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材料二: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对“春秋笔法”进行系统研究与阐释当前中国论文的“失语症”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B.“春秋笔法”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最终合流D.限知性的客观叙述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和对角色隐衷的随意代述作者这一真正的叙事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了,不列颠尼亚》写到“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C.《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罗义翀赵佳庆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2)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B.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C.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3)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建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材料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写上相应的字母。天A之B爱C民D甚E矣F岂G其H使I一J人K建L于M民N上O以P从Q其R淫S而T弃U天V地W之X性(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中的“诸”字的用法相同。B.“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字的含义不同。C.“有君而为之贰”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含义相同。D.“承天景命”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字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尧舜以仁治天下,还是桀纣以暴治天下,百姓会服从,然而当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的时候,百姓就不再服从了,所以治国者一定要言行一致。B.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C.魏征分别从正面“在殷忧”和反面“既得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民结怨。D.能够像师旷、魏征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专注于扩充自己实力的历史时代,敢于当着国君的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难能可贵,值得载入史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②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5)三段文本在治国理政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作家)诗中的“”。(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存在文化关联。(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苏轼《赤壁赋》中“”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李白《蜀道难》中“”一句则通过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心领神会,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①_____,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②_____。但如果我问罗教授:“③_____?”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意在言外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正话反说,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摘自汪锋《您这话是什么意思?》,《读书》2023年1期)(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这段文字选自《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文,该文是讨论语言交际的。文中还提到一次应聘面试中的对话细节。请指出这位同学面试时说话与常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妙处。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所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给教师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微写作(10分),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7.(10分)临近高考,高三年级拟开展以“友善助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了引导同学们改进学习方法,年级微信公众号准备发布“好方法”集锦。请你根据“学习金字塔”图片,总结出一条好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要解说理由。要求:方法明晰,理由充分,语言简明。不超过150字。8.临近高考,高三年级拟开展以“友善助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了帮助同学们改善字迹潦草、不合规范、乱涂乱改等不良书写习惯,年级学生会准备开展以“改善书写”为目标的方案征集活动。请你针对一种不良书写习惯,写出自己的改善方案。要求:针对性强,内容合理,便于实践。不超过150字。四、作文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实体书店都有一面用于展示的独具特色的书墙,有一家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书店,其书墙甚至贯穿了三层楼。这些书墙既能唤起读者读书的欲望,又能给读者艺术的美感。如今,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也筑起了高高的书墙,抬头仰望,好书满目,但这却引来不少质疑:只能远观,不能近读,美则美矣,华而不实。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东省东营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材料二: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DA.对“春秋笔法”进行系统研究与阐释当前中国论文的“失语症”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B.“春秋笔法”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C.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最终合流D.限知性的客观叙述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和对角色隐衷的随意代述作者这一真正的叙事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别了,不列颠尼亚》写到“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C.《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分析和评价的判断。首先把握选项,再结合文本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A.“完成”错误,原文“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B.“标志”错误,原文“‘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C.“决定”错误,原文“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故选:D。(2)A.“只有……才能”错误,原文“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C.强加因果,原文“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D.“只要……就会”错误,“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故选:B。(3)C.“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误,原文“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结合《茶馆》的内容,它是限制视角。故选:C。(4)“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贾宝玉的第一次出场的描绘就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自己的观察来完成的。“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贾宝玉的形象是由各个人物完成的,因此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5)“‘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可知,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可知,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答案:(1)D(2)B(3)C(4)《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5)“春秋笔法”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罗义翀赵佳庆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2)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B.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C.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3)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场景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场景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B.“冲淡紧张气氛”错,“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但不是冲淡小说的紧张气氛,恰恰相反,这样写更能渲染出当时的紧张气氛。故选B。(2)B.“作为线索”错,青年驾驶员只是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小说并非围绕他讲述,他不是线索人物。故选B。(3)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结尾写“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两部分都写到了运输汽车在扬着灰尘的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结构上照应标题“扬着灰尘的路上”,且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而在前线,这样在路上奔跑运输,随时都有遭受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结尾写“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唱着歌”写出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此句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4)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小说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如小说通过青年驾驶员的讲述展开故事,“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青年驾驶员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从侧面展现、塑造杨从芳的形象。同时小说采用大量详细描写,如“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这样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杨从芳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②结合注释“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可知,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展现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语言平实、简洁。答案:(1)B(2)B(3)①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②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③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4)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②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和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采用了作者以第三人称概述的形式,语言平实、简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建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材料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写上相应的字母。天A之B爱C民D甚E矣F岂G其H使I一J人K建L于M民N上O以P从Q其R淫S而T弃U天V地W之X性(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中的“诸”字的用法相同。B.“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字的含义不同。C.“有君而为之贰”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含义相同。D.“承天景命”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景”字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无论是尧舜以仁治天下,还是桀纣以暴治天下,百姓会服从,然而当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的时候,百姓就不再服从了,所以治国者一定要言行一致。B.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C.魏征分别从正面“在殷忧”和反面“既得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民结怨。D.能够像师旷、魏征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专注于扩充自己实力的历史时代,敢于当着国君的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难能可贵,值得载入史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②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5)三段文本在治国理政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上天对人民是十分爱惜的,哪里能够让一个人在人民之上为所欲为,放纵他的荒淫,抛弃了天地赋予人民的常性呢?“矣”,句末语气词,应在“矣”后停顿,即F处;“于民上”是“建”的后置状语,应在“上”后停顿,即O处;“其淫”是“从”的宾语,“而”表并列,引出下一分句,应在“淫”后停顿,即S处。故选FOS。(2)C.“含义相同”错误。“贰”,次要的,辅佐/从属二主。句意:有了君主还要为他设置辅佐/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故选C。(3)A.“所以治国者一定要言行一致”错误。由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可知应是治国者一定要以身示范,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故选A。(4)①“出”,使动用法,使……出,驱逐;“对”,回答;“甚”,过分。译文:晋悼公说:“卫国人驱逐了他们的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实在太过分了。②“赏”,称扬,赞赏;“匡”,纠正;“革”,改变,更正。译文:善良的就赞扬,有过错则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改正。(5)①由“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可知,修身养性,以身示范。②由“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容之如地”“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可知,爱民如子,善听谏言。③由“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夫在殷忧,……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知,竭诚待下,善始善终。答案:(1)FOS(2)C(3)A(4)①晋悼公说:“卫国人驱逐了他们的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实在太过分了。②善良的就赞扬,有过错则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改正。(5)①修身养性,以身示范。②爱民如子,善听谏言。③竭诚待下,善始善终。参考译文:材料一: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他们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跟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因此,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材料二:师旷侍奉在晋悼公身边。晋悼公说道:“卫国人驱逐了他们的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道:“或许是他们的国君实在太过分了。好的君主就要做到奖赏善良的惩罚淫滥的,养活人民就像养活他的儿子,要像天那样覆盖他们,要像地那样容纳他们。人民奉立他们的君主,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仰望他就像仰望日月一样,尊敬他就像尊敬神灵一样,畏惧他就像畏惧雷霆一样,这样的君主能被人民赶出去吗?君主,是神的主人,也是人民的希望。假如使人民财产贫困,神灵穷匮祭祀缺乏,百姓断绝希望,国家社稷没有主持者,将用君主干什么?不让他离开还要他有什么用?上天生出人民并为人民立了君主,让君主来管理他们,不让他们失去本性。有了君主还要为他设置辅佐,让师傅来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度。因此天子有三公,诸侯有国卿,公卿可以设置一个侧室的官吏,大夫可以设置一个贰宗的官吏,宗族的家长有他的同宗子弟,一般平民、工人、商人及皂、隶、牧、圉等奴隶各有各的亲近,用这些来辅助他们。善良的就赞扬,有过错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改正。从最高的天子以下,各自有父兄子弟补充检查他们的政教。太史为他们记录言行,乐师把他们的言行写成诗歌,乐工歌唱规劝匡正的词曲,大夫们进行正面教导,宗族家长听到君主的过失转告给大夫,一般平民要发怨言,商旅在市井中议论,各种工匠献出他们的技艺用以讽谏。因此《夏书》说道:‘传达命令的官吏摇着金口木舌的铃在道路上宣布政教,负责规谏的官吏来规劝,工匠们各自从事他们的技艺来劝谏。’正月春天的开始,就为百姓、商人和工匠们提供进言的机会,劝谏君主不合常道的行为。上天对人民是十分爱惜的,哪里能够让一个人在人民之上为所欲为,放纵他的荒淫,抛弃了天地赋予人民的常性呢?一定不能让他这样下去。”材料三: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对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作分析。【解答】(1)B.“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分析有误。颔联大意是“石鼻寨对初来乍到的北客而言,是首先体验到的险要之处,可对南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诗句中的“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并非突出石鼻城地势的险峻。(2)从诗中来看,这首诗的意思是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首联“平时战国今无在”到现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可以看出,这是借助石鼻城的古今变迁来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由颔联北客感受“新险”,而蜀人却是“从此送残山”,同一座山,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借以表明角度不同会导致体验不同;颈联和尾联中从“暗月朦胧”到“修竹”“水潺潺”,写的是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展现出逆境到顺境的转变,蕴含哲理。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译文: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赏析:   诗歌开头就提到三国的魏蜀两国相争,诸葛亮因而修筑了石鼻城的历史,把古今变化连接起来,带给人古今感慨。   颔联说这对北方人来说,是刚领略到险要,而对蜀人来说,却只不过是“残山”,两者相对比,突出秦岭的险要与蜀地人习惯山川险要的特点;   颈联写自己在昏暗朦胧的月色里穿梭、渡过波浪奔腾苍茫的河流,内心充满愁绪,尾联风格陡然一转,写风景渐变,令人新奇,与颈联凄迷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更用道路两旁竹林相伴、流水潺潺的幽静景色抚慰作者经历险要之地的恐惧之心,显得格外迷人。   本诗记游写景,富有理趣,蕴含险夷交替、水月弥漫与别有洞天变幻的自然规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张若虚(作家)诗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江娥啼竹素女愁”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芙蓉泣露香兰笑”存在文化关联。(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苏轼《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李白《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则通过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张若虚谁家今夜扁舟子(张孝祥着我扁舟一叶/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重点字:扁)(2)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娥)(3)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重点字: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心领神会,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①_____,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②_____。但如果我问罗教授:“③_____?”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意在言外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正话反说,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摘自汪锋《您这话是什么意思?》,《读书》2023年1期)(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这段文字选自《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文,该文是讨论语言交际的。文中还提到一次应聘面试中的对话细节。请指出这位同学面试时说话与常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妙处。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所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给教师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①此处承接“这是一个新的切口”,后文阐释“新的”的内容,应填“这里的新”。②此处和“对则对矣”为转折关系,对应后文“趣味就又回来了”,应填“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③此处和“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的问法“贵系过节发啥了?”产生趣味的原因一致,应问同校不同系的历史系罗教授“贵校过节发啥了”。(2)这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