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东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材料二: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问题又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的,而是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唯有扎扎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B.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C.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D.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理论就不能检验其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C.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所以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D.我党能不断回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其根本原因是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4)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体现的。2.(2023秋•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双心河(节选)[注]海明威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他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他穿过草场朝上游走去。他走着走着,裤腿被露水弄得湿透了。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河流没有一丝声响。它流得又急又平稳。尼克走完草场,还没登上他打算在上面宿营的高地,就朝下游望去,看鳟鱼跃出水面。它们是跳起来捕食日落后河道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虫子的。鳟鱼跳出水面捕捉它们。尼克穿过河边这一小段草场时,①鳟鱼就在高高地跃出水面了。他此刻朝下游望去时,虫子大概都栖息在水面上了,因为一路朝下游都有鳟鱼在一个劲地捕食。他一直望到这一长截河道的尽头,只见鳟鱼都在跳跃,在水面上弄出不少圆形水纹,好像在开始下雨了。地势越来越高了,上有树木,下有沙地,直到高得可以俯瞰草场、那截河道和沼地。尼克放下包裹和钓竿袋,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是要先搭了帐篷才做饭。在两棵短叶松之间,土地很平坦。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这一来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②他伸手摩平沙地,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他的双手被香蕨木弄得很好闻。他摩平拔掉了香蕨木的泥土。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等他摩平了泥土,他打开三条毯子。他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摊在地上,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他拿了包裹中的一些东西,从这挡蚊布下爬进帐篷,把东西放在帆布帐篷斜面下的床头。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搭好了野营。他安顿了下来。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这是个扎营的好地方。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他正在自己搭起的家里。眼下他饿了。他从纱布下爬出来。外面相当黑了。帐篷里倒亮些。尼克走到包裹前,用手指从包裹底部一纸包钉子中掏出一枚长钉。他紧紧捏住了,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轻轻地敲进一棵松树。他把包裹挂在这钉子上。他带的用品全在这包裹里。它们现在离开了地面,受到保护了。尼克觉得饿。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饿过。他开了一听黄豆猪肉和一听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倒在平底煎锅内。③“既然我愿意把这牢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尼克说。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砍下几大片松木,生了一堆火。在火上,他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用皮靴跟把它的四条腿敲进地面。尼克把煎锅搁在烤架上,就在火焰的上面。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了,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在火边坐下来,从火上端起煎锅。他把锅中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食物在盘子里慢慢地扩散。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他知道豆子和面条还是太烫。他望望火,然后望望帐篷,他可不想烫坏了舌头,把这番享受全破坏掉。④多少年来,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他的舌头非常敏感。他饿得慌。他看见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吴劳译,有删节)[注]写于1925年,故事主要写了主人公尼克孑然一身从战场回到空无一人的森奈镇——他儿时的故地。(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尼克由闭上眼睛到张开眼睛再到闭上眼睛,以细节刻画尼克入睡的过程,读者的感受也随之被带入到其中。B.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在荒野中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既凸显了他百无聊赖的心境,也突出了其挑战自然的艰辛。C.同《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多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与形象,但尼克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所不同。D.小说情节简单,并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环境描写着墨较多,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点。(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鳟鱼跃出了水面,映照出尼克的愉悦心情,预示他带着钓竿可能会有所收获。B.句子②中尼克“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如此彻底是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C.句子③是尼克在特定环境下的自言自语,直观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独断专行的形象特点。D.句子④暗示尼克曾有过一段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3)小说画波浪线处多用短句,且内容有反复,请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上的表达效果。(4)小说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东归道中(其二)赵锻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归途中,诗人很早醒来就唤起童仆上路,匆匆行于江上时忆及残春,触景生情。B.风雨袭来,落花飞零,采用意象组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途中之景清幽迷人的特点。C.山河间,驱马兼程,风尘仆仆,广阔天地之中诗人跋山涉水,突显生命的渺小与孤寂。D.诗人走过人世间,回想起从前旧事,认为还是沧洲更亲切,回扣了标题“东归”二字。(2)请分析本诗与《书愤》两首诗歌中的颈联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滕州市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表现了万里长城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坚固的防御,有效地威慑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2)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避免玩物丧志,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3)《燕歌行并序》中“,”体现了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了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4)《锦瑟》中“,”流露出诗人心底的嗔怨,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材料二: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注:梅圣俞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是欧阳修的知交好友。(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俞亦自以其不得A志者B乐于诗C而发之D故E其平生F所作G于诗H尤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指困窘,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穷”的意思和用法相同。B.说,通“悦”,与《过秦论》中“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乡”都属于通假现象。C.“而未有荐于上者”,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的句式不同。D.幸,指希望、期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中的“幸”的词义相同。(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不能在仕途施展才能的士子,往往向逐臣寡妇倾吐哀叹,写出难以言说的人情感受。B.材料一中主人公梅圣俞年轻时凭借前辈的关系补为下级官吏,但考进士屡次不顺,总被考官压制。C.“朋党”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个常用的贬义词,但在材料二中作者理直气壮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材料二第二段认为,小人因趋利结为伪朋,君子因同道、同心结为真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5)《五代史•伶官传序》劝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这两则材料也有为当时社会政治服务的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精彩登场,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①是不变的寄望。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②。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1)画横线的句子改成“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各种活动精彩登场,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后表述更简洁,你是否赞同,请陈述理由。(2)文中有两处标记的引号,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具体用法。7.(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1)这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2)。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误人不浅。在延安办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批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的教条。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3),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的。(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六.作文(共1小题)8.(2022秋•淄川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山东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东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材料二: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问题又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的,而是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唯有扎扎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B.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C.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D.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理论就不能检验其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C.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所以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D.我党能不断回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其根本原因是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4)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C(2)D(3)A(4)①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②首先,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③接着,指出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时代要求。④然后,指出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方法:找准关键、抓主要矛盾,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⑤最后,阐明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意义。(5)①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基本原理进一步阐释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70年代,《光明日报》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将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丰富发展为坚持问题导向。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错,根据材料一中原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B.“真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错。根据原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可知,“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真理”。D.“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错,把必要条件误作充要条件。原文表述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故选:C。(2)D.“其根本原因是……”错,根据原文“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可知,原文表述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3)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处攻坚,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文章对“至难”未做论述。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意思是抓住网的纲,网眼自然会张开;抓住根本,末节就自然顺从。这句话可用来证明“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千丈长的大堤,会因为蝼蚁的洞穴而崩溃;百丈高的房屋会因为烟囱的裂缝而焚毁。这句话可用来证明“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原来天是很高的,不到幽深的溪边,不知道原来天是很厚的。这句话可证明“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故选:A。(4)材料二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根据原文“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可知,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观点,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三段是第二部分,根据原文“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可知,文章接着分析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原因,指出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时代的要求。第四、五段是第三部分,根据“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可知,这两段主要是解决问题,指出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方法:找准关键、抓主要矛盾,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最后一段是第四部分,根据“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可知,最后一段进行总结,阐明了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意义。(5)根据材料一“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可知,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基本原理进一步阐释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再结合材料一的出处“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知,70年代,《光明日报》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材料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可知,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至此将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丰富发展为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材料二“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可知,我们要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要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答案:(1)C(2)D(3)A(4)①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②首先,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③接着,指出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时代要求。④然后,指出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方法:找准关键、抓主要矛盾,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⑤最后,阐明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意义。(5)①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基本原理进一步阐释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70年代,《光明日报》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将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丰富发展为坚持问题导向。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2.(2023秋•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大双心河(节选)[注]海明威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他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他穿过草场朝上游走去。他走着走着,裤腿被露水弄得湿透了。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河流没有一丝声响。它流得又急又平稳。尼克走完草场,还没登上他打算在上面宿营的高地,就朝下游望去,看鳟鱼跃出水面。它们是跳起来捕食日落后河道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虫子的。鳟鱼跳出水面捕捉它们。尼克穿过河边这一小段草场时,①鳟鱼就在高高地跃出水面了。他此刻朝下游望去时,虫子大概都栖息在水面上了,因为一路朝下游都有鳟鱼在一个劲地捕食。他一直望到这一长截河道的尽头,只见鳟鱼都在跳跃,在水面上弄出不少圆形水纹,好像在开始下雨了。地势越来越高了,上有树木,下有沙地,直到高得可以俯瞰草场、那截河道和沼地。尼克放下包裹和钓竿袋,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是要先搭了帐篷才做饭。在两棵短叶松之间,土地很平坦。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这一来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②他伸手摩平沙地,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他的双手被香蕨木弄得很好闻。他摩平拔掉了香蕨木的泥土。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等他摩平了泥土,他打开三条毯子。他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摊在地上,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他拿了包裹中的一些东西,从这挡蚊布下爬进帐篷,把东西放在帆布帐篷斜面下的床头。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搭好了野营。他安顿了下来。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这是个扎营的好地方。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他正在自己搭起的家里。眼下他饿了。他从纱布下爬出来。外面相当黑了。帐篷里倒亮些。尼克走到包裹前,用手指从包裹底部一纸包钉子中掏出一枚长钉。他紧紧捏住了,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轻轻地敲进一棵松树。他把包裹挂在这钉子上。他带的用品全在这包裹里。它们现在离开了地面,受到保护了。尼克觉得饿。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饿过。他开了一听黄豆猪肉和一听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倒在平底煎锅内。③“既然我愿意把这牢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尼克说。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砍下几大片松木,生了一堆火。在火上,他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用皮靴跟把它的四条腿敲进地面。尼克把煎锅搁在烤架上,就在火焰的上面。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了,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在火边坐下来,从火上端起煎锅。他把锅中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食物在盘子里慢慢地扩散。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他知道豆子和面条还是太烫。他望望火,然后望望帐篷,他可不想烫坏了舌头,把这番享受全破坏掉。④多少年来,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他的舌头非常敏感。他饿得慌。他看见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吴劳译,有删节)[注]写于1925年,故事主要写了主人公尼克孑然一身从战场回到空无一人的森奈镇——他儿时的故地。(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写尼克由闭上眼睛到张开眼睛再到闭上眼睛,以细节刻画尼克入睡的过程,读者的感受也随之被带入到其中。B.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在荒野中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既凸显了他百无聊赖的心境,也突出了其挑战自然的艰辛。C.同《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多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与形象,但尼克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所不同。D.小说情节简单,并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环境描写着墨较多,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点。(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A.句子①写鳟鱼跃出了水面,映照出尼克的愉悦心情,预示他带着钓竿可能会有所收获。B.句子②中尼克“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如此彻底是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C.句子③是尼克在特定环境下的自言自语,直观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独断专行的形象特点。D.句子④暗示尼克曾有过一段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3)小说画波浪线处多用短句,且内容有反复,请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上的表达效果。(4)小说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A(3)①运用短句,增加句子的节奏感,侧面表现出尼克此时明快的心情。②运用反复,多次重复要办的事情,表现出尼克的心思缜密,善于思考,有一些强迫多虑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他的精神世界。(4)①运用全知视角能让故事在尼克经历的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真相,整体叙述更加客观具体全面。②适当切入中心人物,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更好的描写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二者相互结合有利于让故事更加的形象具体,情节更加的饱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好的彰显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句子,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技巧的分析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解答】(1)B.“百无聊赖”错误,根据“不过这样才美啊”可知,本文并不是要突出人物的百无聊赖,而是要突出人物的乐观、坚强。故选:B。(2)B.“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错误,结合“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分析可知,并非为了好闻的味道,而是为了平整地面,躺上面不硌得慌、舒服。C.“独断专行”错误,结合“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分析可知,自言自语是一种逗趣行为,为了自我宽慰,用拥有者的自豪感排遣孤寂。D.“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错误,过度解读,无中生有,只是说明他了解自己,舌头非常敏感,饿得慌时容易等不及,他在努力克制自己。故选:A。(3)①运用短句,“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增加句子的节奏感,读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侧面表现出尼克此时已经搭好了帐篷,并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安然地坐在帐篷里,感觉到了家的氛围,心情愉悦、畅快。②运用反复,“现在事情办好了”“现在办好了”“这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这事情办好了”,多次重复要办的事情,表现出尼克的心思细腻,做事缜密,善于动脑,执行力强,不拖拉延宕,有一些强迫症状和多虑,刻画了乐观积极、灵巧能干、经验丰富、智慧聪明的人物形象,细腻感人,让人身临其境,感染力强。(4)故事叙事视角上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叙事者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前者指无名叙事者,后者指尼克。叙事者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他”),“他朝天躺着”“他伸展在地上”“他抬眼穿过枝丫……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他从纱布下爬出来”,运用全知视角能让故事在尼克经历的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真相,整体叙述更加客观具体全面。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的第一人称“我”这个视角,“既然我愿意把这劳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使得叙述者和主人公尼克的话语之间过渡得自然流畅。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更好的描写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具有坚韧、不言弃的精神,经历过去伤痛,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排遣心灵创伤。面对旅途艰苦,一直负重前行、坚韧顽强。主动挑战,接受考验。尽可能步行到河的更上游扎营;忍着饿,先搭好帐篷然后做饭。乐观面对生活。沿途欣赏风光,感悟美好。而且在两个视角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故事中的叙事者的叙事描绘准确、观察仔细。有时他的概括性的话语会突然出现在描述尼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中,同样,在描述尼克的徒步旅行过程中,观察的镜头有时从尼克那里收回,而让叙事者对眼前景物作一番细致全面的描述,就这样,叙事者的声音时常出现在故事里,对自然环境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随着故事的进展,读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有一个无名的叙事者在尽量直接准确地描述大自然。两种叙述视角相互结合有利于让故事更加的形象具体,情节更加的饱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好的彰显主旨。答案:(1)B(2)A(3)①运用短句,增加句子的节奏感,侧面表现出尼克此时明快的心情。②运用反复,多次重复要办的事情,表现出尼克的心思缜密,善于思考,有一些强迫多虑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他的精神世界。(4)①运用全知视角能让故事在尼克经历的不同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真相,整体叙述更加客观具体全面。②适当切入中心人物,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更好的描写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二者相互结合有利于让故事更加的形象具体,情节更加的饱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好的彰显主旨。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东归道中(其二)赵锻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东归途中,诗人很早醒来就唤起童仆上路,匆匆行于江上时忆及残春,触景生情。B.风雨袭来,落花飞零,采用意象组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途中之景清幽迷人的特点。C.山河间,驱马兼程,风尘仆仆,广阔天地之中诗人跋山涉水,突显生命的渺小与孤寂。D.诗人走过人世间,回想起从前旧事,认为还是沧洲更亲切,回扣了标题“东归”二字。(2)请分析本诗与《书愤》两首诗歌中的颈联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答案】(1)B(2)本诗颈联运用叠词,“星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满头华发之状,“草草”总结了自己劳苦潦倒的一生,加重渲染了失意,凄楚之情;虚实结合,镜中照见白发是实,联想到自己困窘的一生是虚,虚实结合中生出岁月蹉跎之感。《书愤》颈联运用典故和对比,诗人用檀道济的典故,以此自许,可如今衰鬓先斑,抗金复国的愿望落空,一事无成,今昔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律诗颈联要求对偶,词句工整,富有节奏感,这是两诗的相同点,作答时要注意是不同点的对比。【解答】(1)B.“清幽迷人的特点”错误。根据“残春”提示,这里写残春之夜,风雨落花,自然环境艰苦,景物特征应该是凋零凄凉的。选项所说色彩不合语境。故选B。(2)《书愤》颈联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艺术手法上,主要是用典、对比。《东归道中》颈联“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写临镜照面,只见满头斑斑白发。这是诗人照镜看发,其实是感伤自身辛劳一生历尽沧桑,到头来百事无成,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白发是实,一生经历是虚。此外,“星星”和“草草”两词提前,突出发白与辛劳,又以叠字形式,加重渲染凄切悲哀之情,充溢着低回哀吟的气氛。艺术手法上,主要是运用叠词和虚实相生。答案:(1)B(2)本诗颈联运用叠词,“星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满头华发之状,“草草”总结了自己劳苦潦倒的一生,加重渲染了失意,凄楚之情;虚实结合,镜中照见白发是实,联想到自己困窘的一生是虚,虚实结合中生出岁月蹉跎之感。《书愤》颈联运用典故和对比,诗人用檀道济的典故,以此自许,可如今衰鬓先斑,抗金复国的愿望落空,一事无成,今昔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滕州市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现了万里长城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坚固的防御,有效地威慑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2)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避免玩物丧志,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燕歌行并序》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体现了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了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4)《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流露出诗人心底的嗔怨,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答案】(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忽)(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重点字:腓)(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重点字:柱)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材料二: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注:梅圣俞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是欧阳修的知交好友。(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俞亦自以其不得A志者B乐于诗C而发之D故E其平生F所作G于诗H尤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穷,指困窘,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穷”的意思和用法相同。B.说,通“悦”,与《过秦论》中“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乡”都属于通假现象。C.“而未有荐于上者”,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的句式不同。D.幸,指希望、期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中的“幸”的词义相同。(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认为,不能在仕途施展才能的士子,往往向逐臣寡妇倾吐哀叹,写出难以言说的人情感受。B.材料一中主人公梅圣俞年轻时凭借前辈的关系补为下级官吏,但考进士屡次不顺,总被考官压制。C.“朋党”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是个常用的贬义词,但在材料二中作者理直气壮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D.材料二第二段认为,小人因趋利结为伪朋,君子因同道、同心结为真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5)《五代史•伶官传序》劝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这两则材料也有为当时社会政治服务的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DG(2)A(3)A(4)①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②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5)①材料一认为梅圣俞到老还在写着困厄者的诗歌,而没有被朝廷用来歌功颂德,成就大事。②材料二中作者建议君王应该分辨并斥退假朋党,任用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以诗歌为多。“……者”判断句,以“者”结尾,其后断开;“乐于诗而发之”中的“而”是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在句子后断开;“故其平生所作”是“乐于诗而发之”的结果,其后断开,起到强调其所创作的作品的意图。故选BDG。(2)A.错误。文中“穷”是使动用法。“人穷则反本”中“穷”是处于困境的意思。用法不相同。句意: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B.正确。“非及乡时之士也”中的“乡”通“向”,意思是从前,以前的。句意: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C.正确。“而未有荐于上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而未有于上者荐”。“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D.正确。句意: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故选A。(3)A.“往往向逐臣寡妇倾吐哀叹”曲解文意。原文“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意思是这些士子用写诗抒发怨恨,借以表达逐臣寡妇这类不幸者的悲伤慨叹之情。故选A。(4)①“佐”,辅助、帮助;“郁”,压抑;“奋见”,发挥、表现出来。译文: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②“畔”,背叛;“蛮夷”,异族,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何以见汝为”。译文: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5)由原文“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可知,材料一认为梅圣俞到老还在写着困厄者的诗歌,而没有被朝廷用来歌功颂德,成就大事。由原文“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可知,材料二中作者建议君王应该分辨并斥退假朋党,任用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答案:(1)BDG(2)A(3)A(4)①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②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5)①材料一认为梅圣俞到老还在写着困厄者的诗歌,而没有被朝廷用来歌功颂德,成就大事。②材料二中作者建议君王应该分辨并斥退假朋党,任用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世人常说:诗人的人生经历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欢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奥秘,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聘用,只能给别人做帮手,压抑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以诗歌为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最终也未举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是可惜吗?材料二:我听说朋党的说法,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但我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作为朋党,这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彼此照顾。所以我说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用,珍惜的是名誉和气节。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志同道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主的,只应当斥退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治理得好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精彩登场,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①是不变的寄望。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②。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1)画横线的句子改成“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各种活动精彩登场,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后表述更简洁,你是否赞同,请陈述理由。(2)文中有两处标记的引号,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具体用法。【答案】(1)不赞同。①原句中出现的“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过年具体活动,让中国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更能表现中国年活动的丰富多彩。②原句中“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强调了中国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表明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节日。(2)①处是突出强调,突出了春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强调了中华儿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家团圆的情结永恒不变。②处是直接引用,引用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的观点,表现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一扇窗。【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具体考查选用句式、辨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句式和结构上分析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这题,要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解答】(1)首先表明不赞同。原句的“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列举了多种年节时才会有的活动,形象生动,可感可知,让中国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列举也让读者感到年的活动确实丰富多彩,而不是改句“各种活动”所能传达的。原句“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强调了不同,即中华文化对远地他国的影响力不断加深的表现,强调了中国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响,有具体的内容,比如“国籍、肤色和文化”。如此不同的人们都欣赏中国的年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表明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节日。(2)①处“过年回家”,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春节中国人要过年回家,对于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刻在国人文化基因里的内容,“过年回家”加引号,更加强调了年的重要性,突出了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不管离家多久,都要回家团圆的情结永恒不变。②处“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