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7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7]其次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2024·黑龙江哈尔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在南方,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据此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石窟开凿技术日臻成熟C.佛教艺术的风格独领风骚D.佛教起先传入中国境内[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一些地区开凿了与佛教有关的石窟,说明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影响广泛,这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石窟的分布地区,没有涉及石窟开凿技术,解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佛教艺术的风格独领风骚,解除C项;佛教起先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解除D项。故选A项。2.(2024·山东泰安)如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B)引文出处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A.追求特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B.传统儒学遭受信仰危机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解析]依据“兵家女有才色……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可得出,魏晋时期的礼法遭破坏,如阮籍曾经嚎啕大哭与其素未谋面的“兵家女”,女性围住潘岳进行调戏,刘伶赤身裸体,这反映出在动荡时期,儒学的价值观受到冲击,B项正确;时代潮流并不是追求特性,解除A项;材料只反映个别的士人,不能反映整个群体,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流的现象,解除D项。故选B项。3.(2024·山东济宁)六朝时期,南朝士人对山水的诠释与前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将尽情山水作为全身避祸的最佳途径,从而促成了以“朝隐”为核心的隐逸文化与宣扬自然无为的玄学和鼓吹出世思想的佛教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C)A.三教合一理论体系的形成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C.南朝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D.南北民族文化的沟通发展[解析]依据材料“隐逸文化与宣扬自然无为的玄学和鼓吹出世思想的佛教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出,南朝士人为了躲避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学说的发展状况,解除A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民族文化的沟通发展,解除D项。故选C项。4.(2024·河南南阳)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走向自觉。涌现出一大批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这表明当时(C)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B.书法艺术起先广泛传播C.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D.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表明当时士族的政治地位使其驾驭着雄厚文化教化资源,影响了艺术发展,C项正确;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而非社会安定,解除A项;书法艺术起先广泛传播与书法家大多出身名门世家不符,解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书法创作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解除D项。故选C项。5.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东方雕塑艺术陈设馆”。它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石窟中的一些窟龛外观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一脉相承,但其前廊立柱样式及相关装饰和技法上透露出了西域艺术因素,比如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立柱。据此可知(A)A.艺术发展体现了文明的交融B.儒学正统地位呈现衰落趋势C.佛教已经实现中国本土化D.西域文化受到中原王朝青睐[解析]依据材料“石窟中的一些窟龛外观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一脉相承,但其前廊立柱样式及相关装饰和技法上透露出了西域艺术因素”可知,麦积山石窟艺术融合了中原与西域文明,A项正确;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但仍处于主导地位,未出现衰落趋势,解除B项;“佛教已经实现中国本土化”表述太肯定,解除C项;材料“但其前廊立柱样式及相关装饰和技法上透露出了西域艺术因素”只提到透露出了西域艺术因素,反映不出受到中原王朝青睐,解除D项。故选A项。6.《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博学”的记述颇为罕见,仅见于司马迁和扬雄。而《晋书》列传中,关于魏晋时期士大夫、读书人“博学”的记述人次较多。这一改变主要反映了魏晋时(C)A.史学更加发达 B.儒学地位更加巩固C.私学教化兴盛 D.民族交融思想解放[解析]材料体现出魏晋时期士大夫、读书人“博学”的记述人次较多,这说明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这反映了魏晋私学教化兴盛,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这与史学发达关系不大,解除A项;儒学地位更加巩固,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私学教化兴盛,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解除D项。故选C项。7.(2024·湖南模拟)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中,自然灾难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灾难书写呈现了当时人民遭受旱热、洪涝、雷电等自然灾难的艰苦图景,作品中蕴含着“天人感应”和“道法自然”的相互对立的灾异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料价值。这种灾难赋作(B)A.旨在讴歌帝国或规劝统治者B.体现了社会现实C.紧扣时代主题抨击政局动荡D.重构了社会秩序[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中,自然灾难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料价值,显现出辞赋创作日益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项正确;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解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这些灾难赋作抨击政局动荡,解除C项;由所学学问可知,这些灾难赋作并没有起到重构社会秩序的作用,解除D项。故选B项。8.(2024·河北衡水)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卫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射箭活动(B)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C.在江南地区渐渐衰落 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解析]依据材料“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揖让升降,以行礼焉”等信息可以看出,射箭具有自我修养、熬炼品质、教化礼仪等多重功能,B项正确;依据材料“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可知,射箭活动社会基础有肯定的局限,不能说明社会基础广泛,解除A项;C、D两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解除。故选B项。9.(2024·山东青州联考)隋朝时期,佛教深化到社会生活领域,隋文帝宣布要把舍利塔建得遍布全国。在山东青州发觉的隋代舍利塔,上面的铭文就是让老百姓为皇帝、皇太子、皇后、皇孙等祈福。这主要反映出,隋朝(C)A.统治者推动佛教渐趋本土化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沉重打击C.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的构建D.民众对隋王朝的认同感增加[解析]依据材料“山东青州发觉的隋代舍利塔,上面的铭文就是让老百姓为皇帝、皇太子、皇后、皇孙等祈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隋朝时期,佛教文化影响广泛,统治者也重视佛教文化,重视意识形态的构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本土化,解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隋王朝的认同感增加,解除D项。10.(2024·江苏常州)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饭、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进墓志》记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习汉文、崇儒学,并将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上述现象主要反映魏晋时期(D)A.南北方生活习惯趋于一样B.人口流淌趋势明显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民族交融内涵丰富[解析]中原汉人饮食受少数民族影响,西域胡人学习汉文、改籍贯,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内容丰富,故D项正确;A项表述太肯定化,解除;材料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民族交融,无法体现人口流淌趋势明显,解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除C项。故选D项。11.(2024·云南昆明)《齐民要术·序》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但在全书中却具体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这说明该书作者(A)A.主见兼顾经济效益 B.忽视粮食作物种植C.关注农业精耕细作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解析]据材料“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但在全书中却具体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序》中虽然提倡重农抑商,但在全书重视农业发展,强调养鱼、酿造、市场售卖等多样经营,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据材料中“《齐民要术·序》”“具体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可知,其重视粮食作物种植,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施肥、除草、浇灌等),解除C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中强调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解除D项。故选A项。12.(2024·湖北模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与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中学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D)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汲取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D.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解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接纳日本留学生参与科举考试和做官,并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这体现了唐王朝的包涵与自信,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项正确;A项说法无从体现,解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效仿科举制度,解除B项;仅依据阿倍仲麻吕的经验不能说明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解除C项。故选D项。13.(2024·重庆期中)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势力北上,导致唐王朝西部地区衰落,但是当时正快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仍旧与唐朝保持着常见的贸易往来,其他国家的商人对与唐朝进行贸易以及文化沟通仍旧有着很高的热忱。这反映出唐朝时(A)A.中华文化吸引力强 B.财政依靠对外贸易C.对外交通非常发达 D.江南经济地位提升[解析]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西部地区衰落,但外国的商人对与唐朝进行贸易以及文化沟通仍旧有着很高的热忱,说明唐朝文化仍有极大吸引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唐朝财政,解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对外交通,解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江南经济,解除D项。故选A项。14.(2024·海南模拟)唐朝政府设鸿胪寺负责少数民族首领或国外使者来京朝见事宜,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贸易。这充分说明唐朝(C)A.重农抑商政策已遭到废弃B.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治理体系C.具有旺盛开放的历史特征D.中外文明沟通具有制度保障[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长安城是国际大都市,同时带有明显的开放性,这是旺盛开放的历史特征,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经济政策,并未废弃,解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材料没有涉及制度性内容,而且显示的是单向沟通而非双向沟通,解除D项。故选C项。15.(2024·辽宁抚顺)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亲密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觉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起先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D)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B.丝绸之路呈现旺盛景象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D.中外经济文化沟通亲密[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亲密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觉阿拉伯的金币”可知,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沟通亲密,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朝汲取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不是强调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解除A项;丝绸之路沟通频繁只是材料的现象,解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的对外贸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解除C项。故选D项。16.(2024·福建漳平)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峻,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消遣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的主要缘由是(C)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C.唐太宗实行兼收并蓄的方针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解析]贞观年间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沟通往来,所以当时长安城出现了“胡化”严峻的状况,C项正确;“胡化”严峻状况的出现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不是主要缘由,解除A项;唐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不是主要缘由,解除B项;“示存异方之教”主要针对的是宗教信仰,没有全面体现唐太宗兼收并蓄的方针政策,解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中国……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日本在7至8世纪仿照唐代风格建立的一些佛寺至今完好,还能使我们对当时讲求简洁、均衡的建筑风格多少有些相识……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旺盛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雄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结盟,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长……从广州动身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外来物品不光满意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爱好……干脆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则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隋唐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世界文明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述唐朝对外沟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成因。[答案](1)进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两税法的推行。影响:促进不同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