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章测评(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实力降低,碎屑物质积累而形成的扇形积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积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缘由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袒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积累物中砾石较少的缘由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缘由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1.C2.B3.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主要向东流,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贺兰山东麓泥沙积累形成密集的洪积扇。第2题,从图中看出,甲地河流较长,依据图例可以得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实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积累物中砾石较少。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积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海岸线是标识沿海地区的水陆分界线,下图示意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海岸线纵深度变更。正纵深度表明海岸线向海洋推动,即岸进,负纵深度表明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即岸退)。读图,完成4~6题。4.下列省级行政区海岸线,岸进与岸退之比最大的是()A.上海B.河北C.广东D.澳门5.1990—2000年辽宁海岸线岸进与岸退距离相差不大,影响因素主要是()A.泥沙淤积与海水侵蚀B.贝壳积累与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与海平面上升D.珊瑚遗体积累与海岸侵蚀6.2007—2012年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推动距离最大,缘由主要是()A.渤海海底抬升B.填海造陆C.海水泥沙积累D.海水侵蚀减弱答案:4.D5.A6.B解析:第4题,据图计算,澳门岸进与岸退之比最大。故选D项。第5题,海岸线进退主要受河流挟带泥沙沉积与海水侵蚀两个作用的差异影响。贝壳积累对整个海岸线的影响力较小,流水侵蚀一般体现在陆地上的河流等;风力沉积一般体现在干旱、风力作用大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也不会影响如此之大;珊瑚遗体积累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行能发生在辽宁沿海。故选A项。第6题,2007—2012年天津海岸线年均向海推动距离最大,是因为天津城市发展,通过填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岸进现象最明显。渤海海底抬升、海水泥沙积累和海水侵蚀减弱等自然缘由的影响都是较为缓慢的过程,推动距离幅度如此之大,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干预。故选B项。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实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7~8题。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7.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风力搬运实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实力越强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8.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答案:7.B8.B解析:第7题,由所学学问可知,风的搬运实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实力越弱,B项错误。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正确。第8题,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变更,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故选B项。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摇摆频繁,冲淤变更猛烈,为典型的积累性游荡河道。读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完成9~11题。9.黄河小北干流为积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更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更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更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更大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摇摆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加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9.D10.C11.C解析:第9题,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积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更大,故选D项。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更大,导致汛期泥沙含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更大,形成游荡河道,A、B、C三项错误。故选D项。第10题,河水流量可以确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摇摆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游流入,中段的水量比上游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确定中段摇摆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故①②错;而沿岸地貌及岩性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的范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摇摆范围小。故选C项。第11题,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水量的大小。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简单淤积,故选C项。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潮湿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浇灌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凹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14题。12.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地壳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13.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凹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14.伴随着凹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渍化答案:12.B13.C14.C解析:第12题,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实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挟带的泥沙、碎石在此积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山前平原地势平坦,而地壳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A项错误;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项错误;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潮湿,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项错误。第13题,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潮湿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加,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积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凹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凹地不断增多、增大,C项正确。第14题,凹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简单沙化,C项正确;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项错误;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而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项错误;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简单出现土地盐渍化,D项错误。由于河流的自然改道或改向使河道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叫河道变迁。单位时间内河道迁移的距离叫河道变迁速率。平原上河道不断弯曲,洪水期间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河水渐渐干枯,河岸成为陡坎。为了探讨河道变迁状况,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北半球某河流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15.①②③④四处区域,河道变迁速率最大的是()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16.图中该河流在M处的流向是()A.向北流 B.向南流C.向西南流 D.向西北流17.乙处的树龄大于甲处,缘由最可能是乙处()A.河漫滩面积较大 B.积水时间较短C.位于河流下游 D.河道形成较早答案:15.B16.D17.B解析:第15题,树木生长在河漫滩上,因此树龄的大小可反映该地河漫滩的形成时间,树龄相等的地区说明为同一个时段形成的河漫滩,树龄越大说明其所在的河漫滩形成时间越早。图示树龄等值线每两条相邻的等值线间树龄都相差25年,即它们所在的河漫滩的形成时间差相同;河道变迁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河道迁移的距离”,则树龄等值线分布密度越大的地方,说明相同时间内河漫滩的变更范围越小,即相同时间内河道迁移距离小,而树龄等值线分布密度越小的地方,说明相同时间内河漫滩的变更范围越大,即相同时间内河道迁移距离大。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树龄等值线密度最小的地方是②处,故选B项。第16题,留意图中指向标,右侧为正北,则图示区域左侧为正南、上侧为正西、下侧为正东;河漫滩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图中河漫滩主要分布于河流的西边(图示上侧),说明河流侵蚀的是东岸,且该地位于北半球,依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右岸侵蚀)也可以推想出河流的流向大致为自南向北流;因此M段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故选D项。第17题,树龄的大小与河漫滩形成的时间早晚相关,与河漫滩面积大小无关,A项错误;若乙处积水时间较短,则乙地河漫滩出露水面的时间早,树木可更早地在此生长,生长时间越早则树龄越大,B项正确;由河流的流向可知,甲位于乙的下游,C项错误;“原有河道废弃,河水渐渐干枯,河岸成为陡坎”,图中甲、乙位于相同的陡坎内,说明两地河道形成时间相同,D项错误。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毫米,且降水夏多冬少,冬季盛行偏北风。据此完成18~19题。18.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的侵蚀作用B.风力的搬运作用C.流水的沉积作用D.风力的沉积作用19.图中甲地的大面积沙丘,其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是()A.冬季袒露的河滩B.河流以南的山地C.河流以北的山地D.PQ河段的上游答案:18.C19.A解析:第18题,读图分析,PQ段位于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搬运实力强,挟带泥沙量大;QR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故选C项。第19题,沙丘是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据甲地沙丘形态可知,形成甲地沙丘的风向为偏北风。读图可知,甲地东北方河谷宽敞,有大量沙洲,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冬季盛行偏北风,雅鲁藏布江冬季为枯水期,大片河滩袒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甲处南部为山地,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故选A项。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悬崖的一种岩溶地貌。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下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挂式洞瀑景观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0~22题。20.绝壁形成的地质过程()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形成峡谷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倒塌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21.悬挂式洞瀑形成的关键是()A.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C.地表河流下蚀快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22.图中,与湘西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的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缘由是()A.岩性坚硬 B.河流较多C.降水较少 D.断裂较少答案:20.B21.C22.D解析:第20题,读图可知,绝壁处有地下暗河的出水口,说明悬瀑应在河流流水溶蚀后在悬崖处形成,应先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岩层破裂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河、溶洞发育,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猛烈,形成峡谷,后来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别,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倒塌,地下河出露,悬瀑形成,故选B项。第21题,由图可知,悬瀑底海拔低于溶洞、暗河及瀑布顶端,说明流水下蚀作用强于溶蚀,C项正确。降水量大小及发育的河流流量大小与悬瀑形成无关,A项错误。悬瀑不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差,是流水下蚀形成的,B项错误。河流下蚀速度快于溶蚀,下蚀后分别的岩体在流水溶蚀下,沿断裂处解体倒塌,与溯源侵蚀无关,D项错误。故选C项。第22题,读图可知,湘西峰脊峡谷地区峡谷众多,而形成峡谷的基础是断裂发育,在断层处,岩石破裂,被流水侵蚀形成多个峰脊,而台地峡谷区域峡谷较少,台地较多,是由于断裂较少,故选D项。库赛湖的年纹层是由冬季冰面颗粒物质沉积形成的粗颗粒层和夏季沉积的细颗粒层两者交替形成的。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3~25题。23.库赛湖湖底粗颗粒层的沉积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4.库赛湖东南部和西北部等深线疏密差异大的缘由可能是()A.东南部地壳下陷更加猛烈B.东南部流水沉积作用较强C.西北部风力沉积作用较强D.西北部冰川沉积作用较强25.湖泊年纹层是进行古气候环境探讨的重要依据之一。若湖底某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想该年比往年()A.春季风力偏大 B.夏季气温偏高C.秋季降水偏少 D.冬季光照较强答案:23.A24.B25.B解析:第23题,由图示经线和纬线推断可知,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该地湖泊为内陆湖,主要靠高山上的冰雪融水补给,库赛湖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源物质在冰面积累,等到春季湖泊开封,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库赛湖年纹层的深色层(粗颗粒层)。故选A项。第24题,西北部的等深线密集,说明坡度很陡,不行能是沉积作用形成,C项错误;东南部的等深线稀疏,说明坡度很缓,不行能是地壳猛烈下降导致的,A项错误;西北部冰川沉积作用往往会形成和缓的地形,等深线不会太密集,D项错误;由图示可知,在东南部有库赛河流入,带来大量的泥沙在湖底沉积,从而导致坡度较缓,B项正确。第25题,夏季温度上升,冰雪溶化,降水增加,河流搬运的陆源粗颗粒物质由于重力作用先在湖泊边缘沉积,而黏土矿物等细颗粒物质则在湖泊中心沉积,同时夏季湖水温度上升,蒸发作用加强,生物活动增加,湖泊自身的生物、化学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以细碎屑矿物、生物残体、自生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浅色层(细颗粒层)。细颗粒层厚,说明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多,应当是流量偏大,所以应当是夏季气温偏高,导致冰川融水较多。故选B项。二、综合题(共50分)26.(12分)下图为我国沿90°E旁边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说明该峡谷的主要成因。(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缘由是什么?(4)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淌沙丘,试依据所学学问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缘由。

答案:(1)项目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风力侵蚀和风力积累为主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或答详细类型)乙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为主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或答详细类型)(2)流水侵蚀。(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形;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形。(4)东西走向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化,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流淌沙丘。解析:第(1)题,由题干材料知,该图是我国沿90°E旁边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可知,甲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风力积累为主;乙为青藏高原,外力作用以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为主。第(2)题,读图可知,①河应为雅鲁藏布江,其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第(3)题,乙为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中部谷地所受的外力作用不同,形成的谷地形态不同。第(4)题,②山应为天山,东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有,多流淌沙丘。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化,降水稍多,多半为固定沙丘。27.(12分)下图是30°N旁边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图中A处河谷的特点及缘由。(2)B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成因是

(3)分析图示地区2011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更及对地貌产生的影响。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2)洪(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渐渐积累形成(3)2011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削减,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解析:第(1)题,A处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第(2)题,B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洪(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削减,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