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行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方案_第1页
环境治理行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方案_第2页
环境治理行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方案_第3页
环境治理行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方案_第4页
环境治理行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治理行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方案TOC\o"1-2"\h\u1183第一章环境治理行业概述 2128201.1行业背景 235471.2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意义 294132.1提高监测效率 374832.2实现精准治理 321522.3促进产业升级 3257602.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3257052.5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 37852第二章智能环境监测技术 377412.1监测设备与技术 3171362.2数据采集与传输 480232.3数据处理与分析 419601第三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5224643.1网络架构设计 5120453.2网络设备选型 5272163.3网络运维与管理 612790第四章智能环境治理技术 6306914.1污染源治理技术 6296794.2生态修复技术 6268774.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75680第五章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集成 7209155.1系统架构设计 7238795.2系统功能模块 8107205.3系统集成与优化 814599第六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平台建设 991916.1平台架构设计 9298866.1.1总体架构 9323956.1.2技术架构 966836.2平台功能模块 9211726.2.1数据采集模块 993416.2.2数据处理模块 1092326.2.3数据存储模块 10203526.2.4业务应用模块 10296736.2.5用户交互模块 10253316.3平台运维与管理 10204086.3.1运维管理 10122046.3.2人员管理 1124887第七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 11194107.1项目策划与管理 11296887.1.1项目目标与任务 11211397.1.2项目可行性分析 11176167.1.3项目组织与管理 11190357.2项目实施与验收 12208967.2.1项目实施流程 12117927.2.2项目质量保障 12215577.2.3项目验收 12145567.3项目后期运维 12105827.3.1运维计划与执行 12208717.3.2运维质量管理 12115927.3.3运维团队建设与培训 136519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385158.1政策法规梳理 1312258.2标准体系构建 1324738.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 1419492第九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发展 14130689.1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4200239.2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5154239.3产业创新与政策支持 1526105第十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51382810.1典型案例分析 16925910.1.1案例一:某城市智能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 161154110.1.2案例二:某工业园区智能水环境监测与治理 16349810.1.3案例三:某地区智能固废监测与治理 162294410.2案例总结与启示 161985910.3发展前景与建议 16第一章环境治理行业概述1.1行业背景环境治理行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问题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环境治理行业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噪声污染治理等。我国环境治理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我国环境治理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1.2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意义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是环境治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2.1提高监测效率传统环境监测手段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数据采集和处理速度较慢。智能环境监测技术通过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能够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环境数据,提高监测效率,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2.2实现精准治理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能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规律,为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精准治理,可以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2.3促进产业升级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环境治理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环境治理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2.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有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环境治理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和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环境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环境治理效果。2.5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有助于及时发觉和解决环境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通过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对于推动环境治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促进我国环境治理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章智能环境监测技术2.1监测设备与技术智能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是各类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当前,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气体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噪声监测仪、土壤监测仪等,这些设备能够对环境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在气体监测设备方面,主要有红外气体分析仪、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光离子化检测器等。红外气体分析仪利用气体分子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则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气体浓度转换为电信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光离子化检测器则通过光离子化技术对气体进行检测,能够实现高灵敏度和宽测量范围。在水质监测设备方面,主要包括水质分析仪、水质传感器等。水质分析仪能够对水中的化学成分、生物含量、悬浮物等进行定量分析,为水质评价提供依据。水质传感器则能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浊度等,以便及时发觉水质问题。噪声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声级计、噪声监测仪等,能够对环境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土壤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土壤分析仪、土壤传感器等,能够对土壤中的化学成分、重金属含量等进行监测。2.2数据采集与传输环境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实时传输,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传输方式主要有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有线传输主要包括以太网、串行通信等。以太网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高等优点,适用于监测设备较为集中、距离较近的场景。串行通信传输距离较远,但传输速度相对较慢,适用于监测设备分布较广的场景。无线传输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LoRa等。WiFi传输速度快,适用于监测设备较为集中、距离较近的场景;蓝牙传输距离较近,但功耗低,适用于移动式监测设备;ZigBee传输距离适中,功耗低,适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监测网络;LoRa传输距离远,但传输速度相对较慢,适用于远距离、低功耗的监测场景。2.3数据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后,需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以便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等。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去重、补全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归一化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则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预测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以揭示数据的基本特征;机器学习方法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对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深度学习方法则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建模,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环境监测技术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环境治理事业的发展。第三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3.1网络架构设计环境监测网络架构设计是保证环境监测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具体设计如下:(1)采用分层设计,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交换,汇聚层负责数据汇总和转发,接入层负责各类监测设备的接入。(2)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以核心层为中心,汇聚层和接入层围绕核心层展开。这种结构便于管理和维护,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3)在汇聚层和接入层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当某条链路出现故障时,数据可以自动切换到其他链路,保证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连续性。(4)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3.2网络设备选型网络设备选型是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环境监测网络架构设计,以下是对各类网络设备的要求和选型建议:(1)核心层设备:选用高功能、高可靠性的三层交换机,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扩展性。例如,S7700系列交换机。(2)汇聚层设备:选用具备一定数据处理能力、支持VPN功能的三层交换机。例如,S5700系列交换机。(3)接入层设备:选用支持PoE功能的二层交换机,便于接入各类监测设备。例如,S2700系列交换机。(4)传输设备:根据监测点距离和地形条件,选用合适的传输设备,如光纤收发器、无线传输设备等。(5)安全设备:选用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功能的网络安全设备,如USG防火墙。3.3网络运维与管理为保证环境监测网络的高效、稳定运行,需加强对网络运维与管理的力度。以下是对网络运维与管理的要求和建议:(1)建立完善的网络运维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运维人员的职责和权限。(2)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保证设备工作正常。(3)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4)定期对网络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网络功能。(5)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6)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网络故障和突发情况。(7)定期对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运维水平。第四章智能环境治理技术4.1污染源治理技术污染源治理技术是智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排放量等信息,为污染源治理提供数据支持。(2)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和处理污染问题。(3)污染源治理设施优化技术:根据污染源排放特点,采用先进的治理工艺和设备,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降低治理成本。(4)污染源治理效果评估技术:通过建立污染源治理效果评估体系,对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污染源治理决策提供依据。4.2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针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调查与评估技术: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详细调查,评估生态损伤程度和修复潜力。(2)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技术:根据受损生态环境的特点,设计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包括植物配置、土壤改良、水资源调控等。(3)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高效、顺利进行。(4)生态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技术: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参考。4.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是智能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旨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物资源化技术: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2)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3)资源替代技术:研发新型材料和技术,替代传统资源消耗大的产品,降低资源消耗。(4)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将各类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五章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集成5.1系统架构设计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的架构设计,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技术体系,以实现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与反馈。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负责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包括各类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PM2.5、噪声等)的监测设备。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环境信息传输至平台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如4G/5G、LoRa、NBIoT等。平台层: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平台层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等。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可视化展示、预警预测、决策支持等功能。5.2系统功能模块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各类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PM2.5、噪声等。(2)数据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环境信息传输至平台层,保障数据安全、稳定传输。(3)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各类统计报表、趋势图等。(4)预警预测模块: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预警预测,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5)可视化展示模块: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环境信息,方便用户快速了解环境状况。(6)决策支持模块:根据环境信息,为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5.3系统集成与优化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集成:将各类环境监测设备、传感器等硬件进行整合,实现一站式安装、调试和维护。(2)软件集成: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数据优化: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和整合,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和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4)功能优化:通过算法优化、硬件升级等方式,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5)安全优化:加强系统安全防护,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6)用户体验优化: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系统界面、操作流程等功能,提高用户体验。第六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平台建设6.1平台架构设计6.1.1总体架构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业务应用层和用户交互层。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协作,保证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1)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各类环境监测设备、传感器等采集原始数据,包括气象、水质、土壤、空气等环境参数。(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融合等处理,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和应用。(3)数据存储层:采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于分布式数据库中,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快速检索。(4)业务应用层:基于处理后的数据,开发各类环境监测与治理应用,如环境预警、趋势分析、污染源追踪等。(5)用户交互层:提供用户操作界面,支持用户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数据的查询、分析和展示。6.1.2技术架构技术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可扩展的服务模块,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数据采集服务:负责与环境监测设备通信,实时采集环境数据。(2)数据处理服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融合等处理。(3)数据存储服务:负责数据存储、检索和备份。(4)业务应用服务:提供各类环境监测与治理功能。(5)用户交互服务:提供用户操作界面。6.2平台功能模块6.2.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类环境监测设备、传感器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水质、土壤、空气等参数。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6.2.2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融合等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错误的数据,保证数据质量。(2)数据转换:将不同格式、类型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3)数据融合:对多个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环境监测数据。6.2.3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备份。支持以下功能:(1)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2)数据检索:快速查询、检索历史数据。(3)数据备份:定期备份数据,保证数据安全。6.2.4业务应用模块业务应用模块基于处理后的数据,提供以下功能:(1)环境预警:根据实时数据,对可能出现的污染事件进行预警。(2)趋势分析: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环境变化趋势。(3)污染源追踪:追踪污染源,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6.2.5用户交互模块用户交互模块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查询:用户可查询实时和历史环境数据。(2)数据展示: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环境数据。(3)操作界面:提供用户操作界面,支持环境监测与治理功能的调用。6.3平台运维与管理6.3.1运维管理平台运维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监测设备,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2)系统监控:实时监控平台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3)数据安全:采取加密、备份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4)系统升级:根据用户需求,定期更新平台功能。6.3.2人员管理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培训与考核:对运维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运维水平。(2)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职责,保证工作顺利进行。(3)绩效考核:对运维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激发工作积极性。(4)人员招聘与离职:根据工作需要,招聘和离职运维人员。第七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7.1项目策划与管理7.1.1项目目标与任务在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中,项目策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及预期成果。项目目标应与我国环境治理政策、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保证项目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项目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明确项目实施范围和内容;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确定项目所需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制定项目预算和资金筹措方案。7.1.2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阶段应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行性等方面。具体分析内容如下:技术可行性:分析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是否成熟、可靠,是否具备实施条件;经济可行性:评估项目投资回报率、经济效益等;环境可行性: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符合国家环保政策。7.1.3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策划阶段还需明确项目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具体措施如下:建立项目组织架构,明确各成员职责和分工;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建立项目沟通与协作机制,保证项目信息畅通。7.2项目实施与验收7.2.1项目实施流程项目实施阶段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设计与施工:根据项目策划成果,进行项目设计和施工;设备采购与安装:采购项目所需设备,并进行安装调试;系统集成与调试:将各子系统进行集成,并进行调试;人员培训与交付:对项目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项目顺利投入使用。7.2.2项目质量保障为保证项目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项目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保证项目质量符合标准;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保证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7.2.3项目验收项目验收阶段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编制项目验收报告,包括项目实施情况、质量评估、效益分析等;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合格后,办理项目交付手续。7.3项目后期运维7.3.1运维计划与执行项目后期运维阶段,应制定运维计划,明确运维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具体内容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设备;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优化系统功能,提高项目运行效率。7.3.2运维质量管理为保证项目运维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运维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对运维过程进行监控,保证运维质量符合标准;定期对运维成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运维工作。7.3.3运维团队建设与培训项目后期运维阶段,应加强运维团队建设与培训,具体措施如下:选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的运维人员;定期组织运维人员参加培训,提高运维水平;建立运维团队激励机制,提高团队凝聚力。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8.1政策法规梳理环境治理行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法规的梳理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治理行业的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2)地方性政策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如《北京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等。(3)行业政策法规:针对环境治理行业的特定领域,如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国家及地方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条例》等。(4)技术规范与标准:环境治理行业涉及多个领域,技术规范与标准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环境工程验收规范》、《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8.2标准体系构建环境治理行业的标准体系构建,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标准:主要包括环境治理行业的基本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为行业内的沟通与交流提供统一的语言。(2)技术标准:涉及环境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包括工程规范、技术要求、检测方法等。(3)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环境治理项目的立项、审批、监管、验收等环节的管理规定,以及环境治理企业的资质认证、人员培训等。(4)产品标准:对环境治理设备、材料等产品的质量、功能、安全等方面进行规定,保障治理效果。8.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实施是环境治理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保证政策法规与标准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与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环境治理政策法规与标准,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2)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保证项目符合政策法规与标准要求。(3)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形成震慑作用。(4)优化政策法规体系:根据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行业提供有力支持。(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环境治理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国际化。第九章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发展9.1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环境治理需求持续增长;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产业现状方面,我国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监测设备、治理设备、软件平台、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在技术水平、市场规模、产业链完善程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我国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将呈现以下特点:(1)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将取得更多突破,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环境治理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3)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9.2产业链构建与优化智能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链主要包括监测设备、治理设备、软件平台、系统集成等环节。以下是产业链构建与优化的关键措施:(1)加强监测设备研发。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稳定性、智能化水平,满足不同场景的监测需求。(2)提升治理设备功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治理设备的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减少二次污染。(3)完善软件平台功能。加强软件平台的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提高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4)促进系统集成创新。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监测、治理、管理等多环节的协同,提高整体环境治理效果。(5)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