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_第1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_第2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_第3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_第4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18)西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培养计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卡片、小棒。2.学具:学具袋、练习本。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情境引入:老师出示一个苹果,问:“这是一个什么数?”学生回答“10”。再出示一个苹果,问:“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20”。(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2.新课学习(1)观察、操作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卡片上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小棒表示这些数,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交流、讨论(3)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例题:“15+20=?”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并说出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3.练习巩固(1)随堂练习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2)小组合作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完成练习题。(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2)老师提问:“如何正确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学生回答。七、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教材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2.提问问答(1)老师提问:“如何用口算的方法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学生回答。(2)老师提问:“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九、作业设计1.课本练习题2.口算练习题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境中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重点和难点解析1.情境引入的有效性:情境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需要确保引入的情境既贴近生活又具有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补充和说明:我选择了一个苹果作为情境引入,因为它既常见又容易理解。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两个苹果,然后逐步增加,让学生观察并数出苹果的总数,从而引出“10”这个数。接着,我会再增加一个苹果,让学生体验从“10”增加到“20”的过程,以此引出整十数。2.观察和操作活动的互动性:观察和操作活动是学生理解算理的重要环节,我需要确保活动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并通过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补充和说明:我会设计一系列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整十数。我会让学生观察卡片,并用小棒来表示这些数。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排列的规律,比如10个一组,20个一组,以此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整十数的概念。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操作结果。3.交流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交流讨论是学生之间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我需要确保讨论环节能够覆盖到所有学生,并且讨论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补充和说明:在讨论环节,我会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我会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并适时引导讨论走向深入。例如,当有学生提到“加法就是将两个数放在一起”时,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么减法呢?减法又是怎么一回事?”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4.例题讲解的清晰度:例题讲解是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我需要确保讲解过程清晰、易懂,并能够突出重点。补充和说明:在讲解例题时,我会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在讲解“15+20=”时,我会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我会说:“我们先看个位,5加0等于5,然后看十位,1加2等于3,所以答案是35。”通过这样的步骤,我会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过程。5.练习巩固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是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我需要确保练习题的设计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层次性。补充和说明:我会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基础题主要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题则是对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训练,应用题则是将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我会让学生在完成练习题后,进行小组分享,互相检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课题名称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一)西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了解其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元、角、分的换算关系。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掌握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人民币的换算关系。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购物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人民币模型、购物案例图。2.学具:学具袋、练习本。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情境引入:老师展示一张购物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上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购物图。”(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人民币。2.新课学习(1)认识人民币单位课本原文:“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分析:我会让学生观察人民币模型,指出元、角、分的单位,并让学生亲手触摸,加深印象。(2)元、角、分的换算课本原文:“换算方法:1元=10角,1角=10分。”分析: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如“5角可以换算成多少分?”来引导学生理解换算关系。3.练习巩固(1)随堂练习课本原文:“练习题:10角可以换算成多少分?50分可以换算成多少角?”分析: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2)老师提问:“如何正确进行元、角、分的换算?”学生回答。七、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数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教材通过具体的购物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2.提问问答(1)老师提问:“1元可以换算成多少角?”学生回答。(2)老师提问:“10分可以换算成多少角?”学生回答。九、作业设计1.课本练习题2.实际购物案例练习题作业题目:(1)10角可以换算成多少分?(2)50分可以换算成多少角?(3)小明有3元5角,他想买一个5角的小饼干,他还需要多少钱?答案:(1)10角可以换算成100分。(2)50分可以换算成5角。(3)小明还需要2角5分。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家庭购物实践,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重点和难点解析1.情境引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教师,我深知情境引入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精心设计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购物情境,比如通过展示一张超市购物图或者模拟一个小学生的日常购物场景,让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会选择一些学生们熟悉的商品,如文具、零食等,这样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2.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参与度在认识人民币单位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发放人民币模型,让学生们亲自触摸和观察元、角、分的大小和形状。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单位。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尝试将一定数量的角换成元,或者将分换成角,以此来加深他们对换算关系的理解。3.元、角、分的换算关系的讲解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需要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我会通过逐步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们看到换算的过程。例如,我会先从最简单的例子开始,如“1元=10角”,然后逐步过渡到“1角=10分”,并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调“十进制”的概念。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我还会使用一些教具,比如小棒或者计数器,来帮助他们进行换算练习。4.练习巩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在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提升。我会从基础的换算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如计算购物找零。我会鼓励学生们在完成练习后互相检查,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6.互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互动交流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人民币的?”或者“如果你们去购物,你们会怎样计算找零?”这样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同时也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空间。我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并适时给予肯定和引导,以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7.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作业设计上,我会尽量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如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们计算总价和找零。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一、课题名称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一)西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识别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正确识别和描述图形的特点。重点: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能区分它们。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自主发现图形的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图形的识别和描述。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图形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彩色纸张、剪刀、胶水。2.学具:学具袋、练习本。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情境引入:老师展示一张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学生回答:“是圆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图形。2.新课学习(1)认识圆形课本原文:“圆形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它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分析:我会让学生观察圆形卡片,指出圆心和半径,并让学生用手感受圆形的曲线。(2)认识正方形课本原文:“正方形是一个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分析:我会让学生操作正方形卡片,测量边长和角度,并让学生描述正方形的特点。(3)认识三角形课本原文:“三角形是一个有三条边的多边形,它的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分析:我会让学生操作三角形卡片,观察边和角的特点,并让学生尝试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3.练习巩固(1)随堂练习课本原文:“练习题:请识别下面的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分析: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学生回答。(2)老师提问:“如何正确描述图形的特点?”学生回答。七、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基本形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通过具体的图形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2.提问问答(1)老师提问:“圆形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2)老师提问:“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它看起来很稳定?”学生回答。九、作业设计1.课本练习题2.家庭作业: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记录下来。作业题目:(1)请画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2)请描述你找到的圆形的特点。(3)请描述你找到的正方形的特点。答案:(1)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2)圆形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它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3)正方形是一个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创意设计,如设计一个由不同图形组成的图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1.情境引入的新颖性和相关性作为教师,我深知情境引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特别关注情境引入的新颖性和相关性。我会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比如校园中的建筑物、玩具等,来引入图形的认识。例如,我可能会展示一幅校园的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图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图形上,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详细补充和说明:我会准备一系列与图形相关的图片,如圆形的气球、正方形的积木、三角形的风筝等。在课堂上,我会将这些图片逐一展示,让学生们观察并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图形名称。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认识图形,从而加深他们对图形的理解。2.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观察和操作活动是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认知的关键环节。我会特别关注学生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会设计一系列活动,如让学生们用彩纸剪出各种图形,或者用积木搭建不同的图形结构。详细补充和说明:在剪图形的活动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们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图形。我会让学生们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来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图形特点的讲解和描述图形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会特别关注讲解的清晰度和描述的准确性。我会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每个图形的特点,比如圆形的“闭合的曲线”和“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以及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详细补充和说明: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图形卡片,让学生们亲自触摸和观察图形的边、角和曲线。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觉得圆形的边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别之处?”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图形的特点。我还会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来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