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材料二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逸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20世纪上半叶诗歌是拉美文学的主导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B.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C.学界一致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中对先驱者往往会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创新和突破。D.如果魔幻的文学写作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进入创作的困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拉美新小说不仅讲述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B.回首拉美文学,作家运用原创、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C.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成就了“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D.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发展得更好。(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A.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B.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C.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D.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之下,中国当代文学魔幻写作存在的必要性。(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丈夫孙犁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还记得爹吗?”“记得呀!”“爹在哪里呢?”“在铁道西啊!”“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你婶子家。”“热闹什么?”“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为什么你出去受罪?”“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谁?”“大姐的女婿。”“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没有啊!”“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想啊!”“快叫娘把他叫回来。”“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早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大队长到咱家来了!”“哪个大队长?”“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说什么来?”“有爹的信,爷正看哩。”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3)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D.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B.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C.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前谦卑恭敬。D.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来指称某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嫁给楚国。B.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就过去了。C.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联盟。D.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是无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②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5)公仲朋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完成下列各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①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②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注】①镜湖:即鉴湖,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隐于镜湖之滨。②白朴(1226—约1306):元代散曲大家,终身不仕。(1)下列对陆词和白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灯纵博,雕鞍驰射”,正是词人当年南郑军中生活的写照,颇有壮怀激烈之感。B.陆词的末二句,引贺知章被赐镜湖之典而一反其意,体现出词人的傲岸睥睨之情。C.白曲前两句对仗工整,用语华丽,画面生动,色彩鲜明,正是江南水乡秋日之景。D.“点秋江”的白鹭与沙鸥,正是前句的“忘机友”,鸥鹭无机心,反衬出人心多险恶。(2)两首作品中的“渔父”“渔夫”形象有何不同含义?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的“,”两句,可能直接启发了苏轼的《花影》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探讨“文”与“质”的关系,认为“,”,这都是不符合中庸思想的。(3)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是中原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提到这一点,当时秦始皇采取的政治策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新时代画卷①,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个时间节点都是长征的路标,都是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奋进的坐标。在时间中长征,我们已走过千重山、万道河,但不敢有丝毫的自满。远眺前路,有②,也有惊涛骇浪;有一马平川,也有悬崖峭壁。纵观人类史,一个国家往往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今天的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都是一次③的闯关夺隘。()当此之时,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以④的定力、敢战必胜的信念,应对风狂雨骤,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原文中括号内最适合填入的诗句。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牛津词典》里,病毒的定义是“一个通常由蛋白质和包裹在其中的核酸组成的病原体,非常小,以至于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只有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上述描述,作为病毒的定义来讲,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使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既包括病毒,也包括细菌,那么,①?细菌,与其他的活细胞一样,能自身产生能量,并将基因的核酸序列翻译成蛋白质,但病毒不行。有些最近才发现的巨大病毒,也编码一些参与蛋白质翻译的部件,所以,上述定义也不完美。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对象,变化莫测,每当我们对病毒的了解更深一步时,②。就《病毒博物馆》一书而言,病毒可以这样定义:一个非细胞形式的感染源,其遗传物质为核酸,③,在进入宿主细胞后,能借助宿主细胞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与传播。(1)下列选项中,使用的“狡猾”一词和文中“狡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唐代寒山《诗》:“夫妻共百年,相怜情狡猾。”B.老舍《自传》:“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C.小李说道:“他像狐狸般狡猾,你千万不要上当!”D.《再生缘》:“天生狡猾聪明性,他那应变言词随口来。”(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材料二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逸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与20世纪上半叶诗歌是拉美文学的主导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B.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C.学界一致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中对先驱者往往会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创新和突破。D.如果魔幻的文学写作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进入创作的困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拉美新小说不仅讲述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B.回首拉美文学,作家运用原创、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C.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成就了“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D.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发展得更好。(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CA.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B.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C.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D.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之下,中国当代文学魔幻写作存在的必要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扩大范围。据材料一第一段“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可知,将原文的“长篇小说”扩大范围为“小说”。B.“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曲解文意。据材料一第四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可知,此时期拉美文学仍有划时代作品。C.“学界一致认为……”张冠李戴。据材料二第二段,这是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的观点。故选D。(2)A.“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错,“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见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故选A。(3)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可知,“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指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或新的结构、新的语言。ABD三项属于“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C.是传统的小说结构。故选C。(4)材料二共七段。第一段“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提出问题,总的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两方面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第二段“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第三段“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从“影响的焦虑”展开论述。第四段“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是过渡段,从“影响的焦虑”转向“同质化”方面论述。第五段“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分析问题,用问题带领读者深入探讨。第六段“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第七段“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主要是论述如何解决“影响的焦虑”以及“同质化”问题。(5)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可知“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可知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结合材料二第六段“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最后一段“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可知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答案:(1)D(2)A(3)C(4)①首先,提出问题,总的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两方面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②其次,从“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5)①“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②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③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丈夫孙犁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还记得爹吗?”“记得呀!”“爹在哪里呢?”“在铁道西啊!”“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女儿问。“你婶子家。”“热闹什么?”“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为什么你出去受罪?”“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谁?”“大姐的女婿。”“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没有啊!”“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想啊!”“快叫娘把他叫回来。”“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早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大队长到咱家来了!”“哪个大队长?”“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说什么来?”“有爹的信,爷正看哩。”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3)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错误。小说中虽然写了“姑娘”理解了丈夫,但并没有写她投身到战争中。B.“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错误,小说并未从正面描写战争。C.正确。D.“刺激了大姨和姥姥”错误。大姨受到刺激,姥姥是对英雄行为感到欣慰。欣慰地笑,并非受到刺激。故选:C。(2)B.“心理描写”错误,本文在塑造丈夫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本文塑造丈夫形象时除了对比、烘托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中的语言描写(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等,写出“丈夫”追求进步、乐观坚强的战士形象);对比体现在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中;烘托主要体现在儿子的言语中,以及对妻子去上冬学的影响中。故选:B。(3)联系后文“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和第一处环境描写“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可知,开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同时,联系后文“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人物对侵略者的痛恨。联系前文“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和第二处环境描写“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可知,突出了人物兴奋喜悦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凸显了小说的主题。(4)从故事背景的角度来看,“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去年,他还在近处……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可知,小说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具有真实感。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以及“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符合农村妇女的真实的心理;此外,文中描写了三位女性,她们“比女婿”的神态很真实,如姥姥谈及自己的女婿时“‘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是的神态“讥笑”,表达了她对人家女婿的不屑;如大姐“‘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慌慌”表现出大姐说到自己丈夫时的心虚以及惭愧的心理,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可见,人物刻画细腻真实。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开头“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女主人公因为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这中情感的表达很真实;结尾“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收到儿子(丈夫)的信,公公和她的情感表达很真实;另外,从“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等处可知,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从小说语言的特征看,本文语言质朴生动,如“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答案:(1)C(2)B(3)第一处:①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②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对侵略者的痛恨。第二处: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情,②也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4)①小说刻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等,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人物刻画细腻真实。③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④小说语言质朴生动,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D.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B.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C.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前谦卑恭敬。D.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来指称某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嫁给楚国。B.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就过去了。C.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联盟。D.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是无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②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5)公仲朋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秦之欲伐我久矣”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秦之欲伐我”是“久矣”的主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一”作“名都”的后置定语,“得名都一”与“具甲”是用“而”连接的并列成分,“秦韩”为“并兵南向”的主语,排除D。译文:秦国想进攻我们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都邑,并准备好了军队,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进攻,这是秦国在庙祠中向神灵所祈求的事。现在这种祈求已经实现,楚国必然要被攻击了。故选:B。(2)B.有误,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并非货币。故选:B。(3)C.“已然与秦国结盟”理解错误,据原文“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及“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可知,只是韩国向秦表达了求和结盟的意愿,尚未正式结盟。故选:C。(4)①“与国”,盟国;“恃”,依靠,依赖;“因”,通过;“为和于秦”,向秦国求和。译文: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②“是”,这样;“虽”,即使,就算;“病”,困顿,危险。译文:这样秦、韩两国不团结,即使兵临楚国,楚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5)据原文“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可知,他认为秦国实力压境,楚国不过假意相救,绝秦友楚并不明智;据原文“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可知,他认为楚、韩并无交情又非反秦盟友,楚言救韩实乃陈轸破坏秦、韩和盟的计谋;据原文“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可知,他认为韩已遣使告秦欲讲和,又出尔反尔,这是欺骗、得罪秦国。答案:(1)B(2)B(3)C(4)①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②这样秦、韩两国不团结,即使兵临楚国,楚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5)①秦国实力压境,楚国不过假意相救,绝秦友楚并不明智;②楚、韩并无交情又非反秦盟友,楚言救韩实乃陈轸破坏秦、韩和盟的计谋;③韩已遣使告秦欲讲和,又出尔反尔,这是欺骗、得罪秦国。参考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十分危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送给它一座大都邑,同它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失换两得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嘱咐公仲朋打点好一切,准备西去向秦国求和。楚王听说,大为恐慌,急忙召见陈轸把这件事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进攻我们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都邑,并准备好了军队,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进攻,这是秦国在庙祠中向神灵所祈求的事。现在这种祈求已经实现,楚国必然要被攻击了。大王听我一言,为此在全国调集军队,对外宣称准备出兵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亲信的使臣,多备车辆,带上重礼,让韩国相信大王会救它。韩国即使不能听信我们,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绝不会和秦国联兵攻楚。这样秦、韩两国不团结,即使兵临楚国,楚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韩国如果能够听信我们,不同秦国求和,秦王一定会非常恼怒,深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就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对待秦国一定不会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困住秦、韩两国的军队,从而免除楚国的祸患了。”楚王非常高兴,便下令在全国调集军队,声称要援救韩国,派遣亲信的使臣,带上车队和重礼,对韩王说:“敞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下决心抵抗秦国,敞国将用楚国陪韩国死战。”韩王十分高兴,便制止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说:“不能这样。以战争之实让我们陷于困窘的是秦国,用空言大话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谎言,而轻率地断绝与强敌秦国的关系,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再说楚、韩两国并非友好国家,又没有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秦国要攻打楚国了,楚国因此才声言发兵援救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计策。况且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王(想要和谈),现在又不前往,这是欺骗秦国呀。轻视强秦的威胁,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会后悔啊。”韩王不听从,于是和秦国断交。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在岸门决战。楚国的救兵并没有赶来,韩国大败。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也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击败,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而没有采纳韩朋的计策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完成下列各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①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②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注】①镜湖:即鉴湖,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隐于镜湖之滨。②白朴(1226—约1306):元代散曲大家,终身不仕。(1)下列对陆词和白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华灯纵博,雕鞍驰射”,正是词人当年南郑军中生活的写照,颇有壮怀激烈之感。B.陆词的末二句,引贺知章被赐镜湖之典而一反其意,体现出词人的傲岸睥睨之情。C.白曲前两句对仗工整,用语华丽,画面生动,色彩鲜明,正是江南水乡秋日之景。D.“点秋江”的白鹭与沙鸥,正是前句的“忘机友”,鸥鹭无机心,反衬出人心多险恶。(2)两首作品中的“渔父”“渔夫”形象有何不同含义?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解答】(1)C.“用语华丽”错误,应该是用语“清丽”。故选C。(2)“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是说“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这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只知酗酒的酒徒一一受赏封侯,把持朝政;志存恢复的抗金英雄,却遭受排挤,只能作了江边渔父。结合注释①“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隐于镜湖之滨”可知,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陆游一生为抗金奔走,却被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请缨无路的词人只好寄情江湖,渔樵度日,然而终是忧愤难平。陆词中的“渔父”实乃词人的自我写照,词人被迫闲居,在啸傲苹洲烟雨、看似悠闲豁达的背后,总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而“独”字突出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孤愤之情。白曲中“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提供了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从而表现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描绘了渔夫生活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过着像鸥鹭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描写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寄寓了自己厌弃功名、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品格情操。可见,白曲中的“渔夫”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他在优美的环境里打鱼为生,不慕名利富贵,逍遥自在,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答案:(1)C(2)陆词中的“渔父”实乃词人的自我写照,词人被迫闲居,在啸傲苹洲烟雨、看似悠闲豁达的背后,总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白曲中的“渔夫”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秋光如画的江南水乡,渔夫垂钓其间,与白鹭沙鸥为友,不慕名利富贵,逍遥自适,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译文:(一)当年在装饰华丽的灯台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当年一起酣饮耽乐的人如今都已封侯进爵,只有我等独自去做那隐居江边的渔翁。轻舟有八尺余长,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在烟雨中享受这长满苹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二)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赏析:(一)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淡远,萧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二)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卢挚是做了元朝的官的。诗人通过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可能直接启发了苏轼的《花影》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探讨“文”与“质”的关系,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都是不符合中庸思想的。(3)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是中原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提到这一点,当时秦始皇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