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囿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材料二: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创刊以来也属罕见,对于军队作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露脸”契机。细品这几部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性正与军旅文学的核心品性两相契合,且具有饱满的内在张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备语言魅力和精彩叙事等文学元素,文学修养和文学技能是前提和关键,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标,而经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怀作为底蕴。尤其是军旅文学,它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其内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与军人的骨血融为一体,彰显着军人刚硬坚韧的精神品格。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些被精心挑选和组构的小说,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够丰盈、内涵不够深入等问题,流于苍白的模式化写作。有的小说其实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怀”,但显然这种情怀或者说情结还远未内化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趋同化、脸谱化,人和人之间没有明显的性格区分,说话风格高度一致;或是过于理想化,仿佛给一个小故事强行扣上了大帽子,显然也不能达到作家提升作品内涵的期许。那么问题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性”的缺失。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这两件军旅文学大事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当下的军旅文学似乎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光荣与梦想并没走远,而新的曙光也远未普照文坛,传承并未接续,断裂已然出现。文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摘编自徐艺嘉《军旅文学呼唤“文学性”的回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世纪的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的转身与发展空间。B.注重形式创新、语言探索以及关照复杂人性、个人命运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C.《俄罗斯陆军腰带》《底色》等军旅作品内在张力饱满,是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原因。D.《人民文学》开设特辑展示军旅作家作品,表明其受到重视,但未来发展之路并不会十分平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旅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学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B.借鉴中国小说创作传统、直面当下中国经验和语境,军旅文学可提升作品内涵。C.“政治话语”会规训甚至异化军旅文学,因此应该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D.部分军旅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的内涵过于理想化,会逼迫读者放弃阅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军旅文学要有文学性”观点的一项是A.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军旅作家麦家的创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B.都梁的长篇军旅小说《亮剑》追求顺畅无障碍的浅显阅读快感,具有心灵鸡汤的功用。C.朱向前教授分析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领导岗位人物的领导角色失真却浪漫。D.张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创作,依据采访素材,完全忠实于生活的既有真实。(4)有人说“讲好军旅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5)人们呼唤军旅文学“文学性”的回归,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回归的途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复仇(节选)汪曾祺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的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他舞他的剑。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是我。舞得好剑。”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①“我要走遍所有的路。”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你们知道这个人么?”“不知道。”“听说过么?”“没有。”……“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里,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他走进绝壁。好黑。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之地。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纷披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剑!他拔剑在手。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铿的一声。②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③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遗腹子”大半生为父报仇最终放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些所谓的仇可以不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B.小说插叙了旅行人为父亲报仇的原因,遗腹子的身份使他未出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但这使命并非他自觉寻求到的生命意义。C.文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两个蒲团、两份经卷却只有一个和尚、万山百静之中传来声音等,使下文长发僧人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D.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2)下列对与“绝壁”有关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壁”照应“没有路的地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表层意是开凿绝壁。B.“绝壁”隐喻仇人处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开凿绝壁则隐喻了化解仇恨的可能。C.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绝壁的阴森冰冷反衬出火花的赤红明亮。D.嶙峋绝壁与枯瘦僧人的形象相辅相成、互为比照又有机融合,审美意义同等重要。(3)文中三处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分别作简要分析。(4)本文是汪曾祺青年时代的作品,在创作中尝试借鉴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请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及文学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高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材料二: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担任财务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设置的古代重要粮仓,后泛指粮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为养活接济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即便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C.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记录了范仲淹的义举,不过二者侧重点不一;前者侧重的是家族之义,后者侧重的是家国之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②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5)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南乡子苏轼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2)“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被深深感动,不仅是因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更是因为“,”。(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明诗人不事权贵、追求精神自由的句子是“,。”(3)李煜《虞美人》词中“?”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的告示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而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顾客的形式,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使他们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教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患者忘记,但老师和“顾客”都不厌其烦。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患者营造一个“仿真”的温馨世界。然而,仅有爱心、耐心和宽容是不够的,()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所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呼吁更多的社会主体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胜枚举别具一格干预孤独B.不一而足独辟蹊径干涉孤独C.不一而足别具一格干预孤苦D.不胜枚举独辟蹊径干涉孤苦(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7.(5分)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语。北京时间4月10日晚,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等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不同于普罗大众对黑洞照片“戏谑狂欢”的接力,天文学家表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黑洞视界而形成的阴影,其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8.(6分)下面是某村服务中心“人才凝聚政策措施”的示意图。其中有三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法国)蒙田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国)费尔巴哈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囿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材料二: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创刊以来也属罕见,对于军队作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露脸”契机。细品这几部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性正与军旅文学的核心品性两相契合,且具有饱满的内在张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备语言魅力和精彩叙事等文学元素,文学修养和文学技能是前提和关键,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标,而经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怀作为底蕴。尤其是军旅文学,它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其内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与军人的骨血融为一体,彰显着军人刚硬坚韧的精神品格。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些被精心挑选和组构的小说,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够丰盈、内涵不够深入等问题,流于苍白的模式化写作。有的小说其实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怀”,但显然这种情怀或者说情结还远未内化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趋同化、脸谱化,人和人之间没有明显的性格区分,说话风格高度一致;或是过于理想化,仿佛给一个小故事强行扣上了大帽子,显然也不能达到作家提升作品内涵的期许。那么问题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性”的缺失。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这两件军旅文学大事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当下的军旅文学似乎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光荣与梦想并没走远,而新的曙光也远未普照文坛,传承并未接续,断裂已然出现。文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摘编自徐艺嘉《军旅文学呼唤“文学性”的回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新世纪的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的转身与发展空间。B.注重形式创新、语言探索以及关照复杂人性、个人命运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C.《俄罗斯陆军腰带》《底色》等军旅作品内在张力饱满,是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原因。D.《人民文学》开设特辑展示军旅作家作品,表明其受到重视,但未来发展之路并不会十分平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军旅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学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B.借鉴中国小说创作传统、直面当下中国经验和语境,军旅文学可提升作品内涵。C.“政治话语”会规训甚至异化军旅文学,因此应该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D.部分军旅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的内涵过于理想化,会逼迫读者放弃阅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军旅文学要有文学性”观点的一项是AA.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军旅作家麦家的创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B.都梁的长篇军旅小说《亮剑》追求顺畅无障碍的浅显阅读快感,具有心灵鸡汤的功用。C.朱向前教授分析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领导岗位人物的领导角色失真却浪漫。D.张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创作,依据采访素材,完全忠实于生活的既有真实。(4)有人说“讲好军旅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5)人们呼唤军旅文学“文学性”的回归,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回归的途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获得了创作的转身”错,材料一原文为“获得了转身的可能”。(2)C.“应该消除”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来看,不应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3)B.说的是浅阅读及《亮剑》的作用。C.说的是《戎装女人》人物的失真。D.说的是素材问题。故选:A。(4)根据材料一“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可知,从故事的内容上看,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一“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可知,从主题和价值追求上看,两者高度一致。根据材料一“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可知,从讲故事的手艺传统上看,两者都一直在继承和发展。根据材料一“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可知,从所讲故事发生的背景上看,两者都要立足中国语境、中国经验。(5)根据材料二“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可知,作品内容丰富且彰显正确主题。根据材料二“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材料一“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可知,表达尝试多样化且超越日常,生命体验充满豪情且富于痛感,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写作挺进。答案:(1)A(2)C(3)A(4)①从故事的内容上看,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②从主题和价值追求上看,两者高度一致;③从讲故事的手艺传统上看,两者都一直在继承和发展;④从所讲故事发生的背景上看,两者都要立足中国语境、中国经验。(5)作品内容丰富且彰显正确主题,表达尝试多样化且超越日常,生命体验充满豪情且富于痛感,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写作挺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复仇(节选)汪曾祺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的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他舞他的剑。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是我。舞得好剑。”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①“我要走遍所有的路。”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你们知道这个人么?”“不知道。”“听说过么?”“没有。”……“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里,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他走进绝壁。好黑。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之地。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纷披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剑!他拔剑在手。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铿的一声。②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③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讲述“遗腹子”大半生为父报仇最终放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些所谓的仇可以不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B.小说插叙了旅行人为父亲报仇的原因,遗腹子的身份使他未出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但这使命并非他自觉寻求到的生命意义。C.文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两个蒲团、两份经卷却只有一个和尚、万山百静之中传来声音等,使下文长发僧人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D.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2)下列对与“绝壁”有关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绝壁”照应“没有路的地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表层意是开凿绝壁。B.“绝壁”隐喻仇人处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开凿绝壁则隐喻了化解仇恨的可能。C.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绝壁的阴森冰冷反衬出火花的赤红明亮。D.嶙峋绝壁与枯瘦僧人的形象相辅相成、互为比照又有机融合,审美意义同等重要。(3)文中三处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分别作简要分析。(4)本文是汪曾祺青年时代的作品,在创作中尝试借鉴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请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及文学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物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做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分析其深刻含义。(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抓准评价点,结合文本赏析。【解答】(1)D.“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错误。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是因为他个人与所谓的仇人并无恩怨,所以才会有如此犹疑反复的心态。为父报仇的使命是母亲赋予旅行人的,母亲相当于复仇的标签,“母亲一定已经死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他要揭下这个标签,不再执行复仇的任务,并非表达对母亲的不满。故选D。(2)C.“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错误,旅行人的感受属于侧面烘托,不属于反衬。故选C。(3)结合“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可知,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并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让他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表现了旅行人即使走遍所有的路,也要找仇人报仇,传达出他欲实现母亲遗愿的强大决心。结合“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可知,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甚至连他自己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剑回鞘,意味着复仇之剑开始被搁置,仇恨开始被放下。结合“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可知,他拾起锤錾,和尚给他腾出地方,表现出旅行人和僧人放下陈年旧怨,一同投入到“开辟新道路”“寻求新可能”的行动中;结合“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可知,最终凿在虚空里,射进来光,说明他们寻求到了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化解仇恨的新出路。(4)在结构方面,文章开篇“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发展“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结尾“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文章以主角的意识活动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将现实与过去勾连并组织成文,新颖独特。在情节方面,结合“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可知,这些都是心理描写,意识流所展示的心理对其种种行为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显得合理。在人物塑造方面,结合“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可知,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他想报仇;结合“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可知,他最终放弃了报仇。意识流直接而完整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使生来背负仇恨而终于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物的形象更突出。在主题方面,结合“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可知,有时候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意识流活动直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变异状态,充分表现出个体精神变形过程中的痛苦和灵魂蜕变后的快意,深化主题。答案:(1)D(2)C(3)①表现了旅行人即使走遍所有的路,也要找仇人报仇,传达出他欲实现母亲遗愿的强大决心。②剑回鞘,意味着复仇之剑开始被搁置,仇恨开始被放下。③表现出旅行人和僧人放下陈年旧怨,一同投入到“开辟新道路”“寻求新可能”的行动中;并寻求到了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化解仇恨的新出路。(4)①在结构方面,以主角的意识活动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将现实与过去勾连并组织成文,新颖独特。②在情节方面,意识流所展示的心理对其种种行为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显得合理。③在人物塑造方面,意识流直接而完整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使生来背负仇恨而终于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物的形象更突出。④在主题方面,意识流活动直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变异状态,充分表现出个体精神变形过程中的痛苦和灵魂蜕变后的快意,深化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高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材料二: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担任财务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设置的古代重要粮仓,后泛指粮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范仲淹为养活接济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即便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C.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记录了范仲淹的义举,不过二者侧重点不一;前者侧重的是家族之义,后者侧重的是家国之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②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5)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殁”的主语是“公”,不能说“其身殁”,“殁”之前断句,排除B、D;“敛”为“身无以为”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2)C.“昼夜勤作息”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作息”为偏义词,偏指于“作”,“劳作”的意思,与“殍殣”的构词法不同。(3)C.“是因为范仲淹大兴士木,鼓励老百姓进行赛船、修佛寺等活动”错,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可知,范文正公的备荒措施除了大兴土木和鼓励民间活动,还有开仓放粮和募集民间储备的粮食,救灾措施很完备。(4)①方:正;负:靠近;稔:庄稼成熟。句子翻译为: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②晏然:安宁,安定;流徙:流亡。句子翻译为: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5)根据“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可知,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根据“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可知,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救灾措施富有创意。答案:(1)A(2)C(3)C(4)①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②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5)①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田地使用、人员安排、分配制度都规划妥当,运转良好。②救灾措施富有创意。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参考译文:材料一: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女子出嫁发给五十千钱,女子改嫁发给三十千钱;娶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费用和女子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十千钱。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可长达二十年却无力实现。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材料二: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大兴土木建设,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是想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有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南乡子苏轼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2)“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表达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词人自嘲,表现出词人虽仕途不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表现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分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解答】(1)A.“相似”错,意境不同:本词凉爽舒适,李词凄清悲凉。(2)三句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看出诗人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看出怀才不遇的愤懑;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表现出词人虽仕途不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答案:(1)A。(2)①表达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②词人自嘲,表现出词人虽仕途不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③表现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译文: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赏析: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是苏轼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组和意象,诗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这里实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一种超脱的感觉就上来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这里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式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被深深感动,不仅是因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更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明诗人不事权贵、追求精神自由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重点字:涯)(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事)(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的告示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而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顾客的形式,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使他们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教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患者忘记,但老师和“顾客”都不厌其烦。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患者营造一个“仿真”的温馨世界。然而,仅有爱心、耐心和宽容是不够的,()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所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呼吁更多的社会主体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不胜枚举别具一格干预孤独B.不一而足独辟蹊径干涉孤独C.不一而足别具一格干预孤苦D.不胜枚举独辟蹊径干涉孤苦(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3)本题考查病句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金行业采购工作总结
- 科学实验活动的班级设计计划
- IT行业品牌推广案例
- 餐厅设计师设计餐厅布局选择灯具
- 动力行业工程师工作总结
- 跑步行业跑步技巧培训感悟
- 四年级班主任期中工作总结严谨教学温暖关爱
- 湿地探秘开展自然教育实践计划
- 托班思维搭建课程设计
- 夷陵中学届高三级月月考语文试题
- 增强指数策略
- 能源中国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SMT工程师工作简历
-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宁夏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审批表
- 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昌建明源销售系统上线培训
- 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
- 资产损失鉴证报告(范本)
- 广州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估算编制指引
- 隧道贯通方案贯通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