定运用计划。7.3高铁运输服务策略7.3.1旅客服务策略旅客服务策略主要包括售票服务、信息服务、乘务服务等方面,以提高旅客满意度为目标。7.3.2售票服务优化售票渠道,提高售票效率,为旅客提供便捷的购票体验。7.3.3信息服务加强旅客出行信息服务,提供实时列车运行信息、车站设施信息等,方便旅客出行。7.3.4乘务服务提高乘务人员服务水平,提升旅客乘车体验,保证旅客安全、舒适、便捷出行。7.3.5高铁安全防范策略加强高铁安全风险防控,从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保证高铁运营安全。7.3.6设备安全加强高铁设备设施的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安全。7.3.7人员安全加强高铁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7.3.8管理安全完善高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管,保证高铁运营安全。第8章高铁安全防范策略8.1高铁安全风险识别8.1.1内部风险(1)设备故障风险:主要包括列车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关键设备故障,可能导致列车运行异常。(2)操作风险:主要包括驾驶员、调度员等人员操作失误,可能导致发生。(3)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被非法入侵、数据泄露等,可能导致列车运行安全受到影响。8.1.2外部风险(1)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可能导致列车运行中断或设施损毁。(2)社会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等,可能导致列车运行安全受到影响。(3)公共卫生风险:如疫情等,可能导致列车运行中断或旅客健康受损。8.2高铁安全防范体系构建8.2.1安全管理机制(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实施。(2)落实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3)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保证安全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整改。8.2.2安全技术保障(1)加强列车及关键设备的安全技术研究,提高设备安全功能。(2)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3)开展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8.2.3应急管理体系(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2)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8.3高铁安全防范措施8.3.1设备安全防范(1)加强设备检测和维修,保证设备安全可靠。(2)实施设备状态监测,提前发觉并排除潜在故障。(3)建立设备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设备安全信息的实时共享。8.3.2运行安全防范(1)加强驾驶员、调度员等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2)实施运行监控,保证列车运行在安全范围内。(3)严格执行运行规程,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8.3.3信息安全防范(1)加强信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2)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3)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8.3.4旅客安全防范(1)加强旅客安全教育,提高旅客安全意识。(2)完善旅客服务设施,保障旅客安全。(3)建立旅客安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旅客安全问题。8.3.5自然灾害防范(1)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2)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保证列车运行安全。(3)加强自然灾害防范设施建设,降低自然灾害对高铁的影响。第9章高铁案例分析9.1国内外高铁案例概述本章通过分析国内外高铁案例,以期为我国高铁运输安全防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以下是部分典型高铁案例概述:9.1.1国内案例(1)2011年7月23日,我国发生了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2)2018年4月12日,京沪高铁发生一起动车组列车脱轨,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9.1.2国外案例(1)2013年12月1日,西班牙发生一起高铁,造成80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140人。(2)2015年11月14日,法国发生一起高铁,造成1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9.2原因分析通过对上述高铁案例的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9.2.1人为因素(1)操作失误:列车驾驶员操作不当,违反操作规程。(2)维修保养不到位:对高铁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不充分,导致设备故障。9.2.2技术因素(1)信号系统故障:信号系统设计缺陷或故障,导致列车运行失控。(2)车辆设计缺陷:高铁车辆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发生。9.2.3管理因素(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2)监管不力:部门对高铁运输安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