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龙岗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信、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两全主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术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款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一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化、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网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偏、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两家在主张“和”与“和谐”上是完全一致。C.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的一项是A.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D.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2.(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马鞍子王族(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裆,好!(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肿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末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央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央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选直《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3)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4)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盖一床被子的句子是“,”。(2)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3)在古代,“乌鸦”常与宗庙祭祀、祖业社稷有着密切联系,如诗句“”,诗人也常用“乌鸦”意象来寄托内心愁思,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材料二:五鸡①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节选自清华简②《系年》)材料三: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节选自《史通•疑古》)[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五鸡将A吴人以田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H之汜。(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C在鸡父大战中,楚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②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3)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7.(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摄影术自传入中国后,②在照相馆的实践活动中,③背景布就成为照相馆师傅发挥与创造的重要阵地。④方寸尺幅间,中西方文化鱼龙混杂,⑤轿车、洋楼、罗马柱常常与中式亭台楼榭混搭出现。⑥这尺幅不大的背景布,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流变与萌生,⑧也折射出社会大众对物质、精神文化元素的想象与向往。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受生活空间所限不能信步天下,却可以通过照相馆里的一方背景布实现精神朝圣。20世纪二三十年代,A_____,成了衡量照相馆实力的标准,花样翻新的布景更能吸引顾客。20世纪60年代,布景大多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进入80年代,背景布领先大众旅游步伐,逐渐出现国际化的都市和景点。伴随时代发展,描绘了大众美好期待的照相馆背景布,在小县城以及更广泛的乡村照相馆里,有着更长久的活力与影响,直到2000年之后数字技术兴起,B_____。在这个AI生成图像建构世界的时代,回头看向那些承载着个体精神寄托、集体生活记忆的一幕幕画布,感受到的,是一种带着古典意味的浪漫。(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序号:序号:序号: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朋友圈随手点个“赞”,给存在问题的商家以“差评”……“点赞”与“差评”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作为网民,有人已经习惯于“点赞”,认为“点赞”虽是举手之劳,却激励了对方,给了屏幕背后的人更多鼓励;有人毫不吝惜“差评”,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才能促进对方的提升。“点赞”“差评”源于网络,现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龙岗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信、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两全主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术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款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一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化、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网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偏、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两家在主张“和”与“和谐”上是完全一致。C.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的一项是BA.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D.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答案】(1)B(2)C(3)B(4)①引证法。如引用名句“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便是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印证。儒家:比如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思想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思想,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的论点,然后找出题干涉及的相关例证并进行分析。【解答】(1)A.“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B.正确。C.“只要……就……”表示的是充要条件,根据材料三“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B。(2)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故选C。(3)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希望遭受的言行,也不应施加给他人。这是一种道德原则,鼓励人们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和冒犯。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并由孔子对其弟子仲弓传授仁义之道,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当考虑对方的感受,体现了一种换位思考和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不属于儒家思想。故选B。(4)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其中“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用名句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材料二第二段中“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答案:(1)B(2)C(3)B(4)①引证法。如引用名句“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便是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印证。儒家:比如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2.(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马鞍子王族(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裆,好!(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肿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末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央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央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选直《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3)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4)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1.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3.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解答】(1)D.“无用之用才是大用”错误。文章通过对废弃的马鞍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来失去了作用,但却还会以新的方式体现出另外的价值和意义,自有一份平静和持久。选项属于过分解读。故选D。(2)C.“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错误。文中对牧民放牧归来的描写,写出了人与马鞍子相得益彰的完美配合是草原上亮丽的风景,突出马鞍子在草原的独特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没有揭示文章主题。故选C。(3)结合“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可知,好的马鞍子可遇不可求,好的马鞍子配上好马更是难得,对于难得之事不可枉自嗟叹,一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机遇。结合“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可知,马鞍子需要经过一匹又一匹马、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成为一件好鞍子,如同人生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成长一样。结合“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可知,马鞍子虽然不能骑马使用了,虽然被闲置一旁,但它依然为一朵小花,一群蜜蜂提供了生长之地、栖息之所,依然有它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如同人生一样,尽管有时会暂时落寞,但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方面成就自己的精彩,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生活也不只有一种色彩。结合“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可知,马鞍子尽管很好,但也有自己的寿命,也有自己的期限,过度使用会提前结束它美好的用途。如同人生一样,生命很精彩,人生很美好,需要我们珍惜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但也不可过度消耗,过度消费,过度营销,只有按照生命本来的规律,才能让美好更长久,让精彩能持续。(4)作答时首先要抓准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即真实性和审美性。真实性指作品具有人物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的现场性及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指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引起共鸣的情感性、手法生动多样的形象性和对现实世界和自我超越的超越性。真实性:文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我”展现了马鞍子在草原上的重要地位,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在白哈巴村“我”的观察、“我”的听闻、“我”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文中写了巴车与马鞍子、一个被遗弃的马鞍子、一群放牧者等内容,写的内容都是草原上发生的日常,都是牧民的日常,写平淡的生活,写平淡的片断,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跌宕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文中写了围绕马鞍子的日常生活,但又不局限于日常琐碎,在马鞍子上、在日常生活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如对巴车试衣服的描写、对小花的描写、对蜜蜂的描写、对新旧马鞍子的描写,生动细腻;“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等句子优美隽永,引人遐思,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答案:(1)D(2)C(3)①好的马鞍子要与好马相配,用马来磨合,启示人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历经磨砺;②马鞍子磨合不成便会被遗弃,却会以新的方式存在,启示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应当坦然面对;③好的马鞍子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提前用废,启示精彩的人生要倍加珍惜,遵循规律,适度经营。(4)①真实性:形式上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我”在白哈巴村的所见所闻,使作品具备了“介入”“在场”的真实品格;选材源于日常,贴近生活,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真实反映了牧民们的草原生活。②审美性:“我”对马鞍子的命运展开思考和联想,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审美性。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故选A。(2)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意思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勤奋,惜时。答案:(1)A(2)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译文: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赏析: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盖一床被子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3)在古代,“乌鸦”常与宗庙祭祀、祖业社稷有着密切联系,如诗句“一片神鸦社鼓”,诗人也常用“乌鸦”意象来寄托内心愁思,如“枯藤老树昏鸦”。【答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3)一片神鸦社鼓枯藤老树昏鸦【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重点字:袍)(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重点字:鉴)(3)一片神鸦社鼓枯藤老树昏鸦(重点字:社)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材料二:五鸡①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节选自清华简②《系年》)材料三: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节选自《史通•疑古》)[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五鸡将A吴人以田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H之汜。(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C在鸡父大战中,楚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②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答案】(1)CEG(2)C(3)B(4)①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②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5)以质疑求实的态度,用参会研核的方法,探求历史真相。【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先锁定答案区间,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作答。【解答】(1)“将吴人”和“围州来”均为动宾关系,不可断开,宾语“州来”即C处应断开。“为长壑”动作行为,句中作“汜”的方式状语,由表修饰关系的“而”连接,中间不停顿,在宾语“之”即E处应断开。“败楚师”是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是”是代词,作后面句子主语,领起判断,宾语“楚师”和主语“是”之间即G处应断开。句意: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故选CEG。(2)A.正确。胜过;约束。句意:干事威势胜过感情;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B.正确。均为“憎恨”。句意: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天下憎恨自己君王的人。C.错误。逃散;奔赴。句意:楚军一定大量逃散;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D.正确。凭据;靠着,引申为伏、伏身。句意:意思有的可依凭;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故选C。(3)B.“甘心追随楚国”错误。由原文“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可知,诸侯是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并不是甘心追随。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4)①“同役”,一同出兵;“贱”,地位低;“整”,整肃号令;“威命”,威信。译文: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②“约”,与“繁”相对,简;“类”,同、相同;“固”,本来;“殊”,不同。译文: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5)由“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可知,读书应当探究而领会其中的思想和道理,互相研究考核,简单说就是用参会研核的方法。由“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推知,要讲客观,有质疑求实的态度,探求历史真相。答案:(1)CEG(2)C(3)B(4)①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②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5)以质疑求实的态度,用参会研核的方法,探求历史真相。参考译文:材料一:吴人攻打州来,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吴人在钟离这个地方抵御他们。子瑕去世,楚师士气低落。吴公子光曰:“诸侯跟从楚国的人有很多,但都是小的国家,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我听说有句话说:‘干事威势胜过感情,即使弱小,必定成功。’胡、沈之君王年幼而狂躁,陈大夫啮正当壮年很顽固,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楚国令尹死;其师士气低落。将帅地位低、多受宠爱,政令不专一。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来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一定先奔逃。三国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一定军心动摇。诸侯混乱。楚军一定大量逃散。请先行部队放松警备、减少威势,使军容不整肃,后续部队加强兵力整顿军威。”吴子听从他的意见。戊辰月末这天,在鸡父交战。吴子率领三千罪人率先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争抢着俘获他们。吴国组成三军跟在囚犯后面:吴王率领中军,公子光率领右军,吴王寿梦之子掩馀率领左军。吴国的囚犯们有的奔逃有的站着不动,三国混乱。吴国军队攻击三国,三国失败,抓获胡国、沈国的君王及陈国大夫。释放胡国、沈国之囚徒使他们奔逃到许国与蔡国、顿国,说:“我们国君死了!”率领军队大声鼓噪着跟从他们,三国奔逃,楚国军队大量逃散。《春秋》记载说:“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这是对君臣使用不同的措辞。没记载战争,是因为楚国没有列阵。材料二: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材料三:大概从《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都像这样。今选取其儒家经典、《诗经》之言,道理有难以明晓的,诸子异说,意思有的可依凭,探究而领会它,以之互相研究考核。如果和此不同,就不用说了。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近古的史书也,言论周详完备,事很少甄别选择,使那学习的人看到一国之政,则善恶相检验;观一国之主的才能,而贤能愚劣几乎各占一半。至于远古就不这样。他们所记录的,简要叙述制定法度,致力于存扬善隐恶之事,追寻它们的始终,消失了的很多。尝试言之,假使让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使史官互换所处的地位而书,各自叙写时事,校对其得失,本来就不可估量。至于叫扁的斫匠称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孔子转述其中有疑问不能解决的部分,不任意揣测,强做解释,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南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B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3)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答案】(1)B(2)A(3)①“屑屑索索”是拟声词,写出了蚕吐丝的声音。老通宝和儿子连这样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表现处他们对蚕吐丝结茧的关注、重视。②“巴不得”表示对某事物迫切地希望。老通宝和儿子希望蚕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他们对蚕茧丰收的迫切期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含义及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文中“上山”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讽刺和否定;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引用人物语言;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2)画波浪线的句子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借款给私人标准协议版B版
- 2024年扬州地区标准版雇佣协议
- 2024企业股权代理持有标准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咨询服务合作协议书2篇
- 办公室主任2024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汽车金融贷款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健康保健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4年房屋租赁中介合同样本9篇
- 2024年度高品质水泥产品采购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版建筑工程抹灰承包合同5篇
- 公共关系服务合同
- (新课标新教材)2024秋新人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 四单元第1课时《10的再认识》说课稿
- 期中(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城市经济学课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
- 合伙健身房转让协议书范文范本
- 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版)
- 2024年度战略顾问聘用协议范本版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
- 中职英语高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儿科科主任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