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讲义(完整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讲义(完整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讲义(完整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讲义(完整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讲义(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大量极冰融化B.海水入侵C.动物向高纬度迁徙D.领海与专属经济区面积扩大学习任务三:为了缓解全球变暖,人类可采取哪些对策?(学法点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4活动。缓解全球变暖应对症下药、从全球变暖的原因中找对策,并考虑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点组织答案。)小试牛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材料一:2000年三月下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在荷兰首都召开,会上气候学家发出警告:如果对温室气体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未来100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2℃~6℃,给数以亿计的人们带来灾难。与会代表一致谴责美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的消极态度,愤怒的荷兰代表将生日蛋糕砸在美国代表的脸上。材料二:《京都议定书》主要是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而2001年3月下旬,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引起世界舆论大哗。(1)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用字母代填在图中方框内: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2)美国和荷兰同属发达国家,但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三条以上)。(3)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三条以上)【合作探究】我的成果:自学成果(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中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交于合作小组检查。我的困惑: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在小组讨论时请求帮助加以解决。【概括总结】各组将讨论结果汇总、准备课堂展示,并完成本课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读右图,完成1—3题。1.下列有关近100年来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没有明显变化B.无规律的变化C.一直缓慢上升D.波动上升2.下列人类行为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①大量燃烧煤炭②大量围湖造田③大量砍伐森林④大量抽取地下水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4—5题。4.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A.钢铁B.机电C.纺织D.电子※5.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A.煤市场B.碳市场C.石油市场D.天然气市场下表为中国、日本、美国、法国四个国家2000年燃烧石化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指标,读表回答6-8题。人口(百万)GDP(十亿,美元,1995年)一次能源供应(百万吨油当量)CO2排放(百万吨)①275.428986.902299.675665.44②1262.461040.311142.442996.77③126.925680.57524.711154.85④60.431755.62257.13373.266.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中国、日本、美国、法国B.美国、中国、法国、日本C.美国、中国、日本、法国D.中国、美国、日本、法国※7.关于上述四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B.②国单位GDP排碳量最高C.③国人均排碳量最低D.④国的能源主要依靠水电8.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努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政策支持②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③全部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④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地球1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8:30-9:30熄灯1小时。2009年全球84个国家10亿人响应,千座城接力关灯,我国有11座城市加入这一接力关灯活动。据此完成9—10题。9.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1小时"倡议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企业生产成本B.创造地球宁静的自然环境C.节能减排D.保护生物多样性10.这一倡议的实施最有利于缓解下列哪一问题()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C.粮食安全D.生物多样性减少根据下图信息,完成11—12题。1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数字①、②、③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12.图中箭头④的含义是()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C.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增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13—14题。★13.1951年~2002年我国()A.各地都增温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年增温可达0.8℃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14.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15.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A.从材料中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从2010年后将开始转变为以水电为主B.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用最大的是有序地开发水电C.我国应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火电建设D.我国应重点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综合题16.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7月4日发布《10年农业展望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材料三: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1)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其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有:。(2)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甲:乙:※(3)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材料一《新快报》报道2007年12月3日,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本周齐聚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参加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商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不过,对于主办国印尼来说,这次会议似乎有种“关乎生死存亡”的意味,因为面对因气候变暖而不断上涨的海水,这个“千岛之国”岌岌可危,其1.7万多座岛屿中有2000座可能将葬身海底。材料二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OECD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环境战略的主要目标。所谓脱钩,就是指环境压力的增长比经济增长要慢。脱钩包括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绝对脱钩:环境压力稳定或下降,而经济继续增长;相对脱钩:环境压力增长,但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要慢。材料三OECD国家(共30个)气候变化环境指标与经济脱钩状况脱钩国家的个数和比例国家案例气候变化环境指标绝对相对合计比例(%)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温室气体排放/GDP7202790******人均温室气体排放681447X****XCO2排放/GDP6192583*****人均CO2排放641033X**XX**表示绝对脱钩,*表示相对脱钩,X表示没有脱钩。(1)在四个案例国家中,国的脱钩结果表现最好。※(2)从材料三可知,目前OECD国家中,气候变化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特点是。※(3)目前,部分发达国家不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这部分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基本原则。()(双选)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参考答案(四、第一节)学习任务一:小试牛刀1.B2.反映出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①数量的有限性适度开发,循环利用②分布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③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保护资源、环境,综合开发④利用的发展性发展科技,挖掘潜力学习任务二:小试牛刀1.A2.C学习任务三:小试牛刀D【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8:BBDBCDDC二、综合题9.(1)清洁、可再生;(2)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3)下降城市交通建设用地;自然灾害损毁;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0.(1)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区位优势:位置临海,海运便利;接近国外石油供应地;接近我围石油需求市场。(2)受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产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3)线路短,可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加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参考答案(四、第二节)学习任务一:小试牛刀D学习任务二:小试牛刀C学习任务三:小试牛刀(1)自然原因:6、7月,江淮流域进入梅雨季节,常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上游干支流多,来水量大;下游地势低洼,淮河缺少天然入海水道,排水不畅,容易产生洪灾。人为原因:流域内破坏植被、围湖造田。(2)春季,气温回升快,锋面雨带没有到达,往往形成“春旱”;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伏旱”严重;(3)中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修建蓄洪区;下游加固大堤、退田还湖、开挖新的入海通道。【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5:BCCAB6—10:DACBA11—14:ABDACAD二、综合题15.(1)北方冬麦区冬春季节降水少;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今年北方冬麦区的降水较常年少;北方地多水少,水土矛盾突出;春季是冬小麦生长的旺盛期,需水量大。(2)ABCDE(3)7、8月原因:该地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形成伏旱。(4)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且变率大;位于河流下游,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一旦受灾,损失大。(5)干旱灾害在我国地区分布广,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干旱出现频繁,季节性明显。16.(1)岩石圈大气圈(2)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3)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4)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5)做好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小试牛刀:1.D2.C学习任务二小试牛刀:1.B2.B学习任务三小试牛刀:(1)见下图(2)①两国都在极力维护本国的利益②荷兰是世界闻名的低地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海平面之下,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③美国是世界矿物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经济影响较大(3)①采用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②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③植树造林。=4\*GB3④进行国际合作。【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5:DCAAB6—10:CBCCB11—15:DADAB二、综合题16.(1)全球气候变暖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也有施肥效应②海平面上升③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4\*GB3④危害人类的健康(2)甲:CO2大量排放乙:石油资源的短缺(3)利:减少碳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能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1)英(2)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较理想,但人均不理想。(3)BC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数量变化: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时间段增长速度人口总数生产力水平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期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20世纪以来3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大洲:国家:发达国家:(甚至零负增长)今后发展中国家:(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传统型类型(1﹪以下)现代型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3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向过度世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2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4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总结: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文化观念、社会福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分类:人口迁移、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历史发展:时间特点流向19世纪以前二战以后(分析原因及意义)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历史发展:(分析原因及影响)我国古代特点流量流向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较小东部城市→西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80年代中期后以自发为主较大西部→内陆→山区→贫困地区→农村→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迁出地有利:不利:2迁入地有利:不利: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教育水平:正相关3估计结果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③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稠密区:原因: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2稀疏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矿产、农业、工业、交通、经济、开发历史二中国人口分布1人口总数居世界一位(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2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小3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界线从到此线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全国94%以上此线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不到6%原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数量变化: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时间段增长速度人口总数生产力水平农业革命前非常缓慢越越农业革命期间速度加快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明显加快越越20世纪以来迅猛增长多高3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大洲:非拉美亚大洋洲北美洲欧洲国家:发达国家:缓慢(甚至零负增长)今后发展中国家:很快(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原始型高低高传统型类型低低低(1﹪以下)现代型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3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世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现代型(人口金字塔图)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政治上的独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2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一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计划生育政策4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总结: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文化观念、社会福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历史发展:时间特点流向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亚欧非→美洲、大洋洲二战以后发展中→发达,定居亚非拉美→欧北美大移民减少,短期流动洋洲,西亚北非的石油工人增加输出国(分析原因及意义)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历史发展:(分析原因及影响)我国古代特点流量流向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较小东部城市→西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80年代中期后以自发为主较大西部→东部内陆→沿海山区→平原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农村→城市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教育、婚姻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迁出地有利:减小人口密度,减轻人口对环境、土地、就业的压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收入,提高经济水平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2迁入地有利:提供了人才和廉价劳动力,促尽了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教育、住房、交通、就业、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教育水平:正相关3估计结果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③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稠密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原因: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2稀疏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矿产、农业、工业、交通、经济、开发历史二中国人口分布1人口总数居世界一位(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2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小3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界线从到此线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全国94%以上此线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不到6%原因: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功能区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功能区3功能区①住宅区:最广泛分化:住宅区比较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②商业区:位置—(商业的区位需求:大量的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运输)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达稠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最繁忙③工业区:位置—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租高低: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付租能力(地租等值线图)②收入:住宅区分化③知名度④种族、宗教⑤历史⑥行政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标准—人口规模2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3城市等级的提升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便利交通—上海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城市距离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人口规模层层嵌套三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1概念:2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3水平:4动力(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5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历史发展工业革命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例)时间比重速度表现问题初期-30%以下中期加速提高后期-70%以上(逆城市化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类型时间水平速度阶段与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相适应原发展中国家不适应因(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影响水循环影响气象要素2合理城市化过快城市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3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因素城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分析实例自然因素地形世界大城市多在平原,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平原地形平坦,有利农耕、城镇建设、交通气候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沿海地带;热带较凉爽的高原上及山区的河谷盆地气温适度,降水适中河流河运起点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河口、过河点;河流两岸城市众多,越往下游城市越密集河流有供水、运输功能和军事防卫,对城市选址具深远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分布或靠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工业革命后在矿产地便于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由此形成工业城市交通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河流海洋、临近港口是客货流必经之地和对外联系的便捷地带,经商、发展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政治军事宗教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科技旅游大学分布区、科技中心及旅游胜地以科技旅游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属越来越重要的新因素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功能区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集聚功能区3功能区①住宅区:最广泛分化:中高级住宅区比较低级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②商业区: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点状或条状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达稠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最繁忙③工业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边界地带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租高低: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付租能力(地租等值线图)②收入:住宅区分化③知名度④种族、宗教⑤历史⑥行政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标准—人口规模2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3城市等级的提升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便利交通—上海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城市距离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人口规模高少远多高大层层嵌套低多近少低小三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3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动力(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5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历史发展工业革命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例)时间比重速度表现问题初期低-30%以下慢中期加速提高快郊区城市化后期高-70%以上慢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小城镇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的地区差异3类型时间水平速度阶段与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早高慢后期阶段相适应原发展中国家晚低快初期中期阶段不适应因(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影响水循环影响气象要素2合理城市化过快城市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3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因素城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分析实例自然因素地形世界大城市多在平原,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平原地形平坦,有利农耕、城镇建设、交通气候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沿海地带;热带较凉爽的高原上及山区的河谷盆地气温适度,降水适中河流河运起点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河口、过河点;河流两岸城市众多,越往下游城市越密集河流有供水、运输功能和军事防卫,对城市选址具深远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分布或靠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工业革命后在矿产地便于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由此形成工业城市交通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河流海洋、临近港口是客货流必经之地和对外联系的便捷地带,经商、发展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政治军事宗教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科技旅游大学分布区、科技中心及旅游胜地以科技旅游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属越来越重要的新因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劳动对象:农业部门:农业特点:2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作物分布:苹果、柑橘甘蔗、甜菜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熟东北地区一年熟降水:(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丘陵山地:缓坡陡坡(经济、环境效益)海拔升高土壤土壤肥力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土壤疏密:棉花土质疏松水源农业灌溉灌溉农业绿洲农业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人口密度与劳动力: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习惯(种植历史)食物偏好政策科技:保鲜冷藏技术培育良种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温室大棚;灌溉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整体性二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影响因素:地价交通的通达度用地面积需水量保鲜期单位产值生态效益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ABCDE三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2特点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①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②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③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区位优势土壤水源流经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人口(家庭经营)机械科技政策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显著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2区位因素(区位优势)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种植历史:食物偏好:水稻单产高:3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4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小麦、玉米商品农业面向市场1分布:世界:家庭经营我国:国家经营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①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②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先进的科技国家政策支持③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1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①位置②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③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草类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政策,政府支持④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保护草场、种植饲料3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二乳蓄业畜牧业乳牛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集约化1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2西欧乳蓄业①位置②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西欧平原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区位因素:市场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发达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劳动对象:植物动物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农业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2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光合作用(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量:积温、无霜期、年均温、气温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作物分布: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黑吉内蒙古新)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降水:我国年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地形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丘陵山地;缓坡梯田陡坡畜牧业林业(经济、环境效益)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土壤土壤肥力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土壤疏密:棉花土质疏松水源农业灌溉灌溉农业绿洲农业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人口密度与劳动力:(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地租低、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习惯(种植历史)食物偏好政策科技:保鲜冷藏技术培育良种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地形;温室大棚温度;灌溉水分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整体性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二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影响因素:地价交通的通达度用地面积需水量保鲜期单位产值生态效益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A养鱼因为A是水库B果园因为B处地形为丘陵,栽种果树既有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环境效益C乳牛因为鲜牛奶易变质且养牛占地面积较大,应选择距城市较近且靠近公路的地方D花卉花卉产值高保鲜期短且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可安排在有水源且离城市近的地方(城市近郊地租高)E小麦因为E处为平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面积大,有河流灌溉,小麦产值低,距城市远地租低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2特点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①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②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③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有一定降水地形平坦开阔区位优势土壤肥沃水源有墨累达令河流经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有国际市场交通交通便利,农场一般靠近公路人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家庭经营)机械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政策政府鼓励扶持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显著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2区位因素(区位优势)①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丘陵,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稻土,土壤肥沃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种植历史: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亚洲人喜爱的粮食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3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4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小麦、玉米商品农业面向市场1分布:世界: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家庭经营我国:东北西北国家经营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①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②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高温潮湿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及五大湖,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先进的科技国家政策支持③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1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①位置②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③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类温带草原草类茂盛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政策,政府支持④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保护草场、种植饲料3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二乳蓄业畜牧业乳牛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集约化1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2西欧乳蓄业①位置②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西欧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区位因素:市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发达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1概念:2分类:和(生产方式);和(产品用途)3生产过程:→工厂→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①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②不同工业部门→主导因素不同→区位选择不同导向型原因实例区位③同一部门不同时间钢铁工业:(德国鲁尔区)→(包钢、武钢、鞍钢)→(宝钢)分析原因对鞍钢和宝钢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交通运输改善和影响在减弱,__影响在增强,区位选择更加灵活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影响在减弱_影响在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2环境效益①污染程度:无或小可布局于中度可布局于严重可布局于②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风向(伦敦)季风的方向(沈阳、广州、孟买)最小风频的风向污染水源远离水源地、河流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③环境敏感工业(具体工厂)3社会效益:宏观微观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①②2工业集聚:概念优势:①②3工业地域:概念分类:①形成自发形成→联系规划建设→联系联系②发育程度工业联系复杂→发育程度(钢铁城、石油城、汽车城)工业联系简单→发育程度二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2工业分散的表现①与(原因)②→企业3工业分散的目的4工业分散的结果5工业分散的动力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概况区位:部门:规模:代表:2德国鲁尔区①位置:②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③衰落的原因④综合整治措施3辽中南重工业区①位置②优越的区位条件③衰落原因④综合整治措施二新工业区1新工业区概况区位:部门:规模:代表: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①位置:②特点:③优越的区位条件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当地条件:3温州乡镇企业①位置:②特点:③优越的区位条件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当地条件:④问题:⑤措施:4美国“硅谷”①高新技术产业特点②区位要求:③位置:④区位优势:5北京中关村①位置②区位优势:③问题: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1概念:2分类:采掘和加工(生产方式);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品用途)3生产过程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①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地形面积地价)、水源(数量质量水价)、矿产(种类数量质量)社会经济因素:原料和动力、市场和交通、政策和科技、劳动力、基础②不同工业部门→主导因素不同→区位选择不同导向型原因实例区位原料导向型原料不适宜长途运输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水果罐头、水产品加工、甜菜甘蔗制糖、石油开采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产品不适宜长途运输运输产品成本较高面包厂、饮料厂、啤酒厂、印刷厂、家具厂、石油加工市场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有色金属冶炼、电解铝火电厂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服装厂、装配厂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科技导向型技术要求高飞机、精密仪表、集成电路、电子元件、高级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③同一部门不同时间钢铁工业:煤矿(德国鲁尔区)→铁矿(包钢、武钢、鞍钢)→沿海市场(宝钢)分析原因对鞍钢和宝钢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交通运输改善原料和燃料影响在减弱,市场影响在增强,区位选择更加灵活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素质影响在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2环境效益①污染程度:无或小可布局于城区中度可布局于近郊严重可布局于远郊②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伦敦)季风的垂直方向(沈阳、广州、孟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染水源远离水源地、河流下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