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陈子昂、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相继高扬“风骨”传统,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那么,何谓“风骨”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阐释,“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等等,这些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当然,当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在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如潘维在其诗中试图构造的汉语帝国,实则是对汉语魅力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胡弦、李轻松、路也等诗人都如火中淬石般用心打磨诗句。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有些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在此,我们急切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的情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趣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和责任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很多诗歌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抒发了挚烈的家国情怀。如今许多诗歌作者淡忘人民,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不是诗,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要有表达崇高情感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理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他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力,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把“风骨”解释为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并把诗歌是否具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B.有些作者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创作诗歌,但也有一些作者如曾卓等继承了中国风骨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佳作。C.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这是和诗歌创作对语言的美感要求背道而驰的。D.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恢宏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会促使当代中国诗人创作出具有崇高情感的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陈子昂、李白、高适等诗人对“风骨”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那么唐代诗歌或许就会缺乏“风骨”。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C.杜甫的《登高》既写了身世之悲,也写了忧国之情,这说明“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相互统一的。D.两则材料都论及新时代诗歌创作,也都写了新时代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3)下列各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A.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仍熠熠生辉。B.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推功揽过是可贵的修养境界。争功诿过者则不然,他们在荣誉面前热衷追逐,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困难面前绕道而行。前者为公,着眼的是大局;后者存私,打的是小九九。C.人们读书应该有所选择。书籍犹如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D.事业因执著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执著和坚韧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命里。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谋福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4)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无疑是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请以诗歌中的“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为例,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5)新时代诗歌为什么需要“中国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碗红烧肉陈振林A她进到房间来的时候,头上还披着盖头。盖头红红的,是一块大红颜色的绸缎。盖头是娘在三年前用十个鸡蛋向一个远房表姐换来的,然后,在那个飘着细雨的下午,娘在红盖头的对角绣上了一对粉红的鸳鸯。她知道他就坐在靠近大柜子的大红椅子上。她的眼睛其实也是看得到眼前的路的,红盖头一闪一闪,那眼前的路就闪在了眼前。她想溜到大红的床边去,却停住了脚步,坐在了另一把大红的椅子上。同样大红的条桌上,放着一碗红烧肉。她想吃,她爱吃红烧肉。她不敢说出来。哪个刚嫁进家门的新媳妇会抢着吃自己爱吃的菜呢!她的嘴角轻轻地笑了笑。“你叫王秀娟。”他说,声音不大,瓮声瓮气地。“嗯。”她说。“我二十二岁,你二十岁。”他又说,声音大了一些。“嗯。”她又说,和刚才的回答一样。“你的生日是三月初九。”他又开始说。“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他又加了一句。她没有回应,嘴角笑了一下。她是见过他一次的,一年前在他邻居的院子里,看到他正挑着一担砖头帮着邻居盖房。他的臂膀上的肉,绷得紧紧的,像有使不完的力。“来,我们一起吃一碗红烧肉。”他说,将椅子向她拉近了一些,轻揭去了她头上大红的盖头,“这是我偷偷从厨房里拿来的,我知道你爱吃红烧肉咧。”她听了听外边屋子里的声音,知道客人们都已经散去了,就将大红椅子拉了拉。两人靠着条桌,他拿起了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她的嘴边。他在她耳边说:“我们要生三个儿子……”B她进到房间来的时候,脸上仍然戴着口罩。她的手里,提着保温饭盒。她洗了洗手,打开保温饭盒,里边是满满的一碗红烧肉。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网上订不了餐。这一斤多肉,是她早上四点多去找一个老邻居勾的。老邻居知道她是为他准备的红烧肉,从自家本不多的两斤多肉里分给了她一多半。临走,老邻居忍不住还是问了句:“他确诊了新冠肺炎,有二十多天了,应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吧!”她木然地点了点头,然后走开了。除了点头,还能怎么回答呢从他六十八岁开始,到今天他已经患阿尔茨海默病十一年了。不想,他怎么却患上了新冠肺炎,也不知道怎么传染上的。昨天晚上十点多了,他拉过了她,说:“我想吃碗红烧肉。”声音很小,但是她听得清。今天早上五点多,她提着勾到的肉回到家,做好了一碗红烧肉,装进了保温饭盒。她从医院回家,再从家里到医院,只能步行,往返居然走了两个多小时。她知道他睡着了。上午几个小时,他都可以昏昏沉沉地睡着,这早就是他患病之后的习惯。她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看着他睡着的样子,又想起了家中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这座城里的另一个区里,听说也被隔离了。二儿子在北方的一个小城上班,又离婚了,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儿子也有四十岁了,六年没有回家了,也不知道在哪儿呢。她的老年手机上,其实存了三个儿子的电话,但是她不想打电话给他们。打了电话,又有什么作用呢?“你叫王秀娟。”他说。声音不大,瓮声瓮气地。她知道他醒了。“嗯。”她说。“我二十二岁,你二十岁。”他又说,声音大了一些。“嗯。”她又说,和刚才的回答一样。“你的生日是三月初九。”他又开始说。她知道,他又开始他的习惯性问答了。这些年来,好多个吃过晚饭以后的傍晚,他就会拉着她的手,这样和她一句一句地说话,像用录音机播放一样。“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你的红盖头,我收着咧,在那个最高最高的箱子的最底层……”他又开始说红盖头了,声音很微弱。五十七年前,他揭下她大红的盖头,就收着了。她知道他放在那箱子的最底层。“来,我们一起吃碗红烧肉。”说着,他想要直起身子。但他是起不来的,已经开始挂吊瓶了。她将椅子拉近了一些,端起饭盒,拿起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他的嘴边……两天之后,他安详地走了。她看了看时间,下午一点十分。他最后的一句话还是那句话:“你叫王秀娟……”她看着他,他像安静地睡着了。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他和她的对话中,她答话时总是“嗯”,这说明她是一个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之人。B.“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他的语言质朴无华,却令人感受到海誓山盟的力量。C.邻居询问他的病情,她只是“木然地点了点头”,不如意的生活已使她变得麻木迟钝。D.他去世了,她觉得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因而“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和她的爱情平淡普通,但又真挚感人。与此呼应,小说的语言有很多冷静平淡的叙述,但其背后又蕴含着令人动容的深情。B.前半部分写到他说“我们要生三个儿子”,是伏笔;后半部分交代了三个儿子的境况,是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情节发展合理。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性格,如他把盖头放在“那个最高最高的箱子的最底层”的细节,就体现了他做事认真细致的性格特征。D.小说中吃红烧肉的情节富有新意:新郎、新娘爱吃红烧肉,是大俗;一种喜好历一生而不改,具有磐石之坚,是大俗中的大雅。(3)小说以“他”的去世作为结尾,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及作用。(4)小说以A、B两个片断写了一个相距57年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等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盖,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户部尚书。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择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B.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C.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D.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其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太平,史称“贞观之治”。B.“故知赏罚不可轻行”与“故逐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C.朕,意即“我的”或“我”。秦朝以前大家都可用,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D.“自知诚亦不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省察官吏,量才授职,使官吏们各胜其职,这样可以无为而治。为此他要求房玄龄等人考量官员,核定官员职数。B.唐太宗认为,对那些技艺超群的乐工、杂艺之类,只能赏赐钱帛,而不可授予官爵。如果这些人被授予官爵,会使朝中贤良官员感到羞耻。C.魏征认为,不同时期的选人标准有所不同:动乱之世,有才能者皆可任用,可以不顾其品行;太平之时,则要品德超过才能者,方可任用。D.在让人们自我举荐这个问题上,魏征和唐太宗的观点不同。魏征认为,了解自己不易,而且愚昧之人喜欢夸耀自己,因此不可让他们自我举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②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5)房玄龄对李纬的评价是“李纬大好髭须”,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饮酒(其七)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②,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①裛:通“浥”,沾湿。②忘忧物:指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佳色”暗含众芳凋零、唯菊有傲霜之色的意思,是诗人对菊的极尽赞美。B.“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运用以动写静的表达技巧,反衬出环境的宁静。C.本诗中的“归鸟”和《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D.诗人在诗末发出感慨,既然志向无从施展,那就在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一生吧。(2)“遗世情”指超脱俗世、远离官场的高洁之趣、悠然之情。诗人在诗歌中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抒发了“遗世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传说中的瀛洲“”,但现实中的天姥山却是“”,以虚衬实,令人对天姥山产生向往之情。(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被贬来到江州的情形。(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描写了刘裕居住过的地方的巨大变化,暗寓昔盛今衰之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散文集《望乡书》可以形容为“乡村生活撷英”:它对故乡的许多方面,如地理风光、资源物产、生活生产、民风民俗等,都进行了细致呈现。作者对故乡充满深情,在书中耐心细致地回忆着故乡的人和事,其中很多趣味盎然的生活细节令读者①_____,其形态是片段的,方式是跳跃的,但充盈着内在的关联感和总体性,如同花瓣之于花朵。其中有些“花瓣”是我特别喜欢的,例如童年乐事。童年之“乐”,大抵离不开“游戏”和“吃”。作者对这两类乐事都②_____,如同和老朋友生动交谈。前者如打沙包,后者有捞鱼、摘杏、刨地瓜等。作者还经常在童年视角和欢乐气氛中,巧妙加入对生活与人性的窥探速写。例如,“挖河蚪”之后,还有“卖河蚌”的故事。毫无销售经验的爷爷既不知道如何定价,也不知道怎么吆喝,有人问价时只好说“看着给吧”。这些描写使爷爷质朴的形象③_____。这是商品经济潮涌初期关于“迁得可爱的买卖人”的生动素描,它趣味横生而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农民身份的转型过程。至于“乞丐”“老妪”“弃妇”等书写“人间苍凉”的章节,生活的苦难经过少年纯真、善良的视角过滤,其沉重也被审美化了——它们变得哀而不伤,有时甚至还多了几分淡淡的暖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如同花瓣之于花朵”一句中,“花瓣”和“花朵”具体指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3)《望乡书》的作者对家乡充满深情,对家乡的习俗进行了细致描写。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假如你的家乡举办相关习俗的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习俗名称;②紧扣习俗特点;③语言简明,形象生动,20字以内。答:我家乡的习俗是:。宣传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①_____。比如,场地难求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让健身设施更公平可及、更绿色便捷等课题也有待破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不足呢?首先,要注重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的问题。必须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转、跟着人走。让人口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定位器”。一方面,优先在人口密度大、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位置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另一方面,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市、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让人们②_____,都能享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其次,要精心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应努力拓展绿色生态的健身空间,让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环境中开展体育锻炼。这些年,我国建了很多步道,群众使用热情很高。此外,滑雪、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为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创造了更好条件。最后,③_____。2022年财政部将下达补助资金10.8亿元,用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有的地方发布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也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时间从每周不少于35小时延长到不少于70小时。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将有效缓解健身需求与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的“定位器“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陈乔年于1902年9月2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员。1928年2月16日被捕,同年6月6日英勇就义,年仅26岁。就义前,陈乔年留下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2)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逆向而行,无私奉献,不辱使命,“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其中不乏2000年之后出生的“00后”。从上世纪的“00后”到新世纪的“00后”,一种精神在他们的血液中传承。作为新世纪“00后”中的一员,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围绕“青春之美”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陈子昂、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相继高扬“风骨”传统,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那么,何谓“风骨”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阐释,“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等等,这些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当然,当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在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如潘维在其诗中试图构造的汉语帝国,实则是对汉语魅力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胡弦、李轻松、路也等诗人都如火中淬石般用心打磨诗句。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有些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在此,我们急切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的情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趣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和责任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很多诗歌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抒发了挚烈的家国情怀。如今许多诗歌作者淡忘人民,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不是诗,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要有表达崇高情感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理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他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力,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刘勰把“风骨”解释为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并把诗歌是否具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B.有些作者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创作诗歌,但也有一些作者如曾卓等继承了中国风骨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佳作。C.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这是和诗歌创作对语言的美感要求背道而驰的。D.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恢宏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会促使当代中国诗人创作出具有崇高情感的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如果没有陈子昂、李白、高适等诗人对“风骨”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那么唐代诗歌或许就会缺乏“风骨”。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C.杜甫的《登高》既写了身世之悲,也写了忧国之情,这说明“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相互统一的。D.两则材料都论及新时代诗歌创作,也都写了新时代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3)下列各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BA.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仍熠熠生辉。B.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推功揽过是可贵的修养境界。争功诿过者则不然,他们在荣誉面前热衷追逐,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困难面前绕道而行。前者为公,着眼的是大局;后者存私,打的是小九九。C.人们读书应该有所选择。书籍犹如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D.事业因执著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执著和坚韧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命里。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谋福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4)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无疑是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请以诗歌中的“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为例,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5)新时代诗歌为什么需要“中国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然后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解答】(1)A.“并把诗歌是否具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是说“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即“风骨”成为诗歌的一种评价标准不是刘勰提出来的。故选A。(2)B.“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是说“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也就是说,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不足的弊端。由此可知,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不是诗歌技术上的进步造成的,因此“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错误。故选B。(3)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对比论证。A.引用论证,引用宋人张载的话进行论证。B.对比论证,将“为公,着眼的是大局”与“存私,打的是小九九”进行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把“书籍”比喻成“食品”进行论证。D.举例论证,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进行论证。故选B。(4)结合“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可知,诗歌在内涵方面具有中国风骨。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在这里,“我”与蜘蛛实际上已经合二而一了。诗歌以“蜘蛛”为意象赞美了生命的卑微与坚韧,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结合“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可知,诗歌在语言文辞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小得可怜”暗含和内在精神的对比,“默享”写出了蜘蛛的坚毅。与前一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5)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这些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可知,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存在内容琐碎等问题,中国风骨能给新时代的诗歌创作提供营养,使新时代诗歌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和深刻的教化作用。结合“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可知,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还存在语言缺乏诗意等问题,中国风骨使诗歌语言得到精心锤炼,重新发现与塑造汉语的魅力。结合“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他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力,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可知,新时代是个史诗般的时代,需要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与之匹配。答案:(1)A(2)B(3)B(4)①诗歌在内涵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以“蜘蛛”为意象赞美了生命的卑微与坚韧,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②诗歌在语言文辞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如“小得可怜”暗含和内在精神的对比,“默享”写出了蜘蛛的坚毅。(5)①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存在内容琐碎等问题,中国风骨能给新时代的诗歌创作提供营养,使新时代诗歌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和深刻的教化作用。②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还存在语言缺乏诗意等问题,中国风骨使诗歌语言得到精心锤炼,重新发现与塑造汉语的魅力。③新时代是个史诗般的时代,需要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与之匹配。(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碗红烧肉陈振林A她进到房间来的时候,头上还披着盖头。盖头红红的,是一块大红颜色的绸缎。盖头是娘在三年前用十个鸡蛋向一个远房表姐换来的,然后,在那个飘着细雨的下午,娘在红盖头的对角绣上了一对粉红的鸳鸯。她知道他就坐在靠近大柜子的大红椅子上。她的眼睛其实也是看得到眼前的路的,红盖头一闪一闪,那眼前的路就闪在了眼前。她想溜到大红的床边去,却停住了脚步,坐在了另一把大红的椅子上。同样大红的条桌上,放着一碗红烧肉。她想吃,她爱吃红烧肉。她不敢说出来。哪个刚嫁进家门的新媳妇会抢着吃自己爱吃的菜呢!她的嘴角轻轻地笑了笑。“你叫王秀娟。”他说,声音不大,瓮声瓮气地。“嗯。”她说。“我二十二岁,你二十岁。”他又说,声音大了一些。“嗯。”她又说,和刚才的回答一样。“你的生日是三月初九。”他又开始说。“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他又加了一句。她没有回应,嘴角笑了一下。她是见过他一次的,一年前在他邻居的院子里,看到他正挑着一担砖头帮着邻居盖房。他的臂膀上的肉,绷得紧紧的,像有使不完的力。“来,我们一起吃一碗红烧肉。”他说,将椅子向她拉近了一些,轻揭去了她头上大红的盖头,“这是我偷偷从厨房里拿来的,我知道你爱吃红烧肉咧。”她听了听外边屋子里的声音,知道客人们都已经散去了,就将大红椅子拉了拉。两人靠着条桌,他拿起了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她的嘴边。他在她耳边说:“我们要生三个儿子……”B她进到房间来的时候,脸上仍然戴着口罩。她的手里,提着保温饭盒。她洗了洗手,打开保温饭盒,里边是满满的一碗红烧肉。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网上订不了餐。这一斤多肉,是她早上四点多去找一个老邻居勾的。老邻居知道她是为他准备的红烧肉,从自家本不多的两斤多肉里分给了她一多半。临走,老邻居忍不住还是问了句:“他确诊了新冠肺炎,有二十多天了,应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吧!”她木然地点了点头,然后走开了。除了点头,还能怎么回答呢从他六十八岁开始,到今天他已经患阿尔茨海默病十一年了。不想,他怎么却患上了新冠肺炎,也不知道怎么传染上的。昨天晚上十点多了,他拉过了她,说:“我想吃碗红烧肉。”声音很小,但是她听得清。今天早上五点多,她提着勾到的肉回到家,做好了一碗红烧肉,装进了保温饭盒。她从医院回家,再从家里到医院,只能步行,往返居然走了两个多小时。她知道他睡着了。上午几个小时,他都可以昏昏沉沉地睡着,这早就是他患病之后的习惯。她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看着他睡着的样子,又想起了家中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这座城里的另一个区里,听说也被隔离了。二儿子在北方的一个小城上班,又离婚了,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儿子也有四十岁了,六年没有回家了,也不知道在哪儿呢。她的老年手机上,其实存了三个儿子的电话,但是她不想打电话给他们。打了电话,又有什么作用呢?“你叫王秀娟。”他说。声音不大,瓮声瓮气地。她知道他醒了。“嗯。”她说。“我二十二岁,你二十岁。”他又说,声音大了一些。“嗯。”她又说,和刚才的回答一样。“你的生日是三月初九。”他又开始说。她知道,他又开始他的习惯性问答了。这些年来,好多个吃过晚饭以后的傍晚,他就会拉着她的手,这样和她一句一句地说话,像用录音机播放一样。“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你的红盖头,我收着咧,在那个最高最高的箱子的最底层……”他又开始说红盖头了,声音很微弱。五十七年前,他揭下她大红的盖头,就收着了。她知道他放在那箱子的最底层。“来,我们一起吃碗红烧肉。”说着,他想要直起身子。但他是起不来的,已经开始挂吊瓶了。她将椅子拉近了一些,端起饭盒,拿起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他的嘴边……两天之后,他安详地走了。她看了看时间,下午一点十分。他最后的一句话还是那句话:“你叫王秀娟……”她看着他,他像安静地睡着了。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在他和她的对话中,她答话时总是“嗯”,这说明她是一个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之人。B.“你是我爱人,我要对你好”,他的语言质朴无华,却令人感受到海誓山盟的力量。C.邻居询问他的病情,她只是“木然地点了点头”,不如意的生活已使她变得麻木迟钝。D.他去世了,她觉得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因而“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他和她的爱情平淡普通,但又真挚感人。与此呼应,小说的语言有很多冷静平淡的叙述,但其背后又蕴含着令人动容的深情。B.前半部分写到他说“我们要生三个儿子”,是伏笔;后半部分交代了三个儿子的境况,是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情节发展合理。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性格,如他把盖头放在“那个最高最高的箱子的最底层”的细节,就体现了他做事认真细致的性格特征。D.小说中吃红烧肉的情节富有新意:新郎、新娘爱吃红烧肉,是大俗;一种喜好历一生而不改,具有磐石之坚,是大俗中的大雅。(3)小说以“他”的去世作为结尾,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及作用。(4)小说以A、B两个片断写了一个相距57年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合理性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结尾的合理性并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这说明她是一个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之人”分析错误,她答话“嗯”,说明她温顺、内心情感丰富。C.“不如意的生活已使她变得麻木迟钝”分析错误,“她木然地点了点头”只是回复邻居的关心,她知道他的病情没有好转,内心痛苦。B.正确。D.“她觉得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解脱”理解错误,“她没有哭,安静地坐在床边”是因为坚强等原因。故选:B。(2)C.“体现了他做事认真细致的性格特征”分析错误,应该是体现了他对她的深情。故选:C。(3)小说以“他”去世为结尾,这样结尾具有合理性。首先,由“除了点头,还能怎么回答呢?从他六十八岁开始,到今天他已经患阿尔茨海默病十一年了”可知,“他”已经七十九岁了,属于高龄老人,同时还长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证明“他”的健康状况很差,为“他”的去世作了铺垫。所以小说中写“他”去世并不突兀。其次,由“老邻居忍不住还是问了句:‘他确诊了新冠肺炎,有二十多天了,应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吧!’”可知,小说故事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作为高龄老人,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合乎情理。这样设置结尾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首先,“他”的去世表明两人的爱情走到了尽头,这段感情平淡但却真挚,给人以感动。通过“他”的去世来结束故事,代表着这段真挚爱情的结束,唤起人们对感情的珍视,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旨。其次,以“他”的去世结尾,和第一片断新婚时的喜庆形成鲜明的反差。在第一片断中,写了他们新婚当日的情景,“两人靠着条桌,他拿起了筷子,稳稳地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了她的嘴边”。而此时“他像安静地睡着了”,与当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在这对比当中,让人们思考到时间的流逝,爱情的可贵,令人震撼。(4)作者通过短短两个片段就概括的描写了两人一生的爱情。这样处理,就是选取了两人57年的故事中的典型瞬间,将他们57年婚姻生活浓缩在A、B两个片断中,主人公的其他故事则留给读者想象,就如中国画中的留白,言简而意丰,以少胜多,让读者的想象扩充了小说容量。A片断写了两人新婚之日的情景,B片断写了“他”去世前几天的情景,两个片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公人生际遇的变化。当两个片断中都写到二人吃红烧肉,写到“他”患阿尔海默症后唯一记住的就是“她”的信息。这种爱情历经时间和疾病的洗礼没有丝毫变化,突出两人至死不渝的爱情。A、B两个片断设置了相同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等,仿佛只是时间有变化,而其他一切没变,这种反复手法,让小说首尾遥相呼应,给读者一种暗示,两人的爱情从没变过。这样处理就强化了两人的深厚感情,也暗示了二人对他们爱情的珍视,凸显了人物性格。答案:(1)B(2)C(3)合理性:①小说交代了“他”已经是高龄老人和长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为“他”的去世作了铺垫。②小说把背景设置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作为高龄老人,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合乎情理。作用:①以“他”的去世来结束故事,唤起人们对感情的珍视,突出了小说的主旨。②以“他”的去世结尾,和第一片断新婚时的喜庆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鲜明,令人震撼。(4)①选取典型情节,把57年的故事浓缩在A、B两个片断中,主人公的其他故事则留给读者想象,以少胜多,扩充了小说容量。②A、B两个片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公人生际遇的变化,突出两人至死不渝的爱情。③A、B两个片断运用反复手法,设置了相同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等,遥相呼应,强化了两人的深厚感情,也凸显了人物性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等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盖,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户部尚书。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择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B.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C.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D.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其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太平,史称“贞观之治”。B.“故知赏罚不可轻行”与“故逐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C.朕,意即“我的”或“我”。秦朝以前大家都可用,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D.“自知诚亦不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省察官吏,量才授职,使官吏们各胜其职,这样可以无为而治。为此他要求房玄龄等人考量官员,核定官员职数。B.唐太宗认为,对那些技艺超群的乐工、杂艺之类,只能赏赐钱帛,而不可授予官爵。如果这些人被授予官爵,会使朝中贤良官员感到羞耻。C.魏征认为,不同时期的选人标准有所不同:动乱之世,有才能者皆可任用,可以不顾其品行;太平之时,则要品德超过才能者,方可任用。D.在让人们自我举荐这个问题上,魏征和唐太宗的观点不同。魏征认为,了解自己不易,而且愚昧之人喜欢夸耀自己,因此不可让他们自我举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②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5)房玄龄对李纬的评价是“李纬大好髭须”,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重点把握语境,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内容,从文中找关键句,再仔细比对。(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再回归文言文,仔细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翻译,得出答案。【解答】(1)“王者”的对应的内容是“择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竞进”的主语是“不善者”,根据内容“为善者皆劝”“不善者竞进”句式整齐,并且构成对比关系。排除CD。句意: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我现在做一件事,就会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会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做好事的人都会得到勉励;错用了坏人不做好事的人,就会争相钻营为官。故选:A。(2)D.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都解释为“确实”。故选:D。(3)C.“则要品德超过才能者,方可任用”错误,原文“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故选:C。(4)①重点字:若,如果;纵,即使;奚,什么。译文:如果得到好的人才,即使很少也足够了;那些不好的人,即使再多又能做什么呢?②重点字:求,寻求;审,仔细;访,考查。译文:现在如果想寻求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他是好的,然后任用他。(5)大好髭须指的是漂亮的胡须,这代表了李纬的外表。根据“更无他语”,说明了李纬没有突出的才能,不宜担任户部尚书。答案:(1)A(2)D(3)C(4)①如果得到好的人才,即使很少也足够了;那些不好的人,即使再多又能做什么呢?②现在如果想寻求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他是好的。然后任用他。(5)李纬空有外表,并没有突出的才能,不宜担任户部尚书。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大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好国家的根本,在于明察官员。要根据一个人的才能授予官职,务必省寨馆翁。所以《尚书》说‘任用官易只根据督稳和才能’。如果得到好的人才,即他很少也是够了;那些不好的人,即使再多又能做什么呢?古人也认为任用官事没有根据才能,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我朝)应当讲一步省察官员,让他们能够各胜其任,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们应该仔细考虑这个道理,确定各种官职所需官英的人数。”房玄龄等人因此设置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有乐工,杂艺之类,才能超过同类,只可以特别赏赐钱财丝帛以奖赏他的才能,一定不可破格授予官爵。使他们与朝中的贤臣君子并肩而立,同坐而食,致使各位官员蒙受着耻。”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征说:“古人说过,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我现在做一件事,就会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会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做好事的人都会得到勉励;错用了坏人不做好事的人,就会争相钻营为官。奖赏和功劳相符,没有功劳的人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做坏事的人就会有所戒惧。由此可知营罚不可轻率使用,用人更需要慎重选择。”魏征回答说:”了解一个人,自古以来就很难,所以在考核政绩,决定贬降还是升迁时,要察看他的善恶,现在如果想寻求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他是好的,然后任用他。如果此人不能成事,只是才能不够,不会有大害处。错用了坏人,如果他能力强,办事干练,造成的危害就很多,只是在乱世只求有才能,可以不顾及他的品行。太平时候,必须才能、品行都具备,方可任用。”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能安定天下的,只在于得到、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了解贤才,我又不能全部了解,日复一日,没有得到人才的办法。现在我想让人自我举荐,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呢?”魏征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了解别人已经很难,了解自己的确也不容易;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夸耀自己的才能和长处,这样做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夸风气。不能让人们自我举荐。”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授任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房玄龄这时留守京城。适逢有人从京城来,太宗问:“玄龄听到李纬被授任为户部尚书,有什么反应?”来者回答说:“他只说‘李纬有漂亮的大胡须’,再没有其他话。”太宗因此改授李纬为洛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饮酒(其七)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②,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①裛:通“浥”,沾湿。②忘忧物:指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有佳色”暗含众芳凋零、唯菊有傲霜之色的意思,是诗人对菊的极尽赞美。B.“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运用以动写静的表达技巧,反衬出环境的宁静。C.本诗中的“归鸟”和《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D.诗人在诗末发出感慨,既然志向无从施展,那就在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一生吧。(2)“遗世情”指超脱俗世、远离官场的高洁之趣、悠然之情。诗人在诗歌中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抒发了“遗世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那就在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一生吧”理解错误。“聊复得此生”意思是姑且逍遥度过此生。故选D。(2)①“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意思是秋菊鲜艳美丽,我来采摘含露的花朵。通过采摘菊花表达了喜爱菊花的情思。菊花的意象和高洁之趣相连,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高洁之趣。②“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意思是虽是独自喝酒,但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这一句通过自斟自饮的喝酒动作展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③“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意思是在东篱下尽情欢歌,姑且逍遥自在的度过此生。“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啸歌的动作表达了隐居田园、远离世俗的悠然自得和洒脱自在。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答案:(1)D(2)①通过采摘菊花的动作来抒发。“褒露掇其英”写诗人采摘沾着露水的菊花,以此表达对高洁之情的追求。②通过饮酒的动作来抒发。“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诗人自斟自酌,一杯又一杯。一个“自”字写出其悠然自得之情。③通过啸歌的动作来抒发。诗人“啸傲东轩下”,以此抒发远离世俗的悠闲之乐。译文:秋天的菊花颜色美好,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把菊花泡在酒中,使我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之后各类生物都已歇息,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赏析: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传说中的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但现实中的天姥山却是“云霞明灭或可睹”,以虚衬实,令人对天姥山产生向往之情。(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被贬来到江州的情形。(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两句描写了刘裕居住过的地方的巨大变化,暗寓昔盛今衰之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重点字:涛、睹)(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重点字:谪、卧)(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重点字:巷、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散文集《望乡书》可以形容为“乡村生活撷英”:它对故乡的许多方面,如地理风光、资源物产、生活生产、民风民俗等,都进行了细致呈现。作者对故乡充满深情,在书中耐心细致地回忆着故乡的人和事,其中很多趣味盎然的生活细节令读者①_____,其形态是片段的,方式是跳跃的,但充盈着内在的关联感和总体性,如同花瓣之于花朵。其中有些“花瓣”是我特别喜欢的,例如童年乐事。童年之“乐”,大抵离不开“游戏”和“吃”。作者对这两类乐事都②_____,如同和老朋友生动交谈。前者如打沙包,后者有捞鱼、摘杏、刨地瓜等。作者还经常在童年视角和欢乐气氛中,巧妙加入对生活与人性的窥探速写。例如,“挖河蚪”之后,还有“卖河蚌”的故事。毫无销售经验的爷爷既不知道如何定价,也不知道怎么吆喝,有人问价时只好说“看着给吧”。这些描写使爷爷质朴的形象③_____。这是商品经济潮涌初期关于“迁得可爱的买卖人”的生动素描,它趣味横生而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农民身份的转型过程。至于“乞丐”“老妪”“弃妇”等书写“人间苍凉”的章节,生活的苦难经过少年纯真、善良的视角过滤,其沉重也被审美化了——它们变得哀而不伤,有时甚至还多了几分淡淡的暖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如同花瓣之于花朵”一句中,“花瓣”和“花朵”具体指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3)《望乡书》的作者对家乡充满深情,对家乡的习俗进行了细致描写。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假如你的家乡举办相关习俗的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习俗名称;②紧扣习俗特点;③语言简明,形象生动,20字以内。答:我家乡的习俗是:舞板灯。宣传语:鼓乐齐鸣声势壮,舞出桥桥新生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家乡习俗的识记和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确定习俗再拟写宣传标语。【解答】(1)①处所填的成语要求能够体现读者读了书中描写的有趣细节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用“忍俊不禁/哑然失笑”。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哑然失笑:见到或听到好笑的事,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②处的语境是说,作者在书中生动地叙述了童年乐事,所填成语要符合这一语境,可用“娓娓而谈”。娓娓而谈: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动地谈论。③处的语境是书中的描写使爷爷的形象非常生动,所填成语要符合这一语境,可用“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跃然纸上:形容描写、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呼之欲出:形容画像十分逼真,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2)“如同花瓣之于花朵”是一个比喻句,“花瓣”和“花朵”是喻体,“花瓣”与“花朵”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结合“作者对故乡充满深情,在书中耐心细致地回忆着故乡的人和事,其中很多趣味盎然的生活细节令读者忍俊不禁,其形态是片段的,方式是跳跃的,但充盈着内在的关联感和总体性,如同花瓣之于花朵”可知,这里在说作者在书中回忆故乡,用故乡的人和事的片段来表现,那么,“花瓣”的本体是指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有关故乡的人和事的片断;“花朵”的本体是指这些片断串联起来所呈现出的故乡的全貌。(3)这个宣传语是有关家乡习俗的,考生应该首先对家乡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指家乡民间流传的习惯和风俗,指的是民俗;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拟写宣传语,注意,宣传语侧重宣传、推介的作用,所以写作时注意抓住其特点,写出特色。还要有一定文采,可用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答案:(1)①忍俊不禁/哑然失笑;②娓娓而谈;③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匆匆 听评课记录
- 创意蛋壳画听评课记录
- 《桥》听评课记录表
- 2012年沙盘课程设计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市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 濮阳市范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预测试卷含解析
- 《斯托克斯定理》课件
-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激励专题远离贫穷》课件
- 《世界自由经济区》课件
- 三段式电流保护全套课件
- 竣工验收程序流程图
- Q∕GDW 10799.6-2018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第6部分:光伏电站部分
- 苏州小吃学习教案
- 妇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 精华网校高东辉一二三讲讲义
- 自驾游免责声明书
- (精选)蜘蛛人专项施工方案
- 运筹学机械产品生产计划问题实验报告
- COD-580型COD在线监测仪说明书
- 锤式破碎机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