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用书_第1页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用书_第2页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用书_第3页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用书_第4页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相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冲突和农夫起义,相识秦朝崩溃的缘由。3.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相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4.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冲突和农夫起义,相识两汉衰亡的缘由。《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更。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3.知道中心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4.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拓。必备学问·自主学习学问点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秦的统一(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实行________的策略,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2)完成统一:折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限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在原有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________、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2.巩固中心集权和统一的措施主要措施作用(意义)和影响政治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统一中心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定,也是客观须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________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心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经济统一车轨,修________、直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3.秦朝的暴政(1)主要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等等。(2)影响: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冲突和统治阶层内部冲突尖锐化,一场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最终爆发。4.秦末农夫起义与秦的速亡(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________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夫大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2)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绽开了长达四年的________。学问点二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汉初的统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________”政策。经济得到了明显复原,社会稳定。(3)西汉初年政治①“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②地方体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对中心集权构成严峻威逼,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________在位时平定七国叛乱。2.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措施目的和作用政治颁布“推恩令”减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干脆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加强皇权,减弱丞相权力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选拔范围广,为真正优秀的人供应机会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察监察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心集权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心;实行________;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心集权,增加政府收入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开拓疆域平定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________的大片区域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张骞出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3.东汉的兴衰(1)王莽改制①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②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冲突。③灭亡:23年,________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①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②内容政治加强皇权,增加________作用;严格限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约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________,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思想重视儒学,继承了西汉时期________的传统③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3)“清议”与“党锢之祸”①背景: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②“清议”:一些正直________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③“党锢之祸”:发起“清议”的官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4.东汉农夫起义: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隐私宗教“________”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31】秦汉的政治制度(1)秦朝的制度:①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还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心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②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汉代察举制:①选拔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实力,然后举荐为官或提拔任用。②特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详细标准。特科:有详细标准但无固定时间。③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①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方法。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状况汇合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心。②监察制度:中心: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心监察体系。地方——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5.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东汉________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_______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其中许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外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________,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学问图示——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心集权体制2.生活情境——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避讳文化春节在农历纪年中是一月初一。一月古时又叫“政月”。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思索: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答:3.学术情境——秦末农夫起义有人认为,大泽乡起义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农夫暴动;也有人认为是它最终推翻了秦王朝。思索:如何理解秦末农夫起义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试答:4.体系构建——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5.学习情境——黄老哲学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闻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养精蓄锐”。思索:汉初尊奉“黄老哲学”有何重要意义?试答:6.构图解史——推恩令7.社会情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后汉书·刑法志》载,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思索:材料反映的“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出现有哪些相像的缘由?试答:8.思维拓展——汉代大一统国家特征(1)统一核心:中原地区、向外辐射。(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多元一体。(3)国家观念:家国同构、天下一家。(4)划分原则:地缘为主、官僚政治。(5)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心集权。(6)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打击豪强。(7)思想文化:独尊儒术、统一文字。9.学术情境——太学清议的启示清议是东汉时期以学问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为动荡和担心。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争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思索: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试答:10.学术情境——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显明特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思索:怎样理解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试答:11.体系构建——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关键实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千古一帝,功过是非——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史料实证——“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史料一秦人所以能收胜利之利,则(一)它地处西垂,开化较晚,民风较为诚朴。(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缘由。——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史料二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国史大纲》【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秦人统一六国的缘由。试答:(2)结合史料二,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试答:【通法悟道】历史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特点皇帝制度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核心,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肯定性、独断性。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其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以皇权为中心郡县制,即地方行政制度既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否定,也是对战国时期郡县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限制家国情怀——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1)疆域奠定: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方边疆。(2)大一统观念:废除列国间重重关隘及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化人心。(3)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开放探究——从“天下共主”到“天下独主”史料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定是‘等级的全部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行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冲突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假如是‘封建’就不行能是中心集权,不行能是君主一人‘专制’”。——摘自黄敏兰《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化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史料导读】史料主题是有关“封建专制”的评价。(1)学者观点集中论述了“封建”与“专制”不相兼容。(2)事实上,古语“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专制”是指决策方式,权力高度集中。【探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学问,评析史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史料中的观点绽开评论;概念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试答:唯物史观——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差异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官吏选拔由世卿世禄制产生由皇帝任免,由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产生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确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洁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导致政府机关浩大,有时甚至臃肿、运转不灵收入来源贵族的领地官员的俸禄;贪污受贿探究点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西汉与东汉的统治时空观念——西汉大一统的巩固史料——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注:两幅地图反映西汉侯国变更的信息,从图一到图二侯国数量削减;功臣侯国大量削减,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表明为加强中心集权,朝廷实行措施减弱侯国及其权力,两汉大一统巩固。【核心结论】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2)制度创设:完善中心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沟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加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合力。(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不断深化,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建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部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定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史料实证——西汉的强盛史料一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摘编自《西汉会要》史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减弱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物解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全部富商大贾陷于破产。——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更》【探究】(1)史料一表明汉代中心官制有什么变更?试答:(2)依据史料二和所学学问,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并概括其主要表现。试答:【通法悟道】历史说明——汉武帝的历史贡献(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任用酷吏,打击不法豪强。(2)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派张骞出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移民实边。(3)经济方面: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实行国家垄断;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4)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开拓了陆上丝绸之路。(5)思想方面:尊崇儒术。(6)文化方面:颁行“太初历”;创建中心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起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开放探究——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化创新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缘由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史料导读】“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点明白史料的主旨,即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文明”,说明汉代儒学和法家思想出现了合流现象。【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上述材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试答:家国情怀——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听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需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需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需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见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唯物史观——汉朝社会的特点(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夫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减弱贵族势力的必定产物。(2)外戚干政: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重用。(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心集权的主要威逼。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渐渐成为威逼中心集权的主要力气,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命题研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4·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复原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变更C.“大一统”的观念起先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加[解题流程][答案][演练1]命题点:先秦和秦朝的政治经济现象[2024·广东高考,1]考古材料是探讨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运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运用铁制兵器[演练2]命题点: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事斗争条件[2024·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特地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特地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斗争的须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演练3]命题点:商人与秦人的关系[2024·八省联考福建卷,2]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想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A.肯定的文化关联B.相像的经济生活C.相像的宗法制度D.共同的血缘关系[演练4]命题点:《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的识字课本[2024·高考江苏卷,1]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运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演练5]命题点: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述楚汉斗争中韩信所采纳的史学方法[2024·高考江苏卷,2]《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纳的史学方法是()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D.民间传闻与墓志铭文比对[演练6]命题点:秦汉时期,中心官制的设置[2024·河北高考,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心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别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演练7]命题点:东汉后期,世家大族的社会生活[2024·辽宁选择性考试]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实力1.命题点:秦统一的有利条件[2024·东北三省四市模拟]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渐渐演化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较前代要困难得多。这一状况说明()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退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在孕育C.经济沟通导致政治制度变更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2.命题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024·潍坊市高三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加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3.命题点:秦朝的法治措施的推行[2024·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B.留意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4.命题点: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2024·合肥市二模]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这表明()A.基层官员影响地方治理B.中心与地方的冲突难以调和C.地方官吏贪腐不得民心D.儒生起先登上地方政治舞台5.命题点:汉代的民族关系[2024·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起先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同等6.命题点: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2024·潍坊市高三模拟]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赵宣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江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举孝廉为郎朱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D.社会阶层间流淌固化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必备学问·自主学习2.提示:皇位独尊,皇权至上。3.提示: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建了有利条件。5.提示:黄老哲学对汉代初期复原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作用。7.提示:缘由:都能从前朝灭亡缘由中吸取教训;都实行轻徭薄赋之法;都擅长用人、纳谏。9.提示: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对于弊政言行较为英勇,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10.提示:(1)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袤的发展空间。(2)中外文化沟通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学问点一1.(1)远交近攻(2)临洮2.郡县制驰道4.(1)大泽乡(2)楚汉斗争学问点二1.(2)与民休息(3)汉景帝2.盐铁官营河西走廊西域都护府3.(1)绿林军(2)尚书台奴婢独尊儒术(3)官员和士人4.太平道5.班固民歌修改书写材料关键实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1.[提示](1)民风诚朴;招民耕种,发展生产;奉行法家,嘉奖耕战。(2)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4.[提示]我同意“封建”与“专制”是两个相兼容的概念的观点。(1)“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即统治权的分散,“专制”的本意是权力高度集中,一人独断。(2)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王职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完全独立自主。贵族享有的世袭特权,周天子不能随意取消。这也是数百年后周朝统治瓦解的重要缘由。(3)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心,中心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朝廷、中心)任命的职业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官僚,中心牢牢限制各部分和地方。为维系专制统治,中心不断分散和减弱地方权力,使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中心与地方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周朝时周天子与地方诸侯的关系。探究点二2.[提示](1)变更: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减弱了相权。(2)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减弱商业和商人。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4.[提示]观点:先秦到汉代经验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心集权政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旺盛;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定要求。命题研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A[演练1]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商朝的统治区域以今河南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东到山东西部,西达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南抵长江流域,仅从内蒙古出现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地区,解除A项;“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运用铁器了,故B项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只能说明东周时期大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无法推断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解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说明秦朝军队已经运用铁制兵器,但不能体现“主要运用”,解除D项。答案:B[演练2]解析:秦简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到秦朝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是诸侯兼并统一斗争到巩固统一的征伐斗争频繁时期,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逼,因此秦汉时期甚至此后历朝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都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须要,所以C项正确;西汉已存在马耕,但由于斗争和传递信息等政治军事须要、小农经济模式等,马耕并不普遍,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斗争和信息传递,故解除A;B、D两项相对好解除。答案:C[演练3]解析:应留意关键信息“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的来历”“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有肯定的文化关联”,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可解除。答案:A[演练4]解析:由对商贾和经营客店者“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可知,这体现了抑商政策;由“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规定”可知,这两条魏律的颁布迟于商鞅变法(起先于公元前356年),即其受到抑商政策的影响。由此可知,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A项错误。答案:D[演练5]解析:材料的大意是: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别出心裁。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安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找寻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材料中“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体现了口述资料;“吾如淮阴”“余视其母冢”体现了实地探访。由此可知,B项正确。答案: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