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首创导尿术产妇的保护神_第1页
孙思邈:首创导尿术产妇的保护神_第2页
孙思邈:首创导尿术产妇的保护神_第3页
孙思邈:首创导尿术产妇的保护神_第4页
孙思邈:首创导尿术产妇的保护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思邈:首创导尿术,产妇的保护神点亮心灵之灯,开启智慧之窗;参悟成败之鉴,塑造满意人生。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对医药学有精深的研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写成不朽的医学名著《千金方》。他一生救死扶伤,救过无数危难病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管的人。一、首创导尿术孙思邈在医疗学上的一大贡献是首创了导尿术。一次,有个人得了一种病,撒不出尿来,小腹涨得鼓鼓的,痛得躺在地上打滚,死去活来的。孙思邈还没见过着这种怪病,眼看病情越来越重,他想,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尿排不出来,可能排尿管不灵了。要是有一根细管子插进尿道,也许能把尿引出来。可是,尿道很细,哪儿有又软又细的管子呢?看着病人难受的样子,孙思邈非常着急。难道活人真的要被尿憋死吗?他急得在地上团团转。恰巧,他看见一个小孩正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他的眼睛一亮,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何不用葱管试试?他让人找来一根细葱管,切去尖,将它轻轻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用力一吹,葱管鼓起来了。嘿!奇迹果真出现了:尿慢慢地流了出来,病人的肚子一点点瘪下去了。孙思邈别提有多高兴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病人,他就知道怎样为病人导尿了。孙思邈见小孩吹葱管,突发灵感,想出导尿的办法。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导尿管的人。云梧绘孙思邈像二、产妇的保护神孙思邈的妇科医术很高,救治了很多危重难产的病人,只要他一到,产妇就有了保护神,一些濒临死亡的产妇,被他从鬼门关里拉了出来。传说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群人送葬,一位老婆婆哭得悲痛欲绝,路上有几滴鲜血,是从棺材里滴下来的,孙思邈询问得知,死者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为难产而死。孙思邈判断是子宫收缩乏力而滞产,引起产妇休克,产妇不是真正死亡,应该有救活的机会。他叫人开棺,发现产妇还有轻微的脉搏和气息,马上进行急救,扎了一针,不一会儿,产妇醒了过来,产下了婴儿,母子得救。孙思邈在儿科治疗方面也有绝招。一次,有人跑来找他,说有个产下已断气的孩子,看他能否救活过来。孙思邈到产妇家一看,刚生下的婴儿浑身发紫,嘴上沾满污血,一动不动,看似断了气。他擦去婴儿嘴外的污血,又擦去婴儿嘴里的淤血。随后叫人找来两根大葱,扯去叶子和葱皮,用葱白轻轻抽打婴儿身子。不一会儿,婴儿“哇”地哭出声来。孙思邈又把婴儿放在温水盆里,在他身上轻轻揉搓,最后把身子擦干,婴儿救活了。从始至终,孙思邈没用针没用药,孩子奇迹般起死回生。孙思邈解释说:“孩子生下来后,口中有淤血,造成肺气阻塞,一时没有呼吸。如不尽快清除淤血,孩子会被憋死。用葱白抽打身子,是让孩子啼哭;一啼哭,肺气通畅,呼吸就有了。孩子肌肤娇嫩,只能用葱白抽打,这样不会伤害肌肤。”孙思邈高超的医术,声名远播,连宫廷都知道民间有一位叫孙思邈的神医。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孕10多个月,不能分娩又患重病,太医百般诊治,病情不见好转。唐太宗心急如焚,坐卧不宁。一天,他问徐茂公民间是否有医治皇后的医生,徐茂公推荐了孙思邈,说他擅长妇儿科,疑难杂症一经他手,便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孙思邈被召进宫中,为皇后治病。但受“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礼教的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不能接近身边,不能号脉和触摸病人身体,只能根据旁人口述病情、症状及以前的治疗效果,判断所患疾病和病情来开处方。孙思邈不能一睹皇后容颜,不能接近“凤体”,不能直接判断病症。于是,他叫来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症状表现;又要来太医的病历处方,仔细审阅。通过询问和查看病历,知道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红线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红线为皇后“切脉”。然后,孙思邈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需在中指上刺一针,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唐太宗点头同意,宫女们把皇后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在皇后的中指上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颤抖。针后不久,皇后顺利分娩,产下了皇子。皇后服了孙思邈开的药后,身体逐渐恢复,精神日渐好转,几天后就能下床走动了。李家兴国画作品:孙思邈唐太宗喜得皇子,皇后康复,心里非常高兴。他对孙思邈说道:“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朝名医!今日医好东宫疾病,生了皇子,立下奇功,寡人留你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婉言谢绝。太宗不好强求挽留,便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尺、金牌一面、良马一匹。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官,送他出皇城。后来,唐太宗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至今药王山矗立的高大石碑上,还镌刻着李世民的赠诗:

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当然,悬丝诊脉有点邪乎,病人的脉象怎能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丝线拴在患者腕上的位置、松紧,作为外行如何准确把握呢?即使位置和松紧程度都恰到好处,微弱的脉搏又怎能在丝线上感觉到呢?悬丝诊脉只是一种形式,或是说做做样子,而真正判断病情,是通过询问旁人有关病人的饮食、舌苔、二便、睡眠、症状、病史、以前的治疗情况、孕程和产程等问题,来判断病及程度。试想,如果孙思邈问皇后的病情,宫女们一问三不知,太医也不让看以前的病历处方,孙思邈怎敢悬丝诊脉呢?这则故事广为流传,只说明孙思邈医术神奇而已。

、发现“阿是穴”

孙思邈的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针灸技艺高超。他在针刺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就是发现了“阿是穴”。有一次,一个病人前来医治腿痛。孙思邈见他行走不便,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治疗,治疗半个月后,病人的腿痛没有减轻,不愿再给孙思邈添麻烦,提出要回家去。孙思邈劝他再住半个月,继续接受治疗。病人留下来了。孙思邈纳闷:给病人服的是舒筋止痛汤,扎针选穴是按十四经脉定的。穴位没错,为何没有疗效呢?难道人的穴位除了十四经中的365个以外,还有别的穴位?他在自己身上寻找、试扎,又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他让病人躺在床上,把腿伸直,用手指在腿上一点点地掐试针穴,边掐边问这里痛不痛,病人不时地问答说不痛。当他掐试到三阴交穴上方一个部位时,病人喊道:“啊,是,是这儿痛……”孙思邈掐住痛点,在此扎针。不一会,病人的腿痛减轻了。孙思邈见扎针有效果,第二天又再在这个穴位扎针,却不管用了。孙思邈继续掐试,找到新的痛点扎针。这样扎了几天,换了几个穴位,病人的腿痛治好了。孙思邈总结这次治疗经验,即随压痛点和疾患部位,选定穴位扎针,治疗腿痛效果良好。他的新的扎针方法,就是哪里痛,就往哪里扎针,从而扩大了传统的穴位。西安临潼区扁鹊纪念馆院内孙思邈塑像古书上没有这种穴位,给它取个穴名,才能让医家知道。但它在人体上没有固定位置,不知有多少个,怎样取名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