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热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新高考地区】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热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新高考地区】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热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新高考地区】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热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新高考地区】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热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地区】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热身测试卷

考试范围:高中全部内容;考试时间:1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

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

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土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

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

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茏罩。

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

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

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

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脸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

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

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

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夹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

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

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

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

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儿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悠婉转,

第1页共20页

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

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

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权来了。既然这个

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

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

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

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

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

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也薛宝仅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

瑞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

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

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

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

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

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

经常运用的一种。曾雪芹晋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

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

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入、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

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刍。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

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

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

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

意她聘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

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

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

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

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

第2页共20页

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

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

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B.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

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C.《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

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D.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

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

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

补,就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表面上的矛盾,以此形成空白,

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由作者完全掌

控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

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

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

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

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4分)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4分)不仅是小说有留白,戏剧语言也有大量的留白之美。《雷雨》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

来,后来,——你知道吗?

第3页共20页

曾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

大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请结合以上材料,对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

本中设置的空白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螃蟹

高亚平

读《梦溪笔谈》,见有如下记载:“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

一千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

不识.鬼亦不识也。”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只是沈括不察而已。关中在秦岭的北麓.

秦岭峪口众多,河出峪中,蟹出河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以我的家乡长安王莽乡稻地

江村而论,小时候,我就曾在村外的小峪河里捉过螃蟹。惜乎家乡人不解食蟹,吃螃蟹者,

率多为我们一帮小毛孩。我过去在乡间听到过一个谜语:“小子胖又胖,背个大草筐,剪子

有两把,筷子有四双。”说的就是螃蟹。

小时候,每年的盛夏时节,我都要和左邻右舍的孩子到小峪河里去捉螃蟹。轻轻搬开水

中的石头,如下面有螃蟹,它们就会惊慌地四散逃走,不用急,猛然一伸手,螃蟹就会被紧

紧抓住,动弹不得,然后上它们丢进洋铁桶里。起初,捉住的垮蟹少,桶中仅有沙沙声,随

着螃蟹增多,除了沙沙声,还会发出螃蟹嘴沫的吱吱声。也就一顿饭的工夫吧,小洋铁桶已

是满满当当。盖好桶盖,在河中的深潭里再游一会儿水,我们便提着桶回家了。晚上,这些

螃蟹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也许是我们那一带螃蟹小的缘故,家乡人吃螃蟹并不讲究吃蟹黄、

蟹膏什么的,实际上仅有一种吃法,就是将螃蟹去盖、脐,去嘴部组织,然后用清水淘洗干

净,上锅油炸。炸出的螃瞪黄亮亮的,油汪汪的,吃起来嘎巴嘎巴,酥脆香。大人们是很少

吃这种东西的,他们只是在我们大嚼时,有时禁不住眼馋,吃上一只两只的。

第4页共20页

在乡间,捉螃蟹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借光法,这须等到黑夜。螃蟹趋光,晚间,打上

火把,或者饮亮手电筒,沿河游走,螃蟹见光,会悄然爬过来。用火光或手电光照定了,垮

蟹就会一动不动地伏E水底,用手一捞,它就进了鱼篓,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曾不止

一次在夜间捉过螃蟹,是极有趣的儿。

读古书,得知古代苏杭一带曾出现“蟹厄”,那几乎是和蝗灾一样可怕的事儿。蟹灾过

后,大批秧被损害殆尽。这也就是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所讲,古人食蟹,是缘于憎恶。我们

的家乡,也许是地北地的缘故吧,还未曾听说遭受过蟹灾。

螃蟹的品类很多,据《蟹偌》和《蟹略》所言,少说都在十多种。而名字就更杂了,竟

多达一二十个,什么“彭越”“长卿”“郭索”“无肠公子”等,最有名者,莫过于“郭索”

和“无肠公子”。“郭索”者,一言多足貌,二言爬行貌,三言爬行时发出“郭索郭索”的

声响。宋人高似孙和明人王立道还写过同名异趣的《郭索传》,那实在是两篇妙文,从中亦

可看出古人之情趣。至于“无肠公子”,那是古人究物不细,对螃蟹的一种误读。其实,螃

蟹是有肠子的,其肠常带黑色,从心脏下面一直通到肚脐眼,不过细而直,不易被察觉罢了。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叫法让人觉得亲切、有趣。

螃蟹也为历代文人画士所爱。诗人黄庭坚不但嗜蟹,还写下了许多咏蟹的诗歌。与他同

时代的高似孙,一生不仅写就了《蟹略》郭索传《松江蟹合赋》,还写了十余首咏蟹诗,可

谓一往情深矣。画家就更不用说了,古今多有画蟹名手。齐白石所绘之螃蟹让人爱不释手。

其题画诗亦妙:“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老年画法没来由,别有西风笔底

秋。沧海扬尘洞庭涸,看君行到几时休。”观其画,品其诗,别有一番情致。至于螃蟹性躁,

用心不一,这一点颜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让人浩叹。

文本二:

在中国文化中,节气不仅与春播秋妆有关,也与食物对应。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

菊花开,闻蟹来“,古人留下了很多秋冬食蟹的文献记录,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第38

回《林潇湘批夺菊花诗,薛蔚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里就摆开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螃蟹宴。

大观园里的螃蟹宴,用的是哪里的螃蟹?

曹公写红楼,时间说的是“末世”,地点荣国府宁国府俱在都中,至于“都中”是北京、

金陵抑或长安,语焉不详。但从螃蟹宴这一回看来,地点当是江南——吃的是薛家伙计家田

里捉来的大螃蟹,而非北方推崇的白洋淀胜芳蟹;吃法是竹笼清蒸,也非北方推崇的白煮。

如此吃法,也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当在明末清初。与如今普遍的江南螃蟹最出名的观念不同,

螃蟹最早是北方住翁。汉朝时以青州蟹为贵,且是海蟹,需剁碎加酱料煮食,以掩腥气;唐

代前期,沧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渍,是为黄品;到宋朝,随着南宋定都临安,

螃蟹著名产地也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遍及江南,皇家贵族更是把各种螃蟹吃法带到了

南方,尤以糟醉、糖渍为重。到了明清,吃法也返璞归其,北方水贰,南方清蒸。

曹公未写怎么剔蟹,不知可是用的“蟹八件”。“蟹八件”,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记

第5页共20页

载,有锤、锹、钳、轩、匙、又、舌入针8种,以金、银、铜打制,小巧玲珑。据说用“蟹

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个小时,敲打挖剔,慢工细活,叮叮当当,声如奏乐,是为“文

吃”。相比之下,徒手吃蟹,吃的是一个快意本色,是为“武吃”。看来曹公笔下的大观园

里,都是如他一般独爱武吃的“真吃货”。

6.(3分)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梦溪笔谈》“关中无螃蟹”的记载,意在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欲抑先扬。

B.本文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行文线索,组织材料、布局谋篇收放自如,旁征博引,读

来颇亲切有趣。

C.本文托物言志,通过讲述童年趣事和与螃蟹有关的轶事掌故,使用篇末点题的手法,讽

刺时下浮躁之风。

D.”是极有趣的事儿”“亲切、有趣”“为历代文人画士所爱”,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螃

蟹的喜爱。

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足()

A.文本一中,作者提到小时候捉螃蟹,听到关于螃蟹的谜语,意在反驳沈括“关中无螃蟹”

的观点。

B.捉螃蟹可以在白天捉,也可以在夜间捉,极为有趣。苏杭一带吃蟹缘于蟹灾,这一点和

关中不同。

C.螃蟹性躁,用心不一,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荀子也曾感叹其“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D.虽历朝历代螃蟹的吃法不同,但螃蟹最早是北方佳看,水煮的方法比南方清蒸更加美味,

返璞归真。

8.(6分)文本二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文本一以“螃蟹”为题,有哪些作用?文本二也以“螃蟹”为题是否合适?请分别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

惟教死而恐不赔,奚暇治£L冬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乐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逆库序之教,申之以季馋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

第6页共20页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多年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之心,非人也。恻怜、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乘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上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堞,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

不敢西向襄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上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赍盗粮者也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1.(3分)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弟子规》中“首

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B.礼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就是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

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即为礼,让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即为义。

第7页共20页

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千五百

家为乡。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

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

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B.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

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

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13.(8分)把文中划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工者,未之有也。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4.(3分)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⑵,林间白马③泉。

故人成异物④,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⑤,还寻旧石筵久

平生竹如意⑦,犹挂草堂前。

【注】①兰若:梵语,和尚住处。②青莲宇:指佛寺。③白马:白马山,位于湖北。④

异物: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⑤新松塔:为融公葬处,周围植以新松而故名。⑥石建:

讲经之处。⑦竹如意:又名爪杖。手所不能到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故人仙去,拜者潸然,情深意切,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失友哀情。

B.颈联写诗人拜谒融公墓地,寻访旧日融公讲经之处,表达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C.尾联触物思人,即物会心,往事犹如在昨天,写出了物是人非的真切感受。

D.诗文意境独到,单纯明净,结构整齐,诗风清淡自然,又含有一缕羁旅愁思。

第8页共20页

16.(6分)本诗首联与白居易《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

声”都描写了佛寺的周边风景,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陈情表》用“,”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的

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2)《红楼梦》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写史家的奢华,这句话出自杜牧

《阿房宫赋》中的“,: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空”来营造意境氛围的句子,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

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月I(本题共2小题,7分)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烟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

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亮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

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g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

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

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钟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

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

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蹿别盘,亦

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

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

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其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母点

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o贾政听

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8.(3分)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B.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C.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D.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19.(4分)宝玉给园中桥上亭子的瞳额题名“沁芳”,就连贾政都“点头默许”。“沁芳”二字好

第9页共20页

在哪里?从中可以看出宝玉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文字运月II(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几天,三次经过黄河,仿佛一时间跨越了千年的时空。黄河有像母亲一样的胸襟和情

怀,才有了巴颜喀拉山的浩瀚与辽远t才有了草原上那一条条洁白如练的湾流,才有了黄河

的一避贪腾£

来到兰州,既是黄河的情义,又是水的情怀。曲与直,似乎都在预料之中。庆幸的是,

黄河忽然在这里拐了个弯,画出了九条绚丽的弯道,积沙堆成了河湾滩、丁家滩、张家滩、

北西滩、南面滩等大大小小的滩头湿地。它们像是一环环生命的脉搏,涌动在兰州盆见,使

兰州从此成为第一个接纳黄河的城市,成为第一个与之相守的城市。

黄河在兰州,不仅是一条河的符号,更是兰州人的精神家园。冬日的黄河,已隐藏起激

情与咆哮,它多容不呼,悠然地流,浅浅地唱。就像交响乐中的协奏曲,奏出的是黄河冬日

优美抒情的叙事情怀,演绎的是黄河不争不急的无我胸怀,诉说的是黄河情深义重的赤热忠

义。经过黄河,对兰州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于我倒却是生命中的段段率磐,总有所触

动。

20.(4分)文中画横线处改为:涌动在兰州盆地而像是一环环生命脉搏的它们使兰州从此成

为第一个接纳黄河并与之相守的城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请简要分析。

21.(4分)请简要解释文中的加点词“从容不迫”“旅程”的含义。

22.(5分)文中而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喻以外还使用了啾种修辞手法?靖结合材料分析其表

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水浒传》中,宋江杀了阎婆惜,一路颠簸流离,当时酷热难耐,就在一棵大树下乘凉。

不知不觉睡着了,竟被一顽童用尿玳醒。宋江也没说什么,给了那顽童几个铜板,匆匆离去。

又一日,李逵追寻宋江,恰巧也在这棵大树下乘凉,不知不觉睡着了,同样被几个颈童用尿

讹醒。李逵醒来不明所以,但见几个光胧顽童嬉笑着来耍铜板。李逵大怒:”兀那小府.敢

来消遣你黑旋风爷爷!”抄起板斧,将几个顽童全部砍死。

看完这则故事后,也许你会盛贽宋江的宽容,也许你会谴责李逵的残暴,也许你会悲怜

“顽童”的惨死,但无论如何,这个悲剧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从“顽童”的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悲剧

的认知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第10页共20页

参考答案

1.B2.D3.B4.(1)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空白

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文中引用了《红楼梦》中宝玉与莺儿的一次对话,来分析论证自

己的观点,既使晦涩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上来分析“写”

与“不写”的辩证关系;作家的“不写之写''的妙处;读者因作家的“不写之写''受到的限制与生

发的联想。这三个层次前后关联,逐次推进,论证有条理。5.第一问参考答案:

第一处“哦”: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对

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哦”:事情有点不对,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

损害我的名誉。

笫二处,,哦,,: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

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第二问参考答案:

①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错误。原文说..由,写'唤起人们对

,不写‘感知、认知,……”,文本指出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不是写得越少,

联想的空间就越大。

C.“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错误,逻辑混乱。由原文“《红

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

(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

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知,选项前半部分的艺术空白点,并不是后半部分作品真假相依、

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产生的条件。

D.”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在真假、有无、

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并未涉及“机械的方式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由原文…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

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可知,并没有说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与读者的“经验”

第11页共20页

有关。

故选Do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关于“不写之写”,文中这样表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

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

是“不写之写”。

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嬷

嬷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

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此处采用引

证法。材料一谈的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文中引用了《红楼

梦》中宝玉与莺儿的一次对话,来分析论证臼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使晦涩的道理显得浅显易

懂,以此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材料一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证:第一二自然段论述“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上来分析“写”

与“不写,,的辩证关系;第三四五段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的妙处;第六段写读者因作家的“不

写之写”受到的限制与生发的联想。这三个层次前后关联,逐次推进,论述层次清楚,论证

有条理。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一问:

第一处‘'哦",是在周朴园询问梅家小姐的情况时,鲁侍萍回答“不敢说”的情况下出现的,此

时,周朴园可能在想: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

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哦”,是鲁侍萍说“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周朴园有些

紧张,他可能在想:事情有点不对劲,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

的会不会损害我的名誉。

第三处“哦”,是在鲁侍萍回答“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

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时出现的。这时候周朴园可能在想:

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心里也不

好受啊!

第二问:这三处“哦”,设置了种种悬念,一环扣一环,促使读者进行思考,由此激发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

另外还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促使读者很快融入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读

第12页共20页

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引发强烈的共鸣。

6.D7.D8.①语言典雅,具有文言色彩。比如“俱在都中”“语焉不详”“是为贡品”

等。②多用四字句,简洁有力,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如“敲打挖剔,慢工细活,叮叮当当,

声如奏乐,是为'文吃二③句式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自由灵动。9.(1)

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文本一的写作对象,概括了主要内容。作者记叙了和村里的孩子一

起捉螃蟹、吃鲂蟹的童年经历,穿插着《梦溪笔谈》等关于螃蟹的记载、轶事、人物、诗画;

②结构上,文本一中“螃蟹”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突出。

(2)文本二以"螃蟹''为题不合适。该文本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

蟹,写作角度明确具体,以“螃蟹”为题太宽泛,文题照应不周。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欲抑先扬”错误,《蛇蟹》开篇先引用《梦溪笔谈》“关中无螃蟹”的说法,然后说“其实,

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应是“欲扬先抑

R“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行文线索”错误,《螃蟹》的题FI即线索,作者对材料的组织、

布局谋篇都是围绕“螃蟹”来完成的。

C.“本文托物言志”错误;篇末写“至于螃蟹性躁,用心不一,这一点颇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

让人浩叹”,也并非“点题”。文章主题就是“物”,即“螃蟹”,并非在“志”,篇末提到“与人相

类”,只是散文“形散”的体现,而非"神''的传达。

故选D。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水煮的方法比南方清蒸更加美味,返璞归真”错,文本二原文说的是“到了明清,吃法也

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这里并没有在南北方的吃法间进行比较。

故选D。

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从语言风格上看,文本二表现为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如“俱在都中”“语焉不详”“是为

贡品”等,具有文言色彩,文学底蕴丰厚。

其次,文本二语言风格的另一个特色便四字句的使用,如“尤以糟醉、糖渍为重”“北方水煮,

南方清蒸”“敲打挖剔,慢二细活,叮叮当当,声如奏乐,是为‘文吃’”,简洁有力,节奏鲜明,

气势贯通。

最后,从句式特点上看,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以散句为主,但间以整句,如“唐代前期,

沧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渍,是为贡品:到宋朝,随着南宋定都临安,螃蟹著

名产地也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遍及江南,皇家贵族更是把各种螃蟹吃法带到了南方,

尤以糟醉、糖渍为重:”,达到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的效果。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13页共20页

文本一开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相关记载“读《梦溪笔谈》,见有如下记载:‘关中无螃蟹。

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

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只是

沈括不察而已“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螃蟹,然后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文献记载中关于

“螃蟹”的诗文书画、轶闻趣事,如“小时候,每年的盛夏时节,我都要和左邻右舍的孩子到

小峪河里去捉鲂蟹”“螃蟹的品类很多,据《蟹谱》和《蟹略》所言,少说都在十多种……宋

人高似孙和明人王立道还写过同名异趣的《郭索传》”可见以螃蟹为题起到了概括文本内容

的作用;

文本一始终围绕着“螃蟹”在写,可见“螃蟹”是全文的线索,如文中写道“其实,关中自古就

有螃蟹,只是沈括不察而己。关中在秦岭的北麓,秦岭峪口众多,河出峪中,蟹出河中,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