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案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案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案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案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二节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景情关系

(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

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

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

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鹄。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

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

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

观之景来寄托感情C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

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

(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

咀嚼。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

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

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

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

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

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

长安花。一一孟郊《登科后》

乐景写乐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

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一(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哀景写哀情

②景、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J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

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二,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

船工(1分)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笙。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

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四.相关阅读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辨析

“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所以我们很难想

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

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中国古典诗词

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

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

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

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

景相触相融之诗境C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

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

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

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

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

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

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

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鹄。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

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

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

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鹤“,忧虑

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

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

治者的愤懑。

又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家,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

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

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

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

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

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

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

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

契合。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

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

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亡秦

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缰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

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

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

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

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

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

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

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再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0暂

停征棹,聊共饮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

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

赢得青楼,薄幸名有。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

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J下片“伤情”二字结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

“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

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出离别之速。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

之意,以景结情最好J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

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

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

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

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

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住构妙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J(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

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

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情景合一的经典之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J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

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由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

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理,这又构成了作品的

第二层意思;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

是第三层意思;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联

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短短四句

话,蕴涵着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层层生发,愈转愈深。诗篇采用融

情入景的手法,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

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政

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

蓄。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

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甫《春望》:“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

“花溅泪”、“鸟惊心”。“感时”、“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J

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

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J上句写远在边

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而情无

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

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

感。

一、情、景正衬情、景内在联系辨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

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

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

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天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

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

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

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骋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

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

喜。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

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J柳宗元的这首《偶题》

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

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

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

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

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

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

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

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

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

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

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

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J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

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

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宜之所闻,“目

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里,在塞外看到雁

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

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

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面义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

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

壮。

二、情、景反衬

(一)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

用忧思愁蓄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简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

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宫》:

寥茨古行官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半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

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在一般是美现执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

的,但在这里却起T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

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

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

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彳支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

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

“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京。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嘴愁厌

闻,还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

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

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

碎。飘零疏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

会,鹤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

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

墓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

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绝

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计何日是归年”全诗抒

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

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京号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

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

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

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

《江汉》)落目、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

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

的《寒上作》

雕J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范时品公空'蠢至年倾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

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

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

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

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

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

折不回的英雄气魄c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

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诗经•采

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

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

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官干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

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

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

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一古诗中的景与情参考答案

二.典例精析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

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

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8分)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答:(1)(1分)津亭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2)(3分)D【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

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

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

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3)(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

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