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

专练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①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②欲如何。

【注】①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

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②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

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

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标题中“乐天见示”的“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

自己。乐天即白居易。

B.诗人从读白居易的赠诗写起,既表示了认同和伤感,也相合诗

题,表明了酬答之意。

C.“故人少”与“祭文多”对偶工整,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

立面,含有深刻的哲理。

D.诗的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

情,可谓言简而意深。

15、本诗颈联厂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悟道诗

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注】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禅诗。

14.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

“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

“择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妁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

诗人对凡尘的思恋C

15.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健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4、下面对两首诗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

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

以思想的启迪。

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

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旧”的欣喜欢快,情感变

化富有层次。

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朦曜巨舰"和羽毛

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

表现夜航的艰险。

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

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的

重要作用。

15、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谈两首诗给你的人生启示。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注】

鼓孽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

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

为的难能可贵。

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

托之意蓄势。

C.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

们举荐谭孝廉。

D.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

切寄望的情谊。

15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韬光禅师①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

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落俗套,作者避写灵隐寺而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

的历史关系。

B.颔联、颈联瑙述禅师修行之处的环境,对仗工整,连用复字,

诗味回环。

C.颔联、颈联使用了相对的方位,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

的超然感觉。

D.尾联虚写“天香桂子落纷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禅意

生活的向往。

15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

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理趣。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花布感

(宋)梅尧臣

新花朝竞艳,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马上小睡

(宋)孔仲平

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1.宋人常以诗说理,请说说这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哲理。

2.两首诗在说理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腱①秋日即事

周密

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①藤:田间的土填子,

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

如纺线,故得此名C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

绘画)Ho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夜愁”如织物般纵横

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

风”。

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

已到来。

15宋诗往往从理性上把握,总有逻辑思维的潜流贯串其中。请

结合本诗内容,谈谈本诗总结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我们还能从中提

炼出什么哲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

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

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

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②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③脩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几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

的看法颇有同感。

B.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不顾虑衰老,但是老了

就没有人怜惜。

C.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

描绘了衰老的表现C

D.七到十句从另一个方面谈老也有老的长处,只要寄情山水,

便可脩然自乐。

E.最后两句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

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

概括。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①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

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何事”反问,表明侄子虽然未能入仕显达,却一直谨

守礼道,作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此联中两个“穷”字的意义不同。

B.颔联运用反衬手法,借家乡战乱来反衬侄子守礼修为、品格高

洁、卓然突出的形象。而此联后一句又与首联关合,与“何事”之句

映照。

C.尾联出语警策,情意深重。作者劝诫勉励侄子要珍惜时光,勤

苦学习会终身受用同时,这也是作者总结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言。

D.这首诗在语言上平易浅近,质朴自然。没有一个难解字句,毫

无半点雕琢痕迹,却摄取了弟侄独特的风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15、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

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

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14、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

15、宋代诗歌重“理趣”,本诗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结合诗句

I炎一谈。

答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①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②欲如何。

【注】①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

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②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

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

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标题中“乐天见示”的“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

自己。乐天即白居易。

B.诗人从读白居易的赠诗写起,既表示了认同和伤感,也扣合诗

题,表明了酬答之意。

C.“故人少”与“祭文多”对偶工整,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

立面,含有深刻的哲理。

D.诗的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

情,可谓言简而意深。

15、本诗颈联厂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

【答案】14.C15.①内容上: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

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②此联运用象征的手法。③哲学思想: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及

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是客观规律,老一辈必然要

让位给后继者。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珍惜生

命。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

绝然对立的,新旧之间相互包容,彼此渗透,辨证统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

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

理解。C项”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面“错误,两者不构成对立

关系,因“古人少”才会“祭文多二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诗句的特

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句的丰富内

涵。题中颈联运用了象征手法,“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

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彼波”可指“晚

辈”亦可指新事物。然后从人和物的不同角度再结合新陈代谢、生老

病死、新旧矛盾的对立统一等方面加以辩证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悟道诗

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注】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禅诗。

14.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

“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

“择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

诗人对凡尘的思恋C

15.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工

14D

15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解析】14、D.有误。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出寻

春悟道的体验。”春巳十分”表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我们要好好

珍惜。这是参禅所得,并非思恋凡尘。

故选:Do

15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歌大意:费尽了时光寻找盎

然的春意却见不到春的踪迹,脚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笼罩在山头的白云。

重返家园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

在这眼前的枝头上春意正热闹十分。全诗描述主人公虽历经千辛万

苦,寻春而不得,最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

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然妙道,原

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

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嬷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4、下面对两首诗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

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

以思想的启迪。

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

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旧”的欣喜欢快,情感变

化富有层次。

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朦艇巨舰”和羽毛

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

表现夜航的艰险。

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

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的

重要作用。

15、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谈两首诗给你的人生启示。

【答案】

14C

15第一首诗:①读书学习、知识储备、思想积淀、基本功力等

对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②行事时,时势未到盲动无益,时势成熟则

畅通无阻;③做事要想成功,要学会巧借外力。

第二首诗:①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挫折磨难;②以乐观

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才会渡过难关;③面对苦难,难免畏

惧退缩,但要勇于直面,战胜自我。④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

可遏制。

【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

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

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

概括。

C项,“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错,“朦腌巨舰一毛轻”

将“船”喻为“羽毛”,是比喻而非对比。

故选c。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诗中

形象(意象)倾注的诗人的思想,根据自身经历在读僮诗歌的基础上

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突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揭示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勤于努力,抓紧一切机会好好学习;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表明磨难是伴随着人生成长的,

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经历失败,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以积极地心态

面对,特别是坦然面对生活的中苦难。“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

绿树多”两句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发生活。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注】

鼓蕈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

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

为的难能可贵。

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

托之意蓄势。

C.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

们举荐谭孝廉。

D.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

切寄望的情谊。

15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14C

15①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好事都是从艰难处得

来的,年轻人不要为求轻松只做容易的事;即使贫贱有命,但疏懒怠

惰会一事无成。②启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畏险阻,迎难而

上,勇于奋斗;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解析】14c.“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理解

错误。“善开金口答公卿”一句是在叮嘱谭孝廉好好应答公卿的提问,

展示自己的才华。

故选:Co

15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好事尽从难处

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

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

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继续鼓励这位举子。

也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

就能成功。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

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韬光禅师①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

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落俗套,作者避写灵隐寺而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

的历史关系。

B.颔联、颈联瑙述禅师修行之处的环境,对仗工整,连用复字,

诗味回环。

C.颔联、颈联使用了相对的方位,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

的超然感觉。

D.尾联虚写“天香桂子落纷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禅

意生活的向往。

15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

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理趣。

【答案】14D15①“一山门作两山门”一句,“一门”外又另

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

②“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句,蕴含世事分分合合,善恶因果可以相互

转化。③“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

恼也是如此。④“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万事万物皆

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实

写”错,“遥想”是想象,尾联是虚写。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鉴赏能力。题干设置

了情境,有人的诗论“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

临泉之感”,并让考生“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二禅理哲理因为相

互渗透,并没有区分。作答时,需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

析诗句背后蕴含的禅理哲理即可。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山门作两山

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

体现了智慧的无限开启。“两寺原从一寺分”,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体现了万物的分分合合,预示着善恶因果等等的相互转化。颔联“南

山云起北山云”,云雾象征尘世的烦恼,一山云起一山云消,此起彼

伏,体现了尘世烦恼也会兴起,也会消散,没完没了。颈联“前台花

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

声下界听得清,寓意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花有感

(宋)梅尧臣

新花朝竞艳,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马上小睡

(宋)孔仲平

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1.宋人常以诗说理,请说说这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哲理。

2.两首诗在说理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梅诗:①对比说理,用新旧花的形象对比;②寓说理于形象

描绘之中。

孔诗:寓说理于叙事之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梅诗中,写新花竞相开放,而故花却已经憔悴衰败,明天会有更

新的花开,那么今天的新花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借花说明事物的发展

变化。

孔诗中,诗人写自己看到满路的桃花,不禁昏昏欲睡,醒来发现

桃花已经消失,满眼看到的只有青山绿水。写出了诗人眼中景物的变

化Q

因此,两首诗都写出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哲理。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

梅诗写新花竞相开放,而故花却已经憔悴衰败,用新花与旧花鲜

艳与衰败进行对比c通过秒回新花、故花、明日花的形象生动地说明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哲理。

孔诗则讲述了诗人的亲身经历,诗人坐在马上,看到道路两岸都

是桃花,以至于看的睡了过去。醒来发现桃花已经消失,满眼看到的

只有青山绿水。本诗通过叙事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哲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雁①秋日即事

周密

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①腾:田间的土填子,

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

如纺线,故得此名C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

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

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

凉风”。

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

已到来。

15宋诗往往从理性上把握,总有逻辑思维的潜流黄串其中。请

结合本诗内容,谈谈本诗总结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我们还能从中提

炼出什么哲理。

【答案】:

14D

15诗歌前三句取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纺织娘在夜里振翅作声,

声如纺线;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

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诗人

写这些场景是为了说明第四句的道理: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们,因为

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改变。

哲理:

①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②一叶知秋,能从微小事物中感受大的变化;

③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

【解析】14D.选项对“黄金线”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对秋来不敏

感的原因表述不对。第三句的“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

黄,因为杨柳枝叶形如丝绦,树叶变黄,远远望去就像黄金线一般。

“城里人家”因为平日的生活远离自然,很难及时感受到季节的变换。

而且,人们熙来攘往,奔走红尘,又有谁去顾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呢?

故选Do

15从标题即可看出这是诗人在西边田境上,看着秋天特有场景

写就的诗歌。诗歌一、二、三句选取了秋季特有的几个场景:纺织娘

这种小虫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织夜愁”一词用得绝妙,一

来点明了夏秋时节的纺织娘,二来暗指出“夜愁”如同织物一般纵横

交错;“酸风”是指“刺人的凉风”,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

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让人感觉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杨柳

已经枝老叶黄了。

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城镇里的人家因为远离自然生

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觉到季节的变迁。诗中的意象如纺织娘、凉风、

雨、变黄的柳叶,都带有典型的秋季特征。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

我们在生活中常遇之事。诗人将这个小小的道理融入诗歌,在诗歌开

头便巳有逻辑潜流暗伏其中。

现在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往往是看到

日历,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或者是立冬。从中得到的启示可以从要善于

发现生活中的美、要从微小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大的变化;或者像作者

这样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

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

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c有

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②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③脩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几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

的看法颇有同感。

B.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不顾虑衰老,但是老了

就没有人怜惜。

C.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

描绘了衰老的表现C

D.七到十句从另一个方面谈老也有老的长处,只要寄情山水,

便可脩然自乐。

E.最后两句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

居易的宽慰和鼓励C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

概括。

【答案】:14BD

15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

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

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

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

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6分)

解答(1)B项,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

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D项,“寄情山水”无中生有,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