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人的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上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二: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B.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B.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2.(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三〇〇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啊……”“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接受批评,我下去。”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这我也理解。”“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〇〇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还县①陆游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B.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C.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D.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2)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4)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5)《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6)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兰花,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而唯积至诚A用大德B以结乎天心C使天眷D其德E若慈母之保赤子F而不忍释(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统一,这与《阿房宫赋》“四海一”中的“一”字词义相同。B.盖,大概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盖”词义不同。C.制,制服,这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制”词义不同。D.去就,取舍,这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②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5)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年一年,洋槐树在全家人的目光里活着,越长越端正,越长越峭拔,像个帅小伙子。最柔情的是在阳春四月,它的叶子由鹅黄变成绿色,一片片椭圆状,排成一把长扇子。丛丛的绿叶间,荡漾着洋槐花的阵阵清香,香气似乎是洁白的甘甜的,溢满整个庭院。这是洋槐树最温柔的时节。这个季节,也是蜜蜂最忙的时节,它和洋槐树亲密对话,_____甜蜜。秋天,一片片黄叶子自树上跌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洋槐树的叶子小,落得散乱、细密。渐渐地,叶子被秋风摇尽,只剩下满树嶙峋的枝条。北方的冬天,寒风肆虐在旷野,吹过家园。这棵洋槐树,一身冷峻,挺拔地站立在冬天。它已经过太多的岁月。不曾为春天夏天迷惑,也不曾为秋天伤感,像一个_____的男子汉,它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冬天,它_____拿出风骨对抗冬天。(1)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制造从容不迫必需B.酿造无动于衷必需C.酿造从容不迫必须D.制造无动于衷必须(2)文中加点词“一片片”和“一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7.(2023秋•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人们纷纷呼吁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服务供给。“博物馆热”反映了老百姓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会持续拉长。未来,面对人们越来越旺盛的“逛馆需求”,博物馆仅仅取消“周一闭馆”恐怕是不够的,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升服务水平。近几年,各地不断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形式,让千古文物重新“活”在人们面前:比如有的地方将艺术活动、艺术市集搬进博物馆;有的地方借助新技术,为馆内文物插上数字化“翅膀”,让其与观众在“云端”相遇,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到不了”的地方;有的地方让文物“流动”了起来,拓宽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所有这些尝试和探索,都为博物馆跟上时代步伐、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博物馆热”不但会持续下去,而且会越来越热。B.让千古文物重新“活”在人们面前。C.为馆内文物插上数字化“翅膀”。D.有的地方让文物“流动”了起来。(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漫画,给你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人的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上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二: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B.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A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B.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答案】(1)B(2)B(3)A(4)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后逐步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③靖康之变后,乱离之苦、家国之思等涌现到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诗歌题材中;④南宋后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5)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材料观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解答】(1)A.“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错,曲解文意,从原文“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可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的“终点”都是归于“平淡”,是殊途同归的。B.正确。C.“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错,以偏概全,从“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但并没说明它们成为了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D.“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错,未然变已然,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并不是“最终形成了”。故选B。(2)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错。原文是说“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故选B。(3)A.这句话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指出文章的气势和言辞就好比水与物的关系,只有文章气势旺盛,语言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才会适当,所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B.这句话是说三十岁时气血太旺,看到不顺眼的事就会愤愤不平。六十岁时则上了年岁,身体衰老了。C.这句话中的“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是古代哲学名词,此项也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D.这句话虽指出了写文章“气”很重要,但还是不如“意”的主导地位,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故选A。(4)根据第一段“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第二段“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可以概括出: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诗派成员的诗风大多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整个诗坛追求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根据第三段“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可以概括出: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根据第四段“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以概括出:靖康之变后,宋人诗歌创作的内容、意向、题材均发生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中;根据第五段“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可以概括出:南宋后,诗风有所变化,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5)材料一是说学书要多研读多领悟,才能手随心动,创作出好的作品,体现的是黄庭坚的第一个创作理论和方法。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分析,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之一:多读书,多学习才能领悟其中意味,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材料二的意思是迂腐的儒生见识短浅,拘泥于古代事物不知变通,而高山大河瞬息变化,那些因袭古人文字没有创新的人是不能用笔墨写出来的。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分析,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之二: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答案:(1)B(2)B(3)A(4)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后逐步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③靖康之变后,乱离之苦、家国之思等涌现到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诗歌题材中;④南宋后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5)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2.(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三〇〇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啊……”“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接受批评,我下去。”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这我也理解。”“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〇〇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关键语句含意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含意。(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分析不全面,由“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可知,还衬托了陈毅的沉着冷静。故选D。(2)C.“内心活动”错误。本文并未直接描写陈毅的内心活动。故选C。(3)①由“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可知,“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②由“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可知,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4)①由“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可知,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②由“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的内容可知,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以吟诗结尾,使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答案:(1)D(2)C(3)①“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②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4)①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②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③以吟诗结尾,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还县①陆游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B.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C.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D.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2)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答案】(1)A(2)①运用叠词“飞飞”“郁郁”,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且将鸥鹭自在飞翔的姿态和桑麻茂盛的形态写得意趣盎然。②“绿”“香”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绘出富有生机、香气怡人的田园景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了诗句的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慵懒散漫”错,“纶巾萧散”,意思是佩戴的纶巾随意散乱。故选A。(2)“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意思是飞翔的鸥鹭在池塘绿水上自由飞翔,郁郁葱茏的桑麻散发着清新的露水香气。诗句中“飞飞”“郁郁”为叠词,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还将鸥鹭自在飞翔的姿态和桑麻茂盛的形态写得意趣盎然;而且诗句中“绿”“香”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绘出富有生机、香气怡人的田园景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了诗句的意蕴。答案:(1)A(2)①运用叠词“飞飞”“郁郁”,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且将鸥鹭自在飞翔的姿态和桑麻茂盛的形态写得意趣盎然。②“绿”“香”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绘出富有生机、香气怡人的田园景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了诗句的意蕴。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4)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6)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兰花,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答案】(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6)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重点字:邪)(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衰、鬓)(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重点字:尉、瀚)(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怨)(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碎)(6)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芙、蓉)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而唯积至诚A用大德B以结乎天心C使天眷D其德E若慈母之保赤子F而不忍释(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一,统一,这与《阿房宫赋》“四海一”中的“一”字词义相同。B.盖,大概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盖”词义不同。C.制,制服,这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制”词义不同。D.去就,取舍,这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②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5)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答案】(1)ACE(2)C(3)B(4)①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安定混乱、生存灭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②秦王对自己的功劳感到满足而不求教于人,犯了过错却不改变。二世接受了这些,沿袭却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5)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而唯积至诚”与“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是两个条件,其后分别断开;“使天眷其德”中“其德”作“眷”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其德”后断开。故选ACE。(2)A.正确。句意:统一天下。/天下统一。B.正确。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C.错误,词义相同。“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句意: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D.正确。取舍;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句意:做到取舍有序。/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故选C。(3)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4)①“出人”,超出常人;“治”,国家安定太平;“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译文: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安定混乱、生存灭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②“足己”自我满足;“过”,犯错;“因”,沿袭、承袭;“重”:加重。译文:秦王对自己的功劳感到满足而不求教于人,犯了过错却不改变。二世接受了这些,沿袭却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5)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答案:(1)ACE(2)C(3)B(4)①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安定混乱、生存灭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②秦王对自己的功劳感到满足而不求教于人,犯了过错却不改变。二世接受了这些,沿袭却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5)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常重视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视平时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可是灾祸常在疏忽的时候发生,变乱常在不加疑虑的事情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以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就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能够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认为凭同胞骨肉的亲情,能够共辅江山,不生变乱,可是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就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他们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但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都在防备的范围以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就将可疑之人找出来全部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能够制伏君王,就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年一年,洋槐树在全家人的目光里活着,越长越端正,越长越峭拔,像个帅小伙子。最柔情的是在阳春四月,它的叶子由鹅黄变成绿色,一片片椭圆状,排成一把长扇子。丛丛的绿叶间,荡漾着洋槐花的阵阵清香,香气似乎是洁白的甘甜的,溢满整个庭院。这是洋槐树最温柔的时节。这个季节,也是蜜蜂最忙的时节,它和洋槐树亲密对话,_____甜蜜。秋天,一片片黄叶子自树上跌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洋槐树的叶子小,落得散乱、细密。渐渐地,叶子被秋风摇尽,只剩下满树嶙峋的枝条。北方的冬天,寒风肆虐在旷野,吹过家园。这棵洋槐树,一身冷峻,挺拔地站立在冬天。它已经过太多的岁月。不曾为春天夏天迷惑,也不曾为秋天伤感,像一个_____的男子汉,它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冬天,它_____拿出风骨对抗冬天。(1)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A.制造从容不迫必需B.酿造无动于衷必需C.酿造从容不迫必须D.制造无动于衷必须(2)文中加点词“一片片”和“一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C(2)“一片片”形容洋槐树黄叶子多,也能表现黄叶子纷纷落下的图景,具有画面感,而“一片”特指其中的一个,不能表现落叶的普遍情态。(3)①通感。②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洁白”色和可感的“香甜”味,把嗅觉之感用视觉和味觉形象表现出来,③写出了洋槐花花香馥郁的特点,也表现四月里的洋槐树给作者带来的愉悦感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制造: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酿造:对一些原始材料加以组织、加工,使之产生新的东西。语境指的蜜蜂酿蜜,应选“酿造”;从容不迫: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也指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语境把洋槐树拟人化,说他“不曾为春天夏天迷惑,也不曾为秋天伤感”,即面对岁月和风霜从容镇定,应选“从容不迫”;必需:意思为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必须: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语境修饰“拿出”,应选副词“必须”。故选C。(2)“一片片”和“一片”相比多了一个“片”字,“片片”构成叠音词,修饰洋槐树的“黄叶子”,强调了叶子之多;结合“一片片黄叶子自树上跌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片片”黄叶子从树上落下,而且“一片片”也与“一只只”形成照应,写出了叶子纷纷落下的情景,具有画面感;而“一片”特指其中的一个,既不符合实际,也不能表现落叶的普遍情态。(3)“香气似乎是洁白的甘甜的”一句,“香气”属于嗅觉,句子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