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_第1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_第2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_第3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_第4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属性特点阴阳的相互关系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日光向背一阴一阳之谓道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立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除日光向背外,最具有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三)阴阳的属性特点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概括。《素问》:“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属性特点——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是指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的划分。水与火气与血男与女天与地……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属性特点——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地点、对象)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知会发生改变。《素问》:“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白昼黑夜季节气候热水与冷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属性特点——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素问》:“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脏腑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相反)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对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阴阳制约: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四季寒热温凉变化、昼夜光明黑暗变化……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成)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互根: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天与地、寒与热、上与下、左与右……阴阳互用: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可以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物质与功能、气与血……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互为消长:基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一年四季气温变化、生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阴阳皆消皆长:基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气与血、物质与功能阴阳平衡: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这种消长、运动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动态平衡四季寒暑更替、人体阴平阳秘量变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昼夜阴阳转化四季寒暑交替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质变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归属人体组织结构《素问》: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部位组织结构阳表上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手足三阳经气阴里下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手足三阴经血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物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相反相成,对立互根。

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三)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偏胜阳胜则热:指阳邪亢盛而表现出热的病变。阳胜则阴病:阳热(邪气)偏胜,易耗伤阴液(正气)。阴偏胜阴胜则寒:指阴邪亢盛而表现为寒的病变。阴胜则阳病:阴寒(邪气)偏胜,易损伤阳气(正气)。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阳盛病理变化示意图上限下限代表阳代表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盛病理变化示意图上限下限代表阳代表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偏衰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人体阳气虚弱,不能制约阴寒,阴相对偏盛,出现虚寒征象。阴虚则热:人体阴液不足,无力制约阳热,阳相对偏盛,出现虚热征象。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阳虚则寒病理变化示意图上限下限代表阳代表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虚则热病理变化示意图上限下限代表阳代表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互损指阴或阳的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阳损及阴:阳气虚弱无力化生阴液,而出现阴虚。阴损及阳:阴液亏虚不能滋养阳气,而出现阳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阳损及阴病理变化示意图上限下限代表阳代表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损及阳病理变化示意图上限下限代表阳代表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转化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指导疾病诊断分析四诊资料察色泽辨阴阳察声息辨阴阳察呼吸辨阴阳察舌脉辨阴阳……

概括疾病证候

《素问》:“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阴或阳的偏胜,即有余的实证,可选用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的原则。

阳偏盛:热者寒之阴偏盛:寒者热之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互损,即不足的虚证,应选用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原则。

阴偏衰:滋阴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偏衰:补阳阴病治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

阴阳俱损:阴阳并补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分析五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滋生,是为人用。”《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特性。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特性。土: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金: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特性。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特性。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合理性与局限性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方位配五行: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五脏配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五气配五行:风(木)暑(火)湿(土)燥(金)寒(水)五官配五行:目(木)舌(火)口(土)鼻(金)耳(水)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相乘、相侮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相生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相克概念: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作用。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生克示意图水木火土金

表示相生;表示相克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制化概念: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平衡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制化关系示意图水木火土金土金火木水

表示相生;表示相克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相乘概念: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次序:与相克一致。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产生原因克者过强被克者过弱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相乘与相克的区别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相侮概念: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产生原因克者过弱被克者过强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以金木关系为例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乘侮示意图

表示相乘;表示相侮木水金土火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克乘侮关系总结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天人一体观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天人一体观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脏(肝、心、脾、肺、肾)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解释生理现象说明五脏生理特性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解释五脏相互关系相互资生关系: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相互制约关系: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生我我克克我我生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解释病理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子病犯母(逆传):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相克关系的传变: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相乘:指病变顺着相克次序而传,即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相侮:指病变逆着相克次序而传,即反克为病。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脏病变传变规律示意图(以肝为例)肝病肾病心病肺病脾病肺病脾病肾病心病(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传变)(相侮传变)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三)指导疾病诊断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灵枢·本脏》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指导临床治疗指导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与治法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指导控制疾病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难经·七十七难》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确定治则与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指一脏的虚证不仅需要补益本脏,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实则泻其子:指一脏的实证,不仅需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以除其母脏亢盛之气。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虚则补其母”的具体治法:滋水涵木:即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土生金:即通过健脾补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益火补土: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实则泻其子”的具体治法:肝旺泻心:即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